中国的农业.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中国的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 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狭义的农业指种植业。 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Advertisements

青岛开发区第七中学 王丽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秦岭 - 淮河 23.5°N 南 海 东海东海 32 ° N 4° N 一、基本概况 2 、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 南地区。 1 、位置:秦岭 - 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 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东临东海、南临南海.
第 14 章 17 西北地区 的自然区域 特征. 4 、生物(植被)-景观变化 ( 1 )降水分布及成因: ①本区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海 洋水汽难以输送到这里,年平均降水量表 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小的态势,东部在 400mm 左右,往西减少到 200 mm 、 50 mm 以下。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
试 卷 讲 评.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
巴 西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 (第1课时) 佛山市顺德区郑裕彤中学 林锦凤.
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
巴 西 本资源来自初中学科网(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 影响.
人均耕地多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气候条件适合小麦、玉米等种植 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商品谷物农业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
本课件是由精确校对的word书稿制作的“逐字编辑”课件,如需要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
地形和地势 (第2课时) 永定路中学 王海峡.
北方冬季.
中国的气候.
第三讲 中国的气温.
中国地理.
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复杂多样的气候 学习目标: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复杂多样的气候 学习目标: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的工业.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 清远市清城中学 李秋萍.
本课件是由精确校对的word书稿制作的“逐字编辑”课件,如需要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
三年级九班田依可PPT特产 三年级九班田依可 第七单元 特产.

中国区域地理.
(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卷)农作物栽培布局与距离农村居民点的远近有一定联系。某村位于我国平原地形区,主要种植蔬菜和春小麦。下图为以该村居民点为中心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青铜峡市高级中学 穆宏香.
两晋与南朝.
例题2: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
湘教版 必修3 第二章 第4节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课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 史鹏鹏.
黑龙江 吉林 新疆 辽宁 甘肃 内蒙古 北京 河北 宁夏 青海 山西 山东 陕西 河南 江苏 西藏 安徽 上海 四川 湖北 浙江 江西 湖南
北方地区.
新华网北京3月21日电(记者 林晖)新疆部分地区20日出现今年第一次沙尘暴
09年高考地理必备考点详解(二十八) ——中国地理【Ⅴ】
农业生产活动存在地域差异 Back to school Back to school.
开发区第七中学 于娜.
植物和我们.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 变 的 天 气.
成才之路 · 地理 人教版 · 必修3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美国农田.
第四节  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考纲 下载 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解读 1.识记: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农业布局及 发展方向。 2.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应用:运用农业区位原理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 生产条件及布局。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知识回顾: 热量 水源 地形 市场 土壤 技术 主导因素 农业生产 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松嫩平原的甜菜、青藏高原的青稞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四单元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中学 袁飞林.
精彩即将上演, 敬请期待… … 郝鹏翔出品.
地 理 习 题 讲 评.
第26课时 西北地区 要 点 探 究 课 标 解 读 考 点 精 讲.
西北地区.
 第21讲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 1 人口与民族 2 地形与气候 3 绿洲农业 4 能源开发.
中国地理.
我的案例 教学激趣引入.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湖北省恩施市清江外国语学校 田俊.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作者:林丽仪.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高青实验中学 蔡祖发.
【考情反馈】 一、选择题 题号 正确率 错选项 C ABD D AC A B BC 二、综合题 51、52题问题很少,失分比较严重的在54题,而且差距拉开的比较大。
中国的地理差异 福州文博中学 冯春欣.
点击进入知识导航,浏览并链接到相应知识点
东亚及日本概况.
气候(第2课时)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亓孝然.
中国的气候.
典型的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影响 中国季风气候具有很强的大陆性.
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贺 项 磊 郑州市中牟外国语学校.
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以我国为例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 学习目标: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专家研讨会 ACCC Workshop: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 Assessments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世界主要的 农业地域类型(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中国的农业

一、种植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又叫大农业 狭义的农业是指耕作业(种植业)。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一、种植业

1、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1)影响农业分布的主要条件(区位因素) 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它一方面要求有适宜耕作的土地,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灌溉便利;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降水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我国的种植业区也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在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分布 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成因 这些平原地区,属于我国季风区,温度和降水条件好,属湿润和湿润地区,同时平原广阔,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地区 差异 北方 南方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主要是旱地,灌溉多采用水浇形式。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水田,广泛种植水稻。此外,棉花、油菜、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较广。大部分地区一年两熟至三熟

粮食生产 的重要性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的需要量大米,人口增长快,人均粮食产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对粮食产量影响很大 提高粮食 产量的主 要途径 ①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②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 积极发展 多种经营 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国家建 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要积极 发展多种经营。我国的农业生产是根据不同的自然 条件。相应地建成立了九大商品粮基地,和商品 糖、油、棉等基地,以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 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 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

认识不同的耕地景观:水田、旱地、梯田。 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概括如下: 自然条件: ①地形,②气候,③土壤,④水源 社会条件: ①市场,②劳力,③机械,④政策,⑤交通运输,⑥其它如:地价、资金、管理、技术(化肥、农药、良种、冷藏等)

(2)我国种植业分布 我国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显著差异,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耕作制度和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的差别。一般以秦岭一淮河一线为界,以北地区主要是旱地,灌溉多采用水浇形式,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以南地区主要是水田,广泛种植水稻。此外,棉花、油菜、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较广。农作物生长期的天数,从南往北逐渐减少。一般来说,海南岛可以一年三熟,淮河以南一年两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东北一年一熟。所以,我国种植业的发展,必须根据各地的水、热等条件,因地制宜,使耕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在地形和气候的基础上理解种植业的分布

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3)我国主要农业基地 基地类型 分布地区 商品粮基地 分布地区  商品粮基地 九大基地:(1)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①太湖平原、②洞庭湖平原、③江汉平原、④鄱阳湖平原、⑤成都平原、⑥珠江三角洲; (2)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⑦江淮地区;(3)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地区:⑧松嫩平原、⑨三江平原。 商品棉基地 五大基地:①江汉平原;②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③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④黄淮平原;⑤南疆(产量最大,且属长绒棉)

基地类型 分布地区  油料作物基地 花生 我国重要性居于首位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 油菜 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有“北移南迁”的趋向,如黄淮海平原,辽、黑及华南地区都有种植 芝麻 主要在河南 胡麻 西北内陆地区 糖料作物 甘蔗 生长习性: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台湾、广东、福建、四川、云南、海南是主要产区(热带、亚热带) 甜菜 生长习性: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四个省区(中温带) 出口商品基地 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太湖平原、闽南三角洲地带、珠江三角洲;种植花卉、蔬菜、水果,发展塘鱼禽畜生产。

2、稳定粮食生产的能力 (1)重要性: ①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粮食的需要量大。 ②长期以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粮食生产一直占有主要地位。 ③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广科学种田新技术,我国的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人均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约400千克)。但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因此,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仍然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2)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 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为此,国家从1983年开始,在一些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建立了一大批商品粮基地。在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保证了国家对粮食的需求。

3、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 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我国的农业生产在坚持“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引导农户面向市场,关注国内外市场信息,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全面合理发展农、林、牧、副、渔业,使得广大农民的收入真正得以提高。

小结:中国的粮食问题和主要的解决途径 问题: 粮食生产是我国种植业的主体,在整个农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粮食是我国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我国有近13亿人口,粮食需求量大。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粮食产量还只有400千克,刚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因此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也是实现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的关键。

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①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②要实施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如通过改造中低产田,使用优良种子,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等; ③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面向市场,调整农作物品种和农业结构,一方面满足人民生活的丰富多样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广大农民的收入真正得以提高。

4、我国农业区的气候资源特点和主要农产品 地区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主要农产品 北方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降水集中在7-8月,雨热同期。 热量有限,全年降水少,且季节变化大,水源有限。 黄土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冬小麦、棉花、花生、谷子。 黑土地(东北平原):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 林海(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业、人参、貂皮、鹿茸。温带果园(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苹果、葡萄、梨。

地区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主要农产品 南方地区 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富且分配较均匀,水源充足;冬季气温在0°C以上,作物生长期长。 夏季降水过多,易导致洪涝,伏旱天气又易造成干旱。 粮棉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蚕丝产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甘蔗产区(广东、广西、福建、台湾)。 天然橡胶产区(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热带、亚热带水果(南部沿海地区): 柑橘、香蕉、荔枝、菠萝、椰子。 热带、亚热带经济林木:茶、油茶、 油桐、漆树、毛竹、杉树、樟树。

地区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主要农产品 西北地区 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降水不足,干旱严重,水源有限。 重要畜牧业基地:肉、奶、毛皮及其制造品 。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绿洲农业(河西走廊、高山山麓):小麦、水稻、棉花(长绒棉)、甜菜、瓜果(葡萄、哈密瓜等)。 青藏地区 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 热量不足。 高寒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煌水谷地):青棵、小麦、豌豆等。

二、林业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不仅为人类提供木材、多种原材料、食品、饲料,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环境效益。历史上,我国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由于长期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因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少林国家。近年来,我国在植树造林和保护天然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实行“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的政策、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政策等。加快实施“141”绿色工程建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141”绿色工程:即一个基地(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四个体系(“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一个工程(治沙工程)。 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②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除森林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例如:温带的苹果(主要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辽宁等省);亚热带柑桔(主要产于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亚热带的茶叶(产于南方各省山区);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水果。海南还出产椰子。云南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是我国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

三、牧业 我国畜牧业可以分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两类。 我国的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半干旱、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是我国四大牧区。此外四川西部的青藏高原也的有较广泛的分布。著名的优良畜种有内蒙的三河牛、三河马;新疆细毛羊、宁夏滩羊、藏绵羊、牦牛等。 农耕区畜牧业主要是指农民家庭饲养的猪、牛、羊以及鸡、鸭、鹅等家禽。目前,我国农耕区畜牧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我国的猪、牛、羊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四、水产业 水产业包括淡水水产业和海洋水产。根据生产方式又可分天然捕捞和人工养殖两大类。我国的水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发展水产的水域条件优越,陆地上河湖面积广大,养殖历史悠久;海洋方面,自北而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广阔水域。 [注意]影响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分布的因素:

水产业分布受自然条件(主要是水域面积)、人口、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①自然条件:东南部临海,水域宽广,大陆水域的3/4在东南部。 ②人口:东南部人口稠密,居民有食鱼的爱好。 ③社会经济条件:城市多,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 ④技术: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较高。 ⑸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人均农产品占有量尚比较低;b“靠天收”“靠天养畜”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扭转。农业综合生产力尚比较低,抗灾能力,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还不高,农业生产波动较大。c农业结构尚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太大,林、牧、渔业比重太小。d农业“新,特,优”产品尚比较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e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如耕地减少、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沙化;森林面积减少等,使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日趋频繁。

五、中国农业地理的综合分析 (一)东北区(黑、吉、辽) 1、自然条件分析 (1)长冬严寒但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达400—600mm,属湿润半湿润区,灌溉水源充足。 (2)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遍布肥力较高的黑土,对农业机械化耕作极为有利。 (3)冻土广布,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 (4)沼泽地面积很大,也已通过排干水分来开发利用,但在开发中也引起了气候变干,所以沼泽地开发不宜过量。

2、农业特色 (5)本区纬度较高,热量资源不足,农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温度低时会受到低温冷害,农作物大幅减产。 (1)以玉米、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2)以大豆、甜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甜菜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以松嫩平原为最多。 (3)其它经济作物有亚麻、柞树(柞蚕)、苹果、烤烟等。

(二)黄河中下游区(陕、晋、豫、鲁、京、津) 1、自然条件分析: (1)多数地方属于暖温带,夏季气温相当高,农作物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大部分地区雨季短,降水集中在七、八两月,春旱(春季和初夏干旱)威胁农业生产是个普遍问题。由于气候比较干燥,多数地方灌溉水源不足。 (2)华北平原、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许多地方,盐碱危害很严重。 (3)黄土高原的黄土由较细的粉沙颗粒组成,便于耕作,黄土含有不少氮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但土质疏松,地表无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

2、农业特色: (1)冬小麦、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其次是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黄土高原谷子种植较多,山东丘陵和低山甘薯种植较多。 (2)棉花是本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冀、鲁、豫三省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和商品棉基地,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也是重要的产棉区。本区植棉的有利条件:夏季气温高,对棉花生长有利;秋季晴天多,对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也有利;再加上粉沙性的土壤适宜棉花根系的生长发育。

(三)长江中下游区(湘、鄂、赣、皖、苏、浙、沪) 1、自然条件分析: (1)淮河以北是暖温带,其余都属亚热带,夏季气温很高,江汉、洞庭湖、鄱阳湖等平原,周围山岭环抱,不易散热,都以炎热著称。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淮河以北是半湿润区,其余都是湿润地区。春末夏初,梅雨适时适量,对水稻生长更为有利,如果梅雨过短或过长,就会出现旱灾和涝灾。进入7月,梅雨结束,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天气晴燥,形成伏旱,此时,热量充足,蒸发量大,农作物生长旺盛,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水分供应,所以抗旱任务很重。

(2)平原广阔,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 (3)江南丘陵红壤广布,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我国南方主要低产土壤之一。 2、农业特色: (1)淮河以北以种植旱粮为主(江淮地区),以南以水田为主,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都是著名的水稻产区,本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全国占第一位。小麦也是本区的重要粮食作物。

(2)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桑蚕等。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和杭州湾沿岸是我国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植棉条件:热量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植棉历史悠久,技术条件好,商品率高。不利条件是春夏有梅雨,夏季常有台风袭击,秋季有连阴雨)油菜播种面积广,成为稻田的越冬作物,浙江、江苏两省的太湖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桑蚕基地,是著名的“丝绸之府”。 (3)江南丘陵的红壤区,适宜茶叶、油菜、杉木生长,产量很大。

(四)南部沿海地区(闽、台、粤、桂、琼及香港、澳门特区) 1、自然条件分析: (1)我国纬度最低的一个区,北回归线横穿台湾和两广;濒临海洋,夏季风从太平洋、印度洋带来大量的水汽,造成这里丰沛的降水,雨季从4、5月份开始,延续到9、10月份。本区气候炎热多雨,无霜期长,作物几乎可以全年生长,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至三熟。

(2)台风活动频繁,侵入我国的台风约80%在本区登陆。台风形成狂风暴雨,带来一定灾害,有时也可缓解沿海地区的旱情。 (3)地形大部分为丘陵山地,平原面积不大,珠江三角洲和台湾的西部平原是本区最大的两个冲积平原。

2、农业特色 (1)水稻在本区普遍种植,珠江三角洲和台西平原是重要的稻米产区。甘蔗是本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粤、闽、桂成为全国重要的蔗糖供应地,珠江三角洲的产量更占重要地位。 (2)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在低洼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堤上栽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又可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据基上种植的作物不同,有“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等种类。

(3)有橡胶、剑麻、油棕、椰子、咖啡、可可、胡椒等热带作物,海南岛的橡胶种植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4)有香蕉、柑橘、菠萝、荔枝等热带、亚热带果树。 (5)台湾的樟树颇为著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五)西南区(川、黔、滇、渝) 1、西南三省一市在北纬35°以南,云南省南部还伸入到北回归线以南。四川、贵州、重庆和云南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云南南部属热带。川滇西部的高原山地海拔很高,气候显著降低,形成高山气候。 2、四川盆地终年湿润,雨量充沛,霜雪少见,可生长甘蔗,柑橘,柚子。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

3、成都平原为冲击扇平原,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人口稠密,灌溉便利,农业生产一向发达,早有“天府之国”美誉。平原上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平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油菜籽等,生猪、桑蚕的生长也很有名。 4、云贵高原上的河谷盆地,当地称为“坝子”是重要的水稻产区,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区,因溶洞、地下河漏水严重,地表水缺乏,要注意兴修水利,以保证农业生产的用水。 5、滇南谷地(包括西双版纳),属热带季风气候,农作物全年可以生长,且冬季不受寒潮侵袭,夏季又无台风危害,具有发展热带作物的良好环境,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橡胶生产基地。

(六)青藏区(藏、青) 1、本区纬度同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但因地势很高,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迎风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地势高,空气稀薄)。 2、农业受气候限制,适于喜凉的青稞、小麦生长。牦牛、绵羊、山羊是高原上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草场主要分布于高原湖泊周围和河源地区。

3、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比较宽阔,降水较多,土地肥沃,是主要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由于祁连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和山麓地带的地下水较为丰富,不少地方可以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盆地低部地势平坦,宜耕荒地连片,便于机械化开垦和耕作。 4、雅鲁藏布江谷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使这里的降水较多,冬季不受寒潮影响,比较温暖。西藏的重要粮食作物——青稞,主要分布于此。 5、“西藏的江南”——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这里降下大量的地形雨,呈现浓郁的亚热带和热带风光,特别是察隅一带。在肥沃的河谷地带,橘子树枝青叶茂,香蕉园终年翠绿,水稻田随处可见,新辟的茶园散布在缓坡山岗上,人们称之为“西藏的江南”。

(七)西北内陆区(内蒙、宁、甘、新) 1、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周围高山、高原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送到,水循环很不活跃,是我国气候最为干旱的地区。气候表现为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降水少,多风沙,气候干燥;晴天多,云量少,日照丰富;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大。 2、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是这里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西北区光热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对植物来说,白天气温高、光照强,加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夜间气温低,减弱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了养分的消耗,因此,本区所产瓜果品质十分优良。

3、富有特色的灌溉农业。 本区农耕必须依靠灌溉,有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小麦、水稻、棉花、油菜、甜菜等都生长良好。 (1)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这里利用黄河流向微微倾斜的自然坡度,开挖引水渠,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宁夏平原至今保存有秦渠、汉渠等著名渠道。平原上沟渠纵横,阡陌相连,稻田密布,村舍向望,被人誉为“塞上江南”。河套平原发展成为“塞上米粮川”。

(2)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的灌溉农业仅限于高山山麓的冲积平原上,这里土质较好,山地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等水源充足,利用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荒垦殖,引水灌溉,把荒漠变成了肥沃的绿洲。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是我国长绒绵的主要产区,这里无霜期较长,夏季气温高,积温量大,日照充分。新疆吐鲁番盆地,有引地下水灌溉的特殊工程—坎儿井。

4、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因降水较丰而成为我国水草最丰美的牧场和打草场,三河一带出产的三河牛、三河马,闻名全国;宁夏所产的滩羊是稀有的优质裘皮羊品种;新疆境内的天山、阿尔泰山,地形雨较多,山腰以云衫林为主的山地针叶林,以上以下生长牧草,以上为夏季牧场,以下为冬季牧场,天山山地是新疆的主要牧区,所产细毛羊是优良畜种。

5、本区由于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任意樵采,造成严重的沙漠化危害。防风固沙,减少风沙危害,防止沙漠蔓延和草场退化,是本区环境治理和改造的重要任务。 六、中国农业结构与发展方针 1、我国农业结构

我国农业各部门中,种植业占主导地位,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畜牧业只占27%,这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状况差异很大。再看林业和渔业(让学生读出所占的比例),它们所占的比例太小了。而林业和渔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许多畜、林、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很高,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也很高,这可以使从事这方面生产的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2、中国农业的发展方针: 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