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节  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节  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节  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2.通过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3.通过填图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粮、棉、油、糖等基地的分布。 4.使学生懂得应根据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并初步了解农业区划划分的科学依据。 教学重点 1.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的问题。 2.“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这两个基本方针。 教学难点 教学媒体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农业区划示意图、我国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增长折线图、我国温度带图、降水量图、土地资源分布图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有哪些途径?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解决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粮食生产。 【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节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板书】一、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提问】阅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说一说我国农业的世界之最。 【归纳】我国南方的水稻栽培和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都为世界最早;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栽培养蚕和栽培养茶树的故乡;我国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糖料、大豆、茶叶、花生等产量居世界前列。 【板书】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讨论】为什么我国将农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位? 【归纳】刚才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归纳大家的意见:①利用只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的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②工业中有大量原料需农业供应;③农产品出口换取的巨额外汇可支援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证实现四化的根本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农产品还不能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以上情况,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目标中农业仍居战略重点的首位。 【板书】三、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讨论】(1)参照我国温度带图、降水量图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思考: ①我国的光热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②我国水资源的总量能否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为什么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要兴修水利灌溉工程或考虑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③从水热结合的条件看,对我国农业生产有什么基本影响?

3 ①我国的地形与我国主要的农、林、牧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②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对发展我国农业有哪些不利影响?又有哪些有利方面?
(2)参照我国地形图,思考: ①我国的地形与我国主要的农、林、牧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②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对发展我国农业有哪些不利影响?又有哪些有利方面? (3)参照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图,思考: ①为什么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②我国主要的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分布在哪里?比较和分析这些可开垦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 ③我国主要农业区各有什么肥沃土壤和需要改良的土壤? 请各组讨论后,填写下表:(表中的楷体字为学生填写) 自然条件 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气候 光热充足,夏季普遍高温,东部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 地区差异明显,西部水分不足,灾害性天气影响多 水源 总量很大,地表水、地下水丰富 地区分布不均,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土地 土地资源丰富,农、林、牧用地总量很大 山地多,干旱地区广,耕地比重小,耕地后备资源少,且多分布于边远地区 土壤 宜农沃土多,分布广 各地都有需要改良的土壤 生物 种类繁多,农作物品种丰富 破坏严重

4 【归纳】  同学们讨论的很好。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对自然条件要注意用辩证的客观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任何一个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都是很复杂的。如我国在季风气候影响下水热条件配合较好,雨热同期,但是也正是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较多。山地多对发展耕作业不利,还影响我国的一些山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提供了林、牧、副各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我国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总的来说是非常优越的,但是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使许多地区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对森林的过度砍伐,草原改为耕地,以及农药和工业“三废”的污染等。再者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所以我们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珍稀保护有限的资源,同时要控制人口增长数量,保证一定的资源占有量。 【板书】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 【阅读思考】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①40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有了哪些改善? ②40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有了哪些增长?(出示我国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增长折线图) ③40多年来,我国农业布局有了哪些改进? 【归纳】  (1)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有了显著改善。 河流的整治:淮河、黄河、海河、长江等河流得到初步治理,减轻了洪涝灾害。 土壤的改良:建设了一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 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有了初步发展,农村用电量、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有很大增加。 推广科技成果:畜牧、森林、水产、气象等方面都有新技术的应用。

5 (2)农业生产大大增长(读下表,并请将表上内容画成折线图)
年份 项目 1978 1980 1985 1990 1994 1996 种植业(亿元) 1118 1454 2506 4954 9169 13547 林业(亿元) 209 354 798 1967 4672 7083 牧业(亿元) 48 81 189 330 611 778 渔业(亿元) 22 33 126 411 1298 2020 (3)农业布局有所改善 农产品加工工业一般应接近原料产地,尤其是初级加工、可以减少因农产品原料失重而造成的损失,我国纺织工业的老基地像上海、青岛、天津等沿海城市,新中国成立前原料大多来自国外,新中国成立以后扩大了邻近地区的棉田种植面积,使上述棉纺基地可以就近获得原料供应,降低运输费用,同时还接近了消费地区,不但有利于人民生活,而且使成本降低。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的工矿区不断兴起,新的城市不断出现,交通运输网不断扩大,上述邻近地区荒地得到开垦,出现了新的农业基地,保证了这些新兴城市的粮、油、蔬菜等农产品的供应。我国的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都建立了大规模的农场。

6 我国到1993年底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32.7%,1994年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35个,城市人口需要大量的副食品及部分工业原料需要市郊供应。所以在许多大城市近郊区建立了副食品基地,这对保证城市居民生活和部分工业原料的供应起了很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各地区的具体条件,有计划的建立了一批商品性农产品基地,有的以粮食为主,有的以某种经济作物如棉花、烤烟、油料、甘蔗、甜菜、果树、天然橡胶等为主。这为今后实行地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以上事实说明了我国农业生产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还是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同发达国家相比,农业还比较落后。我们要努力加大资金和科技的投入,使我国的农业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板书】  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问】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农业生产还存在哪些问题?(阅读课本1993年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看产值多少,是否合理,看结构是否合理?) (2)我国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办了哪几件大事? 【归纳】  (1)人均粮食少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首位,1996年粮食总产量较1949年增长了近五倍,但是人均增长却不到两倍。每年增产的粮食大部分被新增加的人口所消耗,平均每人增加的粮食不多。 (2)科技水平低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如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水灾频繁发生使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常有较大的波动。

7 (3)从课本1993年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所占比重过大,几乎为牧业的两倍多,而发达国家畜牧业的产值一般高于种植业;我国农业中林业和渔业比重太小,各业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农业各部门之间是一个密切结合的整体,存在着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关系。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应保持适当的比例,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我国受污染的耕地达2 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耕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为了保持农业生产率稳步增长,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办六件大事:①建设一批治理大江大河大湖的水利设施;②积极推广节水浇灌技术;③建设一批国家级的重要农产品商品基地;④加强速生丰产林等的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⑤大力抓好科技、教育兴农;⑥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其中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以及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大家回家以后完成我国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自然条件的表格。

8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5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在党的领导下,克服了许多困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若按人口平均占有量哪个国家较多?现阶段我国每人平均粮食人均占有量约多少千克? 【引入新课】  我们面对着近13亿人口,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必须立足于自给,保证粮食的需求。这样可以带来哪些好处?请同学们认真分析,分小组加以讨论。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发言】  略 【教师小结】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如下:

9 我们不仅要抓紧粮食生产,还必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主要原因是:我国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而且农、林、牧、副、渔各部门的农业,是一个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所以,全国各地应充分利用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业。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但是耕地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0%,人口又居世界首位,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所以,我们不应只着眼于1亿公顷耕地,而应充分利用全国9.6亿公顷的广阔国土。这是因为,我国耕地虽少,但是可利用的山地和草原、水面、海滩却很多。应充分发挥我国农村劳动力多的优势,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只有这样,才可以扬长避短,把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三者的优势合理的结合起来。从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来看,开展多种经营的潜力是很大的。这是我国发展农业的正确方向。 【提问】  开展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可以带来哪些好处?请同学们参照课本的有关内容,认真讨论。 【学生回答】  略 【教师小结】  其好处是:(1)增加农民的收入。(2)增加市场供应,为轻工业提供原料。(3)增加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结构。(4)促进农业持续高产。(5)有利于水土保持、调节气候、减少自然灾害,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板书】  六、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转承】  我们既要抓紧粮食生产,又要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但是,农业生产有其自己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以及不稳定性等。所以,农业生产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那么“地”与“宜”两字怎样理解?为什么叫适当集中?不能大规模的集中?

10 可以举例来说明:我国全国有7 000多万亩棉田,分布在1200多个县。其中5万亩以下的分散的产棉县200多个,很少提供或不提供商品棉。30万亩以上比较集中的产棉县33个,平均亩产43.4公斤,都提供商品棉,其中50万亩以上的8个县,平均亩产51公斤,商品率高达98%。从中可以看出集中生产的地区商品率高。其原因是经济作物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选择性强而适应性差,对经济技术条件要求也很高,需要较高的技术,较多的劳动力和较多的投资。集中产区可以充分发挥这方面的地区优势。 但是,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 单产较低,粮食产量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农民自己的消费,商品率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主张大规模区域专业化,必将引起产销矛盾,加剧运输紧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逐步做到因地制宜,因地种植,适当集中,建立一批农业专业化的商品性生产基地。 【引导阅读】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高中地图册有关农业基地的地图。在地图上找到我国的商品性农业基地的位置。并分析它们集中的自然原因。 【教师小结】  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和珠江三角洲。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有精耕细作传统,是全国粮食高产地。 江汉平原、江淮平原、鄱阳湖平原其自然条件虽不如上述地区,但仍有较多的余粮输出。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由于纬度高,只能一年一熟,但是人少地多,有大量的粮食输出。 商品棉生产基地 棉花广泛分布在北纬19~45度,东经76~125度范围内。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黄淮平原及南疆等五大片商品棉基地。

11 油料作物基地 花生主要分布在辽宁以南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的沙质土壤。 山东、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都有种植。 油菜在我国分布最广,是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近年来油菜的生产发展很快,地区分布在扩大,出现“北移南迁”趋向,原来很少种油菜的黄淮海平原、辽宁和黑龙江以及华南地区油菜面积都在扩大。 糖料作物 我国糖料作物主要是南方的甘蔗和北方的甜菜。 甘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南方的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等省区都是甘蔗的产区。甜菜是北方的糖料作物,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重要的甜菜产区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四省区。 出口农产品基地 为了扩大出口贸易,可在沿海的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带、珠江三角洲等地多种一些花卉、蔬菜、水果,发展塘鱼、禽畜生产,建立出口商品基地,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 这些地区以一业为主,适当集中。过分集中不利于综合发展,多种经营。单一种植会引起燃料、饲料、土地肥力等矛盾。 【板书】  七、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 【引导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加强农业资源调查,做好农业区划工作”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要搞农业区划?全国农业区划划分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制定农业区划有哪些具体步骤? 【学生发言】  略 【教师小结】  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有明显的差异,而在同一地区又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因此,合理地、有效地实行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能促进农林牧副渔的综合发展,所以要制定农业区划。

12 依据: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农业生产基本特征与今后发展方向相对一致;农业生产关键问题和建设途径相对一致;照顾到县行政区界的完整、便于执行计划。
其步骤是:某区域现在农业生产状况,某区域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包括自然条件、农业经济条件、原有企业条件、人口劳动力条件、科技水平、运输条件、资金、农产品加工条件等等,对以上条件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扬长避短,确定专业化方向。一业为主、适当集中。制定农业区划计划,包括生产结构、科技应用、生产安排、技术措施、横向联系。执行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再修订,使之更完善。 【板书】  八、加强农业资源调查,做好农业区划工作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了解了我国的农业发展概况、主要成就、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其中我国的主要的商品性农业基地要在地图上掌握。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一、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的成就 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七、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 八、加强农业资源调查、做好农业区划工作


Download ppt "第四节  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