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 · 语文 人教版 · 中国小说欣赏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单元 谈神说鬼寄幽怀
第二单元 第四课 香玉 王六郎
经典晨读 1 名句欣赏 5 高考导航 2 课堂互动 6 学习目标 3 随堂练习 7 课前预习 4 课后强化作业 8
经 典 晨 读
鹧鸪天 黄菊枝头生晓寒 宋·黄庭坚 坐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①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杯中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②。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③。黄花白发④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简介】 《鹧鸪天》,词牌名。同前。
【注解】 ①隐客史应之:名铸,字应之,四川眉山人,落魄无检,授馆于人,为童子师。“隐客”是说史应之是个住居山野,不求功名的人,黄每每与之互赠诗词相戏。 ②倒著冠:晋代征南将军山简,经常饮酒大醉,反戴帽子而归。这里引用此典,描述醉态。 ③清欢:清白正直的欢乐。 ④黄花白发:老人斑白的发上插着黄色菊花,是醉相,也是狂态,象征追求高洁。
【故事】 黄庭坚因被诬修《神宗实录》不实,于绍圣二年(1095)谪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移戎州安置,在贬所五年余。初至戎州时,寓居南寺,作槁木寮、死灰庵,喻其心已如槁木死灰,可见其抑郁愤激之情。史应之,是黄在戎州贬所新交的朋友。因其落魄无检,喜作鄙语,放浪形骸,他们这时反相互理解,时有诗词应和。这首词,就是和史应之词,且是在酒席上酬后之作。词里不但有劝酒之辞,还有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生动地画出了一个“狂士”的形象,抒发了黄庭坚胸中的苦闷和激愤。
黄色菊花枝头已露出一丝寒意,人生需及时行乐,切莫放下酒杯让它空着。在清风四起斜吹细雨中,你迎风而立;在醉态朦胧偏偏倒倒时,你头插黄花倒戴帽子,多么放浪形骸,狂放不羁! 只要健康地活着,就应努力加餐,就该穿上舞裙,拿着歌板,高歌曼舞,尽情清白正直的欢乐。要让这美丽高洁的黄花与这斑白的头发互相牵挽,让那些世俗的人们侧目而视,去冷眼相看吧!
(2014年高考江苏卷)(原文在第三课上) 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从周围人的角度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先是“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其次是“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再是“几个太太和孩子”“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其实他人的表现都是自然而又正常的,只是安娜的心理在作怪。对周围人的描写,侧面写出安娜受到打击后恍惚、敏感的心理。 【答案】 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C级。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很多,本题考查侧面描写人物的心理,文本中年轻人、孩子、太太的神态和言行,都是安娜眼中的言行,反映了她当时的心理。
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作用。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的心理活动是“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急促的三个问句,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内心活动。“我这是在哪里”,结合“吓得毛骨悚然”,可知她内心的恐惧;“我这是在做什么”,结合“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表现了她内心的迷惑;“为了什么呀”,结合“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可知她内心的悔恨。安娜惧怕死亡,不清楚为何要死,临死而又不想死。这种不想死而死,既说明安娜之死有一定的偶然性,又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答案】 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人物心理要紧扣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尤其注意细节描写,要透过言行看到人物的内心变化。心理描写的作用,主要看对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和主题的作用。
高 考 导 航
学 习 目 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蒲松龄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理解文意,学习本文生动、丰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本文想象丰富、用笔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 3.理解香玉、王六郎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思想倾向。
课 前 预 习
6.走近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教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
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 生活贫穷,仕途追求的坎坷使得蒲松龄的精神上极度苦闷,孤愤满怀,他将这些都宣泄到《聊斋志异》的创作中去,达到他的创作的最旺盛期。1679年,《聊斋志异》初具规模,轰动一时。
蒲松龄已经51岁,他痴迷不悟地再次踏入科举考场,却只是在备尝失败的心灵上再添耻辱的刻痕。此时在他贤惠妻子的操持下,家境已逐渐好转,而且孩子们已都成家立业了,他的妻子因此劝他放弃科考。犹豫再三,蒲松龄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拼搏一生的考场。
此后,他一直在毕家教私塾,一直到1710年他才离开毕家,回家安享晚年。这一年,按规定,他“援例出贡”,当上了“岁进士”,算是对他坚持科举大半辈子的安慰,此时他已71岁。飞扬跋扈的得意少年已不复见,只有苍苍白发一老翁,他在诗中写道:“忆昔狂歌共夕晨,相期矫首跃龙津。谁知一事无成就,共作白头会上人。”无限感慨,溢于诗外。 1715年,丧失相濡以沫的爱妻两年后,蒲松龄在他的聊斋里溘然长逝,身后除了各种俚曲、诗文等,还留下了《聊斋志异》这部令后人神旌摇荡、百般叹赏的小说集。
7.丰富视野 (1)《聊斋志异》内容评介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 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
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
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 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言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新奇,结构巧妙,千姿百态。作者将古代小说中“志怪”、“传奇”和“人情”的精华特色糅为一体,在创作上直承晋唐小说的传统,“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不仅一书兼用二体,并且以其卓越的思想艺术成就,把我国传统的志怪传奇小说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艺术造诣在历代文言小说之上,是17世纪后半期,话本、拟话本小说已过花红时节结出的硕果,也是我国微型小说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的分水岭。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聊斋志异》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短短的两三千字,甚至几百字,就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像小翠的天真烂漫,婴宁的纯洁、爱笑,马子才的爱菊成癖,酷吏、豪绅的暴虐,都刻画得有血有肉,跃然纸上。
《聊斋志异》的另一特色就是情节曲折。书中大多数故事采取纪传体写法,然而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跌宕起伏,曲折离奇,变化多端。读来引人入胜,使人欲罢不能。《青凤》以怪异的情节开篇交替出现,故事饱满,趣味横生。 《聊斋志异》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句法更多变化。作者既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学语言,又适当吸收和提炼当代口语方言。在单行奇句中间用骈词俪语,典型工丽而又生动活泼,极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
(2)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①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先秦的寓言故事,也促成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我国的小说粗具规模。这一时期的小说情节结构比较简单、粗略,多截取人物的只言片语,被称为笔记小说。 ③唐代,这时期写小说成为文人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他们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被称为唐代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唐代传奇都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文辞华美,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
④宋代出现的白话小说——“话本”,即民间说书人所用的故事的底本。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它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故事性强、情节动人、结构精巧,着重人物行动和对话描写,并开始运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环境描写真实生动,语言通俗、朴素、幽默。
⑤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拟话本的题材更加广泛,情节更加曲折,描写更加细腻。 ⑥明清时代,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了高峰,产生了大批伟大不朽的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名 句 欣 赏
1.(1)君汹汹似强寇,令人恐怖;不知君乃骚雅士,无妨相见。 借此与风流士,长作幽会,亦佳。 良夜更易尽,朝暾已上窗。愿如梁上燕,栖处自成双。 (2)妾以年少书生,什九薄幸;不知君固至情人也。然妾与君交,以情不以淫。若昼夜狎昵,则妾所不能矣。 相见之欢,何必在此。 日日代人作妇,今幸退而为友。
点评:利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是这篇小说最为突出的特点。小说中的香玉为白牡丹所化,她开朗活泼,豁达乐观,敢于冲破世俗的束缚,她认为只要是“骚雅士”(有才)就可以“无妨相见”,托付终身。她看到黄生的诗作后,顿生仰慕之情,于是前来相会,至于“遂相狎”,并以“愿如梁上燕,栖处自成双”自陈心迹。与婉转妩媚、情感炽烈的香玉相比,绛雪明显不同。她为耐冬所化,友善清雅,贞静自持。她认为男子不仅要有才,更应该是“固至情人也”才肯“入室”,以身相许。
在她认识到黄生是一个至情痴心之人时,始属意于黄生。并且认为男女相爱可以“以情不以淫”,当黄生“欲与狎”时,她认为男女“相见之欢,何必在此”,她和黄生在一起总是“至则宴饮唱酬”仅“慰君寂寞耳”。她和黄生的爱情更着重于精神上的结合。在香玉死后,在黄生深情的感召和香玉的托付下,她取代了香玉的位置,成为黄生的妻子。但当香玉死而复生,她又退而为友,同时,心中依然保持这份爱情,忠于友情,与黄生、香玉共守一生,同生同死。香玉与绛雪在小说中对比鲜明而又互相衬托,成为人们喜爱的两个艺术形象。
2.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花以鬼从,而人以魂寄,非其结于情者深耶?一去而两殉之,即非坚贞,亦为情死矣。人不能贞,亦其情之不笃耳。仲尼读唐棣而曰“未思”,信矣哉! 点评:黄生、香玉、绛雪的故事,不止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还希望永葆恩爱,于是有了黄生之“寄魂”,一死而二殉,如此超越生死的恋情,害得“异史氏”大发感慨:为情要忠贞!
3.女子已相代矣:仆怜其抱中儿,代弟一人,遂残二命,故舍之。更代不知何期。或吾两人之缘未尽耶? 点评:此言一出,既解释了“妇沉浮者屡矣,忽淋淋攀岸以出,藉地少息,抱儿径去”在友人心中的存疑,也表现了王六郎心地善良,同时又推动着情节继续向前发展。
4.置身青云,无忘贫贱,此其所以神也。今日车中贵介,宁复识戴笠人哉? 点评:这句话讽刺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淡薄。王六郎不过是河中溺鬼,对贫贱之交的情感如此真挚,人间难得!
课 堂 互 动
(一)自主思悟 1.作者通过《香玉》表现了什么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作者通过这种非现实的幻想世界的人与事来表现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表达他的爱情理想。在作者的笔下,那些花妖幻化的少女,尽管性格各异,但都美丽聪明,善良无私,不图富贵,不慕权势,以才德取人,爱得忠诚,爱得坚贞,历经祸患而不渝。她们来去自如,离心随心,不受封建戒规约束;不矫情,不虚伪,生气勃勃,一往无前。她们在没有恋爱自由的社会,获得了幸福的爱情。
2.王六郎有什么性格特点?作者通过这一人物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王六郎善良、重情义、守信用。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曲折地反映了当时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
王六郎没有脱俗,他通过索要信民的财物助渔夫许某“资斧”。但他处幽界数年,好不容易才“业满”有“代者”,获得了重新做人的机会,却不忍“残二命”,让生于他人,仅此一点就可以衬托出他的高尚。当今社会,常有一些身处逆境之人,一旦获得一根救命稻草,便奋力攀附上岸,不顾他人,更有甚者,一些身处高岸者挤人落水,继之投石,与溺死鬼王六郎相比,其高下分明矣。当然,当今王六郎之辈也大有人在。
(二)深入探究 1.小说《香玉》的主要情节是怎样的? 小说《香玉》写人与花妖之恋。香玉为白牡丹幻化的女子,黄生见之,爱慕殷切而题诗树上:“无限相思苦,含情对短缸。恐归沙吒利,何处觅无双?”香玉读诗知其为骚雅士,乃来相就相亲。二人相得甚洽。后有即墨蓝氏见白牡丹而悦之,欲掘移至其家,香玉乃与黄生作别,惨然曰:“昔日佳作,今成谶语矣。‘佳人已属沙吒利,义士今无古押衙’,可为妾咏。”
次日,白牡丹被掘移,黄生乃悟香玉为白牡丹所化,怅惋不已,“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涕洟”。黄生之诗与香玉的别语,系运用唐人传奇《无双传》的故事,这已经提高了二人的文化品位,今又临穴哭花,令人不禁与《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景联系起来,颇富雅趣。 香玉遭劫难,此时黄生幸得绛雪相伴为友,于冷寂之中,尚得温情。绛雪逃过劫难,又得香玉复生,黄生的境遇由“冷”渐“热”,三人的真情达到了高潮,这是小说色彩最为浓烈之时。然而,几经周折,几经生死,三人才得以团圆,才臻于此境,“热”中又透出悲凉。最后,三人相依而死,色调重化为“冷”,小说也在读者的无限叹息中结束。
2.《香玉》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生死不渝的爱情的? 作者在结局发表感慨说:“情之至者,鬼神可通。”黄生和香玉生死不渝的爱情,正是作者理想中的“情之至者”。黄生独居劳山下清宫,寂寞无聊时,偶遇花仙,“爱慕弥切”,后香玉原身被人挖走,香玉离去,黄生知香玉是花妖,但不以花妖见弃,作哭花诗五十首,感动花神,香玉重生。作者对此评价说:“花以鬼从,而人以魂寄,非其结于情者深耶?”对香玉复生的情景,作者作了精心的描绘,其抒情的笔调,丰富的想象,使香玉复生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将二人情深意浓的爱情升华到诗的境界。
此后,黄生与香玉定下生死盟誓,十余年后,黄生果然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化为无花牡丹,陪伴香玉左右,从此可以日夜相守为伴。他欣然面对死亡,把死亡看作是自己的“生期”。这段神奇的故事,诗意美妙,使整篇小说显现出诗一样的美丽意境,也使爱情所代表的人间至情成为一种美好的追求。
3.《香玉》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技巧来表现人物? 一方面作者赋予妖鬼狐仙这类“异类”以人的优秀品质。在本文中,香玉的热烈多情、绛雪的善解人意都是其表现。另一方面善于捕捉对象的形貌特征,在作品中巧妙地赋予这些化身为人的“异类”其固有的外在标志与带有自身特点的语言。如香玉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描写使虚幻的故事读来顺乎情理,令人备感亲切,而又增添了一些飘逸的美感。
4.《王六郎》中许姓渔夫这个人物出场很多,你是如何看待这个人物形象的? 许姓渔夫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他在得知王六郎为鬼后,并没有与王六郎绝交,仍一如既往,把六郎当做好朋友。不顾人鬼之隔,不计地位高低贫穷富贵,对六郎的友谊是人世真友谊。作者笔下的许姓渔夫同王六郎都是仁厚之“人”,许姓渔夫得到王六郎的报答,表现了作者“好人得好报”的思想。许姓渔夫是对王六郎形象的有力补充。
随 堂 练 习
【答案】 D(A觇:chān,B恸:tònɡ,C痏wěi)
【答案】 A(无何:不久)
【答案】 C(两个“恨”都当“遗憾”讲)
4.下列对文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即墨蓝氏,入宫游瞩,见白牡丹,悦之,掘移径去。生始悟香玉乃花妖也,怅惋不已。”黄生至此才知香玉为花妖。但他不“恨”却“惋”。“惋”的是不早知,不能及早地保护。黄生不避人妖之别,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B.“乃与生挑灯至树下,取草一茎,布掌作度,以度树本,自下而上,至四尺六寸,按其处,使生以两爪齐搔之。俄见绛雪从背后出,笑骂曰:‘婢子来,助桀为虐耶!’牵挽并入。”这是很精彩的一段,是从小孩数肋骨、抓痒为戏翻出来的。抓痒需找准部位,“布掌作度”是生活中常用之法,这样描写使虚幻之事读来顺乎情理,令人倍感亲切,而又不离绛雪为耐冬之植物特征。
C.“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花以鬼从,而人以魂寄,非其结于情者深耶?一去而两殉之,即非坚贞,亦为情死矣。人不能贞,亦其情之不笃耳。仲尼读唐棣而曰‘未思’,信矣哉!”黄生、香玉、绛雪的故事,真正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让作者大发感慨。 D.“置身青云,无忘贫贱,此其所以神也。今日车中贵介,宁复识戴笠人哉?”这句话讽刺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淡薄。王六郎不过是河中溺鬼,对贫贱之交的情感如此真挚,人间难得! 【答案】 C(他们的恋情超越了生死,已不能用有情人终成眷属来形容)
5.下列对两篇文章内容的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香玉,是白牡丹修炼成仙后幻化成的人形,容貌艳丽,热情、直爽,在道观遇见黄生,产生恋情,对爱情忠贞执著,后来因即墨蓝氏将白牡丹挖走,远离爱人,抑郁而死。终因黄生痴情感动天帝,得以回复人形。 B.黄生死后,魂化花木,与香玉厮守。后因道士弟子将黄生幻化的花木砍断,黄生魂消,白牡丹,即香玉也随之死去。香玉是《聊斋志异》中性格鲜明、为人喜爱的女子形象。
C.王六郎,《聊斋志异》中人物,是一个溺水鬼,长久以来,得到打鱼人许氏的祭奠,为报恩德,与许渔人结为兄弟,并以鱼赠他。许渔人所打之鱼比其他人都多而大。 D.某日,六郎辞别许氏,因前有善缘被召为土地,离别时希望许渔人能去远方看他,让他尽地主之谊。果然,许渔人到后王六郎出面接待了他,并在他回家时赠送了他许多财物。 【答案】 D(不是王六郎出面接待他,是王六郎梦示当地人接待他并赠他财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许归,即欲治装东下。妻笑曰:“此去数百里,即有其地,恐土偶不可以共语。”许不听,竟抵招远。问之居人,果有邬镇。寻至其处,息肩逆旅,问祠所在。主人惊曰:“得无客姓为许?”许曰:“然。何见知?”又曰:“得勿客邑为淄?”曰:“然。何见知?”主人不答,遽出。俄而丈夫抱子,媳女窥门,杂沓而来,环如墙堵。许益惊。众乃告曰:“数夜前,梦神言:淄川许友当即来,可助以资斧。祗候已久。”许亦异之,乃往祭于祠而祝曰:“别君后,寤寐不去心,远践曩约。又蒙梦示居人,感篆中怀。愧无腆物,仅有卮酒;如不弃,当如河上之饮。”
异史氏曰:“置身青云,无忘贫贱,此其所以神也。今日车中贵介,宁复识戴笠人哉?余乡有林下者,家綦贫。有童稚交,任肥秩。计投之必相周顾。竭力办装,奔涉千里,殊失所望;泻囊货骑,始得归。其族弟甚谐,作月令嘲之云:‘是月也,哥哥至,貂帽解,伞盖不张,马化为驴,靴始收声。’念此可为一笑。”
【答案】 A(B堵:墙,C殷勤:情意恳切深厚,D货:出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人惊曰:“得无客姓为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置身青云,无忘贫贱,此其所以神也。今日车中贵介,宁复识戴笠人哉?
【答案】 (1)主人惊讶地说:“客人您该不会是姓许吧?” (2)自己身处较高的地位,却没有忘记贫贱之交,这是他成为神的原因。如今车中坐着的地位高贵的人,谁还认得穿着破烂的贫穷的人呢?
8.本文表现了王六郎什么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突出表现了王六郎对朋友重情重义、富贵不忘、真诚无比的可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