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景 敏
内容提要 一、有效教学概述 二、有效教学的判据:课程目标再认识 三、关注细节:课堂教学“问题行为”分析 四、关注整体:凤城六中解析 1.“分组联动,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简析 2.树德立人:有效教育环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一、有效教学概述 (一)有效教学: 简而言之,有效教学就是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的教学,即在现有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下,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学生个体认知规律和社会心理规律),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并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
所谓现有教学组织形式,指的是以班级为教学行政单位,不是一对一的个体辅导式教学组织形式。 所谓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包括学生个体认知规律和群体认知活动中的规律。 班级可以视为一个微型社会,其间所发生的人际关系对群体中的每一个体的认知活动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何有效利用和挖掘群体对个体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规避不良影响,是尊重课堂教学规律的重要方面。
(二)有效教学设计与实施 科学地认识课堂教学全过程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1.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1)教学任务分析的有效性 (2)教学程序设计的有效性 2.实施设计的有效性 (1)讲解技能 (2)演示技能 (3)提问技能 (4)活动组织技能
1.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分析 (1)教学任务分析的成分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手段选择 注意:上述几个方面不是线性逻辑关系,相互牵连,相互制约,互为条件。
(2)教学程序设计有效分析 内容成分 问题与情境(多数是带有情境的问题) 教师行为预设(提出问题、组织活动、启发引导等) 学生行为预设 行为方式:听讲、研讨、独立思考、展示汇报 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这是教师专业化向纵深发展的标志,即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水平。 注意:预设与生成 设计意图(反思的逻辑起点) 对上述任务和师生互动方式的目的进行解释。意图越清晰,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越强,课后反思质量越高。
2.实施设计的有效性分析 (1)教态 (2)讲解技能 (3)演示技能 (4)提问技能 (5)活动组织技能 语音、语速、语调;铺垫—展开—评点 实物演示、多媒体演示 (4)提问技能 问题呈现方式(书面、口头、活动);追问 (5)活动组织技能 活动设计、学生角色分配、成果展示交流、评价等
二、有效教学的判据:课程目标再认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新课程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二、有效教学的判据:课程目标再认识 1.终结性目标(静态) (1)知识与技能(包括学科思想方法) (2)能力(一般能力、学科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般、学科) 2.过程性目标(动态) (1)过程(知识生成和发展) (2)方法(教--学方法) 注意:物理学科把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归结到这个维度
三、关注细节: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现象”分析
现象一:忽视知识生成发展过程 过多关注知识记忆和应用 (1)教师较少关注问题情境创设,或问题情境远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或不典型,不丰富,通过强行抽象,形成学科理论知识; (2)常常把较少的时间用于新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观察、抽象、概括、表达、反思),多数时间用于例习题的训练(对新知识的记忆、应用)。
反思1:对新知识生成发展过程与新知识 应用训练之间的关系理解偏差 认识过程: 特殊 (具体、感性、经验) 一般 (抽象、理性) 特殊 (具体、感性) 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新知识的再认识 认识周期
反思2: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不到位 1.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2.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一般能力:观察、动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表达等; (2)学科能力:(数学为例)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等 教师困惑:为什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困难?
儿童习得母语和学习外语的启示: 语言学习离不开语言运用的环境(物理的或心理的语境),是在具体环境中主动地应用语言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的。 一旦离开了具体的环境,语言就成为了“死”的知识,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形成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是对具体环境的心理反应。如果在具体环境中生成知识,那么新知识就会和它的生成环境之间建立潜在的逻辑联系。当类似的环境再次出现时,就会唤醒相应的知识。 有助于应用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背景或环境中抓取信息,并完成不同形式的语言之间的转化、解释、表达。
3.有助于良好学科情感的发展: 如果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获得成功,那么就会产生成就感、自信心,进而产生良好的学科情感,甚至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现象二:“包办代替”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特别是新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学生活动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太少。 具体体现: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出“主意”、想“点子”;代替学生动手实践活动。
教师的困惑: 我都讲一百遍了,你怎么还不会?! 学生的困惑: 老师,你一讲,就明白,可是自己作就不会?!
反思:课程目标的认识不到位
现象三:“以点带面”式的教学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出问题后,由于问题较难,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所以一时间,绝大多数学生都没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仅有个别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教师请个别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表述他们的解决方法。
反思:对课程目标的认识不到位 课堂上,问题的价值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如果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在没有被更多学生理解和思考之前就被个别学生解决了,那么,这个问题就没能对其他学生的能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能力和情感目标落实的有效途径:独立解决具有挑战性问题。
现象四:不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 案例1:不等式的性质---先猜想后验证? 案例2:平行四边形性质---证明思路的起点在哪里? 案例3:数学思想从哪里生成?(平行四边形性质、多边形内角和)
现象五:流于形式的动手活动 案例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索性质从哪里开始? 案例2:要不要摸球?
思考:何时运用动手实践的学习形式?
反思:动手实践的认知功能 一个建构主义的寓言故事:青蛙和鱼
经验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地位 生活中的经验:购物的心理活动 学校教育:一个德育教育的例子 理解依赖个人的经验。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先前知识和经验有关。 “学困生”分析
动手实践的主要目的: 为认识新事物和发现新知识积累经验(体验)。因此,动手实践活动应该处于认知活动的初始阶段。
现象六:”过火“的启发 案例1: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观察直线与圆的交点数量 案例2:一次函数的性质---观察直线解析式中k值与直线在坐标系中的位置有何关系
困惑:不使用信息技术就不是体现新理念的课吗? 现象七: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喧宾夺主,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 效率低下,仅仅替代黑板(电子小黑板); 困惑:不使用信息技术就不是体现新理念的课吗?
反思 作用: 呈现静态信息(文字、图片) 呈现动态信息(视频、动画) 模拟试验 测量工具 目的:有助于深刻理解新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发展趋势:教师教学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
四、关注整体:走进凤城六中 1.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分组联动,和谐高效”教学模式简介 2.树德立人: 优化教育环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四、关注整体:走进凤城六中 1.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分组联动,和谐高效”教学模式简介 2.树德立人: 优化教育环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1.“分组联动,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课前展示—创境激趣—自主探究—小组展示—实践创新 课前展示:学生自行决定内容,学科课代表组织实施 创境激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或小组交流研讨,共同解决问题 小组展示:展示研究成果和训练成果。 实践创新:运用新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促进知识迁移。 原则:“低” 、“小” 、“多” 、“助”、“勤”
模式的动力机制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关注小组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小组文化) (1)提供了更多表达和交流的机会 (2)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 2.人人都是课代表 (1)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追求自我的地位) (2)扁平化管理。课代表负责本学科本组学生的课堂举例、学习情况反馈以及课前活动的组织,是每个学生都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模式的动力机制 3.组间引进竞争,促进组内交流 (1)由于评价单位是小组而不是个人,出于对小组的关心,组内交流更深入积极 (2)激发更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竞争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4.多渠道表达 (1)口头表达(组内、组间) (2)书面表达(每组一个黑板,成为小组文化和学习成果的对外窗口)
2.树德立人:优化教育环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凤城六中办学理念: 人人能成功,人人有自信,让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 措施: (1)德育先导 (2)紧抓课堂教学主渠道:人人乐学 (3)丰富课外活动:活动课程化 德育资源开发 (1)创造性地利用日常活动:升旗、春游、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课间操、阳光大课间 (2)开发:小组愿景、班级愿景、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l] J M Broder&J.H.Dorfman.Determinants of teaching quality:what’s important to students?Research in Higher Bducationg,1994,(35):235-249 [2]R Ballentyne et al.Researching university teaching in Australia.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1999,24(2):237-257. [3]吴菊芬.初二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顾日新.中学数学探究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李曦.“创设情境,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6]刘立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2:4任一42. [7]阮红芳,靳玉乐.有效教学论析[J].教育评论.2001,3:41一44. [8]刘立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2,12:40一42 [9]刘立明.再论国外有效教学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3,5:44一46.
参考文献 [10]加里.D.鲍里奇,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谢 谢! LN_SXKT@163.COM 13579246810 E-mail:LN_JM@163.COM 电 话:024-86902426 电 话:024-86902426 QQ:164432472 LN_SXKT@163.COM 1357924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