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要求:了解隋朝各项制度的历史渊源及其各方面的发展成就的社会基础,力求领会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并真正把握隋朝的历史地位。 第一章 学习的基本要求及重点 隋朝(公元581~618年) 从建立到灭亡经历有年号皇帝三帝,共存在三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和秦朝相似短暂王朝。但隋朝在历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基本要求:了解隋朝各项制度的历史渊源及其各方面的发展成就的社会基础,力求领会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并真正把握隋朝的历史地位。 本章重点:是要全面掌握隋巩固统一的政治措施。 难点:是如何评价隋炀帝。 思考题 参考书目
第一章 繁荣而短暂的隋朝 第一节 隋朝建立与政权的巩固 3 第二节 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22 第三节 隋炀帝的暴政与隋末农民大起义 42
第一节隋朝的建立与政权的巩固 一.隋朝建立与统一 1.杨坚代周 4 2.统一全国 6 3.评价隋文帝 8
周隋帝室关系图 宇文泰 杨坚代周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杨坚继承了父爵,其妻乃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他的女儿又是周宣帝的皇后,因此杨坚在北周政权中有很高的地位。580年,周宣帝病死,继位的周静帝仅八岁,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杨坚于581年废周静帝自立,建国号为隋,改元开皇,仍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独孤信 独孤 皇后 周 明 帝 周 武 帝 杨忠 周 宣 帝 杨 皇 后 周武帝时袭父爵为隋国公。 576年 从伐齐,授定州总管。 578年 周宣帝即位,以皇后父拜上柱国、大司马。 580年 五月。周宣帝卒,静帝即位。近臣高熲郑译等矫诏引坚辅政。七月,平定相州尉迟迥等反抗。十二月,进爵随王。 581年 正月加九锡,二月篡位。 独孤 皇后 隋 文 帝 周 静 帝
隋之国号 “太建十二年(公元580年)十二月……甲子,周以大丞相堅為相國,摠百揆,去都督、中外大冢宰之號,進爵為王,以安陸等二十郡為隨國”。 《资治通鉴》卷174〈陈纪八·高宗 宣皇帝下之上〉 “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二月……周主下詔遜居别宮,甲子,……禪位于隋” 。 胡三省注: “隋主本襲封隨公,故國號曰隋;以周齊不遑寧 處,故去辶作隋,以辶訓走故也”。 《资治通鉴》卷175〈陈纪九·高宗宣皇帝下之下〉
统一全国 隋朝建立后,全国统一已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了。587年(开皇七年),先灭掉建都江陵的后梁。589年正月,隋将韩擒虎、贺若弼率军渡江,顺利攻下建康,俘虏了陈后主(陈叔宝)及其文武大臣,灭陈国。景阳井(胭脂井,辱井) 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隋代名将韩擒虎 · 古代画像 隋灭陈示意图 甘肃出土隋代虎符
隋朝大业时期疆域图 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东南皆至于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氏之盛,极于此也。 《隋书》卷29〈地理志上·序〉
评价隋文帝 重视节俭 巩固统一 创立隋制,高熲 <<隋书>>:近代之良主。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隋文帝的主要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多年的战事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秦隋两朝都有巨大贡献,不能因为历年短促,忽视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
隋文帝杨坚 隋帝系表 ⑴隋文帝杨坚(581-604) —— ⑵隋炀帝杨广(604-618) (617-618) (618-619) ⑴隋文帝杨坚(581-604) —— ⑵隋炀帝杨广(604-618)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⑶隋恭帝杨侑 ⑷隋泰帝杨侗 (617-618) (618-619) 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 · 古代画像 隋炀帝 · 古代画像
第一节隋朝的建立与政权的巩固 二.政治制度的创置与改革 1.中央机构制度改革 甲.官制改革 11 乙.三省六部制 13 2.地方机构制度改革 乙.三省六部制 13 2.地方机构制度改革 甲.地方机构州、县两级制 14 乙.地方佐官中央任命 15 3.创立科举制 16 4.改革府兵制 17 5.改革刑律 18
官制改革 在中央机构中设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 内史、秘书、内侍五省。三师与三公是给予大 臣的荣誉虚职。五省当中,秘书省职务较优 隋朝废除北朝模仿《周礼》设置的六官制, 在中央机构中设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 内史、秘书、内侍五省。三师与三公是给予大 臣的荣誉虚职。五省当中,秘书省职务较优 闲,内侍省多是宦官,尚书、门下、内史三省 长官职同秦汉时代的丞相。 三省互相牵制,决策机关是内史省,长官是 内史令;审议机关是门下省,长官是纳言;处 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尚书省置令一 人、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 (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 六曹。”八座”.
官员设置 内史舍人四人 给事郎四人 左、右丞各一人 内史侍郎二人 黄门侍郎二人 内史令二人 纳言二人 尚书令一人 内史省 门下省 尚书省 隋炀帝时中央机构主要官员设置 内史舍人四人 给事郎四人 左、右丞各一人 内史侍郎二人 黄门侍郎二人 左、右仆射各一人 内史令二人 纳言二人 尚书令一人 内史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六部:尚书一人、侍郎一人、郎四人 如吏部:吏部尚书、吏部侍郎、选部郎 九寺:卿一人、少卿一人、丞 如太常寺:太常卿、太常少卿、太常丞
隋三省六部制 皇 帝 执行 尚书省 门下省 审核颁布 出令 内史省 三 台 五 监 九 寺 工部 民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吏部
地方机构改为州、县两级制 秦至隋地方行政区划变化过程 583年,隋文帝采纳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杨尚希的建议取消郡,将以往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官,节约政府开支,加强行政效率。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 侨州,侨郡,侨县。土断 约1500 无 300余 隋文帝时 1500余 约100 14 汉 1255 190 隋炀帝时 1562 617 263 北周与陈 999 220 东西魏与梁 1232 172 19 西晋 1000余 48 秦 县 郡(国) 州 时代
地方佐官中央任命 隋炀帝时改州为郡,同时规定:全国各地的“ 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使地方豪强不得把持本地政务。 考课 安阳出土隋侍吏俑
创立科举制 武 汉 出 土 隋 文 官 俑 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增强政治效率,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隋文帝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规定:选官以才德为主,不限门资,每州每岁贡士三人。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又下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此时已初步走向“开科举士”的科举制度。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等科。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增强政治效率,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改革府兵制 590年,隋文帝规定凡是 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 籍账,一与民同”。士兵称 为卫士,侍官.地方军府:骠骑 府,长官为骠骑将军和车骑 将军。炀帝改为鹰扬府,鹰 扬郎将和副将.中央设十二 卫. 由此改变了过去兵民分治 的现象,府兵制度进一步与 均田制度结合起来。 安 阳 出 土 隋 武 士 俑 合 肥 出 土 隋 武 士 俑
改革刑律 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笞刑 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 杖刑 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徒刑 隋文帝任命苏威,牛弘制成《开皇律》。《开皇律》分为12篇,在北魏、北齐刑律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废除了诸如枭首、车裂、孥戮、宫刑等许多酷法,只保留律令五百条。八议,十恶。 安徽出土隋跪俑 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笞刑 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 杖刑 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徒刑 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 流刑 绞、斩 死刑
八议 十恶 十恶是指十类严重侵犯皇权和伦理纲常,及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历代将这些重大犯罪行为归纳为十类,最初是北齐律中的「重罪十条」。正式定出「十恶」名目的,是隋朝的《开皇律》,以后为历朝律典所继承。
十惡 谋反,即「谋危社稷」,指图谋危害君主及其统治权的行为。 谋大逆,即谋毁太庙、皇陵及宫阙。 谋叛,指图谋叛国投向敌对皇朝的行为。 恶逆,是一组伤害近亲尊长重罪的总称,即「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 不道,是一组恶性犯罪的总称,即「杀一家非死罪三人,支解人,造畜蛊毒,厌魅」 。 大不敬,指盗窃大祀神御器物及皇帝用品等有背臣下尊敬皇帝礼节的一系列犯罪行为。 不孝,指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等有违亲子之道的一组犯上行为。 不睦,指亲族内互相侵犯。 不义,包括两类犯罪,一类是平民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另一类是妻子闻夫丧匿不举哀,或奏乐、不穿孝服、改嫁。 内乱,家族近亲间的乱伦行为,包括强奸与通奸。 犯十恶者,为常赦所不原,也不在八议、论赎之限。处罚极其严厉,许多情况下还缘坐(即牵连治罪)家人
八议 议亲,指皇帝及皇后、太后一定范围内的亲属,即俗称皇亲国戚; 议故,指长期侍奉过皇帝的故旧; 议贤,指有大德行,为人楷模的贤人君子; 议能,指有大才业、军事、政治才能的人; 议功,指建立了大功勋,在治国平天下中功劳卓著的人; 议贵,指二、三品以上的官员和一品爵位以上的贵族大官僚; 议勤,指克己奉公,日夜操劳,忘私为国的人; 议宾,指前朝已退位和「禅让」的国君和贵族。
第二节 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制度的整顿和改革 1.推行均田制 均田制 均田制的意义 2. 租庸调制 3. 大索貌阅 4. 输籍定样 2. 租庸调制 3. 大索貌阅 4. 输籍定样 5. 统一钱币和度量衡
隋制规定,农民、奴婢、耕牛的授田和北齐相同。即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丁男受永业桑田或麻田二十亩。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间,奴婢受田的数量和普通人民一样。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限四牛。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顷,少者三十顷。 隋均田制受田情况表 农民受田 官吏受田 一户(一夫一妻)所受口分田(露田) 夫(18-60岁,开皇三年后成丁年龄改为21岁)受口分田80亩 一户所受永业田(桑田或麻田) 丁男受永业田20亩 受永业田100顷 — 40亩 妇(18-60岁)受口分田40亩 京官受职分田5顷 — 1顷,外官亦各有职分田 奴婢受田如良人,但贵族地主拥有的奴婢受田人数,亲王限三百人,一般地主限六十人。有耕牛者一头牛受田60亩,限4头。 受公廨田不等
均田制的意义 隋朝实行的均田制度是在人少地多,朝廷可以控制较多土地的背景下实行的王朝国有土地分配制度。均田制不是将所有土地都拿来分配,而是将政府所能支配的土地上的一些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使他们固定在土地上,以利于封建政府的派役和税收。均田制的分配比例也有利于官僚地主。但另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农民还是得到了一些土地,地主的土地兼并也多少受到一些限制,这就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耕地面积。
这块砖上端残缺,有铭文为"大业五年十一月廿三口,纳社仓粟壹万伍仟硕(石)讫,仓吏刘口、史赵方、仓督刘冠、正李玑"。这是当时社仓向官府交纳粟粮的砖刻。 租调力役制 在均田制的基础上,隋朝实行租调力役制度。规定:成丁要负担赋役,老年免去。缴纳租调,一般以床(一夫一妇)为单位来计算。丁男一床,纳租粟三石;调视桑田和麻田而纳物不同,桑田纳绢一匹和绵三两,麻田则纳布一端和麻三斤。未婚单 丁和奴婢则纳一半租调。 力役方面,隋初沿袭旧法,每年服役一个月,583年,改为二十一岁起服役二十天。590年改为五十岁免役收庸(用布帛代替力役),调绢也减为二丈。 洛阳出土隋社仓纳粟砖
隋朝的三长,在畿内为保长(五家为一保)、闾正(五保为闾)、族正(四闾为族),畿外为保长、里正和党长。585年,隋朝在全国“大索貌阅”,按人清查户口,检查户籍上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是否相符,以防诈老诈小逃避租役。如户口不实,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又规定堂兄弟以下,都要分居,并鼓励互相告发。通过这一措施,新增丁44.3万,口164万多。 大索貌阅 安徽出土隋人俑
输籍定样 隋文帝还实行“输籍定样”,即将人民所输租税,依每家资产情况作出缴纳标准,从轻定额。每年县令派人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共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的上下。这样就弄清了户口和人民应纳税额,百姓固然不能逃脱,地方官也不能随便舞弊,更重要的是所定赋税比世家大族对属民的剥削为轻,这样做既打击了世家大族,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统一钱币和度量衡 隋朝以前,钱币长期紊乱,大小轻重不一,影响了商品交换的发展。隋建立后,改铸新五铢钱,“又严其制,自是钱货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还采取了一些统一度量衡的措施。钱币和度量衡的统一,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隋文帝铸五铢钱
第二节 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甲.人口的激增与农业发展 乙.仓库丰盈 2.手工业的发展 甲.瓷器 第二节 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甲.人口的激增与农业发展 乙.仓库丰盈 2.手工业的发展 甲.瓷器 乙.造船业 3.商业·都市 4.海外交通及贸易 三.南北大运河的开凿 甲.隋代大运河 乙.大运河的评价
隋代农具:铁镰 隋文帝祈雨图 人口的激增与农业的发展 人口的激增与农业的发展 隋朝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业人口的激增、垦田面积的扩大和国家粮仓的丰实。隋初,仅有359.9万多户,灭陈后得50万户,总计当时全国户数近410万,人口约3000万。到606年(大业二年),达到890.7万多户,4600多万口。在十七年间,户数增加了400多万,人口增加了1600多万。隋人口的激增超过了正常的人口繁衍速度,与隋朝廷大力检括人口的措施产生的效果有很大关系。 隋代农具:铁镰 这种人口增长在当时也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隋文帝祈雨图
606年 隋589年灭陈时约410万户,大业二年(606)有户890余万, 17年增长约480万户。唐贞观初年不满300万户,以250万户计。永徽三年(652)有户380万,25年增长约130万户。1949年中国人口5.41亿,至1982年增至10.318亿,33年间增加4.9亿人。以年平均增长率看,隋奇高。 隋唐及现代户口增长比较 652年 (户数以万为单位) 唐
隋代仓库丰盈 河南洛阳隋含嘉仓遗址 义仓(常平仓) 官仓 隋代粮仓之丰盈,为后来封建史家所艳称。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大业初年,置洛口仓于巩县东南的平原上,仓城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可容八千石。洛阳的含嘉仓规模巨大,20世纪70年代被发掘。洛阳还设有回洛仓、子罗仓等。此外,黎阳仓(河南浚县黎阳镇)及永丰仓(陕西华阴)、太仓(长安)、常平仓(河南陕县)、广通仓(陕西华县)等,所积亦甚丰富。这些粮仓储存的大米、谷子、食盐,多的达上千万石,少的也有几百万石。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隋府库中的各种物资还未用完。元代史家马端临评价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文献通考·国用考》)。 义仓(常平仓) 官仓 河南洛阳隋含嘉仓遗址
含嘉仓遗址发掘情况 洛阳老城北隋唐故城东北部有含嘉仓,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是用作盛纳京都以东州县所交租米之皇家粮仓,历经隋、唐、北宋3个王朝,沿用500余年,后来废弃。 1970年洛阳博物馆对含嘉仓遗址进行了钻探和重点发掘,找到了仓城东西长612米,南北宽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探出粮仓287座,发掘粮窑40余座。仓窑形状为大口小底缸形窖,口径10~16米。最大有18米,深7~9米,最深者12米,窖底夯实后,用火烘干,周壁和窑底铺设草、木板、糠、席等物,然后储粮,粮入窑后,上面铺席,堆糠和垫草,最后用土密封。在已发掘的仓窖中,出有刻字砖,记载仓窖位置、粗粮来源、入窖年月以及授领粟官的职务、姓名等。砖文所记大都 是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有调露、天授、长寿、圣历和开元等年号。粮仓储存的粮食品种有糙米、粟、小豆等。其来源有苏州、徐州、楚州、润州(镇江)、滁州、隋州(邢台)、冀州(河北 冀县)、德州、濮州(山东濮县)和魏州(河北大名)等地。第160号窖还保存有约25万千克的炭化谷物。 如此规模的粮仓可称为我国最大的古代粮仓 含嘉仓砖铭记录粮食入仓时情况
瓷器与玻璃 隋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其突出的表现是,在河南安阳、陕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这批白瓷,胎质坚硬,色泽晶莹,造型生动美观,这是中国较早出现的白瓷。隋代青釉瓷器的生产则更广泛,在河北、河南、陕西、安徽以及江南各地皆有青瓷出土,并发现了多处隋代窑址。 隋代玻璃瓶 隋代青釉壶 隋代青釉壶 隋代香料玻璃瓶
造船业 隋朝造船技术相当进步。当时的五牙大战船,船上有五层楼,高百余尺,左右前后设置六个拍竿,高五十尺,可以拍击敌船。炀帝游江都时所乘的船,种类很多,其中“龙舟”制作最精,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船身分为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一百二十个房间。可见造船技术高超。 隋代五牙战船复原模型
商业 · 都市 隋代商业贸易出现繁荣的景象。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城市。长安有都会、利人两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通远市临通济渠,周围六里,二十门分路入市,商旅云集,停泊在渠内的舟船,数以万计。丰都市周围八里,通十二门,其中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招致商旅,珍奇山积”。 隋洛阳城平面示意图 武汉出土隋陶女骑马俑
海外交通与贸易 隋代周边民族与国家形势图 隋王朝 隋代胡人陶骆驼 隋朝的对外贸易,分为海陆两路,其中西北陆上贸易尤其发达。通过此路,不仅可以到达亚洲西北部,而且远及欧洲东部。通过海路,隋朝对东亚以及南洋诸国也有着贸易和友好关系,而对日本的关系尤为密切。日本曾多次派使臣来隋通好。隋炀帝在608年也派裴世清回访了日本。在交往中,隋炀帝曾“赐其民锦线冠,饰以金玉,文布为衣”。从此日本人开始服用汉人衣冠。 高句丽 隋王朝 隋代周边民族与国家形势图 隋代胡人陶骆驼
南北大运河 为了掌握江南的财富和加强对南方的控制,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其工程可分为文帝时的广通渠和炀帝时的四段: 1、通济渠:605年(大业元年),隋炀帝征调河南、淮北一带一百多万民夫,从西苑(洛阳西面)引谷、洛二水到达黄河,再从板渚(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水入汴水,复自大梁(开封)之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达于淮水。 2、山阳渎:自山阳(江苏淮安)引淮水,经江都至扬子(仪征)入江,这条水道原称邗沟,最早为春秋末吴王夫差所开。578年,隋文帝因要伐陈,下令对这条水道加以疏浚。605年,隋炀帝对山阳渎又进行一番修整、扩大。 3、江南河:610年,从京口引长江水到余杭。 4、永济渠:608年,征调河北一百多万民夫, 引沁水南达黄河,北到涿郡。 隋代大运河长江南口遗迹 隋代大运河长江北口遗迹
大业四年开永济渠 开皇四年开广通渠 大业元年开通济渠 大业元年凿通邗沟 大业六年开江南运河
隋代江南大运河遗迹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六《河阴县》 古人对隋开大运河的评价 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六《河阴县》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 明清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 唐 胡曾《汴水》 帝业兴亡是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 清 宗元鼎《炀帝冢》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知。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唐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唐 皮日休《汴河怀古》 隋代大运河扬州段遗迹
第三节 隋炀帝的暴政与隋末农民大起义 一.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43 1,大兴土木 45 2.四处巡游 46 3.穷兵黩武 47 4.严酷刑法 49 二.隋末大起义和隋的灭亡 1.隋末大起义 50 2.隋朝的灭亡 51
隋朝北俗与汉制结合,太子不宜外出,而皇子又崇尚武功,二子杨广便承担了代表皇室指挥军事之职,他统帅灭陈,立功在外,形成了雄厚的政治、军事实力,也有了一批死党。另外,由于北朝遗风,贵族妇女在政治中有相当高地位。隋文帝皇后独孤氏,辅佐杨坚执政,在朝中很有影响,宫中上下将其与文帝并称为“二圣”。 独孤后生性绝妒,不容杨坚接近女色。也讨厌群臣及诸子宠姬妾。大臣中凡有姬妾生子者,皇后多会令皇帝斥责贬官。太子杨勇奢侈好色,宠妾疏妻,独孤后极为“恶勇”,进而影响到杨坚对太子的看法。晋王 杨广生性狡诈诡谲,揣摩独孤后的情性,为取悦于独孤后,杨广不惜将其他姬妾所生骨肉命人掐死,只有正妃萧氏所生之子才禀告父母,给父母造成仅与元配厮守终身的假相。杨坚素性节俭,杨广便在杨坚与独孤后同临晋王府第时将后宫美姬都藏起来。只留下几个又老又丑的宫女充当侍役,身上所穿全是粗布衣服。一切陈设都因陋就简。架上的诸般乐器都尘堆垢积。杨广又以重金结交贿赂朝内外。内外交谗,开皇二十年,杨坚废杨勇为庶人,改立杨广为太子。不久杨广面目便暴露,派人监视文帝,调戏文帝嫔妃。仁寿四年(604年),杨广派亲信包围皇宫,调走嫔妃,派右庶子张衡入宫,据《资治通鉴》引《通历》,张衡入内:“血溅御屏,冤痛之声闻于外”。文帝崩,杨广即位。 杨勇(太子) 杨广(晋王) 隋文帝 独孤后 杨俊(秦王) 杨秀(越王) 杨谅(汉王) 开皇初年隋文帝诸子及封爵
隋文帝时的矛盾积累和隋炀帝的骄奢统治 隋文帝在建立制度,统一国家方面多有建树,也颇节俭。但他也长于敛财,经济上实行重租,政治注意力放在对付敌国和政敌上,晚年更滥用刑罚,大造宫殿,杀戮大臣。社会矛盾日益积累,尖锐。 604年(仁寿四年)七月,杨广杀其父文帝,又杀其兄杨勇,登上了帝位,是为隋炀帝。 隋炀帝初期,政治经济方面也有一些建树。但他性格好大喜功,隋朝国势的强盛使他肆意挥霍。隋炀帝经常外出巡游。总计炀帝在位期间居京的时间,不足一年。他大修各种建筑工程,极尽穷奢之能事。赋役沉重,加上频繁的兵役,十余年间被征发的民众不下1000万人次,超出了社会所能承受的极限。
一 大兴土木 炀帝即位(大业元年,605),即营建东都,每月役丁二百万。 炀帝无日不营宫室,元年于临淮营都梁宫,有曲河以安龙舟。(《太平寰宇记》一六)三年八月,太原营晋阳宫,四年四月,汾州起汾阳宫,十二年正月建毗陵宫。(《通鉴》一八三)此外涿郡有临朔宫,北平(今河北卢龙)有临榆宫,渭南有崇业宫,鄠(hu)县有太平、甘泉二宫,江南有丹阳宫,皆其所营造者。从元年即位,到十四年三月被弑,通计居京之日,不足一年 元年开通济渠,引榖(谷)、洛水达河,引河入汴,引汴入泗以达淮 四年,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六年,通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长八百里,广十丈。
二 四处巡游 605,610,616南游江都(扬州)。 龙船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挽船士八万,舳舻相接二百里,骑兵翼两岸。 二 四处巡游 三年(607),北巡逾(榆)林,甲士五十万。幸启民可汗帐,筑长城。四年又筑。 605,610,616南游江都(扬州)。 龙船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挽船士八万,舳舻相接二百里,骑兵翼两岸。 明人画:隋炀帝游江都图
三 穷兵黩武 吐谷浑 大业元年(605)年讨伐今越南南部林邑 609年御驾亲征土谷浑 三 穷兵黩武 吐谷浑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年迁徙到今青海地区。征服了当地的羌族,建立起吐谷浑国。5世纪中叶,吐谷浑又扩张至今新疆东南部地区,成为西陲的一个强大势力。隋初,吐谷浑曾袭击隋边境。581年、583年隋派军在青海两次打败吐谷浑。到609年,隋炀帝亲征土谷浑,派裴矩经营西域,在其地“ 设置郡 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之”。 吐谷浑 大业元年(605)年讨伐今越南南部林邑 609年御驾亲征土谷浑
610年入兵流求 八年—十年(612—614)远征高丽 隋骑马鼓手俑 武汉出土隋武士俑 隋炀帝对高丽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612年正月,隋陆军113万人,分二十四军从涿郡出发,这是进攻高丽的主力。另一支水军由东莱海口出发,以接应陆军。但高丽各地的军民都据险坚守,抵抗隋军。隋军士兵士气低落,结果惨败而归。这以后,隋炀帝继续发动了两次对高丽的战争,也没有达到目的,却成了全国大起义的导火索。 610年入兵流求 八年—十年(612—614)远征高丽 隋骑马鼓手俑 武汉出土隋武士俑
四 严酷刑法 籍没法,诛没九族, 我兄征辽东 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 又困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 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千程 此身安可保 四 严酷刑法 籍没法,诛没九族, 隋炀帝时挽舟者歌 我兄征辽东 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 又困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 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千程 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 幽魂泣野草 悲损门内妻 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 焚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 负其白骨归
隋末大起义 1、长白山首义 611年(大业七年)一月,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山东章丘)起义。王薄自称“知世郎”,还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农民参加起义队伍。 2、杨玄感起兵 613年六月,上层统治集团中的杨玄感于黎阳起兵,隋朝的达官子弟纷纷参加。 3、到617年前后,全国形成了三支主要起义力量:翟让、李密领导瓦岗军,窦建德领导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辅公祏领导江淮起义军。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无向辽东浪死歌》
隋朝的灭亡 618年(武德元年)春,领导侍卫部队的司马德戡和贵族宇文化及发动政变,缢杀了隋炀帝。隋朝自581年建立,至此灭亡,前后历时37年。 隋末大起义摧毁了残暴腐朽的隋王朝,冲击了整个地主阶级,尤其是对贵族、官僚、门阀士族等特权阶层的打击更为沉重。也使随后唐代统治方式和土地占有情况得以调整,使农民经济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大起义中,许多奴隶、部曲、佃客、杂户也获得了解放。 隋末群雄并起形势
思考题 1 隋朝统一中国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 隋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3 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4 如何评价隋炀帝 参考书目 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79年 陈寅恪《隋唐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1954年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人民出版社1979年 唐长孺等《汪篯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 《隋书》、《资治通鉴》、《通典》、《廿二史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