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班級文化的行為觀察.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导数 导数 一、主要内容 微分 第二章 习题课 二、典型例题. 求 导 法 则求 导 法 则 求 导 法 则求 导 法 则 基本公式 导 数 导 数 高阶导数 一、主要内容 微 分微 分 微 分微 分.
Advertisements

飲料備製 ( 作業十 ) 組員 : 9A0M0009 林昆樺 9A0M0026 李元盛 9A0M0031 林殷正 ( 組長 ) 9A0M0046 邱于倫 9A0M0048 林裕嘉 9A0M0054 巫紀樺 指導老師 : 葉佳聖.
1. 一. 人口分布  全球約十分之九的人口集中在北半球。  三大人口稠密區:亞洲東南半壁、歐洲、北美洲東部  季風亞洲人口占全球一半。  人口稀少區 太乾-北非撒哈拉沙漠 太濕-亞馬孫、剛果雨林 太冷-西伯利亞、南極 崎嶇-東非、青藏高原 2 台灣人口分佈狀況 (04 : 43) p.83.
資管系 吳明泉 2012 管理學 1 管理溝通與資訊科技 Manage Communication and IT.
三信家商「 105 學年度」 升學進路暨報名作業說明會 教務處實研組 教務處 實研組 日期︰ 104 年 10 月 19 日 時間: am 10:00~11:50 地點:教學行政大樓 7F 講堂.
昆明机场. 目录  机场历史 机场历史  建设状况 建设状况  运行状况 运行状况  航线 航线.
第十四章 人口(二) 高中地理(一). 第一節 人口成長 第二節 人口組成 第三節 人口問題 第十四章 人口(二)
中國歷史 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 我們的報告是關於中國著名的革命 —— 文化大革命。你可會立即想到它何時發 生、怎麼會發生等等。我們將會介紹文 化大革命,希望你細心欣賞。
党课讲座 入党的条件与程序.
中國大陸教育 督導制度探究 凌林煌教授/博士 講授 國立中山大學共同科歷史學程
99教師檢定 幼稚園課程與教學 考題趨勢分析 暨 準備要領技巧 張茂英 老師 主講.
第一章 休閒、遊憩、遊戲與流暢.
第一章 休閒、遊憩、遊戲與流暢.
什麼是“生涯規劃”?.
家庭需求評估 劉瓊瑛
為孩子找到生命的出口 三級發展性輔導工作的 理論與實務密合
温故知新 犬 戎 公元前 770年 周平王 公元前771年 东周 洛邑 西周 镐京.
让我们走进秋天.
好習慣是這樣養成的 夏欣 著 Shared by Leu C. D..
女性領導者的溝通技巧 主講者:溫玲玉 教授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商業教育學系主任 數位學習研究所長.
香港扶貧計劃 關愛基金 Group 5 組員 馬曉真 余葆 董賽騫 蕭雪兒.
起原 漢朝人將虎視作百獸之王的象徵。相傳一隻虎滿5百歲時,其毛色就會變白,所以白虎成為了一種神物的代表。當帝王具備德政或是天下太平的時候才會出現。因為白色代表西方,所以白虎為守護西方之神祇。 常常與龍相提並論的就是「白虎」;虎,為百獸之長,其威猛和傳說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變成了屬陽的神獸,常常跟著龍在四象中,一起出動,「雲從龍,風從虎」成為降服鬼物的一對最佳拍檔。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讲授提纲 教育与教育学 思考题目 主讲: 白彦茹(教授) 阅读文献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退出.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陳姚如 高雄市學生心理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兼主任 張麗鳳 高雄市學生心理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兼督導
第二冊 第五課 行政法與生活 師大附中 陳采妍.
鹽酥蝦 蝦子先處理好 蝦頭剪至眼睛處,鬚及蝦頭的小腳也都剪乾淨 2 再用廚房用剪刀開背去腸泥
第四节 K线图研判技巧.
何谓学龄期 学龄期是指6~7岁入小学起至12~14岁进入青春期为止的一个年龄段。期小儿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这个时期发病率较前为低,但要注意预防近视眼和龋齿,矫治慢性病灶,端正坐、立、行姿势,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和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注意情绪和行为变化,避免思想过度紧张。
證道: 我是羊的門,我是好牧人 講題:「耶穌說:”I Am”『我是…』」之(四) : 講員: 梁淑英牧師
第一章 人際關係的原則 第一節 為什麼需要人際溝通 第二節 溝通的意義與歷程 第三節 全方位的人際溝通 第四節 人際溝通的特性.
如何與老人互動 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毛慧芬
「強化小學課程與中學課程的聯繫」經驗分享會
16. 發展整合行銷溝通 任課教師:.
旅游资源赏析.
~多邊座談~ 教學實務策略分享 陳清河 院長 講 師:胡玉玲、何美秀、魏利真、江孟鴻.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
低碳生活,从小事做起 编辑人:刘瑞兴 指导老师:麦文燕 吴霞 编辑地址;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编辑时间:
激勵之重要性探討    以房仲業新人為例 報告人 13號 曾欲哲 別號 曾酉乾.
中国文学 王馨.
105年推甄及登記分發說明會 教務處 註冊組課務組.
复习 1. 注意最值与极值的区别. 最值是整体概念而极值是局部概念. 极大值可能小于极小值,极小值可能大于极大值.
第 13 章 變革管理 授課教師: 管理學:內化與實踐 方至民、李世珍著 前程文化出版.
复习 1. 微分中值定理的条件、结论及关系 费马引理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罗尔定理 柯西中值定理 2. 微分中值定理的应用 关键:
高中地理(一) 第十六章 產業(二)林、漁、礦業.
第七章 人 口 第一節 種族的分布與現況 第二節 人口結構與成長 第三節 人口問題 總目錄.
留德讲坛 2011年6月19日.
性格分析与有 效 沟 通.
“xx” 市场调查报告.
人生選擇與企業經營探討 主講人:黃啟宗 學歷-大同工學院機械系 現職-榕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 理事長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宗教故事 Back >> 【被逐出樂園】米開朗基羅1508~12年.壁畫
2.4 民主监督—— 守望公共家园.
陶传进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社会公益研究中心主任.
Dept. of Mass Communication I-Shou University October/November 2006
家庭生活管理 日期:104年10月28日下午 地點:高雄市鎮昌國小 講師:鳳山區中山國小 退休教師 潘旭建.
立體圖形、圖形變換、空間 第十一組 廖芳苓 葉玟孝 林佩君.
視野死角與內輪差 埔心國小交通安全團隊.
文創與新聞傳播 講師:劉東皋 經歷:經濟日報採訪記者 泓品公司企劃經理 台灣日報企劃部副理 台中市建築開發公會副總幹事
友善關係*雙贏校園 高雄市內門區金竹國小 蕭淑美校長.
第5章 B to B電子商務.
京都楓采 by 王南焜 林淑玹 按鍵換頁 請開音響!.
第十讲 刘少奇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使徒行傳.
青少年職業輔導与家長工作 理論篇 陳沃聰
领导结构 含义 正式结构 非正式结构.
救世軍油麻地青少年綜合服務 何仲豪 零七年十月六日.
課程與教學行動研究 教學行動研究相關概念.
景文科技大學學生校外實習訪視暨差旅費核銷說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章  班級文化的行為觀察

第一節 班級團體動力 壹、班級團體的意義 班級團體內的互動影響學習成果甚大。 第一節 班級團體動力 壹、班級團體的意義 班級團體內的互動影響學習成果甚大。 由社會學的觀點,班級和學校都是一種社會環境,具有複雜的動力系統。 學校中,班級是基本單位,學生的交互作用關係及師生之間的交互關係形成班級的訊息流動之動力系統。 班級的動力關係影響著學習的情境及學習的效果,對其社會行為的發展也有決定性的影響。

貳、團體動力的意義 Kurt Lewin提出「動力」(dynamic)一詞,即指團體之中是有其影響力的流動。 團體是主動的、團體是流通的、團體是變革的。 「團體動力」即指團體成員間此種複雜的社會過程的衝激力量。 團體動力是觀察一群人的交互作用行為,可由次文化系統探討之,也可由成員角色及互動探討之,也可探討成員的心理及行為。

參、班級團體動力結構 班級結構係指班級成員互相影響的運作結構,是時時刻刻影響團體動力的重要因素。 班級結構是班級中團體互動的結構,訊息互動傳遞的影響結構。 教師可以妥善運用班級結構在班級經營或學習合作團體上,以增進行為管理或學習效果。 班級結構的型態若加以擴大,以「開放式班級」及「傳統式班級」來區分。 組織型態不同會影響師生互動,也影響著教學選擇的深度及廣度,和學生的學習機會。

教師要瞭解的班級結構,可以用「班級社會關係圖」之調查來瞭解最受歡迎的學生、最不受歡迎的學生、最有影響力的學生、邊際學生,以及學生之小團體友誼,或班級中之幫派等。 「班級社會關係圖」能夠幫助老師瞭解班級團體中的人際關係之結構,可以作為教學時作業分組、團體輔導的參考,以增加同儕互動的有利因素。

第二節 班級的文化互動 壹、班級文化的形成 班級文化是班級團體互動的內涵。 第二節 班級的文化互動 壹、班級文化的形成 班級文化是班級團體互動的內涵。 班級文化影響成員對外在訊息接收及傳遞的效果,也影響著學習環境及教學效果。 Spradly和McCurdy認為,「文化」是知識分子藉之以產生或解釋行為的依據。 「文化」是共有規則的知識(knowledge of shared rules),包括了一些見解、處事的方法、信念、價值及經驗。

形成班級文化三個要素 1.先備文化規範所形成的共有假設(pre-existing culture norms which form the shared pre-suppositions)。 2.由團體構成分子及環境所形成之團體共識的規則(group cohesion rules that are solely dependent on the constituency and the setting of the group)。 3.有關環境因素的行為規則。

小學生對工作與遊戲的界定,顯示出遊戲的三種意義:(1)工具式的遊戲(instrumental play);(2)消遣(recreation);(3)禁忌遊戲(illicit play)。

貳、班級文化的生態體系 所謂生態系統,就是在教室情境中,老師、兒童、設備互動所形成一種秩序與學習氣氛,包括師生之間、同儕之間、時間規劃、偶發事件處理、教室常規、教室內的擺設等。

一、班級的生態環境 (一)影響班級生態環境之因素 小體系(microsystem) 2. 中體系(mesosystem) 兒童與教師直接接觸的環境就是幼稚園班級。 2. 中體系(mesosystem) 兒童與教師直接接觸的環境彼此間的關係。 3. 外體系(exosystem) 指兒童與教師未直接參與的環境,但是該環境發生的事件會影響學生與教師。 4. 大體系(macerosystem) 指整個社會文化、社會價值與態度、任何的信仰與潛在的意識型態,會影響小體系、中體系與外層體系。

(二)倡導與關懷 向小體系要求或引導的過程稱之為「倡導」。 由小體系中教師與兒童的需求與需要向外層體系適應的過程稱之為「關懷」。

(三)小體系中團體互動形成班級文化 「團體動力」指班級成員(教師與兒童)在班級中交互影響的力量。 「班級結構」指在班級中教師與兒童、兒童與兒童的互動關係。 每一個班級團體文化都有不同,在其形成後,也會因團體成員的互動有所改變。 形成班級文化有三個要素: (1)受整體的社會文化所影響而產生的意識; (2)由團體成員互動中,互相影響而形成的共識; (3)環境對團體成員的要求是一致性的、可預測的規則。

班級中的人、事、物之互動形成班級團體動力,而班級動力形成班級結構,班級結構中的默契與共識形成班級文化。 班級經營生態環境由教室內人、事、物互動引導,並且是受整個社會脈絡之價值直接與間接影響。

(四)班級文化形成班級經營之生態類型 班級環境受外層體系影響的過程分「倡導」與「關懷」兩者。 「倡導」取向與「關懷」取向會形成以下四類型班級環境氣氛: 1.民主型:符合高倡導高關懷之情境,是一種可以商量的環境。 2.權威型:符合高倡導低關懷之情境,是一種規矩第一的環境。 3.愛護型:符合低倡導高關懷之情境,是一種快樂主導的環境。 4.漠視型:符合低倡導低關懷之情境,是一種冷漠的環境。

二、班級生態類型影響學習型態 兒童建構認知的過程也形成四種類型: 1.建構式的學習:兒童既能吸收新知識進入自己的認知基模,也能調整自己的認知基模,建構新的基模,認知發展的提升即自然順利。 2.高期望的學習:兒童必須隨時改變自己的認知基模以符合外在的環境,易造成幼兒學習壓力。 3.嘗試錯誤中學習:兒童多以同化方式納入新知識,在探索中慢慢建立認知結構。 4.閒盪的學習:兒童在班級中既不同化新經驗,對學習刺激也不在意,所學到的是瑣碎的知識,較無法組織與提升認知層次。

參、教師在班級文化的角色 教師瞭解班級文化的方法可由學生互動中來蒐集事實資料,或由訪談學生中來瞭解。 教師在班級文化形成的過程需要「停、看、聽」,以正確的推測多數學生的想法或行為反應等,作為因勢利導形成正向的班級文化之參照架構。 所謂正向的班級文化並非教師事先策劃好以目標導向之發展,而是師生在教室及學校環境互動下發展出來的。

第三節 班級的人際互動 壹、教室環境與空間 教室環境是學生與同儕及師生共有的互動空間。 第三節 班級的人際互動 壹、教室環境與空間 教室環境是學生與同儕及師生共有的互動空間。 學生在教室中所表現的空間行為可包括:個人的行為、面對面的溝通行為、合作的行為、競爭的行為,及遊戲的行為等。 與人產生交互作用的物質環境因素,可依據兩個架構來歸類: 1.物質環境本身的結構 2.個體使用空間的個別差異性

Todd-Mancillas(1982)將教室環境以七個因素分析: 空間:強調室外空間、座位安排,及學生之參與空間。 時間:強調教學作息時間安排及等待學生反應的時間。 聲音:強調安撫的音樂促進學生之合作及愉快的互動,在幼兒的教室需要安靜以促進兒童的專注。 溫度:強調溫度及溼度的適中能使學生樂觀的從事心理或身體的活動。

顏色:提出幼兒教室應著暖色,而初級中學以上應著冷色。 光線:提出光線的不足及強烈對比的光線造成眼睛的緊張及焦慮。 藝術感:教室布置的藝術化使學生感到被接受、舒適且放鬆。

貳、班級溝通 班級溝通的目的及訊息不同於一般的溝通。 班級溝通使師生能分享資訊,溝通的最大影響是在個人,而非團體或組織。 級溝通的目的在於師生的品格、社會、智能的成長。

班級溝通共同的基本元素 發起者(originator):溝通訊號之發出者。 編碼(encoding process):發出的訊號要賦以意義,必須有一套編碼系統。 訊息(message):透過編碼,訊號才能意義化,具有內容。 管道(channels):手勢、表情、語言、文字,甚至音樂或聲音等,都是溝通的不同管道。

氣氛(communication climate):被溝通發起者或接收者感受到的情感或情緒的部分,好的氣氛可以助長溝通的效果。 干擾(interference):無關的因素會混淆訊號之接收、編碼及意義化的過程。 接收器(reception):訊號的接收器使用耳朵、眼睛或觸覺。

解碼(decoding):訊號被接收了之後要根據接收者(反應者)的編碼系統來解碼。 反應者(responder):即訊息的接收者,接收之後在表情、行為有了反應。 回饋(feed-back):反應者的表情或行動可以表現出一種意義,即他的瞭解或他的接受程度等。

溝通在班級互動中是不可缺少的方式。 溝通除了語言,也包括非語言的部分。 正向的溝通氣氛是建立在溝通一致性訊息的交換。 每一個在師生之間所傳達之「寫的」或「說的」訊息,都反映了兩種層次的意義:內容層次(content level)及關係層次(relational level)。 有效的溝通內容層次及關係層次代表的意義必須是一致的。

班級溝通有四種層次: 一、人際內溝通(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發起者及反應者都在同一個體、溝通訊息的編碼及解碼不致有偏差。 人際內溝通可以發生在個體孤立時,也可發生在高層次溝通的聯合獨思中。 二、人際間溝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溝通時訊息的發起者與反應者的角色經常互換,兩人都有機會是主動的訊息提供者,也都有機會是訊息的接收及反應者。 人際間溝通是兩個個體的溝通,通常是面對面的。

三、團體溝通(group communication): 訊息的流向是不穩定的,且無固定的模式。 四、文化溝通(culture communication): 是一種抽象的溝通,發起者並不明確,通常是若干能影響文化訊息之形成的人。 文化溝通的形式是規律、多數意見、俚俗行為、藝術等。

參、同儕互動 學生的學校生活有很多成分是透過同儕之間互動而產生的。 同儕互動使學生的生活及學習不只侷限在學校或老師的安排之下。 同儕互動是影響班級文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學生在學校中學習社會適應的重要機會。

肆、師生互動 兒童的生活中參與兩種文化:(1)「童年文化」的全部參與;(2)「成人文化」的部分參與。 成人與兒童之互動有兩個極端的對照,「傳統的約束」及「自由的開放」。 老師在班級團體互動的角色是處於與班級文化環境協商(negotiation)的地位。 McLean提出六個介入同儕互動的範圍: (1)發展共識;(2)幫助兒童參與同儕遊戲團體; (3) 介入兒童的扮演遊戲;(4)利用社會規則; (5) 解決同儕互動的衝突;(6)安排物理環境以增進同儕互動。

第四節 班級常規 壹、班級常規的意義 任何團體要運作,必須有其運作的規定。 第四節 班級常規 壹、班級常規的意義 任何團體要運作,必須有其運作的規定。 班級的目的是在提供學生學習的人、事、物的規劃,學生在有規劃之下生活或活動,才能產生學習的效能。 班級文化形成的要素中,第一個要素是社會之整體文化,第二個要素是班級人際互動所產生的共識,第三個要素則是有關環境因素的行為規則。

班級常規是班級中的社會規範,為班級學生所設定的限制,以引導學生能自動限制約束自己的行為符合常規。 班級常規的意義: 消極來說:維持時間、空間、活動、事件、人的角色之秩序及規律。 積極來說:則在培養學生尊重團體規約、自動自主的能力、良好的習慣、崇高的理想。 班級常規的目的: 在學校運作及團體需求來說:就是維持秩序、增進人際溝通正式管道、發揮其社會的功能。 對班級成員:培養習慣、啟發學習參與興趣、增進情緒和諧、發展自治精神。

班級常規的內容: 包括作息時間、活動安排、座位或活動空間的安排、環境設備的安排及運用、人和人之間的溝通管道,以及行為服裝等的規定。 班級常規的內容有的來自大社會文化,有的來自學校的經營理念或方法,有的則來自班級內部的作業規劃。

貳、班級常規的形成 訂定班級常規的原則為師生共同制定。 訂定班級常規的策略: 一、自然形成法:就班級大多數同學原已經存在的良好行為加以具體化,引為全班同學遵行的辦法。 二、引導形成法:把握情境,利用機會教育,將一個原本不存在或未受重視的常規引入班級,以供大家遵守。 三、強制形成法:藉助外力,取消學生權利或施予處罰的方式,強制制約學生,以形成某種規矩的方法。

學生參與規範之制定愈多,其遵行的動機就愈強。 四、參照形成法:導師或同學發現別班有良好的表現,是本班同學所欠缺的,於是指導學生學習別班的良好規矩。 五、替代形成法:以一種合適的行為來代替不合適的行為。 學生參與規範之制定愈多,其遵行的動機就愈強。

班級常規訂定的時機: 1.分波分批: 2.重疊增強: 可以因時、因情境而決定輕重緩急,由影響較嚴重的一組規則開始著手訂定。 老師可以採取「目標管理」的方式,一次處理一組常規,等待學生養成習慣之後,再處理次一組常規。 2.重疊增強: 如果第一組常規尚未養成習慣,但大體上已經相當熟悉,也可以就第二組常規來制定或執行,但是這兩組常規必須相配合。

3.分層漸進: 4.交互統合: 如果有的常規之遵行對學生的行為層次來說有些困難,則可以分解為幾個次級行為,逐步漸進的指導學生來執行。 重疊與漸進的運用,交互推出不同類型的常規。

參、班級問題的輔導 學生的學習及問題必須放在班級文化脈絡來思考。 行為雖違反班級常規,卻不會破壞常規,則可以由個別輔導來處理。 行為足以造成破壞常規或影響班級團體的學習運作,則需要由團體輔導來處理。 輔導班級問題必須從觀察開始。 班級團體輔導可以分為六個程序:覺察、診斷、處方、輔導、評量、追蹤。

第五節 班級文化的觀察 壹、班級文化中的行為 貳、軼事記錄中摘出班級文化 第五節 班級文化的觀察 壹、班級文化中的行為 班級文化的基礎單位是人際互動行為及想法的積習,形成的訊息流通管道或常規行為等。 貳、軼事記錄中摘出班級文化 軼事記錄是觀察者在觀察情境中將所知覺的重要事件記錄下來。 累積軼事記錄,就會有新的領悟,抓到班級中經常出現的現象或團體默契的部分,就可以概括出班級文化。

教師必須對班級先有整體的瞭解,才能將個別現象關聯成文化的意義。 「個別現象」可以支持「文化意義」。 單獨的個別現象有時可能是單一次的偶發事件,並不能說明慣性及重複的文化意義。 經常發生的現象可以抽離出文化的意義。

參、班級文化中做出觀察系統 複雜現象的觀察,觀察者的主觀非常重要。 班級文化的觀察,勢必先由質的觀察開始。 蒐集資料有兩種方法: 量的方法:先系統化,化為資料蒐集的工具,才進行資料的蒐集。 同時可以蒐集大量的資料。 質的方法:先蒐集資料,再將蒐集的資料分析出脈絡。 不會被工具框死,尊重事實的進展,會蒐集到意想不到的資料,能做更深入的探究。 只能設定一定的對象,對象太多會使資料過分廣泛,無法分析統整出意義。 優點 優點 缺點

肆、班級文化觀察系統範例 一、針對老師自己的主觀判斷,找客觀事實來證實。 1.觀察對象:大班。 2.觀察時間:10月21日9:00~10:00 AM 3.觀察情境:分組討論、工作、遊戲。 4.觀察者角色:班級老師。

二、量的觀察記錄:將軼事行為作成表,有系統的以符號記錄 1.觀察動機:想瞭解班上孩子們對於常規的認知出現的現象有哪些? 2.主題:班級常規的討論。 3.觀察情境:團體討論及工作課時。 4.觀察對象:全班十五位小朋友。 5.觀察者的角色:班級老師(參與者觀察)。

6.觀察架構:

7.製作記錄表格:將記錄方式系統化,以方便記錄。 8.觀察主題:班級常規的討論。 9.指導語:本觀察表的目的為瞭解班上孩子在學校活動時,對於班級常規會出現哪些情形。

10.使用方法: (1)於各活動的時間內,將孩子的表現以符號填入空格內。 (2)於團體討論的二十分鐘裡,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常規表現以符號「1」記錄。 (3)於分組遊戲的三十分鐘裡,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常規表現以符號「2」記錄。 (4)於分享時間的十分鐘裡,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常規表現以符號「3」記錄。

三、結果解釋 1.團體討論時,孩子亟欲表達自己的想法,看到新奇的物品就迫不及待的想去摸和看,需老師不停提醒,給予指導。 2.分組遊戲時,大部分的孩子都忘了「班級常規」的遵守,雖然同儕間的互動良好,且能進入學習的情境,然而過於吵鬧及凌亂。

3.分享時間老師一開始即將孩子們的表現做了一個記錄表,於此時貼在黑板上,選出在「常規遵守」表現最好的孩子給予表揚,發現此時段孩子們大部分都能做好「班級常規」的遵守了。 4.整體來說,女生比男生守規矩,且能遵守班級常規,於此可看出女生不喜歡和男生一塊工作的原因了。

四、觀察心得 本班的孩子喜歡得到老師的讚美及表揚,老師可於班上製作一張「榮譽表」,只要一有好的表現,即加以記錄,每個活動統計一次,看哪些小朋友的表現最好,即給予表揚及肯定。一個禮拜選出「榮譽之星」的小朋友,由這些小朋友上台分享自己是如何做到的,相信必能改善孩子們的「班級常規」。

討論問題 1.班級文化如何形成?教師的角色應如何介入? 2.班級人際溝通的層次?人際互動的重要事項? 3.如何以班級常規來界定班級問題?如何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