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光合作用.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浙江省普陀中学 张海霞 例谈高中生物 一轮复习有效性的提高 一轮复习有效性的提高.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目标? 1 、知识: 提高审题能力 强化、突出主干知识。 易化、突破难点知识。 细化、整理基础知识。 2 、能力: 提高解题技巧 提高表达能力.
Advertisements

第四节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RNA 的种类和功能 核糖体 RNA ( rRNA ):核蛋白体组成成分 转移 RNA ( tRNA ):转运氨基酸 信使 RNA ( mRNA ):蛋白质合成模板 不均一核 RNA ( hnRNA ):成熟 mRNA 的前体 小核 RNA ( snRNA ):
叶绿体(chloroplast) 一、叶绿体的形态 二、结构与化学组成 三、叶绿体蛋白的定位 四、叶绿体的功能——光合作用
九年级化学 下册 横岗中学 周庆明
生物 第二章 植物的營養器官與功能 第二章第1節 根、莖和葉的構造.
专题二 新陈代谢 植物新陈代谢 动物新陈代谢 微生物新陈代谢.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师:李侠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植物物生理学》
和 吗? 你喜欢吃 经常吃对身体有益吗?.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和叶绿体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内两个能量转换细胞器,它们能高效地将能量转换成ATP。线粒体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细胞,而叶绿体仅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它们的形态结构都呈封闭的双层结构,内膜都演化为极其扩增的特化结构,并在能量转换中起主要作用。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九章 糖 代 谢.
本文件不代表官方立場,且作者已盡力確保資料的 準確性,惟任何未經授權擅自使用本資料所造成的損害,作者不負賠償責任。
第七章 糖类 油脂 蛋白质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第一节 葡萄糖、蔗糖.
糖代谢中的其它途径.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第八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8.1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8.2 叶绿体与叶绿体色素 8.3 光合作用的机理 8.4 光呼吸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第二篇 发酵机制 发酵机制: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利用基质(底物)合成人们所需要的代谢产物的内在规律 积累的产物 微生物菌体 酶 厌气发酵:
第 八 章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一、形态与结构 在高等植物中叶绿体象双凸或平凸透镜状,长径5~10um,短径2~4um,厚2~3um。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一般含50~200个叶绿体,可占细胞质的40%,叶绿体的数目因物种细胞类型,生态环境,生理状态而有所不同。 在藻类中叶绿体形状多样,有网状、带状、裂片状和星形等等,而且体积巨大,可达100um。
第五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四章 生命与自然.
4 细胞代谢 细胞呼吸 光合作用.
第十五章 糖类化合物习题解答 1. (1) (2) (3) (4) (6) (5) CH2OH HOCH2 CH2OH HO H H HO
Chloroplast and Photosynthesis
一、物质的跨膜运输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而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就是细胞。因此要求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产物的排出,细胞内外物质、离子渗透压的平衡。那么,这些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即怎样穿过细胞膜的呢?
生化Ch21 partIII 重點整理 生科2A 0993B013許嘉珊 0993B035張以潔.
ACD/ChemSketch软件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简单应用
第三章 光 合 作 用.
維持生命現象的能量.
合 光 华侨中学 作 用 制作人:凌 通.
ATP ADP Pi 能量 酶 酶 能量 Pi.
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
光合作用 (第1课时).
第4节 光与光合作用 二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2008、12、14.
光与光合作用(二)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与光合作用(二)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与光合作用(二)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过程与方法:在实验、资料分析、探究等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Escherichia coli to decompose polluted water and sludge
碳循环 Archaeological Bone Chemistry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Synthetic Chemical Experiment
第八章 叶绿体 chloroplast.
光合作用的原理 授课教师:申文国.
ATP SLYTYZJAM.
新陈代谢与ATP 去除PPT模板上的--课件下载: 的文字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5.3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生物组 陈丽芳.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光合作用的场所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生物的新陈代谢 光合作用 课题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发现 光合作用反应式及 各元素的去向 光合作用的 概念、意义 课 堂 小结
基于高中生物学理性思维培养的实践性课例开发
呼吸作用 SLYTYZJAM.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制作者:靖江市刘国钧中学 薛晓燕.
氮循环 肖子聪.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完成正常的各项生命活动.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第十二章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第一节 微生物对一碳化合物的同化 一、自养微生物CO2的固定 1、Calvin循环 2、羧酸还原反应
第三節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
四、胞液中NADH的氧化 1. -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存在脑和骨骼中.
有关“ATP结构” 的会考复习.
生化Ch21 partIII 重點整理 生科2A 0993B013許嘉珊 0993B035張以潔.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陕西省陕建二中 单 糖 授课人:庄 懿.
第18 讲 配合物:晶体场理论.
第三章 第五节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过程 定海一中 黄 敏.
温州中学选修课程《有机化学知识拓展》 酯化反应 温州中学 曾小巍.
第十一章 物理学与能源技术.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生化課程整理作業 CH21 Part 1 第22組 0993B003陳懌亭 0993B027郭淑慧.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7 光合作用

内容 7.1 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及早期研究 7.2 光合自养生物是生物圈的生产者 7.3 光的性质与叶绿素 7.4 叶绿体结构与功能定位 7.5 光系统与光反应 7.6 暗反应与葡萄糖的形成

7.1 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及早期研究 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 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同化二氧化碳,并利用水及一些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贮存着能量。是地球上进行的最大的有机合成反应。

光合作用的早期研究 1642年 比利时科学家 Helmont 显微镜 气孔 1770年英国牧师 Priestley 大玻璃罩 老鼠 蜡烛 结论:植物的生长来源于水 显微镜 气孔 1770年英国牧师 Priestley 大玻璃罩 老鼠 蜡烛 10年后 荷兰科学家 光

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合成糖类、蛋白质、核酸和脂类)必须依赖于水、泥土(其中的氮、磷及其它元素)、空气和阳光。 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用下面的方程式表示(1860):

关于氧气的来源 1930年,Stanford大学 van Niel在研究细菌光合作用时发现: CO2 + H2S CH2O + S 证明S来自于H2S。 10年后 同位素示踪结果表明利用标记了氧的水进行实验,结果在光合产物中只在氧气中检测到了18O 。 CO2 + H218O CH2O + 18O2 证明:在光合作用中,不是CO2而是H2O被光解放出了O2。

10年后 同位素示踪 CO2 + H218O CH2O + 18O2 证明:在光合作用中,不是CO2而是H2O被光解放出了O2。

7.2 光合自养生物是生物圈的生产者 光合自养生物是太阳能的储蓄者 光合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是能源的主要来源途径。每天从太阳到地球的能量约为1.5×1022kJ,其中约1%被光合生物吸收、转化。光合自养生物为其本身和全部异养生物提供能量来源; 我们所利用能源,包括煤炭、天然气、石油、木材等都是现在或过去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 因此,光合自养生物是太阳能的储蓄者,生命世界最初的能量都是来源于太阳能。

能 流 从食物链 的角度。

从生物化学反应的角度。

光合自养生物利用太阳能制造食物分子供自我代谢需要,原料CO2和H2O,且为其它的生命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食物,是生物圈的生产者; 光合自养生物是生物圈的生产者 真菌:以有机物为营养 光合自养生物利用太阳能制造食物分子供自我代谢需要,原料CO2和H2O,且为其它的生命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食物,是生物圈的生产者; 光合自养生物主要种类: 陆生植物 藻类 光合细菌 植物:自养 食肉动物 食草动物

7.3 光的性质与叶绿素 光的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 粒子性质 光子的能量与其波长成反比 紫光波长最短,能量最大;红光波长较长,能量小 光是一种电磁波 粒子性质 光子的能量与其波长成反比 紫光波长最短,能量最大;红光波长较长,能量小 日光经过棱镜折射,形成连续不同波长的光,即可见光谱 光的性质

光子照射到某些生物分子 电子跃迁到更高的能量水平 激发态: 叶绿素分子是一种可以被可见光激发的色素分子,在光子驱动下发生的得失电子反应是光合作用过程中最基本的反应。

叶绿素 叶绿素分子由碳和氮原子组成的卟啉环与叶醇侧链相连结,叶醇侧链插入到类囊体膜中。 光合作用的色素主要有三类,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藻胆素等。 叶绿素a启动光反应 叶绿素分子的头部和尾部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的特点;叶绿素具有收集光能的作用。

问题:为什么大多数植物都是绿色的? 吸收光谱:在光谱中有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因此在光谱上出现黑线或暗带,这种光谱称为吸收光谱。 叶绿素的吸收光谱有两个: 640~660nm;430-450nm

分光光度计

不同波长光作用下的光合效率称为作用光谱 1883年,德国 Engelmann 水绵 丝状绿藻 螺旋带状叶绿体 好氧游动的细菌 棱镜 不同波长的光 向着红光和蓝光区域聚集

7.4 叶绿体结构与功能定位 叶绿体(chloroplast)结构 叶片 叶绿体 分布于叶肉组织 气孔控制着CO2和O2进出; 叶绿体的形状类似于一个凸透镜,直径范围为2-7 m; 叶绿体外包被是双层生物膜,膜内含有称为基质(stroma)的致密液体,悬浮分布于基质中的是一些膜系统,它们是一系列排列整齐的扁平囊状结构称之为类囊体(thylakoid)。部分类囊体相互垛叠在一起像一摞硬币,称为基粒(grana)。

叶绿体的功能定位 6个区域:内膜、外膜、膜间隙(腔)、基质、类囊体膜、类囊体腔。 叶绿体内外膜上不含叶绿素,所以不直接参加光合作用。外膜的渗透性大,如核苷酸、无机磷、蔗糖等许多细胞质中的营养分子可自由进入膜间隙。内膜系统具有控制代谢物质进出叶绿体的功能;

类囊体膜含有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色素和电子传递系统,所以又称为光合膜 ; 基质主要成分包括碳同化相关的酶类,如RuBP羧化酶占基质可溶性蛋白总量的60%。CO2固定反应就发生在基质中; 类囊体腔在光能转化为ATP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另外,叶绿体还含有环状的DNA和核糖体。

整个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light reaction)和暗发应(dark reaction)两个阶段。 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膜上,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是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生产葡萄糖的过程。光合产物-淀粉是在基质中形成和贮存起来的。

7.5 光系统与光反应 光系统 由叶绿素分子及其蛋白复合物、天线色素系统和电子受体等组成的单位称为光系统,高等植物和藻类含有光系统I和光系统II,而光合细菌只有一个光系统(P870); 光系统I(PSI)含有被称为“P700”的高度特化的叶绿素a分子; 光系统II(PSII)含有另一种被称为“P680”高度特化的叶绿素a分子。

光合单位=聚光色素系统+反应中心色素 光合单位的结构 P700和P680又称为光反应中心叶绿素分子。 聚光色素系统,亦称为天线色素系统,具有收集光能的作用,然后将收集起来的光能传到反应中心色素。包括大部分叶绿素a、全部叶绿素b、胡萝卜素等。 反应中心色素,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既捕捉光能,又可转换光能。 光合单位的结构 P700和P680又称为光反应中心叶绿素分子。

光反应 光反应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由两个光系统及电子传递链来完成,分为两大步骤:1)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通过原初反应完成);2)电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通过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完成)。

原初反应:是光合作用的最初步骤,它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过程,由光合反应中心完成。 光能传递和电子传递链 光系统I中P700被光能激发,便将其高能电子交给原初电子受体,再经铁硫中心(Fe-S)传给铁氧还蛋白(Fd),最终电子受体为NADP+。一个氢质子被结合形成还原型的NADPH形成电子空穴; 光系统II的反应中心P680分子受光激发,放出高能电子传递给原初电子受体,再经质体醌、细胞色素b6-f复合物和质体蓝素到P700,填充了P700的电子空穴,此时P700可以再次被激发,继续进行光合作用; 原初反应:是光合作用的最初步骤,它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换过程,由光合反应中心完成。

电子传递时,能量逐渐下降,形成跨膜的质子梯度,导致ATP的形成(此过程亦称为非环路的光合磷酸化); 在光系统II中被激发后失去电子的P680分子如何再生? 强氧化状态的P680使水裂解放出电子填补空穴,释放氧气。 光合磷酸化(photosynthetic phosphorylation):叶绿体在光下把无机磷和ADP转化为ATP,形成高能磷酸键的过程。有两种方式,即非环路的光合磷酸化和环路光合磷酸化。

2ADP+2Pi+2H2O2ATP+2NADPH+O2 非环路的光合磷酸化途径和电子传递链 光 2ADP+2Pi+2H2O2ATP+2NADPH+O2 基质 类囊体腔 To29

光系统I和光系统II是通过电子传递相连接。

环路光合磷酸化和电子传递链 ADP+PiATP 环路 高能电子 原初电子受体、铁氧还蛋白、细胞色素、质体蓝素 氧化型的P700分子 基态 电子的能量逐渐降低 ATP 不放O2 也无NADPH产生。 在这个过程中,电子经过一系列传递后降低了能位,最后经PC重新回到原来的起点,即电子的传递是一个闭合的回路,所以称为环路光合磷酸化。

ATP的形成与化学渗透假说 一对电子从P680经P700传至NADP+,在类囊体腔中增加4个H+,2个来源于H2O光解,2个由PQ从基质转移而来,在基质外一个H+又被用于还原NADP+,所以类囊体腔内有较高的H+(pH≈5,基质pH≈8),形成质子动力势,H+经ATP合酶,渗入基质、推动ADP和Pi结合形成ATP。

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的比较

光反应小结: 叶绿素吸收光能并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即造成从叶绿素分子起始的电子流动; 在电子流动过程中,通过氢离子的化学渗透,形成了ATP,电能被转化为化学能; 一些由叶绿素捕获的光能还被用于水的裂解,又称为水的光解,氧气从水中被释放出来; 电子沿传递链最终达到电子受体NADP+,形成了还原型的NADPH,电能又再一次被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于NADPH中; 光系统I中激发的电子可以有两种去向:一是按非环路电子流途径经过一系列的载体进行传递,最后使催化NADP+还原为NADPH;二是环路磷酸化途径,无NADPH和O2形成。

7.6 暗反应(卡尔文循环)与葡萄糖的形成 12NADPH+12H++18ATP+6CO2 C6H12O6+12NADP++18ADP+18Pi 暗反应:是指叶绿体利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的化学能,使CO2还原成糖的过程。不再需要光的参与,是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此过程中不断消耗ATP和NADPH,固定CO2形成葡萄糖,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美国科学家M Calvin 及其同事们阐明,所以也称为卡尔文循环(Calvin cycle)。 卡尔文循环分为三个阶段:即羧化阶段(CO2固定) 、还原阶段和更新(再生)阶段。

A

Phase 1: Carbon Fixation 1,5-二磷酸核酮糖 3-磷酸甘油酸 Phase 3: Regeneration Phase 2: Reduction 3-磷酸甘油醛

羧化阶段(CO2固定) CO2必须经过羧化阶段固定成羧酸,然后才被还原;1,5-二磷酸核酮糖(RuBP)是 CO2的受体,经不稳定的6C中间产物,裂解成3-磷酸甘油酸; 还原阶段 从3-磷酸甘油酸(PGA, 3-PG)到3-磷酸甘油醛(PGAL,G3A)的过程,此时,光合作用的贮能过程也就完成了。ATP和NADPH主要在这一阶段被利用。 3-磷酸甘油醛等三碳糖可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也可透出叶绿体,在细胞质中合成蔗糖; 更新(再生)阶段 利用已经形成的3-磷酸甘油醛经过一系列的转变,再形成RuBP的过程。RuBP又可以参加反应,固定新的CO2分子。

光合作用小结: 光合作用需要光,但不是光合作用中任何过程都需要光。光合作用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综合过程,但光合作用必须有光才能起始。 从能量的角度可将光合作用分为三大步骤:1)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通过原初反应完成);2)电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通过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完成);3)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通过碳同化完成)。第一、二个大步骤属于光反应;第三大步骤属于暗反应。

C3途径和C4途径 C3途径(C3 pathway):CO2受体为二磷酸核酮糖(RuBP),最初产物为3-磷酸甘油酸(PGA),一种三碳化合物。如大豆、燕麦、小麦、水稻等属于C3植物 。 C4途径(C4 pathway):亦称哈奇-斯莱克(Hatch-Slack)途径,它与Calvin 循环联系在一起,CO2受体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最初产物为草酰乙酸(OAA),它是含有4个碳原子的二羧酸。如玉米、甘蔗、高梁等属于C4植物(这些植物先在叶肉细胞中利用C4途径将CO2固定成4C化合物,然后这些化合物被运送到微管束鞘细胞,在那里进行卡尔文循环)。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以CO2和H2O为原料; 产生有机物糖类和H2O; 叶绿素等捕获光能; 通过光合磷酸化把光能转变为ATP; H2O的氢主要转移到NADP+,形成NADPH+H+; 糖合成过程主要利用ATP和NADPH+H+; 仅有含叶绿素的细胞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只有光照下才能发生; 发生于真核细胞的叶绿体中。 以O2和有机物为原料; 产生CO2和H2O; 有机物的化学能暂时贮存于ATP中或以热能消失; 通过氧化磷酸化把有机物的化学能转化成ATP; 有机物的氢主要转移到NAD,形成NADH+H+; 细胞活动是利用ATP和NADH+H+(或NADPH+H+)作功; 活的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在光照下或黑暗里都可发生; 糖酵解发生在细胞质中,三羧酸循环和生物氧化发生在线粒体中。 选自《植物生理》,潘瑞炽,第4版,高教出版社,2003。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之间的联系

Cartoon 有人幻想和设想:有朝一日,科学家将光合作用机理搞清楚,并将植物光合作用的全套基因转移到人的头发中,在头发中模拟光合作用的过程,那么,只要在人的头上撒点水、再晒晒太阳,在头发中便完成了二氧化碳加水合成葡萄糖的过程,葡萄糖从头发中输送到人体的各部分,吃饭的历史使命便可宣告结束了

本章摘要 植物生长必须依赖于水、泥土、空气和阳光,在光合作用中,不是CO2而是H2O被光解放出了O2。光合自养生物主要包括植物、蓝细菌和其他光合细菌等。 叶绿体双层膜内含有基质和类囊体,光合作用的色素、光系统和电子传递系统都位于类囊体膜上,光合膜是植物利用光能制造食物分子最重要的场所。 叶绿素a是启动光反应的主要色素,其他色素主要起捕捉和转递光能的作用。叶绿素分子是可以被可见光激发的色素分子,在光子驱动下发生的得失电子反应是光合作用过程中最基本的反应。 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部分。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膜上;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类囊体膜上由叶绿素分子及其蛋白复合物、天线色素系统和电子受体等组成的单位称为光系统。 光反应发生时,光系统I反应中心的P700被光能激发,将其高能电子传递给最终电子受体NADP+,与来源于水的氢质子结合形成NADPH;同时光系统II反应中心P680分子受光激发,放出的高能电子由光系统II流向光系统I,这一过程中电子能量逐渐下降造成跨膜的质子梯度导致ATP的形成;光系统II中强氧化态的P680分子又使水裂解放出电子,填补了P680的电子空穴,氧气从水中被释放。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是不断消耗光反应形成的ATP和NADPH并固定CO2形成葡萄糖的循环反应。

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 光合作用的早期研究的启示; 光合作用的叶绿体内的功能定位; 光系统的基本含义;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 光合作用与光呼吸作用; 光呼吸与暗呼吸; 分析卧室中放置绿色植物的利弊。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