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转型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2013年7月19日 昆明 保险与风险管理年会
目 录 一、经济转型是金融转型最重要的动因 二、加快金融转型促进经济转型 三、金融转型需要改革的配合
一、经济转型是金融转型最重要的动因 1、中国经济传统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目标,借助政府的行政力量,主要依靠 大量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实现快速经济规模扩张。 ——依靠大企业、大项目、大基地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用压缩消费的方式保证高投资率(2012年人均消费15532 元,不及美国同时期的1/7。消费率远低于世界70%的平均水平); ——以农业补贴工业,以农村补贴城市 ——用出口退税等多种措施保持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外需 增长在2001年底入世之后明显加速,成为中国经济成长 的重要动力); ——通过出让部分国内市场和政府利益(如土地收入、税 收)引进外资,并学习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
一、经济转型是金融转型最重要的动因
一、经济转型是金融转型最重要的动因 2、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传统增长机制已难以持续 一是重化工业所带来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超出了资源环 境的承载能力。进入“环保敏感期”:民众环保意识觉醒。 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需急剧收缩且短期内难以恢复。在海 外市场不振的情况下,高投资率带来国内产能大量过剩。 高投资率的不可持续性:在投资效益逐渐下滑的情况下如果保 持高投资增长水平,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债务危机(外债 年底可能达到1万亿美元;穆迪:地方债2012年底为12.1万 亿;审计署副审计长:15-18万亿;36个地区地方债务过去3 年增长13%);IMF:若计入政府融资共计和预算外基金债务, 去年实际政府债务达到GDP的45%)。
一、经济转型是金融转型最重要的动因
一、经济转型是金融转型最重要的动因 总之,粗放、规模扩张为主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尽头。 三是粗放、低效的生产方式难以承受快速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压力 ,也难以应对来自其他新兴国家的竞争。中国巨大的出口红利 来源于低价的劳动力,未来10年中国劳动力成本将处于上升阶 段,人口红利已一去不复返。周边国家越南、泰国劳动成本仅 为中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四是引进、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空间被大大压缩,后发优势逐渐丧 失。 总之,粗放、规模扩张为主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尽头。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服务于实体经济,又对实体经济产生巨 大的正面或负面作用。 随着经济转型的推进,金融业不可避免地要随之转型。
二、加快金融改革转型促进经济转型 1、经济转型目标:调整和创新经济的动力机制,激发市场个体的活 力和创造力,提高制度的适应性和政府应对风险的能力,提升经济 整体效率。即从关注速度转向关注质量,从偏重要素投入转向注重 提高要素效率,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 重点: ——从依靠大企业、大项目转向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 ——从重点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带动经济,向依靠第 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既要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也要 注意发展范围经济效益; ——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转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发展, 注意培养消费对经济的拉动能力,保护和提升内需; ——从注重消化吸收外国先进技术转向注重自主创新,发展新兴产业。 ——从政府导向转向市场导向,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和自律作用。 ——从区域竞争式发展转向统筹城乡,促进不同区域的良性互动。
二、加快金融转型促进经济转型 2、经济转型对金融业意味着什么? 要求未来的金融体系能够以更为市场化的方式、更有效率地去帮 助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供求矛盾。 ——调整服务对象和客户结构,将重点为工业企业、大客户提供 服务的偏好转向合理产业分布、均衡大中小客户。 ——更好地管理风险,更灵活、更灵敏地发现市场机会,支持科 技成果产业化、促使产业自主创新。 ——快速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适应性 的服务。由专注于企业转变为包括企业和消费者在内的多种类 型客户,由单一融资服务转向全方位金融服务。 ——通过多元化的海外资产配置提高外汇储备二次创造财富的能 力,真正让储备资产发挥引导全球资源再配置的作用。 ——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减少资金自我循环和制造泡沫。
二、加快金融转型促进经济转型 3、金融转型如何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 (1)支持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支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尽可能减轻政府直接介入经济投资活动的压力,推动政府 把有限的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倾斜。 (2)支撑经济结构升级。发展绿色金融,推进节能环保、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 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3)支持社会建设。在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发展民生 金融业务。
二、加快金融转型促进经济转型 (4)支持创新创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 (5)支持消费,更多地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消费金融 (6)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大型跨国金融提供支撑, 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与话语权,影响国际金融规则的 制订和调整。 (7)通过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美国金融增加值 占GDP比重1947年仅为2.42%,1973年达到4.12%,2010年上升到 8.43%。金融业十二五规划提出金融业增加值占GDP5%左右。假 设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在2020末时,占GDP的比重达到与日本 1990年和美国1991年的水平(6.5%左右),则2020年金融业的 增加值将达到7.73万亿元人民币。
三、金融转型需要深化改革 1、当前的金融体系能否适应转型的要求? (1)传统模式下金融体系的特点: ——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为主体;从资产规模看,2012 年银行业133.6万亿、证券业1.72万亿、保险业7.35万 亿。券商行业整体财务杠杆率(权益乘数)为2.48倍, 剔除客户交易保证金影响后的杠杆率为1.61倍。与国际 投行12-14倍的杠杆率相比,中国证券行业杠杆率处于 极低水平。证券业总资产仅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2%, 保险业占比5.5,差距巨大。
三、金融转型需要深化改革 ——以大客户、大项目、外商投资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 金融机构以做大为目标,追求规模扩张。银行按存贷款规 模能力排队,保险公司以保费规模论英雄(保单件数、 保额)。大客户需要大型金融机构服务,大机构追求大 客户,两者互为因果。 —资本市场重点保护融资者;债券市场很长时期内曾经只 允许大型国企发债(发改委审批企业债),股市保护上 市公司。 —重点支持工业,农村金融长期发育不足,部分农村金融 机构甚至成为“抽水机” —金融服务重数量,轻质量;
三、金融转型需要深化改革 (2)总体上说中国金融体系效率不高 —资金过剩但实体经济资金供给不足,弱势群体融资难问题尤其突 出。 中国已经由一个资金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资金相对充裕的国家。 2012年末,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是1978年的333倍(GDP为142 倍)。尽管如此,现有正规金融体系仍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对资金 的需求,导致一些地区地下融资活动十分活跃,大量中小企业和 “三农”相关经济活动只能依靠民间借贷获得资金。近两年来, 资金体外循环现象愈发突出,担保机构、小贷公司、私募基金等 也加入了民间高息融资活动。由此使得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融资 成本急剧上升,提高了社会成本,加剧了资源资金配置的不公平 现象。中小微企业:80%就业、60%GDP,50%税收,但中小企业贷款占比 50%,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仅略高于20%。很多企业成了“小老头” 。
三、金融转型需要深化改革 —货币过多。M2超过103万亿。同其他主要经济体系相比,中国已成为单 位GDP产出耗费货币最多的国家。由于经常处于流动性过剩状态,中国 的通胀压力长期存在。改革开放33年来,CPI超过2%的年份就有22个, 超过5%的年份达到13个。 但资本化程度偏低大量资产(如土地、森林、知识产权、企业产权)或 者资本化程度不高或者根本没有资本化。
三、金融转型需要深化改革 —资产海外运用能力不足,外汇储备使用效率不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2012年12月末, 外汇储备达3.31万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了2.5万亿美元。外汇储 备的过度增长,是经济失衡的表现。而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海外 资产运用能力的薄弱则使该问题更加严重。 2011年,三大行境外税前利润占比仅为3-4%。中国银行若扣除港澳 地区的贡献,境外利润的占比也不足5%。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实业 投资成功率也不高。相比之下,外国在华企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 至少在15% 以上。 由于海外投资能力不高,大量外汇储备只能用于购买外国国债。而 十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仅在2%左右,如果扣除通胀因素并考虑 美元贬值因素,这种投资实际是亏损的。 (3)金融市场的行政性管制过多,金融机构缺少创新动力和空间
三、金融转型需要深化改革 金融改革目标: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设高效、风险 可控的金融市场。三个重点: 第一,提高金融运作的市场化程度,使金机真正成为自主 运营、自担风险市场主体,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2010年底,银行业国家 股53.85%,国有法人股6.81%,银行行为仍受行政和政治 周期影响),改进高管选拔和绩效考核方式。 第二,建设和完善多品种、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使金 融资源能够顺畅地流向经济的不同层次。特别是要积极发 展资本市场,更多地依靠资本市场来聚集和配置金融资源。 。
三、金融转型需要深化改革 -解决部门垄断问题,尽快统一市场 第三,完善市场竞争机制。解决解决金融资产定价机制扭 曲问题、市场进退问题、消费者保护问题、有效风险监控 等问题。 —重塑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关系、中 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监管职能配置),将监管重点放在规范 市场秩序上,从行政性监管转向中立、专业、审慎性监管。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