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德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德国的早期报业 1、报纸的早期历史:德语圈的报纸引导着早期世界报纸的发展。 (1)1450年前后,古登堡发明了欧式印刷术 第一节 德国的早期报业 1、报纸的早期历史:德语圈的报纸引导着早期世界报纸的发展。 (1)1450年前后,古登堡发明了欧式印刷术 (2)1609年的《通告—报道或新闻报》,每周一张,只有一条新闻。 (3)1615年艾莫尔创办了《法兰克福报》,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报纸,爱莫尔因此被称为德国报业之父。 (4)1650年,里兹赫在莱比锡创办了《新到新闻》,世界上第一家日报。1660年创办的《莱比锡新闻》,三年后也改为日报。
2、封建秩序的压制 普鲁士王国初期的皇帝大都喜怒无常,寿命也短。柏林报业就在这种倏忽变化的环境中蹒跚起步。 (1)第一任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1701-1713)是个“特许派”,当了13年皇帝,特许柏林创办了《福斯新闻》 (2)二任皇帝威廉一世(1713-1740)是个禁报派,不仅压制原有报刊,还只准在柏林创办官方《柏林特权报》,20年大禁锢使得柏林报业先天营养不良。 (3)三任皇帝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则是个启蒙派,一度脑子发热,宣布“给报纸无限制的自由”。1740年,施本纳创办《施本纳报》,皇帝还亲自写稿子,改稿件。后来几次战争大折三世皇帝的锐气,他晚年收回承诺,重新搞起了严厉的书报检查令 。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报纸 1789年,德国出现了一份由影响的商业报纸《总汇报》。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报纸 1789年,德国出现了一份由影响的商业报纸《总汇报》。 在拿破仑占领过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些带有自由主义色彩和资本主义民主色彩的报纸,如《科伦日报》(1802)、《知识界晨报》(1807)和《莱比锡日报和公报》(1807)。 1819年,德意志联邦议会制定了书报检查令,其严格的书报检查规定一度使德国报刊上的政治声音完全沉寂了下来。
1840年代革命浪潮的舆论中心,是1842年1月在莱比锡地区科伦市创办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报纸《莱茵报》(全名《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 1856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德国出现了一份商业报纸——《法兰克福报和商报》。
第三节 德国统一前后的报业 一、俾斯麦的新闻统制(教材158) ①1863法令、1874年帝国新闻法 第三节 德国统一前后的报业 一、俾斯麦的新闻统制(教材158) ①1863法令、1874年帝国新闻法 ②收买基金: “爬虫基金”和 “爬虫报纸” ③强力手段“文化斗争” 二、廉价报纸 教材第172页 莫斯,1865年创办《广告电讯报》,1871年创办《柏林日报》。 德国没有一个明显的廉价报纸时期,其报业发展只是呈现出其他国家廉价报纸时期的某些特征。
第四节 马、恩的报刊实践 一、早期:在新闻实践中的完成世界观的转型 1、最早的新闻评论:《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1842.2 和西方的自由主义理论一脉相承 2、参与创办《莱茵报》1842年1月—1843年4月 重要论著《摩塞尔记者的辩护》等 3、《德法年鉴》1844.2 只出了一次一二期合刊 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等文章,标志着马克思从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4、为《前进报》撰稿
5、值得重视的《新莱茵报》 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1848年6月1日创刊于德国科伦,1849年5月19日停刊,共出301期。 创办背景和经过: ①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 发表,1848年欧洲革命。 ②为了传播革命思想, 贯彻共产主义者同盟 在德国的政治纲领, 领导分散在各地的盟员 的斗争,马、恩决定在 德国创办大型日报。 ③科伦是德最先进的省。
《新莱茵报》是适应德国革命的需要创办的。它始终不渝地宣传《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中规定的革命纲领和路线:对内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对外推进反对沙皇俄国的战争。这是德国革命的两项基本任务,因而也是《新》宣传内容的两个基本方面。 此外,《新》还针对共产主义者同盟内部阻挠纲领贯彻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驳。报纸阐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意义,指出无产阶级一定要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争取革命的领导权,为把这场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 遗憾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还没有足够的力量领导德意志的统一,而资产阶级依然软弱无力,统一德国的领导权最终还是落在了普鲁士手中。
宣传特色: 第一, 把对敌斗争的原则性和策略性结合起来。 原则性: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分析问题,坚决维护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策略性:对不同对象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第二,联系群众,代表人民,指导斗争。 通过各种渠道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建立广泛而灵活的通讯员网,重视读者来信,编辑部成员直接参加群众活动。 第三,具有鲜明的战斗风格。 《新》是无产阶级的旗帜与号角,它的每一篇文章、每一篇报道,都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浓缩着强烈的爱憎。文风鲜明生动、尖锐泼辣。特别是对敌的讽刺揭露,更是犀利无比,战斗力极强。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以1848年的《新莱茵报》为界,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848年以前) 作为革命的民主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核心是自由报刊理论。 马克思认为,报刊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一种仲裁力量,即社会的“第三种因素”。 他进而指出,报刊应当是政治因素,而非官方因素,不以官方意志为出发点;是市民的因素,但不直接和个别人的利益纠缠在一起。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出版自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赞美出版自由,追求出版自由,并把自由报刊看作是社会的仲裁力量,这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主张是十分接近的。 马克思还认为,要想完整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各种报刊需要配合和补充。因此他提出应当允许各种报刊独立自主地发展,允许它们有自己的报道方面,不要压制人们的精神自由。
第二阶段(1848年以后) 随着各国工人运动的成熟,马、恩也由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马恩早期的自由报刊思想也随之为无产阶级党报观念所取代。
★关于报刊的党性原则: 马恩认为,无产阶级党报必须遵循以科学共产主义为指导的党的政策纲领。必须坚持党的立场、宣传党的策略纲领、贯彻党的路线。 ★关于报刊的使命: 马恩认为,报刊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关于报刊的作用: 马恩认为,报纸最大的好处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们的日刊发生不断地、生动活泼的联系。
二、中后期:以新闻写作为武器、捍卫和宣传自己的学说 1、 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 (1851-1862) 抨击英国的政治生活、抨击普鲁士国王、介绍欧亚各国的情况、声援民族解放 每周两篇文章,稿酬4英镑 2、为工人报刊撰稿
三、马、恩新闻实践的意义 办报、办刊的新闻实践在马克思一生中占相当长的时间,撰稿人、通讯员、主编等新闻职业是他唯一做过的职业。 马克思充分预见了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充分运用了新闻媒体来传播他的理论和思想。 马克思运用报刊进行政治斗争创立了无产阶级党报思想。
第五节 现代报业 一、一战前的报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德国占领导地位的是政党报纸,但商业化的大众报纸也获得了较快发展,以这类报纸为基础的报业垄断组织纷纷出现。 ▼莫斯报团 《广告电讯报》(1865)、《柏林日报》(1871) ▼谢尔报团 《柏林地方新闻》(1883) ▼乌尔斯泰报团 《柏林画报》(1889)、《柏林全德新闻》(1898)、《柏林晨邮报》(1898) 1904年创办了德国首份以零售为主的大众报纸《柏林午间报》
二、二次大战之间的报业 ▼魏玛宪法有关新闻出版自由的规定,为德国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报纸数量达到了德国报业史的最高点。 ▼莫斯报团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 ▼谢尔报团一战时日趋衰败,1916年转入德国大垄断资本家胡根贝格之手,此举标志着德国工业垄断资本对新闻的渗透。 ▼1933年3月,希特勒政府设立国家宣传部。 1933年7月,纳粹政府以暴力夺取了莫斯报团的所有报刊和财物,随后又强之后没收了乌尔斯泰报团。 胡根贝格报团被保留经过改造后,成为纳粹党的御用工具。
三、纳粹德国二战中的宣传战 里芬斯塔尔和她的纪录片
第六节 德国当代报业 一、原联邦德国的主要报团和报纸 施普林格报团 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德国最大的报团。 第六节 德国当代报业 一、原联邦德国的主要报团和报纸 施普林格报团 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德国最大的报团。 施普林格在战后创办了一系列报刊,获得成功。到20世纪80年代,施普林格报团拥有全国性日报《世界报》(高级报纸)和《图片报》,最大的晚报《汉堡晚报》,最大的星期日报《星期日图片报》和《星期日世界报》,两家柏林报纸《柏林日报》和《柏林邮报》,最大的广播电视刊物《听》以及其他一些报刊。此外,还拥有两家通讯社。80年代末,还购买了东柏林《晨报》一半的股份,并向东欧国家渗透。至此,施普林格报团已经成为欧洲屈指可数的大报团。
二战后,当局给了他一笔补偿金,来弥补关闭他父亲的印刷厂所造成的损失。聪明的施普林格利用这笔钱,加上当时汉堡市市长的帮助,搞到了英军当局的办报许可证,于1946年创办了一份广播节目周报《听》。在创业的最初时间里,他和几个同事一起呆在没有暖气的"像猪圈一样"的房间里伏案工作。他亲自做版面,并时时告诫自己的同事,应该告诉读者他们最想知道的事情,并把它放在头版的上半部分。1948年,施普林格再接再厉,创办了《汉堡晚报》。1953年,英军占领当局在战后创办的《世界报》遇到经营危机,招标出卖。尽管施普林格被认为已经拥有了相当大的媒介集团,这一购买很可能造就一个更大的媒介垄断,但他还是设法买到了这份一度很有影响的报纸。至于他到底花了多少钱,英国人说 200万马克,德国报纸说是350万马克,《泰晤士报》则说是600万马克。施普林格自己却一直保持沉默。人们知道,他从《世界报》每年获得的利润经常是800万到1100万马克。
1952年,施普林格在德国开了一个先例。他仿效英国《每日镜报》创办的《图片报》,着重用粗体字大标题、引人注目的图片,报道社会新闻、名人轶事以及凶杀色情事件而力戒政治新闻。仅用了一年时间,《图片报》销数过百万,几年后达到500万份。以后,他又相继买进了竞争对手乌尔斯泰因报团的两家日报。到20世纪70年代初,他控制下的报纸的发行量已占全国报纸发行量的40%。
《世界报》 1946年由英军占领当局在汉堡创办,1976年迁波恩出版。 1952年施普林格买下了该报75%的股权。 《世界报》信息广泛,文字精炼,版面活泼。其首都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国际新闻也很重视。另外,该报对记者、编辑挑选较严。 要求除具有大学毕业资格,还要有专业知识。 目前该报日出20版左右,发行量20多万份。此外还有一系列专版,广告约占一半篇幅。读者多为国家机关和经济界的上层人士。
《法兰克福汇报》 1949年11月1日在法兰克福市创刊。 《法》是一家超区域性日报,在世界上有一定声望。重视经济和国际新闻,读者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上层人士以及独立职业者,目前发行量30多万份。 该报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一个遍布世界的记者网,这使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依赖通讯社而发布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并使它在经济报道方面独领风骚。每日出办供订阅的附加版“经济一瞥”。
1945年创刊号 《南德意志报》 德国订阅量最大的日报, 尽管名字叫做“南德意志报”, 但实际上它是一份全国性的报纸。 1945年10月在慕尼黑创刊。1949年由周二刊改为日报,每周发行六天,日发行量超过44万份。 倾向社民党,以自由派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 日出40到50版,周末更多。全国发行的《南德意志报》包含四个部分:政治、文化、经济、体育。在慕尼黑当地发行的地方版还包括刊登地方新闻的副刊。《南德意志报》的“文化版”非常关注原创文学作品,它定期发布由几十位文艺界知名人士组成的评委会评出的最佳文学新书,其评判标准更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而不是销售情况。
第一版名为“剪影” 的短评专栏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自1946年起,在每期报纸头版的左上角都会刊登一篇讽刺性短评,而且每篇短评都固定有72行。所有短评虽然都是匿名发表,但实际上通常都是由知名作者撰写,因此它们经常能够排入当天德国媒体的报道日程。 此外,报纸第三版的长篇报道和背景文章,第四版的由该报知名作者撰写的社论也是《南德意志报》的特色。 该报新闻版的特点是报道面广,采写的新闻有一定的文体特色,并且对所有危害社会的现象予以抨击。 在每周一都有一份选登《纽约时报》文章的增刊,每周五有《SZ杂志》副刊,每周六有周末副刊,每周四出版的慕尼黑地方版还有一份刊登各种即将举行的活动的增刊。 《世界报》、《法兰克福汇报》和《南德意志报》并称原联邦德国“三大报”。
《图片报》 联邦德国最早的一份通俗画报,目前发行量约400万份,是德国,也是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 1952年由施普林格在汉堡创办。报纸主要篇幅不是文字报道,而是图片、大字标题、彩色线条和花边。 作为街头报亭零售的“马路报”,该报有别于德国数以千计的其他报纸,内容虽然一样包括政治、经济、科技、体育和社会等各种领域,也同样少不了广告,但主要以追踪和披露轰动性的政治丑闻和社会新闻为宗旨。
《明镜周刊》 德国最有影响的新闻周刊,用德文和英文出版。 1947年在汉堡创办。该刊以“展示社会的阴暗面”为己任,注意调查性报道,敢于揭露政界内幕和社会弊端。
为何德国报刊对于西藏事件和奥运会极度歪曲? 《图片报》网站2008年3月26日题为《西藏问题升级——应不应该抵制奥运会?》的文章里,配了一张身穿红色袍子的僧人被按倒在地的图片,文章的内容是说西藏局势日渐升级,越来越多生活在自由世界的人在考虑是否抵制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其实这是一张被剪切过的照片,原始照片是这张图的三倍大,图片上尼泊尔警察正在制止和尚。但在《图片报》的 网站上,身着尼泊尔警服的警 察和写着尼泊尔警力的标牌都 被剪切掉了。
明镜本周的封面,下面的小字:中国政府是怎么镇压他的国民,是怎么如何背叛奥运精神的还有五环下的那个“指环王们”意即魔王们。 民族—国家的理念、 日耳曼民族的民族渊源、 西方新闻自由的适用范围 只在议会民主框架内
二、两德统一后的报业 对原东德的新闻媒介实行私有化 西德的报刊大量涌入东德地区
第七节 当代德国的广播电视 “二战”后,为了防止广播电视再次沦为像纳粹统治时期那样的政府宣传工具,德国法律把广播电视的监管权下发到各州。各州成立了许多由社会团体建立的公共电视台。 1950年,为了协调节目的制作与播出,西德地区的9家公共电视台与几家公共电台联合成立了德国广播电视工作联合会(德广联,ARD)。联邦政府一直想成立一个商业电视台与德广联竞争,但被宪法法院判为违宪,联邦政府被限定只能成立电视传输公司。1961年6月,地方政府又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公共电视台——德国电视2台(ZDF),1963年正式开播。德国统一后,东德的国营电视台都加入了德广联。 此外,德国的公共电视台还有提供教育类节目的地方第三台、法德合资的ARTE、德广联、电视2台和德国之声(DW)合作开办面向美国播出的“德国电视”(GERMAN TV),和与奥地利、瑞士合资的文化频道3Sat。德国的第一个商业电视台1984年才出现,但同样要受公共广播委员会的管理。
德国公共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广播费,它包括了每台电视机都必缴的基本费和按户收缴的执照费两项。现在的广播费是每月16 德国公共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广播费,它包括了每台电视机都必缴的基本费和按户收缴的执照费两项。现在的广播费是每月16.15欧元(2005年后升至17.24欧元),其中基本费是5.32欧元,执照费是10.83欧元,贫困家庭可申请免交。 广播费以ARD为主在德国的所有电视台中进行分配,其中ARD 11.41欧元,ZDF 4.01欧元(其中50%给ARTE),德国的电台0.40 欧元,商业电视台也获得0.32欧元。 德国的公共电视台都接受广告,但比例都比较低。
私营广电的发展 ★从80年到起,联邦德国逐步开放私营广播电视。 ★一个州大约有十几个私营电视台(目前共约有100多家),内容以播放音乐为主,有气象预告、地区新闻、交通状况。 ★1984年出现了私营电缆电视台。 ⑴1984年创建的卢森堡广播电视台(RTL),市场占有率最高。 ⑵1985年创建的卫星电视一台(SAT1)。电影、电视剧最多。 ⑶PRO7电视台——德国第一个进入股市的电视台。 ★对私营广电的管理 1984年在各州均成立传媒管理局。每一家私营电视台的市场占有率不能超过30%,防止垄断、保护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