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概论学习历程与总结 姓名:钟霜 班级:经管系 经管 班 学号:
Advertisements

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任教师培训专题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 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主讲人:李宏.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自主创业.
第八章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中华民国时期)经济思想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主持教师:曹凤云 上海电视大学法律与行政系副教授 电话: (周二、五)
第 一 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邓小平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科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政治教研室.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及其历史进程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通货紧缩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 李文鹏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014年第四季度中心组学习 湖南新华印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篇 组织工作.
导 言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课标要求: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 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毛泽东思想 12建筑学第二小组18~34.
作业讲解:阅读以下英文材料,深化对“意识形态”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第22课 引领时代的思考 ——欧洲启蒙运动.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永 永 远 的 丰 碑 PPT模板下载: 行业PPT模板: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主讲:周华琼

这是一门新课,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和学校的安排,需要讲48个学时,每周4学时。 本门课的特点: 大家对本书所讲的内容都非常熟悉。 体系不完全成熟 ,是过去三门课的综合。 实践性强,变动性强 。 这一门课的学习有助于同学们了解现实、认识社会、理解政策。 讲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大家也可以提一些看法。 本书共15章,涵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有关内容。

人生是航行在社会这一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小舟,理想是引航的灯塔,信念是推进的风帆。失去理想与信念的小舟将随波逐流,甚至触礁沉没。 理想是靠信仰支持的。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信仰作为精神支柱才能有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没有共同的信仰就没有共同的理想和凝聚力。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共同信仰。

资料: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先进的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态度积极而虔诚,学习的内容也逐步深入并且相当全面。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着眼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以洪秀全、洪仁玕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革命派在太平天国后期,不仅主张办工业、开矿藏、兴银行,而且主张“请富者准予雇工”,对穷人“以令作功以受所值”,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的生产关系。

资料: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经济领域推进的政治领域,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启蒙思想家严复主张系统地学习西方,以开民智,并通过译介西方学术名著,在中国宣传了唯物论的经验论、进化论的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原理和三权分立等社会政治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直接参照欧美的经验,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建立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1943年3月,蒋介石以他个人名义发表了《中国之命运》一书。该书出版后,国民党动用各种媒体和渠道进行了宣传和颂扬。《中央日报》以《中国之命运》为题发表社论评价说:“这个大著已经指出了中国革命建国的南针,已经照耀了中国独立自由的大道。”三青团通过宣言,称颂《中国之命运》是“我们革命建国的方向,以至个人修身立业的大道。”国民党的《中央月刊》杂志还举办了一个《中国之命运》读后征文集,收集其中的300多篇公开发表。国民党政府还把这本书定为国民党统治区各机关、团体、军队、学校必须通读的文件,甚至还成为官员晋升职务的必考科目。

《中国之命运》一书,对蒋介石集团的哲学思想和现行政策都有所论述,其攻击的对象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同时也把矛头指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蒋介石指出:“个人本位的自由主义与阶级斗争的共产主义。”“不外英美思想与苏俄思想的抄袭的附会”。这种从西方“照搬照抄”而来的学说,不切于中国的国计民生,违反了中国的固有文化精神,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隐患。这样的学说和政论,“根本上忘记了他是一个中国人”,是“以某一外国的立场为产场,以某一外国的利益为利益,甚至为帝国主义作粉饰,为侵略主义作爪牙。” 他声称三民主义是“国民革命永远不变的最高原则”。在中国只有三民主义一个主义。任何思想离开了三民主义,即不能长存于民族意识之中。“没有了三民主义,中国的建国工作就失去了指导的原理,所以三民主义是国家的灵魂。”其它一切主义都可以包容在三民主义之中。他要求全体国民对他的“蒋记”三民主义应该“至诚”,“不能有一点伪言妄行”。其它党派应当放弃各自的主义,一心一意去“实践力行”三民主义。

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颇有几分舍我其谁的霸气。他信心十足地断言,“今日的中国,没有了中国国民党,那就是没有了中国”,“中国的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 《中国之命运》一书刚一出笼,就立即引起毛泽东的注意。为了对蒋介石的反共谬论展开全面批判,捍卫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专门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会,研究部署对《中国之命运》的批判任务。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由陈伯达、范文澜、艾思奇、吕振羽等人组成专班人马,以《解放日报》为主要阵地,从不同角度撰写文章进行系统剖析和批判。毛泽东还亲自披挂上阵,以犀利的文笔,与1943年7月先后为《解放日报》撰写了《质问国民党》、

《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等社论,驳斥了蒋介石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之词。他指出,中国的反共分子反对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他们害怕人民用马列主义照出他们的反动原形,害怕中国共产党用马列主义的世界观,指出中国革命的真正道路。中国共产党正告一切反共分子:“共产主义不但适用于中国,而且它经过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的运用和发展,已经和中国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国人民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而成为在中国土地上生根的共产主义了。谁要想来摇撼它,谁就会自趋死亡”。后来,毛泽东在进一步总结了近代中国革命历史的基础上,得出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国命运的强大思想武器的结论。毛泽东说:“我们党走过二十八年了,大家知道,不是和平地走过的,而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走过的,我们要和国内外党内外的敌人作战。谢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他们给了我们以武器。这武器不是机关枪,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资料:千年伟人马克思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 其后,英国广播公司(BBC)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后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2002年,英国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结果是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作为“千年伟人”的地位。

资料:千年伟人马克思 2005年7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第四频道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3万多名听众,结果是: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卡尔·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居于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得票率仅为12.6%,远远落在其后。西方著名的思想家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进入前20名

思考: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伟人对我们有何启示?

点评 本资料讲述了世纪之交,英国广播公司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千年伟人”的评选活动,最后结果是马克思排在第一位。这件事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它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又表征了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就像自然科学需要爱因斯坦的理论一样。当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入研究并不断 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与 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 进行理论创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共产党 的指导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谈谈你所知道和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词的由来 2,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1,马列主义一词的由来 马克思主义一词的首次出现是19世纪60—70年代,当时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等人从贬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 1,马列主义一词的由来  马克思主义一词的首次出现是19世纪60—70年代,当时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等人从贬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为了肯定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伟大贡献,才开始从褒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提法。 “列宁主义”开始是由孟什维克首领马尔托夫在1903年开始使用。 1924年1月列宁病危,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会议在18日通过的决议中提出:“在我们所有组织中成立列宁主义研究小组”。1月21日列宁病故俄共布中央在发表的《告全党和全体劳动人民书》中正式提出“列宁主义”。 列宁谢世后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合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来说,指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组成的科学体系; 从广义来说,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构成的科学体系。

卡尔·马克思(1818--1883)1818年5月5日 诞生于特里尔镇。 17岁时进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从事新闻工作。由于激进的政治观点,不久迁居巴黎。 1844年,遇到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相同的政治观点使两人结下了真切的友谊,甘苦与共,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 1847年发表第一部重要的著作 《哲学的贫困》。 1848年2月与恩格斯合作发表 《共产党宣言》。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问世。

恩格斯(1820-1895)1820年11月28日诞生于巴门市。 1837年辍学经商, 坚持自学,能用12种语言说话写作,能阅读20种文字。 1842年到曼彻斯特他父亲的工厂工作,和英国工人运动发生联系。不久,成为社会主义者。 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中断 自已的研究工作,整理、补充、 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 恩格斯十分重视和关心国际 共产主义的革命实践活动。 他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第一 国际。

1889年,在恩格斯的直接领导下,各国社会主义者在巴黎成立第二国际。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伦敦去世。根据生前意愿,他的骨灰被撤在波涛滚滚的大海里。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的创立,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划时代的伟大变革。 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传遍全球,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社会形态的变化,而且更深刻地表现在人们观念的变化上。

20世纪末,在英国举办的全球性评选活动中,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之首”。这些发人深思的现象告诉人们:马克思活在现实世界中,也必将活在未来世界中。

“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 ---恩格斯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在八十多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曾有过照搬照抄、不结合中国实际的情况,最终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陈独秀 王明作《为中共更加布尔塞维克化而斗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大体分三个阶段) 1,遵义会议之前的摸索过程 2,从遵义会议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这时期党中央领导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形成了共识。 3,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

在痛定思痛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率先扛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旗,引领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又高举这杆旗帜,引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高举这面旗帜,全面推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

从八十多年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成功与失败的总结中,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这也是八十多年我们取得的最为宝贵的历史经验。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1,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反复比较作出的必然选择 2,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需要实现其中国化。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使其在每一表现中都带着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特性和中国气派。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区别与联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革命与建设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先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其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 的具体过程, 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其联系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能产生和发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晶和升华;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确立和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是 一 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旗帜,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形象,对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疑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第一, 相同的立场 第二, 相同的理论品质 第三, 相同的基本原则 第四,相同的社会理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40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1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42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这个理论体系的主题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改革开放论、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民主法制论、科教兴国论、以人为本论、科学发展论、和谐社会论、党的建设论、中国统一论、科学方法论等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与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概念提出的过程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毛泽东思想概念提出的过程 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

1943年7月8日延安《解放日报》王稼祥文章《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在文章中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王稼祥是我们党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第一人。 1945年5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并载入七大党章。党章总纲上写道:“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

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这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失败的教训。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要求。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 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当中,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直接推动力。对中国革命伟大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并形成科学体系的最直接的源泉。 日本投降

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的增长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3,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及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 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的增长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4,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前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5,十月革命后世界局势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

问题一:十月革命究竟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问题一:十月革命究竟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第一,社会主义可以解决资本主义的弊病。 在资本主义国家,“全国的教育、舆论、选举,都操纵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表面上是共和政治,实际上是金力政治,所以共和的自由幸福多数人是没有分的。主张实际的多数幸福,只有社会主义的政治。” ----陈独秀《国庆纪念的价值》,《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第17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资本主义虽然在欧洲、美洲、日本也能够发达教育及工业,同时却把欧、美、日本使社会弄成贪鄙、欺诈、刻薄、没有良心了;而且过去的大战争及将来的经济的大革命都是资本主义之产物,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幸而我们中国此时才创造教育工业在资本制度还未发达的时候,正好用社会主义来发展教育及工业,免得走欧、美、日本的错路。” ---- 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第206-20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二,苏俄平等外交政策震撼国人。     1923年12月17日在纪念北大建校二十五周年而举行的有工、商、学、政、军、警各界824人参加的民意测验中,有497人认为俄国是中国的朋友(占总数的59%),107人认为美国是中国的朋友(占总数的13%),262人认为俄美均非中国之友,12人认为俄美均为中国之友。中国人民从苏俄不同于西方列强的外交政策中认识到谁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对社会主义的感情油然而生。  第三,中国走俄国道路的可能性。     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在国情方面与中国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土地辽阔,经济落后,专制主义盛行等,俄国革命的成功,证明“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之进行。”     毛泽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給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

问题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吸引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1)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失望     旧民主主义革命屡起屡仆表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从一八四零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2)马克思主义已经引导俄国十月革命成功      1919年,李大钊在《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指出     “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第110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马克思主义学说具有真理性和普遍性          在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视野中,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劳农专政四个方面。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首先接受的是唯物史观。     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已经比较清晰的概括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即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且指出,在这三个方面,阶级斗争像一条金线,把它们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李大钊指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既往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4)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虽然新文化运动宣传的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个人主义,但是: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在思想界极大地破除了封建主义的束缚;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6,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个人因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 “五四”时期,毛泽东及其战友 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 义者的转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的优秀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 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

毛泽东个人的性格、境界与修养。 性格:不怕邪恶、满怀信心、百折不挠。 境界:献身于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扭转乾坤的壮志;能纳五湖四海的胸怀;坚忍不拔的意志;高瞻远瞩的眼界等。

(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 时间:从中国共产党建立至国民革命失败。标志萌芽的主要论著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主要思想包括: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等问题;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 时间: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30年代上半叶。土地革命战争前期至中期。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标志形成的主要论著是:《井冈山的斗争》、《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

主要思想包括: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初步阐述了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完备成熟时期 时间: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5年中共七大。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至抗日战争时期。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标志成熟的主要论著是:《<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

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 思想。这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主要思想包括: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 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 思想。这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时间:解放战争时期至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主要著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

主要思想包括:关于同美蒋反动派进行斗争的策略方针问题;十大军事原则;新中国的建国理论和原则;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原则;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理论、方针和政策 主要有:明确提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初步总结和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

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等等。其中,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新的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自学为主) (一)毛泽东思想的涵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科学体系 它抓住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中 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中国革命和 怎样进行中国革命问题,在近代以来中国 的历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 命的对象、任务、内容、动力、领导、前 途、步骤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它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的完备的科学体系。它既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又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是中国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国理论。

(三)主要内容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 毛泽东与黄炎培

(四)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贯穿在上述各个方面的活的灵魂是: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五)毛泽东思想的特征 科学性 独创性 完整性 发展性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毛泽东思想是我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普遍意义,被邓小平所继承,成为邓小平理论的起点。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为什么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二)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 主要错误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制定的政策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 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为什么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如何把握毛泽东晚年错误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这里有三个密切相关而又严格区别的概念要搞清楚: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的错误思想。

毛泽东的思想有正确的和错误的。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 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包括毛 泽东个人的错误思想。

1,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他的伟大品格具有动人的感染力,他的科学思想具有非凡的号召力,他和他的战友们所创造的丰功伟业彪炳史册!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 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1) 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 (2) 创立和发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3) 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 巩固政权与实现祖国统一 (6)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的影响力 “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他们占领了舞台,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历史的篇章…..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 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 “我从未见过他,这是我一生的一大憾事,因为他是中国的伟大领导人,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尊重纪念。我不知道中国怎么说,但在世界许多国家他被看成是时代之父。他给予这个国家以生机,关心人民,建立了能使整个国家走向富足的制度。” 澳大利亚前总理弗雷泽

“由于毛泽东的逝世,人类思想的一座灯塔熄灭了。”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 “毛泽东的地位排列略高于华盛顿,因为他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比华盛顿使美国发生的变化更为重要。他的名次比拿破仑等人要高不少,因为他对将来的影响可能比这些人要大得多。”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 “毛泽东和列宁一样,改变了世界历史,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 日本国会议员冈田春夫 “毛泽东的经历,足以使他成为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合为一体的中国革命的化身。”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特里尔 美国时代公司评选的100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百人百事充分表明外国人对毛泽东世界地位的认可。评选结果中,既没有“二战英雄”罗斯福、丘吉尔和戴高乐,也没有美国的“建国之父”华盛顿,而毛泽东却出现了两次。在这100个人中,惟一选登了毛泽东的一条著名语录:“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2, 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 第一,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建立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贡献,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第三,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 第四,综观毛泽东一生,功大于过。

3,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的失误与错误 第一,毛泽东的错误,是失误而不是罪过 第二,毛泽东的错误,是探索过程的失误 第三,毛泽东晚年错误的主客观原因 第四,毛泽东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纠正自己的错误 第五,毛泽东的功过评价

1、毛泽东的功,是全局性的,是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巨功,奠定了中国不断进步的基础;毛泽东的错,是局部性或部分性的,只是在量上造成了影响。 2、毛泽东的功,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与他一生的成就比起来,错误是次要的,第二位的。 3,毛泽东的过,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犯的错误,是在探索中、在创业中的失误,是可以理解的。 4,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不能说他在所有问题上都错,他维护民族独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善中美关系等方面,有功。 5,毛泽东对他在晚年所犯的错误,是要负主要责任的,但不能把这一责任完全推到他一个人身上,党的领导集体、成员乃到普通民众,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和发展过程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和发展过程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1,时代背景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20世纪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前半个多世纪是以战争和革命为主题的历史时代,后半个世纪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历史时代。邓小平理论正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和国际背景下产生的。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以及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根据。 2,历史根据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以及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根据。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3,现实根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性的实践,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最深厚、最直接的源泉。

4,理论基础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5,主观条件 任何理论,如果没有它的创立者及其主观努力,再充分的客观条件,再迫切的发展需要也不会自动地把一种理论构思出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邓小平个人的人生经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精神品质、价值观念等主观条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邓小平第一次跌落 邓小平第二次跌落 邓小平第三次跌落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酝酿阶段:邓小平理论起始于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初步探讨。 邓论的形成与发展,在实践中经历了一个反复比较和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到邓南巡,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邓小平理论基本命题的提出。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从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初步推进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

第三阶段: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从党的十三大至1997年十五大,在经受国际、国内严峻形势考验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实践中,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的问题。

(二)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特定的研究对象并揭示了其特殊矛盾与运动规律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特定的研究对象并揭示了其特殊矛盾与运动规律 各主要论断与主要观点之间有严密的逻辑体系 核心内容与主要论断已为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所证明。 既坚持继承了马列毛—老祖宗不能丢---又对之作了发展与创新。

(三)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主张走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上,主张一切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提出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我国现代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行台阶式的发展战略。 4000 1000 500 250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主张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要紧紧地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全国各族人民。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理论武器。 (二)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理论武器。 (三)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技 经济 政治 文化 1) 当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 当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球两制 西强东弱 资强社弱 北强南弱 科技 经济 政治 文化

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以微电子等信息科技、核能等新能源科技、人造卫星等空间科技、超导等新材料科技、基因工程等生物科技以及海洋科技六大科技群体的崛起为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到全面突破、综合创新的阶段。科技信息化使我们面临着新的问题:即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未完成,又面临着信息化的任务。

第二、经济全球化及其二重性 科技信息化必然大大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资产阶级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由于交通工具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到文明中来了。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导致全球循环的物质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长久地孤立于世界之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流遍全球,利润大多流向西方。联合国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指出,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鸿沟。目前,发达国家和30个最穷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0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又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安全。

第三、政治格局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苏联解体后,美国极力促使世界向单极化方向发展,谋求建立以其为领导的世界秩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政治意识形态、经济领域和军事战略等方面对一切与其价值观不同的国家展开了咄咄逼人的全面攻势。

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将面临长期的国际压力,中国共产党如何将人民紧密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保持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如何在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中站稳脚跟、发展自己,成为党面临的严峻课题。

另一方面,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也受到俄、中及欧盟国家的制约。各大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和战略考虑,纷纷建立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彼此间在解决新旧矛盾和历史恩怨中注重对话和协调,避免冲突和对抗,从而进一步稳定了国际关系。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第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 一方面有利于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也有利于先进的思想文化在比较和吸收各种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自己;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宣扬他们的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一些腐朽的思想文化也大量渗透我国,严重地冲击我国的思想文化阵地,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消极影响。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一、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当代中国的经济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浓缩在同一时空中进行。必然带来新的问题。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认为,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是世界性和世纪性的难题。 第二、经济成分、社会阶层和思想文化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在工业总产值中占38%,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62%。我国已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局面;社会生活出现了多样化趋势,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并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如何看待这6种新的社会阶层,尤其是私营企业主?如何看待民间资本?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三、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世纪末年,我国已达到小康水平,但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目标。这四个目标的落脚点,即“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

3)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第一、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变化: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的时代对党的执政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人民对党的要求提高了。

3)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第二、党员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二十年来,全国党员的数量由3500多万人发展到6600多万人。党员队伍的构成出现了新特点,一些非工农职业的劳动者、企业管理人员甚至一些以资本参与分配的人也开始加入党组织。 第三、党的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新老交替,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党的干部总体是好的,但一部分人也存在着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组织涣散、生活腐败等现象。

4)是对党的全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深入思考世界上一些政党兴衰的思想结晶 总结我党80年的历史经验,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当好“三个代表”。 最近十几年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老党、大党纷纷下台,失掉政权。一些虽然在野,但十分兴盛的政党也纷纷衰落下去,像法国和日本的共产党、台湾的国民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前苏联、东欧共产党执政的失败。

江泽民指出: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自身建设,取决于能不能与时俱进,取决于能否始终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能否不断繁荣和发展先进的思想文化,取决于人心向背,能否始终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进行了探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和准备阶段 (1989—2000年)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内容的最初提出阶段(2000.2——2000.5)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完整阐述阶段(2001.7——2003.6)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阶段(2002.11——2003.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新的党章,把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 着力回答和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 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几个观点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一系列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思想观点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这一科学理论的最主要内容和集中概括。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整体。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和旗帜。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

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实践中。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1、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2、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3、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五)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上述三句话而得名,但它绝不仅仅指这三句话。它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主要内容有: 关于不断推进理论及其它各方面创新的思想;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 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思想; 关于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关于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

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 关于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思想; 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思想等。 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整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总结了我党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的思想做出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提炼和概括。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 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 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理论成果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 观的基本要求 四、科学发展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在我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1)理论背景(当代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发展观演化的阶段划分—— “ 发展 == 工业 /经济” 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40年代,由政治学家提出,由发展经济学(法兰克福学派)形成的“工业文明观”(经济增长论)。因受“二战”影响,视军力为国力,视GDP为发展。 “ 发展 == 工业 /经济”

发展观演化的阶段划分—— 第二阶段——1969-1973年,由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派提出的“增长极限论”,批判“经济中心主义”,提出资源、生态的极限论点。 “ 经济 + 自然 == 发展 ”

发展观演化的阶段划分—— 第三阶段——20世纪70-80年代,欧美一些经济学家组成的“新经济学研究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 “经济 + 自然 + 社会 == 发展 ”

第四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多学科介入发展观研究,产生了“综合发展观”。这一发展观虽然加进了“人”,但并没有十分突出“人”的发展。 发展观演化的阶段划分—— 第四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多学科介入发展观研究,产生了“综合发展观”。这一发展观虽然加进了“人”,但并没有十分突出“人”的发展。 “ 经济 + 自然 + 社会 + 人 == 发展 ”

发展观演化的阶段划分—— 第五阶段——以1995年哥本哈根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为重要标志,着重提出了“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口号,即“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 人 + 经济 + 自然 + 社会 == 发展 ”

发展观演化的阶段划分—— 第六阶段——200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中国经验”基础上的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 “ 人本 + 全面 + 协调 + 持续 == 发展 ”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 (1)时间: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代中期。 (2)背景:二战结束后西方工业国家大多物质匮乏。 (3)理论主张:以美国的威廉.刘易斯的巨著<<经济增长理论>>为代表。把发展基本等同于经济增长. (4)衡量标准:国民生产总值(即GNP)及GNP增长率。GN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品价值和劳务价值总和。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 (5)缺陷:一是忽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二是只把GNP作为评判发展的首要标准。而GNP对经济发展的反映是不全面的,更不能反映社会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是: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因此,也被称为“有增长无发展”或“无发展的增长”。

《增长的极限》表达的发展观——增长极限论 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梅多斯等人提出了“增长极限论”。 中心论点——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如果按这个趋势继续下去,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在今后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原因在于地球是有限的,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吸纳消化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增长的极限》表达的发展观——增长极限论 成果——警示人们: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看待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人类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应考虑资源环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增长的极限》表达的发展观——增长极限论 问题——过于悲观并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以“增长—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将人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忽视了人类把握自己命运和行为的能动作用,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支撑和促进作用。

综合发展观 (1)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2)背景:经济增长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所期望的福祉,相反却出现了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甚至局部战争频发等现象。学术界称之为“有增长无发展”。 (3)理论主张:联合国前秘书长吴丹将发展概括为:“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美国学者提出建立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生活、文化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发展价值体系。

综合发展观 (4)衡量标准:提出以新的发展价值体系取代单一的GNP指标。 (5)缺陷:只注重社会内部诸因素的发展,没有考虑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没有考虑代际问题:即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观 (1)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2)背景: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源于人类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认识。西方国家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但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具有不可逆转性,因此应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环境和生态问题。社会应谋求一种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新观念---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3)理论形成和主张:80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使用可持续发展概念;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以“共同的主题”、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三篇概括了当前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严重危机,也指明了出路所在。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世界未来共同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可持续发展观 (4)缺陷:发展的终极目的并不明确。 (5)意义: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人类对发展问题的突破性认识。

以“人类发展”为核心的 现代发展观 (1)时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 (2)背景:以”人类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发展观是对以往的发展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完善,最终明确了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人不是物。

以“人类发展”为核心的 现代发展观 (3)理论形成和主张: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展了一份《人类发展报告》,首次提出了“人类发展”的概念;在以后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对“人类发展”这一概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强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增进人类幸福、自由、尊重、安全、公正、参与等。这一发展观从根本上扭转了发展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趋势。

以“人类发展”为核心的 现代发展观 (4)衡量标准:寿命(人均预期寿命);知识(成人识字率和受教育的平均年数);生活水平(当地生活费用的水准,即购买力平价)。

新、旧发展观的比较—— 传统(旧)发展观——线性。假设只有一条单一的轨道供所有的国家循其发展。处在单一轨道上的落后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赶上其它国家。于是最便利的发展方法就是仿效那些走在前面的国家,而资金和技术转化是达到这一目的最好、最快的手段。传统(旧)发展观鼓励发展中国家、后发展国家摒弃他们的传统甚至文化。

新、旧发展观的比较—— 新发展观——多样性。认为发展过程有可能存在许多并行的发展轨道。在很多层次上,即使有共同的长期的发展目标,不同的国家很可能会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不同发展模式。新发展观将人的能动作用放在中心位置,重视人类的自身发展、教育,建立更加协调、有效的体制。发展所依赖的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资本,而非物质资本,“传统”并不是一种依靠而成为一种财富。

2)国际背景 第一,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 “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周期性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第二,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有增长无发展”---经济明显增长,但贫困依旧,分配不公,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发展滞后; 第三,国际上战略性资源短缺,如石油、矿石等。

3)现实背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高速增长背后掩盖着许多深层 次的问题和矛盾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进而影响或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突出问题有:

3)现实背景: 第一,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 第二,收入差距扩大,分配不公加剧; 第三,失业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 第四,经济增长超前,社会发展滞后; 第五,城乡差距扩大,地区发展失衡。

资源禀赋较差,人均占有量低。 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和淡水,我国人均占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石油11%、天然气4.5%、煤炭79%、铁矿石42%、铜18%、铝7.3%.

资源利用效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单位资源产出效率较低。2003年,我国GDP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量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7.4%、原煤31%、钢铁27%、氧化铝25%、水泥40%;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2000年,每吨乙烯综合能耗为1212千克标煤,日本为714千克;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为781千克标煤,日本为646千克标煤。 ——资源的技术效率低。 2000年,每吨乙烯综合能耗为1212千克标煤,日本为714千克;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为781千克标煤,日本为646千克标煤。

——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较低。 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煤系共生、伴生20多种矿产,绝大多数没有回收利用。

——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较低。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较低,2003年钢铁工业年废钢利用量为5800万吨,占粗钢产量的26%(世界平均水平为43%);再生铜产量93万吨,占铜产量的22% (世界平均水平为3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6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的发展观:毛泽东和以他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发展观可概括为:以“强国”为目标的发展观; 1、发展的目的:强国。 2、发展观形成的背景:(1)国情:一穷二白;(2)历史:落后挨打;(3)人民愿望:尽快改变落后面貌。

毛泽东的发展观 3、发展的战略目标:(1)过渡时期提出“一化三改造”;(2)59年-6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 4、发展的战略重点:重工业。 5、发展的方针: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仅指农业内部经济作物的全面发展);保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毛泽东的发展观 6、发展的体制:计划经济。 7、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精神鼓励:如政治挂帅、思想领先之类。

毛泽东的发展观 8、发展的道路:探索了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但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发展模式:如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等。 9、毛泽东时代尽管有过十年文革动乱,但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建立了比较强大的国防力量。

邓小平的发展观 邓小平的名言:发展是硬道理。 1、发展的目的:强国富民 2、发展观形成的背景:(1)国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落后;(2)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但世界并不安宁。

邓小平的发展观 3、发展战略:(1)战略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战略部署:“三步走”。 4、发展的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发展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的发展观 6、发展的动力:改革。 7、发展的条件:(1)内部条件:国内稳定,稳定压倒一切;(2)外部条件:对外开放,引进来(现在加了“走出去”)。

邓小平的发展观 8、发展的方针:(1)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思想解放一点,步子大一点,速度快一点;(3)抓住机遇,台阶式发展的思想;(4)二个大局的发展思路。

邓小平的发展观 9、发展的政治保障:四项基本原则; 10、发展的检验标准:“三个有利于”。

江泽民对科学发展观的贡献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思想。江泽民指出:“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江泽民对科学发展观的贡献 (4)协调发展思想。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发表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着重论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二个重大关系,集中阐述了关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过程 (1)胡锦涛在江西、湖南考察时开始使用“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时间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二个月。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过程 (2)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并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内容(2003年10月)。这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五个统筹”来推进改革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过程 (3)2004年2月,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温家宝作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完整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深刻内涵和落实措施。同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3、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概而括之,是两条主线撑起科学发展观 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 实质: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概而括之,是两条主线撑起科学发展观 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1、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为谁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1)坚持以人为本,政治上要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主人地位。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民本社会,人民群众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发展的动力,也应是发展成果的主要所有者和享用者。前者要求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后者要求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这既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也是党的宗旨的体现。

2、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3)坚持以人为本,在法律上要保障公民的各种权利。 (2)坚持以人为本,在经济上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在普遍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城乡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口,努力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坚持以人为本,在法律上要保障公民的各种权利。

2、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4)坚持以人为本,在社会生活中要保障人生、突出人性、尊重人格、重视人情、开发人力。 (5)坚持以人为本,要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衡量发展水平的新的科学的指标体系。如人类发展理论提出了寿命、知识和生活水平三大指标。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要不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 1、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建设,即三大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不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 1、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 (2)社会全面进步包括:社会事业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保障、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结构、社会公正、社会和谐等方面的进步。 (3)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

协调发展,是指发展的各个方面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和谐发展。比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之间的和谐;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的和谐等。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发展。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全面发展的要求: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2)以社会全面进步为重要内容,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3)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协调发展的要求: (1)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3)统筹地区协调发展; (4)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5)统筹人口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1)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 (2)避免发展的周期性 (3)处理好现代人与后代人发展的关系 (4)正确对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的关系

生态的全球化 ——只有一个地球 “自然本身的自然” “人化的自然”!?

四、科学发展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和成才具有重大意义。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对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说,理论指导是必需的。正确的理论一经成为党的行动指南,并为群众接受,就可以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发展证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我们党和国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也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南。

实践在发展,理论必然要进步。在我们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征途中,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只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从科学发展观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欣喜地看到,不断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理论,正指引我们迈向新的征程……

本章小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

阅读书目: 1. 刘少奇《论党》 2. 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4.江泽民《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6.胡锦涛《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7.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9.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0.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1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有哪些?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5、如何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