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组 2014
恶性胸腔积液 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MPE)是指原发于胸膜的恶性肿瘤或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胸膜引起的胸腔积液。
原发病灶 肺癌,约占MPE的1/3 乳腺癌 淋巴瘤 卵巢癌 胃肠道癌 5%-10%病例找不到原发肿瘤病灶。
生存期 中位生存期3-12个月 肺癌所致MPE患者生存期最短 卵巢癌所致MPE生存期最长 无法找至原发灶的MPE患者生存期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诊断 胸腔积液细胞沉淀中找到恶性细胞, 或在胸膜活检组织中观察到恶性肿瘤的病理改变 是确定MPE 诊断的“金标准”。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 诊断性胸腔穿刺术 闭式胸膜活检术 内科胸腔镜检查术 外科活检术 支气管镜检查术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最常见,胸痛不常见,体重减轻、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晚期可出现恶病质。 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常可胸痛 既往病史,如吸烟史、职业暴露史,尤其是石棉或其他致癌物质的接触史等。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中-大量的胸水,一般500-2000ml,其中约10%的患者表现为大量胸水(胸水占一侧胸腔的一半以上),约15%的患者胸水<500 ml。 大量MPE 纵隔未向对侧移位:纵隔固定、支气管主干被肿瘤堵塞而出现肺不张、或胸膜广泛浸润(常见于恶性胸膜间皮瘤) CT:少量MPE,胸膜斑提示患者曾有石棉暴露史。 超声:了解胸水量,胸膜受累,穿刺定位。 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CT扫描(PET-CT)对MPE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但有待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诊断性胸腔穿刺术 无绝对禁忌症 相对禁忌症:胸水量过少(<1cm)、出血倾向、正在接受抗凝治疗和机械通气等。 不会增加轻中度凝血障碍或血小板减少患者出血的机会。 主要并发症包括胸膜反应、气胸、出血、感染及脾脏或肝脏刺伤。
诊断性胸腔穿刺术 绝大多数MPE为渗出液,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但也有极少数是漏出液。 胸水细胞学,诊断效率62%~90%。多次细胞学检查可提高阳性率。沉淀细胞蜡块技术可以提高诊断率,还可进行免疫组化、基因分型等检测。 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片段21-1、糖类抗原(如CA125、CA15-3、CA19-9等)敏感度40%-60%,特异度可达到80%-90%。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可提高诊断率。
闭式胸膜活检术 敏感度40%-75%,建议在超声或CT引导下行经皮闭式胸膜活检。 诊断率相对较低的原因:肿瘤累及胸膜的范围较小、胸膜活检未能取至肿瘤部位、操作者经验不足等。 细胞学检查阴性的MPE患者仍有7%-12%可通过闭式胸膜活检术确诊。
闭式胸膜活检术 禁忌症:出血倾向、正在接受抗凝治疗、胸壁感染及患者不配合等。 主要并发症:气胸、血胸、胸膜反应等。 气胸常是由于活检时空气经穿刺针进入胸腔所致,患者无特别不适,一般无需处理。
内科胸腔镜检查术 不明原因渗出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喷洒滑石粉行胸膜固定术治疗MPE。 比闭式胸膜活检术更利于对胸膜恶性肿瘤做出较早期诊断、组织学分类及临床分期 90%以上的胸腔积液将得到明确的病因诊断。
内科胸腔镜检查术 与外科胸腔镜检查相比,内科胸腔镜检查具有只需要局部麻醉或镇静,可对胸壁、膈膜、纵隔、心包膜及肺脏的病灶进行活检,创伤性小且性价比高等优势。 经内科胸腔镜检查之后,仍有10% 的胸腔积液未能明确病因:包括活检组织块太小或未能活检到病变组织,胸腔内出现组织粘连导致胸腔镜无法到达肿瘤组织部位等。可考虑行外科活检术包括外科胸腔镜术或开胸活检术。
内科胸腔镜检查术 胸腔镜可以明确肺癌患者胸水是MPE还是肿瘤旁胸水,在明确肿瘤旁积液或有助于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手段。 由于内科胸腔镜可取得更大、更有代表性的病变组织,因此比闭式胸膜活检术更有利于对胸膜恶性肿瘤做出早期诊断、组织学分型以及临床分期。 另外胸腔镜发现胸膜肥厚、串珠样病变、钙化等异常变化,可考虑良性石棉性胸水,并排除间皮瘤或其他恶性疾病
外科活检术 胸腔镜,开胸 可视范围比内科胸腔镜广阔,可同时进行诊断与治疗操作。
支气管镜检查术 当怀疑存在肺内占位、出血、肺膨胀不全、支气管黏膜病变或大量胸水无纵隔移位时则应行支气管镜检查术。 支气管镜检查术也可用于排除胸膜固定术后肺膨胀不全的支气管管腔阻塞。
治疗 治疗的主要目的:减轻呼吸困难症状。 治疗方法: 临床观察 治疗性胸腔穿刺 肋间置管引流及胸膜固定术 门诊长期留置胸腔引流管 胸腔内注射纤维蛋白溶解剂 经胸腔镜治疗 其他治疗
临床观察 临床观察是指针对MPE本身不做任何治疗干预 原发肿瘤已明确但无症状的MPE患者。
治疗性胸腔穿刺术 反复行治疗性胸腔穿刺术可暂时缓解呼吸困难,使部分预期生存时间短、体能状况差的患者避免住院,适用于体质虚弱和终末期患者。 反复胸腔穿刺易导致壁层和脏层胸膜粘连包裹,而影响内科胸腔镜检查术的操作视野。
胸腔穿刺排液后1个月内MPE复发率较高,因此不推荐用于预期寿命超过1个月的患者。 对于有临床症状胸腔积液不断生成的患者,留置胸腔引流导管优于反复胸腔穿刺。
肋间置管引流及胸膜固定术 MPE 导致呼吸困难并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英国胸科学会推荐首选胸膜固定术治疗,其次为持续胸腔引流。 根据近年来国外多项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国情,持续胸腔引流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建议治疗性胸腔穿刺术应在超声定位或引导下进行。
肋间置管引流及胸膜固定术 小口径的胸腔引流管因疗效明显、不适感轻微而应用更广。 胸腔穿刺排液量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咳嗽、胸部不适),第一次穿刺排液量应控制在600 ml内,最多不超过1 000 ml,随后每隔2 h可引流1 L,并注意放液速度不能过快。引流过程中患者一旦出现胸部不适、持续性咳嗽或血管迷走神经性症状应停止引流。
肋间置管引流及胸膜固定术 复张性肺水肿是一种较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往往由于肺脏长期受压,首次引流胸水量过大、过快,或早期过度使用胸腔负压吸引使萎陷的肺脏快速复张所致。 穿刺后胸水迅速增多提示需要尽快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如果胸腔穿刺后呼吸困难不缓解,则要考虑淋巴管扩散、肺膨胀不全、心功能不全、肺栓塞及肿瘤压迫或侵袭血管等情况。
如果肺脏无明显萎陷,肋间置管引流后应行胸膜固定术以防止MPE复发。 肿瘤广泛胸膜转移可使胸膜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加,造成胸膜固定术失败。 单纯肋间置管引流术而不实施胸膜固定术的患者MPE复发率高,故应避免单纯行肋间置管引流术。
胸膜固定术成功的最重要条件为影像学证实脏层和壁层胸膜闭锁满意。 脏层和壁层胸膜完全不接触会造成胸膜固定术失败,这种情况下推荐留置胸腔引流管。 当超过一半以上的壁层、脏层胸膜发生接触时,可考虑再次胸膜固定术。对有临床症状而胸膜不能闭锁的患者,留置胸腔引流导管优于反复胸腔穿刺。
肋间引流管的口径 传统的方法是使用大口径(24-32 F)引流管进行肋间置管,理由是其不易被纤维蛋白沉积物堵塞,但迄今无证据支持此观点。此外,置入大口径引流管时不适感明显。 近来的RCT(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比较了大口径和小口径(10-14 F)引流管控制MPE的疗效,结果发现两者疗效相似。经小口径胸腔穿刺引流管注入常用硬化剂的成功率与大口径引流管相当,且不适感轻微。推荐在超声定位引导下置入小口径肋间引流管行胸水引流和胸膜固定术。
推荐小口径(10-14F,1F =0.33mm)肋间引流管行胸液引流。 强调缓慢引流。 就预防复张性肺水肿而言,控制速度比控制单次引流量更为重要
镇痛和术前用药 胸腔内注射硬化剂可致疼痛,行胸膜固定术前经引流管注射局麻药可减轻不适感。利多卡因是胸腔注射最常用的局麻药,其起效迅速,应在注射硬化剂前即时给药。利多卡因常用剂量为3 mg/kg,一次最大剂量为250 mg。
硬化剂的选择 理想的硬化剂:分子量大、有化学极性、局部清除率低、全身清除迅速、剂量–反应曲线陡峭、人体可耐受且无或仅有轻微的不良反应等。 滑石粉是最有效的胸膜固定硬化剂。优先选用均粒滑石粉。注射滑石粉匀浆或喷洒滑石粉粉末控制MPE的疗效相当,每次剂量一般为2.5-10 g。 博来霉素是另一种可选择的硬化剂,疗效中等,每次剂量一般为45-60 mg。 其他硬化剂:短小棒状杆菌、多西环素、四环素
胸膜固定术后患者转动体位与否不影响药物在胸腔内的分布,且操作耗时较长,给患者带来不便和不适感, 因此无论选择何种硬化剂,胸腔注射后患者均不需要转动体位
夹闭和拔除肋间引流管 胸腔内注射硬化剂后可短暂夹闭肋间引流管(1 h),以防药物迅速流出胸腔。 推荐注射硬化剂24-48 h内拔除引流管,前提是胸部X线证实肺完全复张且MPE引流量< 150 ml/d。如未达至拔管指征应适当延长引流时间。
胸膜固定术失败 肺萎陷是胸膜固定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推荐继续引流胸水,并根据肺复张情况决定是否再次行胸膜固定术或肋间置管引流。
肋间引流置管通道处肿瘤细胞种植转移 对怀疑或已证实为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患者,应在大口径胸腔引流管置入处、胸腔镜检查操作部位、及外科手术切口处给予预防性放疗,目前尚无证据支持胸腔穿刺处或胸膜活检处需要采取这种治疗。
对非胸膜间皮瘤所致的MPE,诊断性或治疗性胸腔穿刺术、胸膜活检、肋间置管引流和胸腔镜操作导致局部肿瘤复发或肿瘤细胞种植并不常见,各种胸腔有创检查后不推荐行预防性放疗。
门诊长期留置胸腔引流管 留置胸腔引流管是控制复发性MPE的一种有效方法,尤其对肺萎陷的或希望缩短住院时间的患者。 每隔一段时间将导管与真空引流瓶连接进行引流,可促进肺复张和胸腔闭锁,大多数引流管短期留置后可拔除。
胸腔内注射纤维蛋白溶解剂 降解胸膜腔中的纤维蛋白,从而降低胸腔积液的黏稠度,清除胸膜粘连及分隔,避免或减少多房性包裹性胸腔积液形成。 多房性MPE、单纯引流效果不佳的患者,推荐胸腔内注射纤维蛋白溶解剂 尿激酶、链激酶
经胸腔镜治疗 体能状况良好,可疑MPE的诊断,已确诊MPE的患者行胸水引流及胸膜固定术。 胸腔镜术便于处理分隔小腔、清除血性胸水的血凝块、松解胸膜粘连,有助于肺复张及滑石粉喷洒后的胸膜固定。
全身治疗 MPE 是一组综合征,对原发病的治疗是MPE 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无禁忌证应考虑全身治疗。 化疗 靶向治疗
外科治疗 胸膜切除术,并发症包括脓胸、出血、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术中病死率为10%-19%。 少数研究报道,外科胸腔镜下胸膜切除术用于胸膜间皮瘤的治疗。 目前循证医学证据不充分,暂不推荐应用胸膜切除术替代胸膜固定术或留置胸腔导管治疗复发性胸水或肺萎陷。 与单独采用胸膜固定术相比,较大的外科手术如壁层胸膜切除术、胸膜剥脱术或胸膜全肺切除术等创伤大、病死率高,目前极少使用。 联合外科手术与滑石粉胸膜固定术和/或胸腹膜分流术可减轻症状,可通过外科胸腔镜小切口开胸进行。
胸腔内治疗 胸腔内注射抗肿瘤药物减少胸水渗出,治疗肿瘤本身。然而,目前尚无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此种疗法。 可应用顺铂、内皮抑素胸腔内注射,可尝试将细胞因子直接注入胸腔内治疗MPE。既往有学者将IL-2、IFN-β、IFN-γ等直接注入胸腔治疗MPE及间皮瘤。国内也有学者尝试胸腔内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素或香菇多糖等,还有学者试用胸腔局部热灌注治疗MPE。所有这些方法疗效不一,均未得到多中心大样本RCT研究证实,有必要开展严格的临床研究以收集至可靠的证据。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