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染色质 1848年,Hofmeister从鸭跖草的小孢子母细胞中发现染色体。 1879年,W. Flemming提出了染色质(chromatin)这一术语, 用以描述染色后细胞核中强烈着色的细丝状物质。 1888年,Waldeyer正式提出染色体(Chromosome)的名称。 一、染色质的化学组成.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狂犬病 狂犬病晚期的犬. 一、狂犬病病原 : 狂犬 病毒属于弹状病毒, 75×180nm 大小,外层为含脂 质的囊膜,内部为含核蛋白的 核心,对脂溶剂敏感,为单链 RNA 病毒。病毒主要存在于感 染动物的唾液和脑组织。 狂犬病病毒结构.
Advertisements

化疗知识讲座 台州博爱肿瘤医院 陈国卿. 一、化疗药物的抗癌机制 1 、抑制细胞增殖和肿瘤的生长是其主要作 用机理。 2 、对于新陈代谢旺盛的正常组织同样具有 毒性,如骨髓细胞,粘膜细胞。 3 、理想的药物 — 最大程度的抑制肿瘤细胞, 最小程度的影响正常细胞。 4 、基因药物是发展方向。
第二课时 生物的性状与基因和染色体、 分析基因传递过程 苏科版生物新课标实验教材八下. 1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 、 和 等方面相似的现象叫做 。 2 、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称为生物体的 ,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 。 你能举例吗 ? 形态 生理功能 结构 生物的遗传 相对性状.
一、人类遗传病概述: 1 、遗传病的概念 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人类疾病 1. 单基因遗传病 2. 多基因遗传病 3.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 二 ) 类型 :
第四节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RNA 的种类和功能 核糖体 RNA ( rRNA ):核蛋白体组成成分 转移 RNA ( tRNA ):转运氨基酸 信使 RNA ( mRNA ):蛋白质合成模板 不均一核 RNA ( hnRNA ):成熟 mRNA 的前体 小核 RNA ( snRNA ):
植物生理 植物细胞生理基础 同工酶. 学习目标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Click to add title n here  掌握同工酶的概念。  了解同工酶的意义。
第九章 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 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系统远比原核生物复杂。.
第十一章 细胞核与染色质.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in Eukaryotes
第二章 生物信息学的生物学基础 主讲人:孙 啸 制作人:刘志华 东南大学 吴健雄实验室.
单元九 种猪常见疾病(4).
细胞的增殖 元济高级中学 李 湘.
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广东省德庆县香山中学 伍群艳 H O C H COOH R2 N NH2 C C 肽键 R1 H2O.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Protein
DNA的分子结构 (一)、DNA的一级结构 (二)、DNA的二级结构 (三)、DNA的三级结构.
医 学 遗 传 学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
病原: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该亚科现有8个属,各属成员对动物的致病作用有明显的差异,但它们构造差异不大。
§6.3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6.3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人类染色体显微形态图 ♀ ♂ 它们是有丝分裂什么时期的照片? 在这两张图中能看得出它们的区别吗?
生命的物质基础.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细胞核练习.
C 1.关于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病毒的遗传物质主要是RNA
问 题 探 讨 1.DNA的中文全名是什么? 2.为什么DNA能够进行亲子鉴定? 3.你还能说出DNA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寻找生命的螺旋 深圳市育才中学 黄俊芳.
     小壁虎借尾巴 小壁虎为什 么可以重新 长出新的 尾巴?.
22-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 1. 掌握基因的含义,以及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2. 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转录、翻译的含义、过程)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的表达 凌通课件.
13-14学年度生物学科教研室总结计划 2014年2月.
第3节 人类遗传病.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第二章 第三节 细 细胞溶胶 内质网 胞 核糖体 质 高尔基体 线粒体 第一课时 浙江省定海第一中学 黄晓芬.
原核与真核生物 的染色体结构.
减数分裂 制作:乌海市第十中学 史姝婉.
(四)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指肽链主链不同区段通过自身的相互作用,形成氢键,沿某一主轴盘旋折叠而形成的局部空间结构,是蛋白质结构的构象单元.主要有以下类型: (1) α-螺旋(α-helix) (2) β-折叠(β-pleated sheet)
第一章 遗传的物质基础 高等动物的有性生殖 卵子 精子 遗传物质 子代(合子).
遗传学实验 实验01 植物染色体常规压片技术及核型分析 实验02 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 实验一 果蝇的形态、生活周期及其饲养
真核生物基因 表达的调控.
第三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重点: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数目和类 型;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 特点及其遗传学意义;遗传的染 色体学说。 难点: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 核酸.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D1 Prokaryotic chromosome structure
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完成正常的各项生命活动.
第四专题 遗传物质和遗传病 阅读材料 温州中学白荣宣.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11.3 分子伴侣(chaperones) 分子伴侣的发现及种类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遗传物质--核酸 核酸分子组成 核酸分子结构.
第七章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下)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一般规律
第18 讲 配合物:晶体场理论.
第 二 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CHAPTER 11 Cell Nucleus and Chromosome.
实验十 染色体C-显带技术.
遗传病的分析3 培养细胞的染色体制备.
基因信息的传递.
第二节 染色质 1848年,Hofmeister从鸭跖草的小孢子母细胞中发现染色体。 1879年,W. Flemming提出了染色质(chromatin)这一术语, 用以描述染色后细胞核中强烈着色的细丝状物质。 1888年,Waldeyer正式提出染色体(Chromosome)的名称。 一、染色质的化学组成.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第三节 真核基因转录调节.
第三节 转录后修饰.
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恐龙复活的场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不能像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描述的那样,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呢?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五.有丝分裂分离和重组 (一) 有丝分裂重组(mitotic recombination) 1936 Curt Stern 发现
讨论:利用已经灭绝的生物DNA分子,真的能够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吗?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二课时).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授课教师 高娜.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节 染色质 1848年,Hofmeister从鸭跖草的小孢子母细胞中发现染色体。 1879年,W. Flemming提出了染色质(chromatin)这一术语, 用以描述染色后细胞核中强烈着色的细丝状物质。 1888年,Waldeyer正式提出染色体(Chromosome)的名称。 一、染色质的化学组成 染色质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比例为1:1:(1-1.5):0.05。DNA与组蛋白的含量比较恒定,非组蛋白的含量变化较大,RNA含量最少。 (一)DNA 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少数病毒为RNA). DNA-染色体-基因组 大肠杆菌(4.2×106 bp, 2350个基因)

酵母菌(1.3×107 bp, 6100个基因) 国蝇(1.4×108 bp, 8750个基因) 人(3×109 bp, 约有1米长,含3-4万个基因) DNA的序列可分为3种类型: 单一序列(主要为基因编码序列,一个或几个拷贝,比例少于5%);中度重复序列(101-5),分为短散的重复序列(一般少于500 bp)和长散的重复序列(一般多于1000 bp),与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调控有关;高度重复序列(>105),分为卫星DNA(satellite,重复单位长5-100 bp)主要分布在着丝粒区域,小卫星DNA(minisatellte DNA, 单位长12-100 bp,拷贝数可变,常用于DNA指纹(DNA finger-printing)技术),微卫星DNA(microsatellte DNA,单位1-5 bp,常串联达50-100 bp,具有高度多态性,遗传上保守,但个体差异较大),用于构建遗传图谱。

DNA的二级结构存在3种主要类型,即:B-DNA、Z-DNA、A-DNA。其中, B-DNA的二级结构稳定,在细胞中是主要存在形式; A-DNA是B-DNA的重要变构形式; Z-DNA是左手螺旋。 B-DNA是活性最高的构象,A-DNA 的活性次之,Z-DNA的活性最低。 在细胞中DNA的三种构型是动态变化的,以此调控染色体的动态结构变化和基因的复制、转录。

DNA的双螺旋结构

三种不同构象的DNA双螺旋

(二)染色质蛋白质 负责DNA分子中遗传信息的组织、复制和阅读 1、组蛋白(与DNA非特异性结合) 组蛋白带正电荷,含精氨酸,赖氨酸,属碱性蛋白,其含量恒定,在真核细胞中组蛋白共有5种,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度保守的核心组蛋白(core histone)包括H2A、H2B、H3、H4四种;另一类是可变的连接组蛋白(linker histone)即H1。 核心组蛋白的结构是非常保守,特别是H4,牛和豌豆H4的102个氨基酸中仅有2个不同。核心组蛋白高度保守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是核心组蛋白中绝大多数氨基酸都与DNA或其它组蛋白相互作用,可置换而不引起致命变异的氨基酸残基很少;其二是在所有的生物中与组蛋白相互作用的DNA磷酸二脂骨架都是一样的。

四种核心组蛋白通过C端疏水的氨基酸相互结合,N端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向外伸出,与DNA分子结合,使DNA分子缠绕在组蛋白核心周围,形成核小体。尾部含有大量赖氨酸和精氨酸残基,为组蛋白翻译后进行修饰的部位,如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等。 H1不仅具有属特异性,而且还有组织特异性,所以H1是多样性的。

2、非组蛋白 非组蛋白是染色体上与特异DNA序列结合的蛋白质,又称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凝胶迟滞电泳实验)。包括多种参与核酸代谢与修饰的酶类、核质蛋白、骨架蛋白、基因表达和染色体结构调节蛋白等。 (1)非组蛋白的特性 ①含有较多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带负电荷,属酸性蛋白质;②整个细胞周期都进行合成,不象组蛋白只在S期合成,并与DNA复制同步进行;③能识别特异的DNA序列,识别信息存在于DNA本身,位点在大沟部分,识别与结合靠氢键和离子键;④具有多样性和异质性;⑤具有多种功能,如帮助DNA分子折叠,以形成不同的结构域,从而有利于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协助启动DNA复制,控制基因转录,调节基因表达。

(2)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的不同结构模式 ①a螺旋-转角-a螺旋模式 蛋白质形成对称的同型二聚体,每个单位由20个氨基酸的小肽组成,两个a螺旋相互连接成β转角。羧基端的a螺旋负责识别DNA大沟的特异碱基信息,另一个螺旋与磷酸戊糖链骨架接触。 ②锌指模式 每个锌指单位是一个DNA结合结构域,由30个左右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一对半光氨酸和一对组氨酸与Zn2+形成配位键,锌指的C端形成a螺旋负责与DNA结合。

③亮氨酸拉链式模式 蛋白的肽链羧基端约35个氨基酸残基有形成a螺旋的特点,每两圈(7个氨基酸残基)有一个亮氨酸残基。A螺旋一侧的亮氨酸排成一列,两个蛋白质分子的a螺旋间靠亮氨酸残基间疏水作用力形成一条拉链状结构。 ④螺旋环螺旋结构模式 40-50个氨基酸组成两个两性a螺旋,中间被一个或几个β转角组成的环分开,每个a螺旋由15-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有几个保守的氨基酸。 ⑤HMG框架结构模式 是由a螺旋组成的结构模式,有弯曲DNA 的能力,通过弯曲DNA,促进与邻近位点相结合的其它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而激活转录。

二、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 1974年Kornberg等人提出染色质结构的串珠模型 (一)主要实验证据 1,温和的方法裂解细胞核,铺展电镜观察,30nm纤维,10nm的串珠结构。 2,非特异性的微球菌酶消化染色质,离心和电泳后,发现大多数DNA片断200bp左右,不完全消化则大多200、400、600bp等。 3,X射线衍射、中子散射和电镜三维重组技术,研究染色质结晶颗粒,发现核小体颗粒是直径11nm、高6nm的扁圆柱体,具有二分对称性。 4,SV40微小染色体分析,环状DNA,约5kb,可形成25个核小体,实际观察到23个。去除组蛋白后伸展的DNA长度是5kb.

30nm和10nm染色质纤维

(二)核小体的结构要点 ①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约200bp的DNA、一个组蛋白核心和一个H1。 ②由H2A、H2B、H3、H4各两分子形成八聚体,构成盘状核心颗粒; H3、H4形成4聚体,位于颗粒中央; H2A、H2B二聚体分别位于两侧。 ③DNA分子以左手螺旋缠绕在核心颗粒表面,每圈80bp,共1.75圈,约146bp,两端被H1锁合, H1 结合20bp DNA. ④相邻核心颗粒之间为一段60bp的连接线DNA(linker DNA),典型长度60bp。 ⑤组蛋白与DNA是非特异性结合,核小体具有自主装性质。

三、染色质包装的结构模型 人体的一个细胞核中有23对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的DNA双螺旋若伸展开,平均长为5cm,核内全部DNA连结起来约1.7-2.0m,而细胞核直径不足10um。DNA是以螺旋和折叠的方式压缩起来的,压缩比例高达上万倍。 一、染色体包装的多级螺旋模型 核小体:DNA螺旋缠绕组蛋白形成核小体,长度压缩了7倍,形成直径为10nm的纤维。 螺线管:电镜下可观察直径30nm的染色质纤维,纤维由核小体螺旋化形成,每6个核小体绕一圈,构成外径30nm、内径为10nm的中空管,长度压缩6倍。 超螺线管:直径0.4um的圆筒装结构,也称单位线,40倍。 染色体:超螺线管进一步螺旋折叠形成染色体,5倍。

(二)染色体的骨架-放射环结构模型 用高盐或硫酸匍聚糖加肝素处理染色体,电镜下看到一种网络状的染色体骨架结构,由骨架伸出无数DNA侧环。DNA酶消化后的骨架主要是非组蛋白,另外含有少量DNA和RNA。 认为30nm的纤维折叠为一系列的环(loop)结合在核骨架上(或称染色体骨架),结合点是富含AT的区域,这种环状的结构散布于细胞核中。用盐溶液去除组蛋白,在电镜下可以看到,无论有丝分裂的染色体、灯刷染色体、间期的唾腺染色体上,都有大量的结合在骨架上的放射环,说明这种环并不是有丝分裂染色体所特有的。 松解中期染色体可以见到螺旋结构,铺展电镜可以看到直径10nm和30nm的染色质纤维。但对中间层次的染色质结构还不清楚。

染色体的集缩包装方式

四、异染色质和常染色质 间期核中染色质可分为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和常染色质(euchromatin)。常染色质是进行活跃转录的部位,呈疏松的环状,电镜下表现为浅染;易被核酸酶在一些敏感的位点降解。异染色质的特点是:在间期核中处于凝缩状态,无转录活性,也叫非活动染色质,是遗传惰性区;在细胞周期中表现为晚复制、早凝缩,即异固缩现象。 结构(恒定)异染色质(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在所有细胞内和都呈异固缩的染色质,多定位于着丝粒区,端粒,次缢痕及染色体臂的某些节段,在间期聚集成多个染色中心(chromocenter),由相对简单的高度重复序列构成。

兼性(功能)异染色质(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是指不同细胞类型或不同发育时期出现的异染色质区。雌性哺乳类动物的X染色体就是一类特殊的兼性异染色质。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如有两个X染色体(通常为雌性),则其中的一个染色体常表现为异染色质(图12-16),称巴氏小体(barr body)。人的胚胎发育到16天以后,一条X染色体转变为巴氏小体,呈块状紧靠核膜,染色反应表现为深染。因此通过检查羊水中胚胎细胞的巴氏小体可预测胎儿的性别。

核小体和螺线管的结构

18个袢环呈放射环排列结合 在核基质上构建形成染色体 106个微带沿着由核基质构成的轴心支架构建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