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图解 阜宁县农业干部学校 二OO九年四月
一、水稻 (一)水稻病害 1、稻瘟病
稻瘟病 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防治方法 : (1)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抗病品种。 (2)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 (3)按水稻需肥规律,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后期做到干湿交替,促进稻叶老熟,增强抗病力。 (4)种子处理。 (5)药剂防治 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早抓叶瘟,狠治穗瘟。
2、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病害之一,病株叶尖及边缘初生黄绿色斑点,后沿叶脉发展成苍白色、黄褐色长条斑,最后变灰白色而枯死。病株易倒伏,稻穗不实率增加。病菌在种子和有病稻草上越冬传播。分蘖期病害开始发展。高温多湿,暴风雨,稻田受涝及氮肥过多时有利于病害流行。防治法: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区留种,种子消毒,清除病稻草,合理施肥和浅水勤灌,增强水稻抗病力和秧田、大田喷代森铵、杀枯净等药剂。
3、水稻条纹叶枯病
水稻条纹叶枯病 症状: 苗期发病,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分蘖期发病,先在心叶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形成不规则黄白色条斑,老叶不显病。 发生原因分析: ①灰飞虱虫量增多。②水稻品种感病。③忽视灰飞虱防治,发病后也没有及时用药控制。④田边杂草未防除。 防治对策: 采取“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狠治灰飞虱,控制条纹叶枯病。
4、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 症状: 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2)打涝菌核,减少菌源。 (3)加强栽培管理。 (4)药剂防治。
(二)水稻虫害 1、水稻灰飞虱
水稻灰飞虱 为害特点: 成、若虫刺吸水稻等寄主汁液,引起黄叶或枯死。 生活习性:一年生5—6代,在麦田、绿肥田、河边等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翌年早春旬均温高于10℃越冬若虫羽化。发育适温15—28℃,冬暖夏凉易发生。天敌有稻虱缨小蜂等。 防治方法: (1)3月份开始调查越冬卵的数量。 (2)于2月卵孵化前火烧枯叶,彻底清除田边塘沟杂草。 (3)掌握在越冬代2—3龄若虫盛发时喷洒药物防治。
2、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别名:纵卷螟 稻纵卷叶虫 刮青虫,鳞翅目 螟蛾科 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为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一年发生1~11代;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 2. 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能力。 3. 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分蘖期和穗期易受稻纵卷叶螟为害,尤其是穗期损失更大的特点,药剂防治的策略,应狠治穗期受害代,不放松分蘖期为害严重代别的原则。
3、稻蓟马
稻蓟马 为害特点:成、若虫以口器锉破叶面,成微细黄白色斑,叶尖两边向内卷折,渐及全叶卷缩枯黄,分蘖初期受害重的稻田,苗不长、根不发、无分蘖,甚至成团枯死。 发生规律:稻蓟马生活周期短,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多数以成虫在麦田,茭白及禾本科杂草等处越冬。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调整种植制度,尽量避免水稻早、中、晚混栽,相对集中播种期和栽秧期,以减少稻蓟马的繁殖桥梁田和辗转为害的机会。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适期适量追施返青肥,促使秧苗正常生长,减轻为害。防止乱施肥。 2. 化学防治:防治时期:依据稻蓟马的发生为害规律,遭受稻蓟马的为害时期,一是秧苗四、五叶期用药一次,二是本田稻苗返青期。这两个时期应是保护的重点。即在秧田秧苗四、五叶期用药一次,第二次在秧苗移栽前2-3天用药。 3. 防治指标:常见卷叶苗,叶尖初卷率约15%-25%,则列为防治对象田。
4、水稻二化螟
水稻二化螟 水稻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钻心虫。 为害特点: 水稻分蘖期受害出现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 防治方法: (1)做好发生期、发生量和发生程度预测。 (2)农业防治 合理安排冬作物,晚熟小麦、大麦、油菜、留种绿肥要注意安排在虫源少的晚稻田中,可减少越冬的基数。 (3)选育、种植耐水稻螟虫的品种,根据种群动态模型用药防治。在二化螟一代多发型地区,要做到狠治一代;在1—3代为害重地区,采取狠治一代,挑治2代,巧治3代。
5、水稻三化螟
三化螟 1、为害症状 三化螟属鳞翅日,螟蛾科,它食性单一,专食水稻,以幼虫蛀茎为害,分蘖期形成枯心,孕穗至抽穗期,形成枯孕穗和白穗,转株为害还形成虫伤株。“枯心苗”及“白穗”是其为害后稻株主要症状。 2、发生规律 三化螟因在江浙一带每年发生3代而得名, 水稻处于分蘖期或孕穗期,或施氮肥多,长相嫩绿的稻田,卵块密度高。 3、虫害防治 (1)农业防治技术 ①齐泥割稻、锄劈或拾毁冬作田的外露稻桩;②春耕灌水,淹没稻桩10天;③选择螟害轻的稻田或旱地作绿肥留种田;④减少水稻混栽,选用良种,调整播期,使水稻“危险生育期”避开蚁螟孵化盛期;⑤提高种子纯度,合理施肥和水浆管理。
6、蝗虫
蝗虫又名“蚱蜢”、“草螟”、“ 蚱蚂”、“ 蚂蚱”。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蝗科与螽斯科昆虫的总称。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草食性,大多数是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严重干旱时可能会大量爆发。 形态及生活习性: 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 防治方法: ⒈农业防治 (1)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2)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 (3)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4)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⒉生物防治 (1)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生物农药,保护蝗区的捕食性天敌。也可在山坡放养鸡、鸭、鹅等家禽防治。 (2)大面积施用微孢子虫。
二、小麦 (一)小麦病害 1、白粉病 1、为害症状 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为害,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稍、茎秆和穗部。病部处产生黄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者是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成一层白粉状霉层,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 2、防治方法 种植抗病品种;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 1、白粉病
2、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 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 小麦条锈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 防治方法: 该病是气传病害,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3、纹枯病
纹枯病 1、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基部叶鞘、叶片和茎秆。冬前基部叶鞘变褐。小麦返青拔节后,在下部叶鞘上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条件适宜时,病斑向上扩展,并向内扩展到小麦的茎秆。在茎秆上出现近椭圆形或梭形的“尖眼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两端稍尖。田间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由菌丝纠缠的黄褐色的菌核。 2、发生规律 主要以菌核附着在寄主病残体上或落入土中越夏或越冬。 3、防治方法 加强肥水管理,及时清除病株,清除传染源。
4、叶锈病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三大锈病(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之一,俗称黄疸、麦疸等。叶锈病在全国发生范围很广,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山西、贵州、四川、云南、黑龙江、吉林等省。小麦发生叶锈病以后,病菌夺取营养,减少光合作用面积,特别是大量孢子堆突破表面,使植株严重丧失水分,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和麦粒灌浆,造成麦粒秕,产量降低,出粉率差,品质变坏。病情严重时促使麦叶过早枯死,小麦停止生长发育,发生特早时病株往往抽不出穗子,形成“锁口疸”。 发生规律: 小麦锈菌是一种随气流传播的病菌,其孢子重量极轻,遇到很轻微的气流就会从夏孢子堆向外扩散,在麦株和田块之间扩散传播。 综合防治技术: 根据小麦叶锈病的发生特点,在防治上要采取以种植抗病良种为主、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和利用抗(耐)叶锈病的丰产良种 (2)加强栽培管理 一是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以减少秋苗的感染机会;二是及时排灌,降低田间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造成不利于发病的条件;三是消灭自生麦苗,切断叶锈病在当地的越夏寄主,减少发生菌源,减轻发病危害。
5、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俗称红头麦、烂头麦,是小麦穗期典型的气候型流行病。 1、危害症状 小麦从出苗到穗期都可以受赤霉病的危害,引起苗枯、茎基腐和穗腐等症状,其中穗腐发生最普遍和严重。 2、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病菌在土表的稻桩或小麦秆、玉米秸等作物残体上越冬和越夏。春季形成子囊壳产生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到小麦穗部,在适宜的条件下,孢子萌发后,主要由凋萎的花药经气流侵入小穗,引起发病,以抽穗至扬花末期侵染为主。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受气候、菌源量、小麦生育期、品种抗性及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在防治上应以农业防治为主,加强中短期预测预报的方法。 (1)农业防治 搞好田间的三沟配套,达到沟沟相通,做到雨停田间不积水;收割后及时脱粒,晒干后籽粒含水量13%以下时入仓储藏,并保持仓内较低的湿度。 (2)选用抗病品种 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一般比较抗病,各地可适当选用种植。
(二)小麦虫害 1、黏虫
黏虫 一、为害症状 黏虫又称剃枝虫、行军虫,俗称五彩虫、麦蚕,属鳞翅目夜蛾。是一种以为害粮食作物和牧草的多食性、迁移性、暴发性大害虫。大发生时可把作物叶片食光,而在暴发生年份,幼虫成群结队迁移时,几乎所有绿色作物被掠食一空,造成大面积减产或绝收。 二、发生规律 我国从北到南一年可发生2-8代。成虫有迁飞特性,3、4月间由长江以南向北迁飞至黄淮地区繁殖,4、5间为害麦类作物,5、6月间先后化蛹羽化成为害状虫后又迁往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繁殖为害,6、7月间为害小麦、玉米、水稻和牧草,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化蛹羽化成虫向南迁往山东、河北、河南、苏北和皖北等地繁殖,为害玉米、水稻。 三、防治方法 ①在南方黏虫可顺利越冬地区压缩小麦种植面积,可压低越冬代及一代虫源数量,秋季在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田结合中耕培土,锄草灭荒,对控制三代黏虫效果明显。 ②从黏虫成虫羽化初期开始,用糖醋液或黑光灯或枯草把可大面积诱杀成虫或诱卵灭卵。 ③黏虫天敌有蛙类、鸟类、蝙蝠、蜘蛛、线虫、螨类、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寄生菌和病毒等多种。其中步甲可捕食大量黏虫幼虫,黏虫寄蝇对一代黏虫寄生率较高。黏虫黑卵蜂对卵寄生率较高,在有些地区黏虫卵索线虫对黏虫幼虫寄生率很高,麻雀、蝙蝠可捕食大量黏虫成虫,瓢虫、食蚜虻和草蛉等可捕食低龄幼虫,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注意保护利用。
2、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 1、为害症状 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和或麦粒,是一种毁灭性害虫。 2、生活习性: 吸浆虫基本上一年发生一代,以成长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和越冬,翌年春季小麦拔节前后,有足够的雨水时越冬幼虫开始移向土表,小麦孕穗期,幼虫逐渐化蛹,小麦抽穗期成虫盛发,并产卵于麦穗上。 3、防治方法 ⑴选用抗虫品种 要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 ⑵轮作倒茬 麦田连年深翻,小麦与油菜、豆类、棉花和水稻等作物轮作,对压低虫口数量有明显的作用。在小麦吸浆虫严重田及其周围,可实行棉麦间作或改种油菜、大蒜等作物,待雨年后再种小麦,就会减轻为害。
3、麦蚜
小麦蚜虫 麦蚜又称蜜虫、腻虫。麦蚜的寄主除了麦类作物外,也为害玉米、高粱、雀麦、马唐、看麦娘等多种禾本科植物。麦蚜以刺吸口器吮吸麦株的茎、叶和幼嫩的汁液。麦苗受害后,轻的叶色发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重的枯萎死亡;穗期干枯不能结实。此外,麦蚜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毒,引起小麦黄矮病的流行。小麦蚜虫在淮北地区是小麦上最重要的害虫,特别是穗期蚜虫危害更重。 1、形态特征 麦蚜的虫型变化较大,有卵、干母、无翅和有翅胎生雌蚜、雄性蚜和雌性蚜等不同类型。 2、发生规律 麦蚜一年一般发生10余代至20余代。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终年在禾本科植物上繁殖为害。麦蚜具有远距离迁飞为害的特性,主要是凭借气流携带。 3、综合防治技术 麦蚜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适当采用植物源药剂防治,注意严格掌握施药技术,以减少对天敌的杀伤。 (1)农业防治 合理的作物布局,借以削弱或中断麦蚜与黄矮病的寄主作物链,利于天敌繁衍或转移。控制和改变麦田适蚜环境。针对麦田病虫要求的生态环境,改良生产条件,加强栽培管理。选育和推广抗性品种。
三、棉花 (一)棉花病害 1、红腐病
棉苗红腐病,又称烂根病,也是棉花苗期烂恨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国各棉区均有发生,常在出苗后15天逐渐取代炭疽病。 症状 : 苗期、铃期均可染病。苗期染病,出土前幼芽变红褐色腐烂,出土后棉苗根部的根尖及侧根变黄,后变黑褐色腐烂。幼茎染病导管变为暗褐色,近地面的幼茎基部出现黄色条斑,后变褐腐烂。子叶、真叶边缘产生灰红色不规则斑,湿度大时其上面产生粉红色霉层(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发病特点: 病菌随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腐生越冬,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播种后即侵入为害幼芽或幼苗。 防治方法:(1)种植抗病品种或选取健康无病的棉种,适期播种。(2)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播种,加强苗期管理;采用配方施肥、适时施肥;注意清洁田园,及时拔除病苗、清洁枯枝,减少病菌的初侵染来源。
2、立枯病
棉花立枯病 棉种萌发前侵染而造成烂种,萌发后末出土前被侵染而引起烂芽。棉苗出土后受害,初期在近土面基部产生黄褐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展包围整个基部呈明显缢缩,病苗萎蔫倒伏枯死。子叶受害后,多在子叶中部产生黄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常脱落穿孔。此病发生后常导致棉苗成片死亡。在病苗、死苗的茎基部及周围、土面常见到白色稀疏菌丝体。
3、炭疽病
棉花炭疽病 棉籽从开始发芽直到棉铃成熟均可被害,但主要为害棉苗和棉铃,常造成严重损失。成株的茎、叶受害轻微。 症 状: 棉籽和幼芽受害,变褐腐烂;棉苗受害,幼茎基部初呈红褐色斑,渐呈红褐色凹陷的梭形病斑,病重时斑包围茎基部或根部,呈黑褐色湿腐状,棉苗枯萎而死。子叶受害,叶缘产生褐色半圆形病斑,病斑边缘紫红色。 防治方法: 在苗期阴雨连绵,棉苗根病初发时,及时用40%多菌灵胶悬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5%多菌灵或30%稻脚青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5%多菌灵或30%稻脚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托布津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洒,隔1周喷1次,共喷2-3次。
4、曲霉病 症 状: 在铃壳裂缝处和虫孔处产生黄绿色或黄褐色的粉状霉层,高湿时呈绒毛状褐色霉层,棉絮也霉变,铃不开裂。 症 状: 在铃壳裂缝处和虫孔处产生黄绿色或黄褐色的粉状霉层,高湿时呈绒毛状褐色霉层,棉絮也霉变,铃不开裂。 发生规律: 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发生,8、9月份的雨量将成为铃病发生轻重的关键因素。 防治方法: 可喷用50%多菌灵、70%托布津、75%百菌清或65%代森锌等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
5、棉铃红粉病
棉铃红粉病 棉铃红粉病是常见的棉铃期病害,我国南、北各棉区均有发生,造成烂铃或僵瓣,影响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 该菌主要在病铃上越冬,不能直接侵害棉铃,只能借助风、雨、昆虫传到有伤囗的棉铃上入侵,因此虫伤、机械伤、棉铃裂缝是红粉病菌的主要侵人口。在低温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宜于红粉病的发生。 在棉铃裂缝处及铃壳上产生粉红色的松散绒霉状物。开始时粉状物(病菌的孢子层)颜色浅,随后发展到全铃壳都布满霉状物,厚而坚密,天气潮湿时菌丝长成白色绒毛状。病铃不能正常吐絮,纤维变成褐色、棉铃成为僵瓣。 防治方法: ①合理施肥,氮肥用量不宜过多,增施农家肥和磷、钾肥;合理灌溉和排水,灌水时要细流沟灌;适宜的密度,并且要精细整枝,及时喷缩节安等生长凋节剂,防止生长过旺。 ②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收摘烂铃,可减少损失。 ③药剂防治,在烂铃高峰到来之前,喷80%代森锰锌400倍液,也可喷甲霜锰锌、敌唑铜等杀菌剂。
(二)棉花虫害 1、棉铃虫
棉铃虫 棉铃虫,亦称玉米果穗螟蛉或番茄螟蛉。所属科目:鳞翅目 夜蛾科,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体光滑,绿或褐色,是严重的作物害虫。 棉铃虫天敌很多,有寄生性天敌——寄生蜂、寄生蝇等,捕食性天敌乌雀类,及一些细菌、真菌、病毒等可对棉铃虫的卵和幼虫起到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①当棉田棉铃虫百株虫率一代为5~10头、二代为15~20头、三代25头时可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以挑治为主,严禁盲目全面施药。 ②棉铃虫卵孵化盛期到幼虫二龄前,施药效果最好。二代卵多在顶部嫩叶上,宜采用滴心挑治或仅喷棉株顶部,三、四代卵较分散,可喷棉株四周。 ③棉铃虫的防治应以生物性农药或对天敌杀伤小的农药为主。
2、棉蚜
棉蚜 分布为害: 我国各棉区都有发生,北方棉区为害较重。寄主植物有100多种,受害最重的是棉和瓜类。棉苗期受害,造成棉叶卷缩,推迟开花、结铃。蕾铃期受害,引起蕾铃脱落。 生活习性: 北方,以卵在花椒、石榴、木槿等枝条上或杂草基部越冬。3月孵化,在越冬寄主上繁殖3-4代,产生有翅胎生雌蚜,飞到棉苗上繁殖无翅胎生雌蚜为害。 防治方法: (1)实行麦棉、棉菜(油)间套作。 (2)平作春播棉可用5%甲拌磷每亩2.5公斤、3%呋喃丹2公斤或5%涕灭威1.25公斤等颗粒剂随种播施或穴施。 (3)药剂拌种,每100公斤棉籽用3%呋喃丹颗粒剂20公斤或74%甲拌磷乳油1公斤拌种,适用于平作棉田。麦棉套等间作田切勿使用。 (4)3叶期卷叶株率15-20%或3叶期后卷叶株率40%,可用久效磷、辛硫磷、水胺硫磷、伏杀磷、毙蚜丁、磷胺、甲胺磷、氧化乐果等稀释1500倍常规喷雾。 (5)内吸剂涂茎,40%氧化乐果或久效磷7.5毫升;聚乙烯醇1克:水50毫升的比例制成缓释剂,沾涂棉株。注意切勿环涂。
3、朱砂叶螨
朱砂叶螨 朱砂叶螨,又名棉花红蜘蛛、红叶螨,属真螨目,叶螨科 为害症状:以成若螨在叶背吸取汁液。叶片受害后,叶面初现灰白色小点,后变灰白色。 朱砂叶螨每年种群消长有所不同。低温年份,发生的晚,常于7月后进入猖獗发生期,但下降的也晚,常可为害至8月中旬以后;高温年份6月上旬即可进入年中盛期,盛期至7月中下旬结束 。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清除田梗、路边和田间的杂草及枯枝落叶,耕整土地以消灭越冬虫源。合理灌溉和施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虫能力。 ②生物防治。利用有效天敌如:长毛钝绥螨、德氏钝绥螨、异绒螨、塔六点蓟马和深点食螨瓢虫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保护或引进释放。当田间的益害比为1:10~15时,一般在6~7 d后,害螨将下降90%以上。 ③化学防治。加强田间害螨监测,在点片发生阶段注意挑治。轮换施用化学农药,尽量使用复配增效药剂或一些新型的特效药剂。效果较好的药剂有:40%的菊杀乳油2000~3000倍液,或40%的菊马乳油2000~3000倍液,或20%的螨卵脂800倍液。也可用波美0.1~0.3度石硫合剂(注意瓜类作物上浓度不超过0.1波美度),25%灭螨猛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4、盲蝽蟓
一 虫害识别: 幼苗顶芽被害后,形成仅剩两片子叶的“公棉花”;叶片被害后,形成大量破孔、皱缩不平的“破叶疯”;腋芽或生长点受害后,形成侧枝丛生、烂叶累累、蕾铃稀少的“扫帚苗”;幼蕾被害后,干枯脱落;棉铃被害后,密布黑点,可僵化脱落。 二 发生为害规律: 每年发生4-5代,以卵在果树、牧草、棉花、杂草的枯枝等组织内越冬。4月上中旬孵化,在果树、牧草、杂草等植物上取食活动。6月上中旬迁入棉田,9月初开始迁出,7-8月是棉田为害盛期。10月底末代成虫产卵越冬。盲蝽蟓喜多雨、潮湿,成虫有趋花性和趋光性。 三 防治措施: 1、越冬卵孵化前(3月前)清除棉田及四周枯死杂草,以毁减越冬场所。 2、早春时分(4-5月)清除棉田及四周杂草,以铲除早春虫源。 3、6月上中旬,棉田连续施用2-3次杀虫剂,以压低入迁虫源。 4、5月下旬,在棉田四周种植绿豆来诱集成虫,再在绿豆带上定期(10天左右一次)喷施化学农药,进行集中防治。 5、当棉田发生数量超过防治指标(苗期百株5头,蕾期10头,铃期20头)时,即进行全面化学防治。推荐农药及使用剂量: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2.5%溴氰菊酯1500倍,35%硫丹1200倍,5%锐劲特1500倍,3%啶虫咪1500倍。防治适期:2-3龄若虫高峰期。各时期防治重点:苗期保顶(生长点),蕾龄期保蕾保铃。 6、建议进行统防统治;连续降雨后,要抢晴防治。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