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马铃薯栽培 长江大学农学院.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理组 王铁塔. §2.1 地形和地势 学习目标: 1 、 知道我国主要的地形、山脉的名称及山脉 走向的概念。 2 、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 形特征。 3 、了解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 考试要求: 1 、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
Advertisements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扶余市蔡家沟镇中心小学 雷可心.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 运动热身 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从小到大写出 2 的倍数( 10 个): 写出 5 的倍数( 6 个)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5 , 10 , 15 , 20 , 25 , 30.
竹南海濱沙地植物的介紹 苗栗縣竹興國小 李秋蜚. 海濱沙地的環境概況 1. 夏季烈日曝曬極乾旱,冬季寒冷 的東北季風極強勁 。 2. 海風吹拂鹽分高 。 3. 貧瘠 、 水分少 。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1. 花的主要结构 2. 传粉和受精 3.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雌蕊 柱头:可分泌黏液,刺激花粉萌发。 花柱:花粉萌发形成的花粉管由柱头进入子房的通道。 子房:内含胚珠,胚珠内有卵细胞。 花的结构 1. 花的主要结构.
第四节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RNA 的种类和功能 核糖体 RNA ( rRNA ):核蛋白体组成成分 转移 RNA ( tRNA ):转运氨基酸 信使 RNA ( mRNA ):蛋白质合成模板 不均一核 RNA ( hnRNA ):成熟 mRNA 的前体 小核 RNA ( snRNA ):
植物生理 植物细胞生理基础 同工酶. 学习目标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Click to add title n here  掌握同工酶的概念。  了解同工酶的意义。
授课课题:营养器官的生长 授课时间:2013年12月25日 授课教师:江沄
信号与系统 第三章 傅里叶变换 东北大学 2017/2/27.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第四單元 天氣與生活 4-1 觀測天氣.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盲杖与盲杖技巧.
蓼 科Polygonaceae.
马铃薯有形杂交技术 主讲:XXXX 作物繁种技术.
“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阴”。.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探究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吉水三中王鹏.
生殖细胞.
植物学 第四章 苔藓植物 第三节、藓 纲 一、藓纲的一般特征
第二章植物营养器官 一、茎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二、茎的形态 三、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 四、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五、茎的变态
第二章 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 本章重点: 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发育特性,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特征和高产优质的调控途径。 难 点:
第五章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植物的组织 第二节 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 第三节 植物的生殖器官 第四节 植物的生理.
第8章 人体的营养 第1节 人类的食物.
五味子 【来源】 木兰科植物五味子、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药材习称“北五味子”、“南五味子”.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十五)伞形科 (Apiaceae,Umbelliferae) P294 * K(5)-0 C5 A5 G (2:2)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植物的有性生殖.
糖尿病流行病学.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导入新课 由于几何光学仪器都是人眼功能的扩展,为了深入了解各类光学仪器,有必要从几何光学的角度了解人眼的构造。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通货紧缩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 李文鹏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旧知回顾 染色体结构变异 染色体数目变异 缺失、增加、移接、颠倒 染色体变异 个别染色体增减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减.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一节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三章 辐射 学习单元2 太阳辐射.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以我国为例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 学习目标: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第五节 梯形(第二课时)
西藏 Tibet.
一、驻波的产生 1、现象.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廣翅蠟蟬.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中式烹调技艺 第八章.
科学三年级下册 期末分类复习 温岭市泽国小学 吴仁胜.
有关“ATP结构” 的会考复习.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防蚊灭蚊.
《工程制图基础》 第五讲 投影变换.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曾品方老師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 曾品方老師
两人同心,才能同行。 狮子因抓到猎物,才会在林中咆哮。 少壮狮子抓到东西,才会从洞中发声。 因为有机槛,雀鸟才会陷在网罗里。
第三章 原料的选配与混合.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五.有丝分裂分离和重组 (一) 有丝分裂重组(mitotic recombination) 1936 Curt Stern 发现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马铃薯栽培 长江大学农学院

马铃薯(土豆,山药蛋.地蛋、洋芋) 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英文名:potato.

第一节 概 述 一、马铃薯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1.马铃薯是一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的宜粮宜菜宜饲宜作工业原料,具有多种用途的经济作物。是非谷类作物中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高产,早熟,分布广,既是粮又是菜。 2.马铃薯所含营养价值是人体所必须的。 淀粉 蛋白质 糖类脂肪 矿物质盐类和维生素B、C等

3、马铃薯又可以制作淀粉、糊精、酒精,葡萄糖、合成橡胶,人造丝、电影胶片、糖浆等数十种工业产品,还可以加工成油炸片、油炸条、全粉,茎叶还是多种家畜和家禽的优质饲料。 4、在轮作中是肥茬。生产中中耕培土消灭了杂草,结薯使土质疏松,播期伸缩性大,早熟60天,晚熟100天,故可以作补救作物。还可与其他作物间套复种(耐荫凉),茎叶作绿肥比等量紫云英含N、P、K高。

二、马铃薯的起源 根据考证,马铃薯有两个起源中心: 栽培种的起源中心为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的 喀喀湖”盆地中心地区。 野生种的起源中心则是中美洲及墨西哥,在那里分布着系列倍性的野生多倍体种。 马铃薯有8个栽培种和154个野生种,野生种多为二倍体(2n=24),8 个栽培种含有2x--5x的多倍体。

三、我国马铃薯的栽培区划 (一)北方一作区(北方省份:内蒙古、宁夏、甘肃、东北三省等) (二)中原二作区(陕、晋、豫、鲁、浙、苏、皖、鄂的大部、湘、赣等省) (三)南方二作区(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 (四)西南方一、二季作垂直分布区(西南的云、贵、川、俞、藏等省及湘、鄂的西部山区)

四、马铃薯的生产发展状况 世界:马铃薯生产在粮食作物中占第五位,各大洲有125个国家种植,主产国前苏、中国、波兰,三国面积之和占世界总面积的65%左右,产量之和占世界总产量的58.5%。前苏、中国以大面积获高产,世界平均单产1000公斤,而英国、北欧、波兰、美、加等国地处北纬,夏季冷凉,适合马铃薯生产,单产水平较高,其中荷兰是著名的种薯出口国,平均单产在2500公斤左右,我国约为660公斤左右,不及一半。

中国:我国1950年全国马铃薯栽培面积为2339万亩,总产8.7Mt,平均亩产372㎏, 1979—1980年,全国马铃薯栽培面积迅速发展,达到 7000万亩,是我国历史上栽培面积最大的时期。进入80年代以来,各省(区)调整农作物布局,播种面积有所下降,近几年在6000万亩左右,居世界第二位,产量居世界第三位。

第二节 马铃薯形态特征 马铃薯是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的草本植物。生产应用的品种都属于茄属结块茎的种(Solanum tuberosum L.),染色体数2n=2x=48。市场上多用块茎繁殖,也称多年生植物。

一、根 根分:直根系——种子繁殖所发生的根,有主侧根之分。 须根系——块茎繁殖所发生的根,为不定根,无主侧根之分。 须根系根据其发生的时期、部位,分布状况可分为两类: 不定根:在初生芽的基部3—4节上发生的不定根,称为芽眼根或节根,这是发芽早期发生的根系,分枝能力强,分布宽度30cm左右,深度可达150—200㎝,是马铃薯的主体根系。

一、根 匍匐根:在地下茎的上部各节上陆续发生的不定根,称为匍匐根,一般每节上发生3—6条,分枝能力较弱,长度较短,一般为10—20crn,分布在表土层,生育后期培土有利此类根系生长。匍匐根对磷素有较强的吸收能

二、茎 马铃薯的茎包括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都是同源器官,但形态和功能却各不相同。

地上茎的特点: 1. 栽培种大多直立,有些品种在生育后期略带蔓性或倾斜生长。 2 地上茎的特点: 1. 栽培种大多直立,有些品种在生育后期略带蔓性或倾斜生长。 2. 茎是多汁的,成年植株的茎,节部坚实而节间中空,但有些品种和实生苗的茎部节间为髓所充满,而只有下部多为中空的。 3. 茎具有分枝的特性,因品种不同,分枝形成的早晚、多少、部位和形态也不相同,一般早熟品种茎秆较矮,分枝发生得晚,而中晚熟品种,大多数茎秆粗壮,分枝发生得早而多,并以基部分枝为主。

地下茎的特点: 马铃薯的地下茎,即主茎的地下结薯部位。表皮为木栓化的周皮所代替。皮孔大而稀,无色素层。从地表向下至母薯,由粗逐渐变细。地下茎的长度因品种、播种深度和生育期培土高度而异,一般为10㎝左右。节数多数品种为8节,个别品种也有6节,在播种深度和培土高度增加时,可略有增加。在地下茎每节的叶腋间,通常发生匍匐茎1—3个,在发生匍匐茎前,每个节上已生长出放射状匍匐根3—6条。

匍匐茎的特点: 由地下茎节上的腋芽发育而成,顶端膨大形成块茎。一般为白色,因品种不同,也有呈紫红色的。匍匐茎发生后,略呈水平方向生长,其顶端呈钥匙形的弯曲状,茎尖在弯曲的内侧,在匍匐茎伸长时,起保护作用。匍匐茎数目的多少,因品种而异,一般每个地下茎上能发生4—8条,每株(穴)可形成20—30条,多者可达50条以上。通常匍匐茎多形成块茎数也多,但不是所有的匍匐茎都能形成块茎。

块茎的特点: 马铃薯的块茎,是一缩短而肥大的变态茎,既是经济产品器官,又是繁殖器官。当匍匐茎顶端停止极性生长后,由于皮层,髓部及韧皮部的薄壁细胞的分生和扩大,并积累大量淀粉,从而使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块茎。块茎的大小决定于品种特性和

生长条件,一般每块重50—250g,大块可达1500g以上。块茎的形状因品种而异,但栽培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块茎形状产生一定变异。块茎形状大致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圆形、长筒形、椭圆形。在正常情况下,每一品种的成熟块茎,都具有固定的形状,是鉴别品种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叶 单叶:马铃薯无论用种子或块茎繁殖时,最初发生的几片初生叶均为单叶。 复叶: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长出奇数羽状复叶。复叶互生,呈螺旋排列,叶序为2/5、3/8或5/13。每个复叶由顶生小叶和3—7对侧生小叶,侧生小叶之间的小裂叶,侧生小叶叶柄上的小细叶和复叶叶柄基部的托叶构成。顶生小叶叶形略大,形状和侧生小叶的对数,是品种的特征之一。

四、花 马铃薯为自花授粉作物。花序为聚伞花序。花柄细长,着生在叶腋或叶枝上。每个花序有2—5个分枝,每个分枝上有4—8朵花,在花柄的中上部,有一突起的离层环,称为花柄节。花冠合瓣,基部合生成管状,顶端五裂,并有星形色轮。花冠有白、浅红、紫红及蓝色等,雄蕊5枚,雌蕊1枚。子房上位,由两个连生心皮构成,中轴胎座,胚珠多枚。

五、果实与种子 果实:果实为浆果,呈圆形或椭圆形,果皮为绿色、褐色或紫绿色。果实内含100—250粒种子。 种子:很小,呈扁平卵圆形,淡黄或暗灰色,千粒重为0.4—0.6g。刚收获的种子,一般有6个月左右的休眠期,充分成熟或经日晒的浆果,其种子休眠期可缩短。当年采收的种子发芽率一般为50%一60%,经过贮藏一年的种子发芽率较高,一般可达85%一90%以上。通常在干燥低温下贮藏7—8年,仍不失发芽力。

第三节 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 一 、生育过程(5个阶段) 早熟:75d以内; 中熟:86---95d; 中晚熟:96---105d; 第三节 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 一 、生育过程(5个阶段) 早熟:75d以内; 中熟:86---95d; 中晚熟:96---105d; 晚熟种:105d以上。

1、块根的萌发和出苗 幼芽先生长,幼根和匍匐茎随后生长,幼芽顶出土面生长致3—4片微具分蘖的幼叶时,萌芽结束。土温7℃时幼芽开始生长,8---9℃时需要35---40d,13--15℃时需要25---30d,16---18℃需要20---21d,18---20℃需要15d左右。 2、幼苗生长和匍匐茎的生长(出苗至孕蕾) 3、块茎形成和茎叶生长(孕蕾至开花初) 4、块茎生长与茎叶繁茂(盛花至茎叶衰老) 5、淀粉积累与成熟(茎叶衰老至茎叶枯萎)

二、马铃薯块茎的休眠 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具有休眠现象。休眠又分为自然(生理)休眠和被迫休眠两种。 自然休眠是由内在生理原因支配的。 被迫休眠是由于外界条件不适宜块茎萌发造成的。

休眠原因:块茎休眠及其解除受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所支配。块茎内存在着β—抑制剂(脱落酸类物质)等植物激素,这些激素抑制了α—淀粉酶、β—淀粉酶、蛋白酶、核糖核酸酶的活性和氧化磷酸化过程,从而使芽缺少所需要的可溶性糖类和进行代谢活动所需的能量,迫使块茎保持休眠状态。

影响因素:块茎休眠期间,外界的温度、湿度对休眠的长短有较大的影响。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能缩短休眠期,低温、干燥则能延长休眠期。如有些品种在1—4℃贮藏条件下,休眠期可达5个月以上,而在20℃左右条件下2个月就可发芽。

三、马铃薯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 温度 马铃薯性喜冷凉,不耐高温,生育期间以日平均气温17—21℃为适宜。块茎萌发的最低温度为4—5℃,芽条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3—18℃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芽条茁壮,发根早,生长速度快,新收获的块茎,芽条生长则要求25—27℃的高温,但芽条细弱,根数少。

浴光催芽效果优于黑暗催芽;马铃薯的光饱和点 是3*104—4*104lx。一般不要过强,以免早衰。 2、光照 光对马铃薯的发育影响不如温度强烈。 浴光催芽效果优于黑暗催芽;马铃薯的光饱和点 是3*104—4*104lx。一般不要过强,以免早衰。 光周期影响:日照长度≥15 h/d,植株茎叶生长茂盛,但块茎的产量下降;日照长度12-13h/d,植株虽然较矮小,但产量高。 高温、长日照和弱光对地上茎叶有利,低温、短日照和强光对块茎膨大有利。

3、水分 马铃薯的蒸腾系数为400-600,生长期间有300-500mm均匀分布的雨水就可以保证马铃薯的正长生长。土壤以田间最大持水量60-80%最宜;苗期用水占15%;块茎形成期占20%以上;块茎生长期≥50%;淀粉积累期10%左右。

第四节   马铃薯的栽培技术 一、轮作换茬 为了经济有效地利用土壤肥力和预防土壤传播的病虫害及杂草,应与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轮作,轮作年限3年以上。避免与茄科作物、块根,块茎类作物轮作。

二、整地及施肥 马铃薯喜砂壤或壤土,实行秋深翻晒垄,耙耱保墒或起垄等作业。耕地深度,一般以15—20cm为宜。南方雨水多,整地时做成高畦,畦面宽2—3m,两畦间沟距和沟深各25一30cm。 结合耕地施足基肥,氮素施用量占全生育期所需养分总量的80%左右,磷、钾素全部。基肥应以腐熟的堆肥为主,每亩施用量按纯厩肥计为1—2t。在基肥不足时,集中施入播种沟内。

三、播 种 1.种薯出窖与挑选 种薯出窖的时间,应根据当时种薯贮藏情况,预定的种薯处理方法,以及播种期等三方面结合考虑。 2.种薯处理 三、播 种 (一) 播前种薯准备 1.种薯出窖与挑选 种薯出窖的时间,应根据当时种薯贮藏情况,预定的种薯处理方法,以及播种期等三方面结合考虑。 2.种薯处理 催芽 催芽可促进种薯解除休眠,缩短出苗时间,促进生育进程。

(二) 播种期 适于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的平均温度,大致在15—23℃,这段适于块茎生长发育的时间持续的愈长,产量也愈高。在此前提下,各地可结合当地的温度变化状况和耕作栽培制度来安排播种适期。

(三) 播种方法 马铃薯适于垄作形式。在高寒和阴湿地区,土壤粘重、地势低洼、生育期间降水较多的地方,大多采用垄作。例如我国东北、宁夏南部、新疆的天山以北各地均采用垄作。垄作的播种方法根据播种后种薯在垄中的位置,分为三类:①种薯播在地平面以上或是与地面相平。②把种薯种在地平面以下。③平播后起垄。

四、密 度 产量结构 马铃薯的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上的株数与单株结薯重量构成。单位面积株数是由密度决定的,而单株结薯重则是由单株结薯数和平均薯块重量所决定,单株结薯数又由单株主茎数和平均每主茎上结薯数决定。单位面积产量可用下式表示。 单位面积产量=每亩株数×单株结薯重(单株结薯重=单株结薯数×平均薯块重;单株结薯数=单株主茎数×平均每主茎结薯数)。

五、田间管理 (一)出苗前管理 (二)查苗补苗 (三)中耕除草和培土 (四)追肥 马铃薯的看苗诊断,以倒数第4叶片(充分展开的幼龄叶子)叶柄的氮、磷、钾含量作为诊断指标。 (五)灌溉和排水 (六)防治病虫害 常见的有晚疫病、青枯病、环腐病、疮痂病、癌肿病等。

六、收获及贮藏 (一)收获 当植株大部分茎叶枯黄时,块茎很容 易与匍甸茎分离,周皮变硬而厚,块茎干物质含量达到最高限度,为食用块茎的最适收获期。种用块茎应提前5一7天收获,以避免低温霜冻危 害提高种性。

(二)贮藏 1.块茎在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 刚收获的块茎,呼吸作用旺盛,在5—15℃下所产生的热量可达30—50kJ/t·h,如果温度增高或块茎受伤感病等情况下,呼吸强度更高。 2.贮藏的基本条件和方法 贮藏地点或贮藏窖,要具有通风、防水湿,防冻和防病虫传播的条件。贮藏前将块茎分级和摊晾7—15天,进行“预贮”,使伤口愈合,薯皮紧实,降低呼吸强度。

第五节 马铃薯病毒病害及其防治途径 一、马铃薯的“退化”与病毒病害 马铃薯‘退化”,早在16世纪,马铃薯由南美洲引到欧洲时,人们就发现了一种通过种薯世代相传的特殊病态。1676年,英国人安迪松称这种现象为“退化”。从此,围绕所谓退化原因,经过近300年的研究、争论和探讨,终于搞清了所谓“退化”的原因,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病害。病毒病害一般减产20%一30%,重者减产50%以上。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比低纬度、低海拔地区较轻。

二、病毒病害的种类及发病原因 种类:马铃薯的病毒病害种类多种,我国常见的有卷叶病是由卷叶病毒(PLRV)引起,花叶病是由马铃薯X病毒(PVX)或马铃薯A病毒(PVA)引起,条斑花叶病是由马铃薯Y病毒(PVY)引起;皱缩花叶病是由马铃薯X病毒和Y病毒复合侵染引起,束顶病是由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引起。这些病毒通过机械磨擦,蚜虫、叶蝉和土壤线虫等媒介传播侵染。有的是一种病毒单一侵染,有的是两种或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病毒侵染植株地上部后,逐渐向块茎移动,并在块茎中潜伏和积累,通过无性世代传给后代。

晚疫病 环腐病 病毒病

原因:温度对传毒媒介(蚜虫等)有明显的影响,据调查,冷凉高海拔地区蚜虫少,而温暖低海拔地区则多;高温能使马铃薯自身的抗病性减弱,高温有利于病毒迅速侵染和复制,加重了发病程度,变温对病毒有抑制作用。此外,栽培和贮藏过程中的其它条件,也影响植株生长和病毒侵染为害程度。在相同条件下,由于品种的抗病耐病能力不同,有感病轻重之别。

三、防止马铃薯病毒病害的途径 (一)抗病育种 培育具有高度抗病毒,经济性状优良的马铃薯品种,是防止病毒病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由于马铃薯可被多种病毒感染,给育种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在我国目前应以抗Y病毒和纺锤块茎病毒为育种工作的重点,并兼顾其它病毒。长期栽培的品种,都对Y病毒具有一定的抗性,如早熟种丰收白和白头翁等。

(三)生薯的利用 在马铃薯病毒中,除纺锤块茎类病毒外,均不通过种子传播。因此,利用实生苗繁殖种薯,可以排除病毒。 (二)建立马铃薯无病毒良种繁育体系 利用茎尖组织培养法,培育和繁殖了一批优良的无毒种薯。 (三)生薯的利用 在马铃薯病毒中,除纺锤块茎类病毒外,均不通过种子传播。因此,利用实生苗繁殖种薯,可以排除病毒。

(五)淘汰病株病薯 马铃薯通过种薯带病毒传染,进行田间拔除病株,淘汰病薯,选留无病毒种薯等,对防止病毒病害的传播侵染有显著效果。 (四) 治蚜防病 防治蚜虫对防止卷叶病毒等的传播十分有效,尤其在马铃薯无病毒繁育体系中的各级种薯田,更应进行防治蚜虫。 (五)淘汰病株病薯 马铃薯通过种薯带病毒传染,进行田间拔除病株,淘汰病薯,选留无病毒种薯等,对防止病毒病害的传播侵染有显著效果。

(六)调节播种期和收获期 通过播种期和收获期的改变,使种薯形成期处于较冷凉的季节,躲过蚜虫大量繁殖和迁飞期,减少昆虫传毒机会。一季作区可采用夏播留种,二季作区可采用秋播留种,并根据当地具体条件,适当早收,以避免或减少病毒的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