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希爱力”将更多的把目光聚焦在慢性疾病、合并有ED症状的患者,期望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这些患者更早、更好地摆脱ED的痛苦,帮助更多的家庭回归和谐与幸福。应该说,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或者说这是各位肩负的一项使命。当大家迅速、有效、持续地完成这项使命的时候,你将赢得客户的尊重与信赖,而不再是拒绝与白眼,当然,大家完成销售指标的压力也将会得到缓解,而且我相信部份同事还能超越指标。(这么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单纯依靠置换竞品,是无法实现销售突破,也是无法实现产品真正的市场突围。建议将争取慢病消费者,作为2011年的消费者推广策略。个人观点,供商榷)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ED与糖尿病”之间的有关知识和讯息。 ED与糖尿病
内容提要 慢性疾病合并ED的发病率 ED合并糖尿病
ED的流行病学- ED越严重合并症发病率越高 无 轻度 轻到中度 中度 重度 高血压 24% 25% 32% 42% 39% 高胆固醇 20% 27% 35% 38% 前列腺肥大 10% 16% 23% 26% 心脏问题 3% 7% 34% 焦虑 13% 15% 18% 19% 糖尿病 11% 8% 抑郁 12% 心肌梗塞发作或心脏手术 4% 29% 动脉硬化 6% 脊髓损伤 5% 前列腺癌 1% 透过这份统计报表,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ED病情越严重,患者并发合并症的风险越高。例如,轻度ED患者中高脂血症的发病率是25%,中度和重度患者的高脂血症发病率则上升为35%和38%,前列腺肥大和糖尿病患者中患有ED的比例分别高达81%和59%。 Shabsigh R et al. J Urol. 2005;174:662-667.
内容提要 慢性疾病合并ED的发病率 ED与糖尿病 下面将介绍一些糖尿病患者中ED的发生情况。
糖尿病是ED的主要危险因子 慢性疾病 增加 ED 风险* 糖尿病1,2 4.1 前列腺疾病1 2.9 外周血管疾病1 2.6 心脏问题1 1.8 高血脂1 1.6 高血压1,2 抑郁3,4 *年龄相关的风险比.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 问卷中的前列腺症状 统计数据显示,糖尿病是E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如上表所示,糖尿病使ED的发病风险增加4.1倍,是最高的。 1. Martin-Morales A et al. J Urol. 2001;166:569-575. 2. Braun M et al. Int J Impot Res. 2000;12:305-311. 3. Goldstein I. Am J Cardiol. 2000;86(suppl):41F-45F. 4. Feldman HA et al. J Urol. 1994;151:54-61.
ED常伴糖尿病 68% 男性高血压患者患有ED 60% 男性ED患者患有血脂异常 40% 男性ED患者患有冠状动脉硬化 Source: 68% 男性高血压患者患有ED 60% 男性ED患者患有血脂异常 40% 男性ED患者患有冠状动脉硬化 20% 男性ED患者患有糖尿病 11% 男性ED患者患有抑郁 Review: Reviewer Memo: 对于ED病人来说,10个ED病人中就有2个患有糖尿病,更说明了两者的紧密联系。 Billups K, Friedrich S. J Urol. 2000;163(4) Abstract 655. Braun M et al. Int J Impot Res. 2000;12:305-311. Burchardt M et al. J Urol. 2000;164:1188-1191. Levine L, Kloner R. Am J Cardiol. 2000;86:1210-1213. Pritzker MR. Circulation. 1999;100(suppl I):I-711. Abstract 3751. Seftel A. J Urol. 2004;171:2341-2345. Slide Modified: references fixed - mt Memo:
ED越严重糖尿病发病率越高 合并症 ED 严重程度 无 轻度 轻到中度 中度 重度 高血压 24% 25% 32% 42% 39% 高胆固醇 20% 27% 35% 38% 前列腺肥大 10% 16% 23% 26% 心脏问题 3% 7% 34% 焦虑 13% 15% 18% 19% 糖尿病 11% 8% 抑郁 12% 心脏梗死发作或心脏手术 4% 29% 动脉硬化 6% 脊髓损伤 5% 前列腺癌 1% 而且,ED病情越严重,合并心糖尿病的风险也越高。例如,轻度ED患者中的糖尿病患病率是8%,中度患者是16%,而重度ED患者的发病风险则高达24%。 Shabsigh R et al. J Urol. 2005;174:662-667.
ED与糖尿病的伴发情况 糖尿病患者:23-75%合并ED; 糖尿病患者更易早发ED:50%的糖尿病患者在10年内发生ED; 治疗率低:<18% 23-75%的糖尿病患者合并ED,而且糖尿病患者更易早发ED,50%的糖尿病患者可在10年内发生ED。同前面所提到的ED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征兆一样,ED可能也是糖尿病的首发症状。 可是,在临床工作中,许多糖尿病患者的ED问题却被忽视,未给予有效的治疗,治疗率不足18%。 Tamler R. Gend Med, 2009, 6: 4-16.
ED伴发糖尿病的机制 神经机制: -高血糖造成神经纤维多元醇沉淀、变性; -神经病变影响阴茎触觉,降低勃起反应; -神经损伤影响阴茎海绵体平滑肌舒张; 血管机制: -血管粥样斑块造成血管管腔狭窄; -阴茎海绵体毛细管基底膜增厚; -阴茎海绵窦和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那么,糖尿病是如何引起ED的呢?首先,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系统和血管受损病变,就ED而言,表现为阴茎神经反应麻木,阴茎血管增厚变窄,引起阴茎海绵窦和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血流放缓,从而产生勃起障碍。 Tamler R. Gend Med, 2009, 6: 4-16.
ED伴发糖尿病的机制(续) 平滑肌机制: -阴茎海绵体平滑肌发生变性; -阴茎海绵体间质组织增生; -海绵体平滑肌舒张性物质(NO)灭活,收缩性物质(内皮素)亢进; 内分泌机制: -睾丸组织发生变性; -雄激素分泌不足 再者,糖尿病可以直接引起阴茎海绵体平滑肌变性、组织增生,破坏平滑肌舒张因子一氧化氮;另外,糖尿病还可以引起睾丸变性,导致雄激素分泌不足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引发ED. Tamler R. Gend Med, 2009, 6: 4-16.
希爱力®对伴发糖尿病ED患者的疗效:勃起功能 希爱力对于伴发糖尿病的ED患者疗效良好。10mg和20mg希爱力治疗后,患者IIEF评分均显著提高,比如Carson研究中希爱力20mg治疗后的评分达到了23分,超过了22份正常值,说明患者经治疗后勃起功能几乎恢复了正常。 T:他达拉非;V:伐地那非;S:西地那非; P:安慰剂;柱子下方数字代表药物用量(mg) Nehra A. Mayo Clin Proc. 2009; 84(2): 139-148.
希爱力对伴发糖尿病的ED患者的疗效:SEP3 Source: SEP3: 你可以维持勃起以完成性交吗? 22% 49%* 53%* 安慰剂(n=194) 他达拉非 10 mg (n=139) 20 mg (n=286) SEP 3答案肯定的患者百分比 基线 Review: Reviewer Memo: 与安慰剂相比,10mg和20mg希爱力治疗后,成功完成性交的糖尿病ED患者的百分比也显著提高,分别为49%和53%,P值<0.001,说明明显优于安慰剂。 *p<0.001 vs. 安慰剂 Fonseca V et al. Diabetologia. 2004;47:1914-1923. Slide Modified: Memo:
希爱力对伴发糖尿病的ED患者的疗效: 勃起功能改善率 75%* 根据GAQ问题1肯定回答的平均病人百分比 30% 采用另一个总体评估量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的评估结果也正是,在患有ED的糖尿病患者中,希爱力对勃起功能的改善率达75%,明显优于安慰剂(P<0.001)。 安慰剂(n=201) Tadalafil 20 mg (n=295) Strojek K, et al. Int J Impot Res, 2003, 15: S26. * P<0.001 # GAQ问题: 治疗是否提高了你的勃起程度?
希爱力®对伴发糖尿病ED患者的安全性 糖尿病ED患者的希爱力®不良事件与无糖尿病的ED患者相似; 最为常见的不良事件:仍然是头痛、背痛以及消化不良(11%)。 希爱力®可以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反而可以减少血管病变相关不良事件; 在安全性方面,希爱力®在糖尿病ED患者中的不良事件与无糖尿病的ED患者相似。最为常见的不良事件仍然是头痛、背痛以及消化不良。而且由于希爱力潜在的改善内皮功能作用,这有可能有助于减少患者的血管病变风险。 Aversa A, et al. Int J Impot Res, 2007, 19: 200 -207.
伴发糖尿病ED患者使用希爱力®注意事项 糖尿病性ED应以糖尿病治疗为基础 虽然糖尿病患者的血药浓度低于一般人群,但无需调整希爱力®剂量 糖尿病性ED患者服用希爱力时,一般不需要特别注意。但是,治疗同时不能忽视了基础疾病的治疗,血糖控制不好不利于ED的治疗。虽然希爱力在糖尿病患者血中的浓度稍低,但是不会影响临床疗效,所以不需要增加药物剂量。而且,希爱力相对于西地那非和伐地那非的视觉不良反应少,可安全用于合并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ED患者。 Aversa A, et al. Int J Impot Res, 2007, 19: 200 -207.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