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课堂,寻求效益 —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牟平区实验小学 战丽娜
几人同上一节课的炼课活动: 三上教学流程
一、炼课历程 第一堂课: 统计
一位教师的话使大家幡然醒悟:“课上得太平淡了,没有引起学生思维上的碰撞。” 弱化了: 1、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 2、统计方法的自主优化
第一次播放: 问题:你知道各种动物分别是多少只吗?
师: 大家 讨论一下吧,看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学生你看我,我看你,一脸茫然) 央求老师:老师再放一遍吧。 师: 为什么? 生:(很真切)老师,刚才我们光顾着看画 了,没注意各种动物究竟有多少只啊?
第二次播放: 师: 做好准备了吗? 生:(聚精会神地听,自觉地拿起笔和本准备做 记录) 师:(课件播放结束)讨论一下,到底怎么解决 这个问题? 生1:(又是茫然),我的可能不对。 生2:(又是茫然),我的可能也漏了。 (小组同学记录的五花八门。) 生:(再一次央求)老师再放一遍吧? 师: 为什么? 生: 原来我们的方法可能不对。这一次我们小 组分工统计每一种动物有几只。
第三次播放: (小组同学急忙讨论每人分工情况。) 师: 准备好了吗? 生:(很响亮地)好了。 (播完后) 生: 耶……
课后反思: 一、个个“问题”牵动着学生的思维。 第一次遇到的困难:光顾着玩没注意。 第二次遇到的困难:走得太快没注意方法。 二、次次“失误”挑战着学生的思维。 第一次失误:强化学生的统计意识。 第二次失误:认识优化统计方法的重要性。 三、种种“比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第二堂课: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57+29: 50+20=70 7+9=16 70+16=86 57+20=77 77+9=86
第一次教学: 师:(出示例题57+29)你会算吗? 师: 很多小朋友能较快地算出得数,你能说说这道 题你是怎么口算的吗? 生1:7+9=16 5+2=7 1+7=8 师: 这个小朋友是用在脑子里摆竖式的方法进行 计算的。还有其他算法吗? 生:(举手的人很少)7+9=16 50+20=70 16+70=86 师: 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只要两步就行了, 你知道吗? (学生沉默) 师: 那我来给大家介绍吧。把29分成20和9, 57+20=77,77+9=86……
师:(出示例题57+29)你会算吗?请你自己想想,然后在组里进行交流。 第二次教学: 师:(出示例题57+29)你会算吗?请你自己想想,然后在组里进行交流。 ①50+20=70 7+9=16 70+16=86 ②7+9=16 50+20=70 16+70=86 ③57+20=77 77+9=86 ④29+7=36 36+50=86 ⑤60+30-3-1=86 ⑥57+30-1=86 ⑦56+30=86
师:这些口算方法你比较喜欢哪种,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5种,因为它只要两步就够了。 生:我喜欢第1种,因为它很简单。 生:我喜欢第4种,我喜欢第7种…… 师: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第三次教学: 第一类: ① 50+20=70 7+9=16 70+16=86 ② 7+9=16 50+20=70 16+70=86 第一类: ① 50+20=70 7+9=16 70+16=86 ② 7+9=16 50+20=70 16+70=86 第三次教学: 第二类: ③57+20=77 77+9=86 ④29+7=36 36+50=86 第三类: ⑤ 60+30-3-1=86 ⑥57+30-1=86 第四类: ⑦ 56+30=86
第一类后:老师就及时引导:“这两种方法好象有些差不多。你能发现他们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吗?”“你觉得是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倒着算简单,还是先算十位再算个位顺着算更方便呢?” 第三类后:教师又引导,这两种都是用估算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更简便一些? 四类结束后:上面的这些方法都能正确地口算出得数,但是口算的要求是又对又快要能迅速地算出得数。那么如果请你选择,你觉得这些方法中哪一类能算得既对又快呢?”
二、结合本次炼课活动的思考: 有效教学:所谓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 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 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者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倡 导:自我对话
过份强调教学情景的创设。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2、质疑式问题情境 3、矛盾式的问题情境 4、创设递进式的问题情境 第一、情境的有效性: 过份强调教学情景的创设。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1、悬念式的问题情境 2、质疑式问题情境 3、矛盾式的问题情境 4、创设递进式的问题情境 下一步
师:小明的爷爷今年2月29日过第28个生日,请你们猜一猜,小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了? 师:小明的爷爷今年28岁,那小明的爸爸今年应该多少岁?有28岁抱孙子的爷爷吗? 返回
师:上下两个面一样大的就是圆柱体吗? 返回
教学三角形按角分类时,教师课前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先任取其中的一张,出示这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用别的东西盖住,然后问学生能否判断出这张纸片是什么三角形?
18 2 36 36 = 2x2x3x3 6 3 3 2 6 6 6 = 2x3
256 2 128 64 32 16 8 4 3 2 6 18 36 返回
第一步:出示一个铁丝弯成的圆,谁来指出这个圆的周长?谁有办法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切断拉直、滚动一周) 第二步:如果要测量一个圆形的花坛的周长怎么办?这时上面两种方法就不行了,逼着学生另外想办法,(用卷尺或者绳子围一周后再测量出绳子的长度) 第三步: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测量这个圆的周长。
四种情况: A(代表1)与8 2与7 3与6 4与5 返回
第二、追问的有效性: 2 1
1、能不能不用短除法直接报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5,15)= (8,24)= (18,9)= (5,15)= (8,24)= (18,9)= 有效追问一:谁能接着出题?(激发学生的热情) 有效追问二:你能用一句话把写不完的题目概括出来 吗?(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是这两个 数的最大公因数。 ) 有效追问三: 师:(14,?)=7,这个应该是什么呢? 有效追问四: 师:你们认为只要是7的倍数就行,请问28是不是7的倍数,但14和28的最大公因数是7吗?
第三、体验的有效性
第四、操作的有效性 角的认识、 实物中找角、 课本上量角、 生活中辨角、 动手画角、 折角、 剪角等
时分的认识: 第一、引入新课,猜猜谜语。 第二、认识钟面,观察外形。 第三、巩固知识,学画钟面。 第四、感受一分钟。 第五、体验一小时。 第六、认识几时几分。 第七、学拨钟面。 第八、比赛修钟表。 第九、合理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让八个同学 戴上写有时间的头饰到台上进行排序) 第十、讲时光老人来做客的故事。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结论: 1、2、3厘米不行。 4、5、6、7、8厘米可以。 9、10厘米不行。
1+3=4 4<6 2+3=5 5<6 3+3=6 6=6 学生总结:凡是两边加起来小于第三条边或者是等于第三条边时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4+3=7 7>6 5+3=8 8>6 6+3=9 9>6 7+3=10 10>6 8+3=11 11>6 9+3=12 12>6 再次操作发现: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才可以。 思考发现:最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
三角形稳定性,明确指向 于“形状和大小完全确定”。
第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1、把不具备合作性学习的问题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 2、有些需要讨论的问题学生还没有展开就草草收场。
第七,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一节课的好坏,应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唯一的评价标准那就是学生,不管教师做什么,学生动起来,思维动起来,紧张起来,随时在想问题,这样才是真正的好课。
老师真佩服你们,尽管老师喜欢课堂上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但是当只应该有一种声音的时候,你们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反方:祝贺你们,是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方: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咱们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
第八,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昨天夜里,动物王国博物馆里一个宝石被盗,狮子大王大为恼火,命令黑猫警长必须在三天内破案,找回被盗的宝石,聪明能干的黑猫警长带领动物公安局的全体的人员日夜工作,终于锁定四名嫌疑人员:狐狸、老鼠、乌鸦、猫头鹰。请小朋友猜猜看,是谁偷走了宝石呢? 后来黑猫警长又在案发现场发现了盗贼的一个羽毛,大家再猜猜看可能是谁偷走了宝石? 后来经过走访得知,盗贼习惯白天睡觉,晚上出来,你能确定是谁偷走了宝石?
开放活动一:在直观图形中找倍数关系。
开放活动二:在图与数的结合中找倍数关系。
开放活动三: 在数字卡片中找倍数关系。 24 6 6 36 12
开放活动四: 在实践生活中找倍数关系。
设计层次化的练习,引导学生逐步加深理解 第一层次:在直观图形中找倍数关系。 第二层次:在图与数的结合中找倍数关系。 第三层次:在纯数字中找倍数关系。 第四层次:在实践生活中找倍数关系。
A、一根圆柱形铁皮通风管长7米,底面半径1分米,制作40节这样的通风管,一共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 B、小明家用85米的篱笆,沿房屋墙壁围成一个长方形养鸡场,养鸡场长35米,这个养鸡场面积是多少? C、做两只抽屉,它的长是4分米,宽是2.5分米,高是1.2分米,至少需要多少木板? D、小明的自行车外轮半径是0.35米,如果车轮平均每分钟前进120周,它一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
第十:数学意识培养的有效性: 阳光小学教师年龄情况如下表。 你能计算出全校教师的平均年龄吗? 根据计算结果你能想到什么? 组别 语文组 (20人) 数学组 (12人) 艺体组 (5人) 综合组 (3人) 平均年龄(岁) 32 30 24 40 你能计算出全校教师的平均年龄吗? 根据计算结果你能想到什么?
第一种: (32+32+24+40)÷4=32(岁) 第二种: (32+32+24+40)÷(20+12+5+3)=3.2(岁) 第三种: (32×20+32×12+24×5+40×3)÷(20+12+5+3)=31.6(岁) 第四种: (32×20+32×12+24×5+40×3)÷4=316(岁)
每千克梨的售价是2.8元,买1.38千克梨实际应付多少元? 2.8x1.38=3.864 四舍五入取近似值为3.9元。 实际生活中,一般为?元。
一张方凳的面是由边长0。32米的正方形木板做成的,凳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0.32x0.32=0.1024平方米 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会估计为?
第一、阿姨准备接你和你的朋友去游玩,为了接你的朋友,她需要你朋友的地址,你认为提供一个近似数行吗? 第二、你和三个朋友约好上午10:45在入口处会面,你认为将时间近似到11:00到达好吗? 第三:你想买3个0。5元的游戏币,还想买2。95元的奶油砚面包,你有5元钱,你需要求出精确值才能判断你的钱够不够吗?
三、在有效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大胆放手。 判断题:0.3/0.2=1……1 师:同学们,你们说余数是1对吗? 师:为什么不对? 师:不是1,那是多少呢? 师:商不变,余数怎么变化呢? (生得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扩大几倍后,余数也应扩大几倍)
2、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 引入题:男生有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倍,女生有多少人? 第二题:男生有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1。5倍,女生有多少人? 第三题:男生有20人,女生人数是男人生数的3/2倍,女生有多少人?
有11朵黄花,7朵紫花,黄花比紫花多多少朵?紫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3、上课要真正地关注学生 案例1: 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操作过程的片断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操作的方法,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想法去操作,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帮助) 师:三角形又是一个新的图形,它的面积我们不知道怎样算,你能联想到什么办法呢? 师:任意两个三角形都可以吗?
学生回答有“一百七十九度”、“一百七十九度多一些”、“一百八十度”、“一百八十度不到”、“一百八十一度”…… 案例2: 课堂观察三角形内角和探究 学生回答有“一百七十九度”、“一百七十九度多一些”、“一百八十度”、“一百八十度不到”、“一百八十一度”…… 师:实际上它们都是一样大小的,因为量角器量出的角是不精确的,会出现什么情况?(数生附和:有误差。)对,量角器在度量的时候是有误差的。大家看看,它们都在一个什么数的周围啊? 师:你的“左右”用得很好。如果我们从整十整百数的角度看,它们都在一个什么数的左右呢? 师:现在我们能得到结论了吗?
师:你用什么来证明你自己的猜测呢?先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去验证。 师(举起向学生“借来”的两个三角形):大家都认为这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大小都不一样(用手指依次指点着两个三角形对应的内角,并用手指示意它们大小的不同)。于是,我们就想,将这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加起来后,它们的大小会是一样呢,还是不一样? 师:你用什么来证明你自己的猜测呢?先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去验证。
师:很好!大家通过度量角的大小的方法,发现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加起来后的大小是并不相同的。但是,假如我们再仔细地观察一下每个人求出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加起来的结果,你可能会发现些什么呢?(生不语)你们有没有想过,虽然每个人将自己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加起来后,结果是不一样的,但是它们却为什么这么接近?(学生嗡声渐起,有的面面相觑)猜测一下,可能会是什么原因? 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减少这种误差呢? 师:谁先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又发现了什么? 师:为什么不要再量了?
4、引导学生的思考是关键 出示情境图,王大叔正在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哪种围法面积最大?
围法 长 宽 周长 面积 第一种 8 1 18 第二种 7 2 14 第三种 6 3 第四种 5 4 20
第一步: 放开教学,让学生用小棒围栅栏,学生围得各式各样,有的用完了十八根小棒,有的没有用完。 第二步:引导:为了把18根栅栏全部用上,不多也不少。 第三步:如果不是18根,而是10000根,要你围成长方形羊圈,有几种围法?哪种围法面积最大呢?怎么办?
围法 长 宽 周长 面积 第一种 8 1 18 第二种 7 2 14 第三种 6 3 第四种 5 4 20
长 宽 4999 1 4998 2 4997 3 …… …… 2501 2499 2500 2500
4、外在形式必须和内容结合才真正有效 请给这些算式分类: 8+2 12-2 5+2 7+3 12+3 7+8 5+4+1 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