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回归大一统 一、新统一的基础 二、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三、隋朝的制度变革 四、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一、新统一的基础 文化整合 民族融合 分裂时代的历史遗产 国土开发
下下 下中 下上 中下 中中 中上 上下 上中 上上 土质 扬州 荆州 梁州 兖州 冀州 豫州 青州 徐州 雍州 九州 新统一的基础 国土开发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北方经济差距相当大。魏晋南北朝的国土开发主要是指江南地区的开发。 下下 下中 下上 中下 中中 中上 上下 上中 上上 土质 扬州 荆州 梁州 兖州 冀州 豫州 青州 徐州 雍州 九州 《尚书 · 禹贡 》
新统一的基础 国土开发 南方: 《史记 · 货殖列传》: 江南卑湿,丈夫早夭。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北方: 新统一的基础 国土开发 南方: 《史记 · 货殖列传》: 江南卑湿,丈夫早夭。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北方: 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新统一的基础 国土开发 33.6% 1609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19% 1088万 西汉元始二年(2) 占总人口比例 南方人口 时间 新统一的基础 国土开发 33.6% 1609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19% 1088万 西汉元始二年(2) 占总人口比例 南方人口 时间 东汉末年,北方移民大批迁入南方,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三国时,移民较多的成都平原、太湖流域和淮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新统一的基础 国土开发 建安十九年(214),曹操命朱光在皖北屯田,“大开稻田”。孙吴大将吕蒙:“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乃具陈其状。于是权亲征皖。 ——《三国志》卷五四《吕蒙传》 青龙三年(235)春,权遣兵数千家佃于江北。至八月,〔曹魏前将军满〕宠以为田向收熟,男女布野,其屯卫兵去城远者数百里,可掩击也。遣长吏督三军循江东下,摧破诸屯,焚烧谷物而还。诏美之。 ——《三国志》卷二六《满宠传》
新统一的基础 国土开发 导致这次分裂的物质的与根本的因素,是几个对立竞争的经济区的兴起。这些经济区的生产力及其位置,能足以使它们成为同统治主要基本经济区的君主的权威,作长期抗衡的基地。蜀的日益成长,和长江下游吴的新兴昌盛,就属于这种情况。这样便产生了力量均衡的三国时代。 ——冀朝鼎
新统一的基础 国土开发 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北方大量移民再次南下,至刘宋为止共约90万,占刘宋全境人口六分之一,北方移民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作物品种。 水利的兴修,发挥了江南水利资源的优势。 东晋: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每岁丰稔” 荻塘“溉田二百余顷” 宋:吴兴塘“灌田二千余顷” 梁:豫州 “苍陵立堰,溉田千余顷。岁收谷百余万石”
新统一的基础 国土开发 扬州(略当江南大部)“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约相当今宁绍平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荆城(今湖北江陵)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宋书》卷五四史臣曰 四川盆地“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盖一都之会也” 。 ——《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 梁建康“城中二十八万余户,……东南西北各四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九○升州引《金陵记》
新统一的基础 国土开发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中央集权国家,辉煌的文治武功,灿然可观的典章制度,规模巨大的建设工程,尽管多出现于统一时期,但是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包括小工程的兴建,却往往在分裂时期更为显著。一般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以至经济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数重镇,只有这些地方才有优先发展的机会;远离交通干线的地区,例如南方腹地广大地区,发展速度则要缓慢一些。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往往在交替出现的分裂时期逐渐得到一些弥补。分裂时期的小国,为了自立自存,不得不勉力开发一些道路河渠等工程,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分裂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又给以后出现的统一局面提供更高的经济、文化基础。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周期性的发展过程。 ——田余庆:《古运河开发中所见的一个问题》 载《秦汉魏晋史探微》
新统一的基础 民族发育 北方发动的五次统一战争 1、曹操统一北方(200) 赤壁之战(208) 灭吴之战(280) 新统一的基础 民族发育 北方发动的五次统一战争 1、曹操统一北方(200) 2、前秦苻坚统一北方(376) 3、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439) 4、北周宇文邕统一北方(577) 赤壁之战(208) 灭吴之战(280) 淝水之战(383) 瓜步之战(450) 平陈之战(589)
新统一的基础 民族发育 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自瓜步战场北归,致书臧质,“焘与质书曰:‘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拓跋部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三秦氐、羌。设使丁零死者,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正减并州贼;氐、羌死,正减关中贼。卿若杀丁零、胡,无不利。’” ——《宋书》卷七四《臧质传》 代民至洛,始欲向尽,资产罄于迁移,牛畜毙于辇运;陵太行之险,越长津之难;辛勤备经,得达京阙。富者犹损太半,贫者可以意知。兼历岁从戎,不遑启处,自景明(500-504)已来,差得休息。事农者未积二年之储,筑室者裁有数间之屋,莫不肆力伊瀍,人急其务。实宜安静新人,劝其稼穑,令国有九年之粮,家有水旱之备。 ——《魏书》卷六五《李平传》
新统一的基础 文化整合 南朝的衰糜之气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魏正始及晋之中朝,时俗尚于玄虚,贵为放诞,尚书丞郎以上,簿领文案,不复经怀,皆成于令史。逮乎江左,此道弥扇,……望白署空,是称清贵;恪勤匪懈,终滞鄙俗。是使朝经废于上,职事隳于下。小人道长,抑此之由。 ——《梁书》卷三七《何敬容传》
新统一的基础 文化整合 东晋王丹虎墓出土墓志及丹丸
新统一的基础 文化整合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kun)衣,君何为入我裈中?” 新统一的基础 文化整合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kun)衣,君何为入我裈中?” 张季鹰(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毕茂世(卓)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世说新语 · 任诞》 南朝青瓷羊尊
新统一的基础 文化整合 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ba)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歕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颜氏家训》卷四《涉务》
新统一的基础 文化整合 北朝的雄健之风 《廿二史札记》卷一二《江左世族无功臣》: 新统一的基础 文化整合 北朝的雄健之风 北周甲马骑俑 《廿二史札记》卷一二《江左世族无功臣》: “而所谓高门大族者,不过雍容令仆,裙屐相高。……此江左风会习尚之极弊也。”
新统一的基础 文化整合 《李波小妹歌》 :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 ——《魏书》卷五三 新统一的基础 文化整合 《李波小妹歌》 :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 ——《魏书》卷五三 无论从服饰和风度上,都显示了汉人生活中所受鲜卑文化的影响。河北境内骑射之风的流行,反映了晋末以来北方民族对汉族的巨大影响。 ——唐长孺
新统一的基础 文化整合 《周书》卷一五《李弼传》 :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资以求荣位乎? 新统一的基础 文化整合 《周书》卷一五《李弼传》 :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资以求荣位乎? 《周书》卷一九《宇文贵传》:贵少从师受学,尝辍书叹曰:“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也!” 敦煌西魏壁画
二、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唐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独孤信 杨忠 宇文泰 隋 文 帝 周 宣 武 明 静 独孤 皇后 杨 皇 后 周隋帝室关系图 唐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独孤信 杨忠 宇文泰 隋 文 帝 周 宣 武 明 静 独孤 皇后 杨 皇 后 周隋帝室关系图 隋文帝杨坚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周武帝时杨坚袭父爵为隋国公。 576年 从周武帝伐齐,授定州总管。 578年 周宣帝即位,以皇后父拜上柱国、大司马。580年 五月,周宣帝卒,静帝即位。近臣郑译等矫诏引坚辅政。七月,平定相州总管尉迟迥等反抗,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十二月,进爵隋王。 581年 正月加九锡,二月篡位,国号隋,年号开皇,此年杨坚40岁,是为隋文帝。 《廿二史札记》卷一五《隋文帝杀宇文氏子孙》 “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隧安坐而攘帝位”。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邺城三台遗址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统一战争前的准备 政治:迫使突厥称臣,解决后顾之忧 《隋书》卷八四《北狄· 突厥传》: “佗(ta)钵( bo )控弦数十万,中国惮之,周、齐争结姻好,倾府藏以事之。佗钵益骄,每谓其下曰:‘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 。 策略:“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 结果:开皇五年(585),东突厥臣服于隋。 新疆发现突厥墓前石人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统一战争前的准备 经济:“大索貌阅” 和“输籍之法” “大索貌阅”主要是检查隐漏户口,检查户籍上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是否相符,以解决诈老诈小的行为。 “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输籍之法”主要是按照政府标准,确定每一户的户等。 结果:国家能够控制的人口数量增加了,赋役的来源有了保障。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八路平陈示意图 开皇九年(589)平陈,完成统一大业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造大舰,名曰五牙,上起楼五层,高百余尺,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容战士八百人,旗帜加于上。次曰黄龙,置兵百人”。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三、隋朝的制度变革 具体措施: 目的: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 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 选拔:废除九品中正制,以才授官 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 具体措施: 地方: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 意义:奠定了中国古代后半期官僚政治制度的基础。
隋朝的制度变革 魏晋南北朝州、郡、县的数量膨胀 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两、三 。 ——《宋书》卷一一《志序》 牧守令长,虚增其数。……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 ——《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 1025 350 23 梁 · 天监 1474 395 齐 1179 238 22 宋 438 109 42 陈 337 47 4 吴 县 郡 州
隋朝的制度变革 999 220 总计 1124 508 221 北周 413 116 东、西魏 586 104 梁·大同 县 郡 州 1255 190 隋炀帝 300 隋文帝
隋朝的制度变革 1、地方制度: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郡)县二级制 南北朝后期,州郡县的数目庞大。隋初平均每州管辖不到三个郡,每郡管辖只要两个县。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处。〔隋文〕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 ——《隋书》卷四六《杨尚希传》
隋朝的制度变革 1、地方制度:地方佐官中央任命 “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 ——《隋书》卷二八《百官志》 隋文帝“当时之制,〔吏部〕尚书举其大者,侍郎铨其小者,则六品以下官吏,咸吏部所掌。自是,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州郡无复辟署矣”。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隋代文官俑
隋朝的制度变革 1、地方制度:地方佐官中央任命 〔牛〕弘尝从容问〔刘〕炫曰:“案《周礼》士多而府史少,今令史百倍于前,判官减则不济,其故何也?”炫对曰:“古人委任责成,岁终考其殿最,案不重校,文不繁悉,府史之任,掌要目而已。今之文簿,恒虑覆治,锻炼若其不密,万里追证百年旧案,故谚云:‘老吏抱案死’。古今不同,若此之相悬也,事繁政弊,职此之由。” 弘又问:“魏、齐之时,令史从容而已,今则不遑宁舍,其事何由?” 炫对曰:“齐氏立州不过数十,三府行台,递相统领,文书行下,不过十条。今州三百,其繁一也。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其繁二也。” ——《隋书》卷七五《儒林 · 刘炫传》
隋朝的制度变革 皇 帝 政事堂 议政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出令 内史省 2、中央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 九 寺 工部 民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皇 帝 政事堂 议政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核颁布 出令 内史省 隋朝的制度变革 2、中央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 九 寺 工部 民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吏部
隋朝的制度变革 3、废除九品中正制,确立以才授官原则 《隋书》卷二八《百官志》 开皇十五年(595),“罢州县乡官”。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隋书·炀帝本纪》: 大业二年(606)诏:“百官不得计考增级,必有德行功能灼然显著擢之。” 大业八年(612)诏:“自三方未一,四海交争,不遑文教,唯尚武功。设官分职,罕以才授,班朝治人,乃由勋叙,莫非拔足行阵,出自勇夫,斅学之道,既所不习,政事之方,故亦无取。是非暗于在己,威福专于下吏,贪冒货贿,不知纪极,蠢政害民,实由于此。自今已后,诸授勋官者,并不得回授文武职事。”
隋朝的制度变革 隋朝制定《开皇律》,成为唐律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础 《开皇律》十二卷、五百条 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笞刑 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 杖刑 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徒刑 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 流刑 绞、斩 死刑
四、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即位后的两大工程: 一、营建东都洛阳 二、开凿大运河 目的:更有效的对关东和江南进行管理、控制
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隋书》卷三《炀帝本纪》: 仁寿四年(604)诏,“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 《资治通鉴》卷一八○《隋纪四》: 大业元年(605)“三月,丁未,诏杨素与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居民及诸州富商大贾数万户以实之”。 大业二年“春正月,辛酉,东京成”。
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隋代运河图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顾炎武) 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元和郡县图志》卷六《河阴县》 隋代运河图
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示意图 大运河贯穿海、黄、淮、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真正把中国历史上最基本的南、北两大区域密切沟通了起来。是唐代统一局面得以巩固的重要基础。
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永济渠赵州桥 及桥石栏板
隋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 。” ——《通典》卷七《食货 · 历代户口盛衰》 贯穿南北的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