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先修课程: 电子技术 测试技术 自动控制基础 机电传动控制 微机原理与应用 电器与PLC 机械设计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计算机软件考试命题模式 计算机软件考试命题模式 张 淑 平 张 淑 平. 2  命题模式内容  组织管理模式 − 命题机构和人员组成 − 命题程序  试卷组成模式.
Advertisements

第一章 总 论 张建民 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讲授:何庆中 机 电 工 程 系
连接器技术发展趋势及因应策略 生产&营销副总经理 王跃轩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二、数控机床的组成 数控机床构成图 图 数控机床的构成 零 件 图 样 程 序 编 制 信 息 介 质 输 入 装 置 数控装置
机械专业网站.
计算机网络教程 任课教师:孙颖楷.
GOOWI 万物“无”连 --低功耗蓝牙在IoT中的应用    魏心伟 高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课程总结 一、计算机网络基础 计算机网络定义和功能、基本组成 OSI/RM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相关概念, 模型中数据传输 等)
LSF系统介绍 张焕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本科毕业论文:某企业供应链库存成本优化分析
初级会计电算化 (用友T3) 制作人:张爱红.
克劳斯-雷克曼 教授 德国 凯勒数控教学仿真软件有限公司
实用操作系统概念 张惠娟 副教授 1.
UI(用户界面)集训班 Illustrator 高级班.
第10章 FPGA硬件设计 <EDA技术与应用> 课程讲义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一章 液压传动系统的基本组成 蓄能器 1 功用 (1)辅助动力源,短时大量供油 特点: 采用蓄能器辅助供油,可以减小泵的流量,电机的功率,降低系统的温升。
公司荣誉 Enterprise Honor.
第三篇 组织工作.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级基础知识 第二章 程序设计基础.
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运动控制部技术经理 李幼涵 高级工程师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介绍 信息工程学院 孙俊国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LSF系统介绍 张焕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第 3 章 基本概念.
存储系统.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S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课程设计.
园林专业本科阶段课程拓扑图:平台期课程 通识 12 数学 14 物理 4 化学 11 英语 6 政治 14
化学品清单 类型.
CPU结构和功能.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第4章 非线性规划 4.5 约束最优化方法 2019/4/6 山东大学 软件学院.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新一代安全网上银行 小组成员:杨志明 王晶 任毅 刘建中 关昊 刘超.
内容摘要 ■ 课程概述 ■ 教学安排 ■ 什么是操作系统? ■ 为什么学习操作系统? ■ 如何学习操作系统? ■ 操作系统实例
C语言程序设计 主讲教师:陆幼利.
微机系统的组成.
实验4 三相交流电路.
VisComposer 2019/4/17.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感城中心学校 陈利平.
长春理工大学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数字电路实验 数字电路实验室.
第八章 总线技术 8.1 概述 8.2 局部总线 8.3 系统总线 8.4 通信总线.
第六节 用频率特性法分析系统性能举例 一、单闭环有静差调速系统的性能分析 二、单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的性能分析
魏新宇 MATLAB/Simulink 与控制系统仿真 魏新宇
机械设备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管理 Maintenance integrity & reliability.
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验 陈学英.
计算机绘图 AutoCAD2016.
深 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SHENZHEN POLYTECHNIC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第二节 C语言的特点.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基于列存储的RDF数据管理 朱敏
机械设计A 、B 重修 涮分 学习过,想提高?? 上课 考勤?? 平时成绩 %
全伺服 柔性版印刷机 安川电机(中国)有限公司  运动控制事业部
本节内容 如何调试驱动程序? 视频提供:昆山爱达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官网地址: 联系QQ: QQ交流群 : 联系电话:
第十七讲 密码执行(1).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FVX1100介绍 法视特(上海)图像科技有限公司 施 俊.
B12 竺越
学习数据结构的意义 (C语言版) 《数据结构》在线开放课程 主讲人:李刚
入侵检测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毕玲.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研究生招生专业介绍.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先修课程: 电子技术 测试技术 自动控制基础 机电传动控制 微机原理与应用 电器与PLC 机械设计 一门综合性专业技术课程 先修课程: 电子技术 测试技术 自动控制基础 机电传动控制 微机原理与应用 电器与PLC 机械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 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领域 工业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 家庭自动化

工业自动化领域-数控机床

工业自动化领域-机器人

机电一体化系统 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领域 工业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 家庭自动化

办公自动领域

机电一体化系统 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领域 工业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 家庭自动化

家庭自动化

自动化设备都有共同的组成要素 由控制器控制机械运动 信息系统 电气系统 计算机 系统 机械系统 机电一体化技术把有机结合

我们学什么?(理念、系统整合) 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对机电一体化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2.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传动、导向、执行机构的设计和选择方法 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接口技术 4.机电一体化检测系统的组成环节,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检测与处理方法 5.机电一体化伺服和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全课程共分七章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概论 第二章 机械系统设计 第三章 接口设计 第四章 检测系统设计 第五章 伺服系统设计 第六章 控制系统设计 第七章 机电一体化总体设计 前五章为主要内容,二、三、四、五章为重点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概论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概论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第四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类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路线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以机械、电子技术为主的多门技术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高新、综合技术学科。其英文名字Mechatronics。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与电子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还在不断发展。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定义(日):机电一体化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的结合而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定义(英):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工程、电子学和智能控制算法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协同整合。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技术:即技术基础、技术原理、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得以实现、使用和发展的技术。 机电一体化产品:即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产生出来的新一代产品。 机电一体化目的 :使产品具有多功能、高效率、高智能、高可靠性、省材、省能、轻薄、细、巧。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包括: 1、机械技术、2、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3、检测与传感技术、4、自动控制技术、5、伺服驱动技术、6、系统总体技术-现代高新技术群,简称六项共性关键技术。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特点: 在机械产品中注入了过去所没有的新技术,把电子器件的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等功能“揉和”到机械装置中去,从而获得了过去单靠某种技术无法实现的功能和效果。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的实质: 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机电一体化产品或系统,综合运用现代高新技术,通过各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产品内部各部分合理匹配和整体效能最佳。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的效果: 对社会 —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 对制造商—产品的技术附加值高 对用户 —科技创造美好生活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产品的附加值的提高是和电子技术在系统中的使用比例相关的。

机 电 一 体 化 产 品 的 范 畴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技术比起传统的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是近三十多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型边缘学科。二战时期发明的雷达系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最早的产品。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概论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概论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第四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类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路线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二战后,日本潜心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到七十年代已经在工业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方面形成一系列产品,比如数控机床、传真机、打印机、家用电器等,到了八十年代在世界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欧美一样处于领先地位。大大提升了日本国的科技水平,提升了综合国力。总结大国发展的进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重要基础。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机电一体化领域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中。电冰箱、全自动洗衣机、录象机等家用电器;电子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脑CT、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仪、光纤束内窥镜等医疗器械; 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物料搬运车等机械制造设备;以及由微机控制正时点火、燃油喷射、排汽净化等交通设备等等,都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国家科委和机械电子工业分别组织专家根据我国的国情对发展机电一体化的目标,原则、层次和途径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利于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的政策法规,确定了数控机床、工业自动化控制仪表、工业机器人、汽车电子化等15个发展领域及6项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方向的课题;并明确提出要使我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产值比率发展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21世纪的主流技术之一。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概论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概论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第四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类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路线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造要素 机械系统(机构) 电子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 动力系统(动力源)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造要素   机械系统(机构) 电子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 动力系统(动力源) 传感检测系统(传动器) 执行元件系统(如电机)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构成 1、宏观分析(外部)    1、宏观分析(外部)      抽象化地表明系统的功能,对工业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进行变换、传递、储存,产生新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机电一体化系统对工业三大要素的作用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对物质-加工机(加工中心、数 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 对能量-动力机(电动机、水轮机、内燃机等) 对物质-加工机(加工中心、数 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 对能量-动力机(电动机、水轮机、内燃机等) 对信息-信息机(测试仪器、仪表、打印机等)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2、微观部分(内部) 为了实现上面的目的,系统内部必须具备五大功能要素:      为了实现上面的目的,系统内部必须具备五大功能要素: 主功能或称操作功能(完成目的功能必须的)、动力功能、控制功能、计测功能、构造功能。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五大功能要素 主功能或操作功能-实现目的功能(与执行机构相对应)。  动力功能-向系统提供动力,让系统得以运转。 计测功能-获取外部或内部信息。 控制功能-对整个系统实施控制。 构造功能-构成系统的子系统和元部件维持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关系所必须的功能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五大功能要素和构造要素对应关系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三、机电一体化系统构成要素的联接 五个基本组成要素之间并非简单拼凑而成,工作中它们各行其职,相互协调、补充,共同完成目的功能。 即在机械本体的自持下,由传感器检测运行状态及环境变化,将信息反馈给计算机对计算机进行处理,并按要求控制动力源驱动执行机构工作,在结构上各组成要素通过各种接口和相关软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内部合理、外部效能最佳的产品。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系统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口性能。 机电一体化设计:接口设计。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概论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概论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第四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类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路线

第四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类 根据机电结合程度和形式的不同,机电一体化产品分: 功能附加型 功能替代型 机电融合型

第四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类 功能附加型:在原有的基础上,采用微电子技术使产品功能增强,性能得到适当的提高。如 经济型数控机床、电子称、数显量具、自动化洗衣机等。

第四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类 功能替代型:用微电子技术及装置取代原产品中的机械控制功能、信息处理或主功能,使产品结构简化、性能提高、柔性增加。如电子缝纫机,自动照相机,线切割加工机床,激光手术器(取代了主功能)

第四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类 机电融合型:根据产品功能、性能要求和技术规定专门设计。采用专门的设计硬件,使产品结构更加紧凑,设计更加灵活,成本更低/更深层次的机电结合——传真机、复印机、摄像机磁盘驱动器、CNC数控机床等。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概论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概论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第四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类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路线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机电一体化是多种技术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概括说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主要有下述六项。 机械技术 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 检测与传感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 伺服驱动技术 系统总体设计技术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一、机械技术    主功能、构造功能主要靠机械技术实现。相对传统的机械技术有不同,对机械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新材料,新工艺,新原理,新机构等的不断出现,现代设计方法的不断发展完善,以满足减轻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和刚度,改善性能的产品要求。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二、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交换、存取,运算、判断和决策等,实现信息处理的工具是计算机。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计算机与信息处理装置指挥整个产品的运行。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三、检测与传感技术 三、检测与传感技术     检测与传感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传感器及其信号检测装置。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传感器作为感受器官,将各种内外信息通过相应的信号检测置反馈给控制及信息处理装置。因此检测与传感是实现自动控制的关键环节。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四、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范围很广,包括自动控制理论、控制系统设计、系统仿真,现场调试、可靠运行等理论到实践的整个过程。控制技术内容包括高精度定位、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效正、补偿、示教再现、检索等控制技术。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五、伺服驱动技术 研究对象:执行元件及其驱动装置(执行机构:气动、电动、液压等)(驱动装置:电动机驱动电源、电力电子器件、集成化的功能电路)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六、系统总体设计技术    从整体目标出发,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将系统总体分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系统继续分解,直到找到可实现的技术方案,然后把功能和技术方案组成方案组进行分析、评价和优选的综合应用技术。接口技术是其主要内容。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概论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概论 第一节 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第三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构成 第四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类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路线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路线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思想与设计类型 1、设计思想:机电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思想与设计类型 1、设计思想:机电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设计机械机构时要考虑与控制系统相匹配、设计控制系统时 应根据机械系统的固有参数来选择和确定电气参数。     不论对三种类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任一种设计思想均相同。如果细分一下思想方法有三种:    机电互补法,用于功能替代型产品,用通用专用电子部件取代传统机械中的部件以弥补机械技术不足。    结合法,用于机电融合型产品,将各组成要素有机结合为一体构成专用或通用的功能部件。    组合法,将结合法设计制成的功能部件(标准件,通用件)、功能模块组合成机电一体化系统。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路线 2、设计类型        开发性设计: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根据功能和性能要求,按照机电一体化设计原理。为满足市场要求所进行的设计。要求设计者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广泛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适应性设计:在原有产品总的原理方案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对产品的某些局部加以变动或改进,以增加功能、提高性能和质量或降低成本为目的所进行的设计。    变异性设计:在设计方案和功能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尺寸、速度、力或功率等参数,以满足市场对产品规格方面的要求所进行的系列化设计。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路线 二、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法 1、设计程序 三阶段: 总体设计 部件设计 系统测试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路线 调研类似产品 明确设计思想 拟定总体方案 分析综合要求 方案对比定型 划分功能模块 编写总体设计论证书 决定性能参数 调研类似产品 拟定总体方案 方案对比定型 编写总体设计论证书 总体设计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路线 2、设计准则:要遵循产品的一般性原则,即在保证产品目的功能、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机电一体化产品 并不是盲目追求“高,精,尖”而是在充分分析用户要求的基础上, 努力以最新的技术手段、最廉价的材料或元器件、最简单的结构, 最低的消耗,向用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路线 3、设计规律: 几个关系: 逻辑关系-各元件(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物理关系-各元部件相互间的作用关系。 几个关系:     逻辑关系-各元件(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物理关系-各元部件相互间的作用关系。    结构关系-各元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作 用关系。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路线 功能分解-主动能-功能元素-(按一定逻辑关系联接)-功能结构 三种基本形式 降低复杂程度 链状(串联) 平行(并联) 闭式(反馈) 功能元素矩阵不同的联接,获得多种结构方案。 优化筛选得到理想方案。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路线 4、现代设计方法: 传统的设计方法用经验公式,图表,手册。计算机辅助设计为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有效方法。     传统的设计方法用经验公式,图表,手册。计算机辅助设计为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有效方法。     现代设计方法包括: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优化设计法。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路线 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步骤 1.根据产品目的,确定规格和性能指标 对于工作机: 运动参数--轨迹,行程,方向, 位置,参数。 动力参数--力,力矩,功率。 品质指标--运动参数的精度,方 向可变性,速度稳定性,力可调性,负载能力。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路线 达到要求--追求成本:(工艺性--便于制造维修) 便于操作:人机工程学 美学指标:风格色彩    便于操作:人机工程学    美学指标:风格色彩    标准化指标:标准化程度 2.系统功能部件要素划分 3.接口设计 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匹配设计。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路线 4、样机试制 5、系统评价 6、系统修改定型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概论 课堂讨论题 作业、技术报告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