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学习目标 主要内容 理解管理理论的演变历程 掌握代表性的经典管理理论及其对当前中国管理的启迪与借鉴 2.1人类早期管理思想 了解管理理论丛林期的主要学派 了解当代管理新理念 主要内容 2.1人类早期管理思想 2.2我国古代管理思想 2.3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2.4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2.5当代管理理论 2.6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2.7我国现代管理思想及其实践 2
1、(英)亚当﹒斯密——劳动分工论、劳动 价值论、经济人假设。 其主要贡献: ①1776年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第一个对经济管理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分工理论。 ②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 ③提出劳动分工的经济效益和生产合理化的概念,第一个提出生产经济学的人。 ④提出了人都要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观点。
2、(英)查理﹒巴贝奇 —巴贝奇赞同斯密关于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的观点,但认为斯密的劳动分工忽略了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一好处,可以按分工的复杂程度和劳动强度雇佣不同的工人,分别支付报酬。 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订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提出了工人和工厂主之间存在利益共同点,并鼓励工人提出改进生产的建议。 他认为工人工资应包括三部分: ①按照工作性质确定的固定工资; ②按照生产效率及所作的贡献分得的利润; ③为提高劳动效率而提出建议所应该给予的奖励。
3、(英)罗伯特﹒欧文 —人事管理的创始人。十九世纪初期英国卓越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 首先提出了在生产中要重视人的因素。 1794年,他经营一家纺织厂,他在自己的工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改善工厂的工作条件; 把十几小时的劳动日,缩短为10.5小时; 严禁未满9岁的儿童参加劳动; 提高工资、提供免费膳食,建厂区,改善生活条件。 ——其改革实践证明:生产中重视人的作用和尊重人的地位,也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多的利润。
2.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2.2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了管理---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组织---部落和王国。 从公元前1600年至1949年的3549年中,中国一共经历了16个朝代(大致)。 每个朝代的平均寿命为221.8年。盛唐284年;汉朝426年(其中西汉231年,东汉195年);清朝267年。 最长的朝代:周(约前11世纪—前256),共800余年(西周300余年,东周515年)。 最短的朝代: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15年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37年。
早在公元前200多年,秦朝就形成了与现代中国国土相近的统一国家。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管理国家、治理军队、组织战争、治理经济、安定社会的经验和理论。 翻开浩瀚的史卷,我国关于古代的管理论述很多:《论语》、《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等著作中对管理的精彩论述,至今备受世界管理学界高度重视。
管理思想方面 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动分工论; 诸葛亮的《隆中对》; 孙膑的“知彼知己”、“田忌赛马”——博弈思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三思而行”—运筹与决策思想;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等。 秦汉时期诸子百家中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法家、商家和兵家的思想,反映的主题就是:人的本性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基本反映出我国古代在管理思想方面的成就。
⒈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思想为中国数千年的超稳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关于管理的载体,儒家管理哲学的中心概念就是“仁”。 孔子(仁者爱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仁义”性善论; 荀子:性恶论。 (2)关于管理的手段、途径,儒家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具其所而众星共之。”主张用道德教化的手段感化百姓,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 (3)“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确立了君臣、父子、夫妻的道德规范; “五常”(仁、义、礼、智、信)--规范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儒家管理思想为中国数千年的超稳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⒉道家管理思想 (1)关于管理的规律,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关于管理的方法,老子《道德经》第二章认为“道常无为”,所以,管理者就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3)关于管理的艺术,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给我们的启示
韩非子反对“人治主义”和贤能政治,主张“立法为教”,提出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治理论,形成了以专制主义为特色的管理思想体系。 ⒊法家管理思想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商鞅、李悝、李斯等,其集大成者是韩非子。 韩非子反对“人治主义”和贤能政治,主张“立法为教”,提出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治理论,形成了以专制主义为特色的管理思想体系。
⒋商家管理思想 商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范蠡(li)、白圭、吕不韦、桑弘羊等,其中最早最为著名的就是范蠡。 在经商致富的过程中,范蠡总结出理论原则,称为“积箸(zhu)之理”。 积箸之理: (1)“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2)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3)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主张“无息币”,即不要把货币滞压在手中;“无敢居贵”,不要贪求过分的商价。 (4)要注意商品的质量,“务完物”,即贮藏货物务必保存完好。
⒌兵家管理思想 (1)对于管理的战略,孙子强调“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2)对于管理的策略,孙子指出“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3)对于管理的方略,孙子提出了分级管理的原则,即“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如何才能形成富有战斗力的组织呢?孙子又提出“令文齐武”的原则,体现了孙子文武兼施、德威并重的治军思想和治军原则。
天 法 道 将 地 主孰有道 领导的管理 将孰有能 中层管理者的能力 天地孰得 时机、机遇和外部环境 法令孰行 组织、制度和执行力 兵众孰强 孙子“七计”的竞争因素分析 主孰有道 领导的管理 将孰有能 中层管理者的能力 天地孰得 时机、机遇和外部环境 法令孰行 组织、制度和执行力 兵众孰强 竞争的实力 士卒孰练 人员的素质 赏罚孰明 激励因素 天 法 道 将 地 孙子“五事”的竞争环境分析模型
上述管理思想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的特点是着重于对人类精神文明的研究。 中国的儒家思想实际上不仅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在唐朝就已越出国界,传播到了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成为世界东方文化的渊源之一。 近几年来,欧洲各国也加强了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研究,教育界相继成立了孔子学院。 任何管理思想都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而社会文化总是与历史传统紧密相连,并且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九个方面: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宏观管理: 治国学—财税、人口土地、货币、市场漕运驿递、国家行政等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管理; 微观管理: 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市场经营等发展生产和市场运行中的实践经验。 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一)顺“道”: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或“守常”、“守则”、“循规”; (二)重人: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必先为民谋利;“行仁德之政”、“近者悦、远者来”,“求贤若渴”; (三)人和:讲团结,调整人际关系,和能兴邦、和气生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为事业成功三要素。当权者严于律己,严禁宗派,不任私人,公正无私,才能团结大多数。
(四)守信: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保证; (五)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六)求实: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儒家 “守正”原则,“过犹不及”;“量力”、“时空”原则; (七)对策:一要预测,二要运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备无患,预则立,不预则废; (八)节俭:提倡开源节流、崇俭拙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九)法治:主张法规公之于众,违者以法纠正,实行“一法”、“明法”原则。“著之于版图,布之于百姓”。
第三节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如何才能进一步的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如何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的利润率? 第三节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一般认为,较为系统的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称为“古典管理理论”或“科学管理理论”。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的资本主义。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传统的小生产管理方式下,工人劳动时间长、缺乏训练、效率低下,这令作为出资方的资本家和管理者非常的苦恼。 如何才能进一步的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如何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的利润率?
科学(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背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科学技术重大发展、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古典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 代表作 发表时间 科学管理理论 泰 罗(1856-1915) 《科学管理原理》 1911年 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1841-1925)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1916年 行政组织理论 韦 伯(1864-1920) 《社会组织与经济理论》 ? 背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科学技术重大发展、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特点:对经验管理的批评、“经济人”假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主张用严格的规章制度、物质刺激和科学的方法对企业进行管理。
(1)泰勒(Fredreik W.Taylor)生平 1856出身于美国费城一个律师家庭。 1875年,他进入费城一家小机械厂做学徒工。 1878年,他进入费城米德瓦尔钢铁厂当技工,先后被提升为车间管理员、小组长、技师、绘图主任。1884年担任该厂的总工程师。为了改进管理,他在米德瓦尔钢铁厂进行了各种试验。1898—1901年期间,受聘于伯利恒钢铁公司继续从事管理方面的研究。 1901年之后,泰勒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写作和演讲上,来宣传自己的一套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即“泰勒制”。 泰勒的代表著作有:《计件工资制》(1895年)、《车间管理》(1903年)、《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 由于泰勒对管理学做出了基础性和开创性的贡献,在他去世后的墓碑上刻有“科学管理之父”的称号。
泰勒制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②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通过变革,让劳、资双方都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双方都有利,双方相互协作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双方不再把企业盈利(余)的分配看作头等大事,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增加盈余量上来,使盈余量增大到双方不再为如何分配而争吵。
(3)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实行工作定额研究。进行时间和动作研究,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规定每一标准动作的标准时间,制定劳动时间定额。 ②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用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工人工作要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等都应该标准化。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④实施刺激性的差别计件工资制。按照作业标准和时间定额,采取不同的工资率。未完成定额,按低工资率付酬;若超定额按高工资率付酬,以此激励工人。 ⑤使管理和劳动分离,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管理者——制定计划;劳动者——执行计划。
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质、局限及历史贡献 ①实质: 科学管理的实质是在一切企业或机构中雇主和工人双方在思想上的一次完全的革命。 ②局限性: 最明显的局限性就是认为工人是“经济人”; 只重视物质技术因素,忽视人及社会因素,没有看到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心理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 把工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进行劳动,在体力和技能上受到最大限度的压榨。
③历史贡献: 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 是管理方法的革命:促进了当时工厂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工厂管理的根本性变革; 是管理思想的革命: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分离,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对以后的管理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历史意义。
3 古典管理理论 3.2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背景 个人:工程师 矿长 矿 井经理 公司总经理 主要思想 提出企业经营的六项基本活动 提出管理的五项职能 提出14条管理原则 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 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合理的报酬、适当的集权和分权、 跳板原则、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 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倡导管理教育 组织整体效率 企业 商业 安全 会计 财务 技术 管理 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 控制
①经营与管理 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 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 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 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 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 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领导、控制
②管理的五种职能 管理职能:管理的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③法约尔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 ——管理人员解决问题应该遵循的 集权 等级链 秩序 公平 人员稳定 主动性 集体精神 劳动分工 权力与责任 纪律 统一命令 统一领导 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 人员的报酬
1)劳动分工:分工是专业化的基础,是人力资源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不仅适用于工人,也适于各级管理人员。 2)权力与责任: 权力:就是指挥和要求别人服从自己的力量。分为个人权力和正式权力。 他认为:管理者或领导者的个人权力,应该是职务权力的有效补充。 所谓正式权力是由职位确定和产生的; 所谓个人权力是指由领导者自身的智慧、精神道德、经验、学识、指挥才能、所做的工作等决定的权力。 责任:是使用权力时应尽的义务。执行权力时的奖惩。制定责任范围,确定奖惩标准。 权力与责任必须统一,谁被赋予权力谁就负有相应的责任。
3)纪律:是组织对成员的约束和成员对组织的尊重态度。严明的纪律是组织顺利发展和繁荣的必要保证。 制定和保持组织严明纪律的保证是: 确保各级领导具有良好的素质、称职; 制定明确而公平的制度或协定; 建立公正合理的奖惩制度。 4)统一命令 :指一个成员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并向这个上级汇报工作。这是必要的、普遍的准则。 违背此准则,组织的权威、纪律、秩序、稳定就会被破坏,组织的运营就会混乱、企业就会衰败。
5)统一领导:成员必须由一位首脑在一个计划统一指挥下,向一个目标方向努力和协同行动。 6)个人服从整体:组织利益高于组织内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组织所处的社会利益高于组织利益。要通过领导表率和监督来实现。 7)人员的报酬要公平:尽可能使员工和公司双方满意。以使组织成员能忠实地履行职责。
8)集权:集权与分权的程度取决于组织的环境和组织的内部情况,被称为“集权与分权的弹性原则”。 一般不被重用的下级或下级不得力以及事关组织的重要事项及例外问题的处理,采用集权。而下级非常得力、智慧的领导、想充分发挥下级主观能动性的领导采用分权。 9)等级链:被称为“等级链原则” ,从基层到高层应建立关系明确的等级链,各级层次间的权责界限清楚明了,信息传递按等级链进行。
10)秩序:组织中的人和物都应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有其位、各得其所”。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合适的位置,每一件物品都有其合理的位置,以避免物资、时间等不必要的损失。 11)公平:以亲切、有好、公正的态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12)人员稳定:作用有二: 使工作人员有一种安全感,有利于钻研业务、积累经验,提高工作水平; 经常变换岗位将会难以适应和做好工作。
13)主动性: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全体员工的首创精神,是企业的巨大财富,应充分发挥和激励每个成员的智慧和能力解决组织中的问题。 14)集体精神:组织内全体人员的团结与协作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团结就是力量。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起初没有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那样走运,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不仅在国际上没有得到广泛传播,甚至在他的祖国也未受到重视。但是,“是金子总会闪光”,这种理论在内容上的系统性、逻辑上的严密性以及管理工作普遍性的认识使它在稍后的时间里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孔茨甚至认为法约尔是“现代管理理论的真正创始人”,法约尔提出的许多概念、术语以及原理在现代管理学中被普遍地继承和运用。
3 古典管理理论 3.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组 织 理 论 之 父 背景 个人:社会学家,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 主要思想 权力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 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权力分为:传统权力—— 超凡权力—— 法定权力 法定权力: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理想的官僚行政组织体系: 核心: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 “理想的”:现代社会最有效和合理的组织形式,但不一定存在 制度规则体系 社会效率提高 组 织 理 论 之 父
科学管理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科学管理却是万万不能的! 3 古典管理理论 3.4 其他古典管理理论 对科学管理做出贡献的其他学者 亨利.甘特:甘特图 加尔布雷斯夫妇:疲劳和动作研究 亨利.福特:流水生产线 主要贡献 管理走向科学:消除浪费的动作、选择最佳的有资格的工人从事特定的工 作,设计基于产出的刺激性报酬体系——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有效管理的必要心理 存在问题 经济人假设:将人视为机器,仅追求经济利益 过于重视技术、强调个别作业效率,忽视了企业的整体功能 科学管理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科学管理却是万万不能的!
(美)亨利﹒甘特(Hengry L.gantt,1861-1919)—— 泰勒创建和推广科学管理理论的亲密合作者 主要贡献: 1)在科学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尤其重视对工人的教育的重要性。; 2)发明甘特图。; 3)主张实行“计件奖励工资制”的工资制度。 他提出了一种安排和控制生产计划进度的图表绘制方法,称“Gantt横道图”。将工作的次序、时间、数量、工作的承担者等明确表示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的计划性。如下图:
图2-2 早期的甘特图 图2-3 改进后的工程管理甘特图
动作研究——是研究和确定完成一个特定任务的最佳动作的个数及其组合。 他认为:完成工作任务的“最优工作法”是科学管理的基础。 (美)加尔布雷斯(Frank B.Gilbreth,1868-1924), 利莲·加尔布雷斯(Lillian Gilbreth,1878-1972) 动作研究——是研究和确定完成一个特定任务的最佳动作的个数及其组合。 他认为:完成工作任务的“最优工作法”是科学管理的基础。 把每项作业分解为最基本的动作,找出必要动作,剔除不必要动作,从而建立一套标准的操作方法,用来培训工人,提高工作效率。 他们的研究比泰勒的动作研究还要细致广泛。他把砌每块砖的动作从18个减少到4.5个;在砌内层砖时的动作从18个减少到2个,使每个工人一小时的砌砖数从120块增加到350块。
杰布雷斯夫妇对管理理论发展的贡献 很大,主要贡献有: 1.动作研究,重在提高工作效率。 2.疲劳研究,重在协调工作、工人和工作环境之间关系,目的在于减轻工人工作的疲劳。 3.强调制度化管理研究,重在寻求好的管理方法。 4.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 5.重视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
(英)林德尔﹒厄威克(Lyndall Urwick,1891-1983)-- 古典管理理论的综合 (1)主要贡献:对Taylor、 Fayol、 Weber等人的管理理论进行综合和系统化,提出了管理的八条原则。 ①目标原则:每个组织都应由一个目标; ②相符原则:权力与组织必须相符; ③职责原则:上级对其下级的工作职责是绝对的; ④组织阶层原则:组织中的等级层次关系必须清晰; ⑤控制幅度原则:每个上级直接管辖的下级不超过5~6人; ⑥专业化原则:每个人的工作应限制为单一职能,以精益求精; ⑦协调原则: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⑧明确性原则:每项职务都必须有明确的规定。
林德尔•厄威克的综合理论 管理过程 管理职能 计划 预测 组织 协调 等级层次 权力 授权 领导 确定任务 专业化 控制 指挥 配备人员 1.秩序 2. 稳定 3. 主动性 4. 集体精神 计划 组织 等级层次 授权 确定任务 控制 配备人员 选择和安置人员 惩罚 预测 协调 权力 领导 专业化 指挥 集权 报酬 平等 管理职能 科学调查分析基础上确定的原则 管理过程 管理目标
4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是西方管理思想和理论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它推翻了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经济人”假说的研究前提,将管理的重点转向管理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 行为科学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1949年芝加哥大学召开了一次有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参加的跨学科的会议,讨论了应用现代科学知识研究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会议给这门综合性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在20世纪60年代,又发展成为组织行为学。
4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4.1人际关系学说 理论:古典管理理论的缺陷 关注点:工作,工具等,人是“活机器” 社会 人性假设:经济人 关注点:工作,工具等,人是“活机器” 社会 劳资矛盾加剧:利用科学管理提高生产率受到很大限制 劳动者:出现大量脑力劳动者 深入研究决定工人劳动效率的原因 梅奥与霍桑实验
4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梅奥与霍桑试验 目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 阶段:四阶段 结论 关注人:研究人工作中人的行为 照明实验(1924—1927):照明强度 生产效率 ? 福利实验(1927年8月-1928):福利、工资 生产效率 ? 访谈研究(1928—1931) :人际关系、员工感受 生产效率 ! 观察研究(1931—1932) :非正式组织 生产效率 ! 结论 结论一: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 结论二:在决定工人工作效率因素中,工人为团体所接受的融洽性和安全感 较之奖励性工资更重要 关注人:研究人工作中人的行为
4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 主要内容 贡献 存在问题 人性假设: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组织体系: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关注点:提高工人的士气,满足工人欲望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 管理者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以提高工人士气 贡献 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工作上和物的因素上转到人的因素上来,对古典管理理 论作了修正和补充 存在问题 过分强调人行为中“社会因素”的影响,否定人的经济行为性
2、“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3)麦格雷戈的X、Y理论 4)罗尔施和莫尔斯的超Y理论 5)大内的Z理论 行为动机 需要、欲望的满足 为目标所驱使的行为 尚未满足的需要 行为科学与激励过程 N Y
1)需要层次理论: (美)亚布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 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自我 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一是: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什么,只有没有满足的需要才能够影响人的行为; 二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新的更高一级的需要才出现。只有当前面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会产生激励作用。
需要的层次 │ 追求的目标 │ 管理策略 ┃ ┠────────┼────────────┼────────┨ │ 工资 │ 待遇、奖金 ┃ 需要的层次 │ 追求的目标 │ 管理策略 ┃ ┠────────┼────────────┼────────┨ │ 工资 │ 待遇、奖金 ┃ 生理需要 │ 健康的工作环境 │ 医疗保健制度 ┃ │ 各种福利 │ 工作时间多少 ┃ │ 住房等福利设施 ┃ │ 职业保障 │ 雇用保证 ┃ 安全需要 │ 意外事故的防止 │ 劳保制度 ┃ │ │ 退休金制度 ┃ │ 友谊(良好的人际关系) │ 团体活动计划 ┃ │ │ 互助金制度 ┃ 社交需要 │ 团体的接纳 │ 群众组织 ┃ │ 利润分享计划 ┃ │ 组织的认同 │ 教育培训制度 ┃ │ 地位、名次 │ 人事考核制度 ┃ │ │ 晋升制度 ┃ │ 荣誉 │ 表彰制度 ┃ 尊重需要 │ 权力、责任 │ 选拔进修制度 ┃ │ │ 委员会参与制度 ┃ │ 与他人收入的比较 │ 奖励制度 ┃ │ 能发挥个体特长的环境 │ 决策参与制度 ┃ 自我实现需要 │ │ 提案制度 ┃ │ 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 革新小组 ┃ ┗━━━━━━━━┷━━━━━━━━━━━━┷━━━━━
需要层次理论评价: 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 对其层次排列有不同看法; 对人的动机没有完整的看法,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 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同一需要的反映方式不同; 没有注意到工作和环境的关系。
2)保健、激励双因素理论(1959) (美)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 对人工作的动机进行了研究: 对工作特别满意的? 对工作特别不满意的? 满意的因素:工作性质和内容等;——激励因素 不满意的因素: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等。——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如工资、政策、福利、人际关系与工作条件等---工作的外部环境,保证工作的基本条件; 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 激励因素:如成就、赞赏、成长、责任、挑战性的工作等—以工作为中心;以对工作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感,是否得到重用和提升为中心。
当职工受到很大的激励时,对外部环境的不利能产生很大的忍耐性;反之,则不可能有这种耐性。 预期---因素的归属---激励(人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如工资、工作条件、政策、福利等 激励因素:如成长、责任、挑战性的工作等 传统观点: 满意-------------不满意 赫氏的观点: 满意------------没有满意 不满意----------没有不满意 预期----因素的归属----激励 承诺 激励
3)X理论和Y理论: (美)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1906-1964) (1)人的本性是坏的,有好逸恶劳、逃避工作的特性; (2)因此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给定的工作; Y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人并不是懒惰,喜欢与憎恶工作视工作对他们是满足还是惩罚; (2)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 (3)人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人是主动去工作的,只要创造一定的条件,他就会努力工作,并希望有所成就。
X理论 vs. Y理论对比 雇员: 天生懒惰 工作是为了生活 回避责任 没有抱负 寻求安全 天生勤奋 自我约束 勇于承担责任 具有创造能力 有高层次的需求 严格的控制;强制管理方式。 创造满足工人需要的环境;使其智力、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4)超Y理论:(美)乔伊•洛尔施(Joy Lorsch)和约翰•莫尔斯(John Morse) 对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进行了试验。实验结果表明: 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据此,提出了超Y理论。其主要观点是: 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 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约束和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去承担责任---欢迎X理论指导; 有人希望有更多的自治机会并承担责任,同时希望有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欢迎Y理论指导。
5) Z理论:威廉·大内 (William Ouchi) ①采取长期雇佣制度。 ②缓慢地评价和提升。 ③适度的专业化职业发展途径。 ④含蓄的控制机制。 ⑤集体参与决策。 ⑥分工负责制。 ⑦对职工全面关心,上下级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强调通过职工参与管理来提高生产率及改善工作、生活品质。
……… 5 当代管理理论 产生背景 主要流派 二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原子能、计算机、新材料、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 企业结构——垄断企业规模巨型化、垄断企业混合化、大中小企业协作化、 企业股份高度分散化、国际化 主要流派 社会系统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系统管理 理论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 新组织理论学派 ………
(1)管理过程学派 (2)人际关系学派 (3)群体行为学派 (4)经验(或案例)学派 (5)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6)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7)系统学派 (8)决策理论学派 (9)数学学派或“管理科学”学派 (10)权变理论学派 (11)经理角色学派 孔茨在1980年出版的《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将现代管理理论分为11个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 该学派主张按管理职能建立一个作为研究管理问题的概念框架。 法约尔被认为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 二战后,该学派的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的支持和接受。但由于对管理职能的分类有所不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孔茨和奥唐奈合著的《管理学》是战后这一学派的代表作。
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观点 (1)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过程的职能有五个: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挥、控制。 (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但侧重点则因管理级别的不同而异。 (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社会系统学派 该学派认为,人的相互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它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要围绕着物质的、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去适应总的合作系统。 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1886-1961),美国的高级经理人员和管理学家;被后人尊称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代表作:《经理的职能》
社会系统学派 巴纳德理论要点: 社会系统学派的基本观点是: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使用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问题。 1.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2.组织的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沟通。 3.管理者的领导权威来自下级的认可。 巴纳德组织理论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他对后来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 詹姆士·马奇 赫伯特·西蒙 (Hebert Simon) 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教授 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 詹姆士·马奇 赫伯特·西蒙 (Hebert Simon) 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教授 简历: 赫伯特·西蒙是美国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 在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都有较深厚的造诣。 他早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于1943年获得博士学位。 自1949年担任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计算机与心理学教授,他由于“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决策理论学派 主要观点: 由于决策是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因而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而管理又是以决策为特征的,所以应该围绕这个核心来形成管理理论。
决策理论学派 西蒙代表作《管理决策的新科学》,提出以下观点: 管理与决策是同义词 (Management is a synonym of decision making) 决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瞬间 决策可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决策中的满意准则(代替最优准则) 最优不存在 找最优成本太高
5 当代管理理论 创新——未来管理的主旋律 知识——最重要的资源 学习型组织——未来成功企业的组织模式 快速应变力——“10倍速时代”的新要求 企业再造是一场革命 权力结构转换——变正金字塔为倒金字塔 组织的弹性系统——跨职能、跨企业的团队 全球战略——新世纪企业决胜的关键 跨文化管理——管理文化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