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社会工作概论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张丽剑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导论 一、课程介绍 1句话(社会工作就是专业的助人自助的服务工作)。 2种视角。 3次实验。 4个同学上台讲课。 5分钟课前提问时间。 什么是社会工作?
二、社会工作与相关学科的共同点 都以人为本 都注重实践 都以助人自助为目标 都关注社会问题 都关注弱势群体 社会工作是应用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三、社会工作与“学雷锋,做好事” 二十多年来,“千里走单骑”的经济模式 信仰是图腾,宗旨是人民,精神是灵魂。丢掉了图腾,漠视了人民,改变了灵魂,这就是二十多年来发生在中国政治领域中的真实写照。
案例分析:恶搞给我们的反思 雷锋上安全套(以下是礼品安全套)
外国人教我们如何学雷锋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05-03-02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05-03-02 有句民谣说雷锋是“三月里来,四月里走”,许多人只在“雷锋日”里赶形式,走过场,一些场景令人啼笑皆非———曾有孤寡老人在3月5日一天之内几次三番被人“做好事”送去洗澡,洗出病来,平时却乏人问津孤苦无助。 他们在自己家乡的时候每周都要做义工
拿工资的雷锋 他们以职业化的姿态将专业的技巧和手法融入“助人”之中,使“助人”成为一个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工作岗位”,这个讲求敬业、责任、专业、创新、协作、规范,超越传统三百六十行之外的新“行当”,就是“社会工作”。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工作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工作 主讲 张丽剑
⒈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 什么是科学? 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 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 ①客观性。 ②工作方法的科学性。 ③工作过程的逻辑性。
⒉社会工作是一门艺术 ①社会工作过程是对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的灵活运用。 ②社会工作需要细致地分析、奇妙地应对问题。 ③社会工作常常面对新的、独特的、特殊的任务。
⒊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 什么是制度? 社会工作的制度性特征 史柏林(M.Siporin)(西普林)的观点 ①有一套明确的理论作指导。 ②有严密而科学的行为规则,从而保证了职业行为的规范性。 ③有专门的机构和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者。从而确保社会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 史柏林(M.Siporin)(西普林)的观点
⒋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 什么是专业? 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格林伍德(E.Greenwood)关于专业的标准 ⑴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 ⑵被社会所认可。 ⑶具有专业权威。 ⑷职业群体内部有伦理守则。 ⑸有专业文化。
李增禄的观点 李增禄认为社会工作之特点有五点:⒈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⒉专业;⒊技术;⒋方法;⒌过程。--《社会工作概论》(增订二版)p14 社会工作的特点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工作定义的不同认识的过程。
二、社会工作的定义 王思斌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更确切一点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p13
三、社会工作相关的几个概念 ①专业社会工作与非专业社会工作 ②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③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④社会工作与社会安全
四、国内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过程 费孝通的观点 《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的观点 王思斌的观点 (台湾)李增禄的观点 (香港)周永新的观点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一、社会工作的特点 ⑴服务性 ⑵客观性 ⑶补救性与发展性 ⑷批判性与建设性
二、社会工作的性质(学科特点) ⑴科学性 ⑵实务性 ⑶综合性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一、社会工作的对象 1、基本对象 2、扩大对象 3、地区差别性 4、社会工作对象的特点
二、社会工作的种类及实施领域 1、社会工作种类的基本类型 ⑴服务对象的年龄特征 ⑵目标 ⑶方法
三、台湾学者李增禄对社会工作种类划分的认识 1、工作方法 2、社会问题 3、工作对象 4、工作方式 5、服务方式 6、主办机构和经费来源 7、专业水准
四、社会工作的实施领域 联合国对社会福利项目的界定 我国社会工作的实施领域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功能
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功能 三个目标 治疗、关爱、改变 三个功能: 治疗(Therapeutic) 预防(Preventive) 发展(Development)
第五节 学习方法和参考书目
思考 ⒈“谁”是社会工作的对象?“谁”界定这些工作对象? ⒉工作对象与求助行为的关系? ⒊工作对象与工作者的关系? ⒋社会工作在中国的专业化? ⒌社会工作在中国的职业化? ⒍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社会工作之起源与发展 主讲 张丽剑
一、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Poor Law) 1、背景 2、原则 3、内容 4、影响及评价
二、德国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汉堡制 1、背景 2、内容及影响 爱尔伯福制 2、内容 3、影响及评价
三、英美之慈善组织会社 ⒈英国之慈善组织会社 亨利·索里 主要内容 ⒉美国之慈善组织会社 哥尔亭(Reverend S.H.Gurteen) 3、对慈善组织会社之评价
四、英美之睦邻组织运动 1、巴涅特和汤恩比馆(Toynbee Hall) 2、简·亚当姆斯(Jean.Addams)和赫尔馆(Hull House) 3、社区服务中心之主要内容 4、对睦邻组织运动之评价
五、社会安全制度之建立 1、背景 德国的社会安全制度 英国的社会安全制度 美国的社会安全制度
第二节 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一、专业标准 1957年格林伍德(E.Greewood)提出专业的五项基本特征(attributes of pofessions): ⑴一套理论体系(a body of theory) ⑵专业的权威(professional authority) ⑶共同信守的伦理守则(code of ethics) ⑷社会或社区的认可(sanction of the community) ⑸专业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
林德曼(Lindeman)的九大专业条件(1947) 能从许多源泉中吸收知识和方法而不失去自己的独立地位; 能使自己适应不同的管理和控制而不失其完整性; 能将其方法与其他专业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结合在一起; 能用非专业人士能够理解的语言解释关于方法的概念; 实现了目标和方法一致性,愿意遵守自己提出的行为准则; 确认了自己所应负责的社会领域; 运行中能使自己适应社会动力系统; 逐渐形成使经验和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的方法; 能招收到高智力水平的考生。
二、社会工作的专业判定 1915年被否定 Abranam Flexner 1917年开始理论建构 Richmond 1947年提出了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的条件 Lindeman 1957年专业的属性 Greennwood 1969年社会工作十半专业 Etzioni 1995年社会工作处于发展过程中 NASW 是发展过程中的专业,专业化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为人文科学,社会工作不可能象自然科学一样精准不变 中国社会工作处于前专业状态
三、社会工作发展趋势 四、美国社会工作专业化之过程
五、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之过程 (一)传统中国非专业化阶段 ⒈我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⒉我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 ⒊主要措施 (二)、引进社会工作阶段 (三)、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四)、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工作
思考题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的关系?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主讲 张丽剑
一、社会工作产生和发展的哲学根源 1、新教伦理 2、人道主义 3、社会福利观念
二、社会工作需要哲学 三、重建社会工作的哲学体系 1、一般哲学 2、专业哲学 3、专业伦理 三、重建社会工作的哲学体系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一、价值 ⒈价值(value)的含意 ⒉价值的特征
二、价值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高登斯坦(H.Goldstein):“价值被认为是社会工作定义的基础,它们同时被看作是它的唯一基础或不可缺少的基础之一。它们还被认为是社会工作技术的源泉”。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
三、价值和反价值 操纵。 家长作风。 价值观的强迫。
四、价值的分类 ⑴终极价值或抽象价值 ⑵中介价值 ⑶工具性价值或操作性价值
三、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 巴特列(H.M.Baretlet)的观点 毕斯特克(Biestek)的观点 莫雷李斯(Armando.Morales)及雪佛(Bradford W.Sheafor) 的观点
第三节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冲突
一、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立 ⒈专业价值观(Value) ⒉专业价值观的发展历史
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两难困境(the dilema of value) ⑴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对立。 ⑵不同学派之间的价值观争论。 ⑶社会、机构和社会工作三者在价值观上的矛盾。 ⑷价值从理论向实践转化过程中的矛盾。
三、价值冲突的类型与表现 ⒈个人价值对体系目标 ⒉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 ⒊团体责任对个人责任 ⒋安全满足对刻苦奋斗 ⒌相对论、实用论对绝对论、神圣论 ⒍革新变迁对传统主义 ⒎异质性对同质性 ⒏文化决定论对个人本能论 ⒐相互依赖对个人自治 ⒑个别化对刻板化
四、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五、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王思斌) 六、案例分析
第四节 社会工作者的道德操守与伦理守则
一、专业伦理的基本信念 ⑴要保持中立,不歧视,无偏见 ⑵要保密,尊重个人隐私权 ⑶要尊重个人尊严、个人价值及案主自决 ⑷要尽职,保证服务品质 ⑸要和睦相处,协调相关专业
二、专业伦理守则 1、全美社会工作人员协会所颁布之专业伦理守则16条 2、社会工作者应遵守的12条基本伦理守则
第四章 社会工作的理论 第一节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主讲 张丽剑
一、理论(theory)的含义 ⒈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一个一般性水平较高的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与变化,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
二、理论的意义与内涵 ⑴理论是一种经得起时间、空间考验的、合乎逻辑的概念; ⑵理论是由一群在逻辑上相互关联的概念所组成,用以解释一种或一系列的社会现象; ⑶理论是一组可被验证,或已经被验证事实间关系的逻辑解释。
1、理论三要素:概念、事实、假设。 2、理论的形式:⑴思辨形式;⑵分析分析;⑶命题形式;⑷模型形式。 3、理论的特点 4、理论的一般功能
三、关于经验和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争论 ⑴过分夸大了社会工作所处理对象的个性、特殊性、变异性,而忽略了更多的共性。 ⑵错误地认为“理论”必须是绝对正确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从而某些人、在传统社会工作中忽视甚至否认理论的指导作用。应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思考题: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工作中经验和理论的作用?
四、理论、实务与研究的关系 理论与实务 理论与研究 工作经验 初步观察 归 归 纳 纳 工作指引、提示 设立假说 实 实 践 践 理论与实务 理论与研究 工作经验 初步观察 归 归 纳 纳 工作指引、提示 设立假说 实 实 践 践 实际工作验证 演绎 验证假说 理论 理论 四、理论、实务与研究的关系
五、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专业,社会工作所谓的理论,并不是指一般科学的纯理论(pure theory),而是指社会工作实施之理论化,或是指其他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施上。
⒈大卫·豪(David·Howe)的观点 ⑴为了社会工作的理论 ⑵有关社会工作的理论 ⒉马孔·佩恩的观点 ⑴关于社会工作的理论 ⑵社会工作的理论 ⑶对社会工作有助益的理论 ⑷和社会工作实务及方法有关的理论 ⒊皮拉利斯(Pilalis)的观点 宏观理论; 中观理论; 微观理论(实践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之比较 皮拉利斯 马孔·佩恩 大卫·豪 理论抽象程度 高 低 结构部分 内容 实例 关于社会工作的理论 For理论 为了社会工作的理论 宏观理论 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机制进行综合性的说明 弗洛伊德主义 马克思主义 对社会工作有助益的理论 中观理论 解释性理论 对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某一方面进行专门解释 标签理论 儿童发展理论等 社会工作的理论 Of理论 有关社会工作的理论 介入模式理论 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等进行一般说明 危机介入理论 任务中心理论等 和社会工作实务及方法有关的理论 实践理论 社会工作的具体技巧、操作方法 自由联想法 批评式提问法等
六、社会工作理论之分类 1、从社会工作方法分类 2、从社会工作领域分类 3、从社会福利观点分类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逻辑结构
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研究 ⒈Roberts and Nee(1970) ⒉Stream(1971) ⒊Hopkins(1986) ⒋克林·惠特根及雷·兰德(1985) ⒌Turner(1986) ⒍大卫·豪(David Howe) ⒎马尔孔·佩恩(Malcolm Stuart Payne) ⒏皮拉利斯(Pilalis):他的观点是大卫·豪观点的深化。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阶段 ⑴“调查”阶段(18-19世纪) ⑵“精神分析学”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⑶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者学派“并立”阶段(二战前后,1920s、1930s-1950s) ⑷“获得”阶段(1960s) ⑸“盘点”阶段(1970s) ⑹“理论统一”阶段(70年代末) ⑺“理论归类”阶段(1980s-)
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 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分类即包含了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
第三节 为了社会工作的理论(theory for social work) (外借理论,borrow theory)
一、社会学理论 巴特勒特:⑴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国外社会工作的必修课),关于人格的理论;⑵关于人与人互动的心理学;⑶人际沟通理论;⑷个人与团体互动理论,也叫团体互动学;有关文化与社会制度的理论;⑸社区理论;⑹组织理论;⑺有关自我的概念。
二、心理学理论 ⒈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 人格理论 梦的解析 性本能与性冲动 防卫机制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示意图 超我 (需求) 意识层 自我 前意识层 (需求) 性 本我 潜意识层 (需求) 食物 生理需求之驱策力 (需求) 意识层 自我 前意识层 (需求) 性 本我 潜意识层 (需求) 食物 生理需求之驱策力 呼吸 水 安全
容格的人格理论 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 自由联想法 字词联想测验法(word association test)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1964) 最终目标 奋斗 成功 依赖 自我毁灭 过渡溺爱 神经病 不健全 父母提携 被忽略 自卑
⒉社会学习理论:(略)人的行为受环境和个人的认知及其需要的影响,同时人的行为又创造和改造环境。否定人类行为的决定论。 ⒊群体动力学:(略) ⒋社会心理学:(略)
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学说 1)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学说 核心内容: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劳动异化学说。 2)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学说 要点:第一,正统学说的简单化;第二,对社会前途预测的理想化;第三,对生产关系的夸大理解。
A、马尔库塞 代表作:《单向度的人》 主要观点:第一,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批判意识开始丧失;第二,个人自由性的丧失,工人阶级被同化;第三,资本主义生产所产生的三个危机并存,即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和道德危机。
B、奥康纳 代表作:《国家的财政危机》 主要观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两项矛盾的功能。第一是完成积累;第二是意识形态本身的合法化。资本主义必须为利润的积累创造条件,同时要保持社会和谐的条件。解决矛盾的出路在于国家的财政政策,最终引发一系列的财政危机。
C、奥菲 代表作:《福利国家的矛盾》 主要观点:⑴发达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制度是通过经济、管理和规范系统的自组织复合体来实现的;⑵资本主义制度是不稳定的,并不断呈现危机的趋势;⑶社会政策试图通过调节劳动和促进商品生产来解决制度的危机;⑷福利国家趋向于使资本主义面临瘫痪;⑸在社会福利资源由国家扮演支撑角色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将逐渐变得松散和解体。
四、女性主义Feminism 1、自由女性主义 2、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3、激进女性主义 4、女性主义对福利国家的看法 5、对女性主义的评价
五、后现代主义 1、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 2、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 3、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 4、后现代专业与社会工作研究 5、后现代社会的特征
第五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theory of social work) (实务理论,Practice Theories)
实务理论是用来直接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又叫助人模式或助人的理论架构。 它包括:助人的理念、评估、计划与评估。 实务领域:社会系统变迁;人格变迁(人际关系的改善)。 格林伍德(Greenwood)曾提出科学理性是描述性的,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可由两种理论构成。 ⒈评估理论 ⒉介入(干预)理论
二、知识体系的建构 主观知识+客观知识 1、专业知识(各门社会科学知识) 2、改良知识(经实践总结而改善的理论知识) 3、操作知识(经验技巧)
思考题 如何理解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意义? 如何看待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 What is the theory for social work? What is the theory of social work?
第五章 个人成长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人的成长和需要 主讲 徐云
一、人的属性 ⒈人的生物性 ⒉人的社会性 ⒊人的现实性
人的社会性的实现--社会化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家庭;学校;同伴;朋友;邻居; 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 无法速成的社会化 再社会化 反思:社会化是好的吗?
二、需要的类型 ⒈心理学的观点 ⒉社会学的观点 ⒊社会工作的观点 ⒋需求和需要 ⒌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⒍布雷肖的四种需要 案例分析--参照群体理论
三、人的社会需要的满足机制及其关系 非正规系统和正规系统之间的联结 1)家庭 2)社区 3)市场 4)国家 5)非政府部门
四、对生命阶段划分的不同看法 ⒈埃里克森(Erikson):八阶段生命周期 埃里克森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弗洛伊德重本我和儿童期对人的重要影响;埃里克森重自我和人格终其一生的人格发展,其核心概念是“认同危机”。 1、婴儿期的信任与不信任 2、儿童早期的自主与怀疑 3、学龄前的主动与内疚
4、学龄早期的勤奋与自卑感 5、青春期的认同与角色混淆 6、青年时期的亲密与孤独 7、中年时期的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 8、老年期的完美与绝望
⒉哈维格斯特:六阶段生命周期 ⒊四阶段生命周期: ⑴幼儿期(6岁前) ⑵青少年期(6-22岁) ⑶壮年期(22-64岁) ⑷老年期(65岁以后)
第二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行为是个体根据其价值观、态度而产生的以适应环境、满足需求的反映。 特点是:①适应性的;②种类繁多且多变;③动态的;④可控制的或可训练的;⑤发展性的;⑥是生理、心理、社会性的整合表现。
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社会、文化、社会阶层等不同的社会环境有互异的价值判断、行为规范、社会期望、角色期盼,个人必须适应,倘若在不良的环境,或是个人适应不良,都会发生失调的行为。此外,遗传也会影响个人的行为。
二、西普琳(Siporin,1975)和梅耶(Meyer,1976)的观点
李增禄、沙依仁的观点 1)、婴幼儿期 ( 0-6岁) 2)、学童期(6-12岁) 3)、青少年期 (13-22岁) 4)、成人早期 (22-30岁) 5)、成人中期 (30-55岁) 6)、成人晚期 (55岁以后)
(一)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⒈行为 ⑴婴幼儿行为及心理需求(0-6) ⑵婴幼儿的发展工作 ①动作 ②语言及认知 ③社会化 ④道德及人格发展
案例分析:白纸的故事
⑶儿童行为(6-12)――学童期――介于幼儿期与青春期之间的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称之为“潜伏期”(Latency Period)
⒉环境 ⑴社会环境 ⑵家庭环境 ⑶社区环境:周边环境,如邻里关系、游戏厅、歌舞厅、缺乏娱乐场所、黄色书刊、录像厅等。 ⒊措施 家庭;学校;社区
⒊措施 ⑴学校社会工作; ⑵心理辅导; ⑶团体治疗和游戏治疗; ⑷青少年辅导; ⑸青少年犯罪、矫治。
(二) 青少年行为与环境 ――青少年期(13-22岁)――此阶段也称为“风暴阶段”,是人生命中重要的过渡阶段
一、青少年前期的行为特征 ①性成熟阶段; ②独立意识强; ③对自身的探索,对自我的认识; ④思想、能力的提高; ⑤社会定位的问题; ⑥亲子关系的变化,挑战男性的权威。
二、青少年后期的行为特征 逐渐面对更多的经济问题、交友问题、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 两性关系的建立 自我的探索、人格的完善 社会化
三、青少年期的环境 ⑴家庭环境。 父母对子女的不同态度 溺爱放纵型 疏于管教型 严厉管教型 ⑵学校:体罚仍时有发生; ⑶社会:娱乐场所。
四、青少年期面临的问题 这是一个问题多发的时期; 学习压力 升学压力 高考压力--案例介绍:为高考花10万元去上海就读高中--教育的社会公正 就业的压力 婚姻的预备和抉择
五、青少年期出现的问题 ①应试教育 ②学业不良、逃课 ③滥用药物 ④心理失调及精神病态 ⑤高考 ⑥大学生恋爱 ⑦大学生同居 ⑧大学生结婚 ⑨大学生就业 ⑩婚前性行为及未婚妈妈问题 雏妓及性强暴问题 校园犯罪、自杀、吸毒
六、案例分析 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 70%以上。 “ 如今青少年犯罪手段之残忍,性质之恶劣,是多少年来不曾有过的。”
七、青少年期的社会工作 ⑴学校社会工作; ⑵心理辅导; ⑶团体治疗和游戏治疗; ⑷青少年辅导; ⑸青少年犯罪、矫治。
八、我的研究之一 1、高考中的家长--五大困惑常帮倒忙 爱念紧箍咒 关怀强迫症 考前心慌慌 孩子紧张帮不上忙 不知让孩子吃什么好
我的研究之二 2、学校社会工作 网络社会工作
(三)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⒈行为:(21-44) ⑴身心状况及发展特征 ⑵成年期的发展工作 ⒉环境 ⒊措施
(四)中年及老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⒈中年期(45-65) ⑴中年期的特征 ⑵中年期的行为发展 ⑶社会环境与问题 ⒉老年期(65岁以后) ⑴老年期的特征 ⑵老年期的行为理论 ⑶老年人的社会环境 问题:疾病和死亡、养老。
思考题: ⒈老年人退休后将面临什么样的状况? ⒉不同的阶层(子女、中年人、老年人)如何面对、处理这一问题?不同的环境(家庭、社区、社会)如何面对、处理这一问题? ⒊中国传统的农村养老问题是如何实现的?(即农村养老的途径――养儿防老――没有儿子又是怎么实现的?可以和城市养老相比较) ⒋养老、医保、低保、福利在城乡的不同?
第六章 社会工作的专业角色 主讲 李国珍
一、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认同 ⒈人的社会化与角色期待 ⒉人的角色扮演与社会认同
二、社会工作助人情境的要素 ⒈案主(client):又称当事人、受助者、受助对象,即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 ⒉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又称“(专业的)助人者”。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任务。
案例分析 某女士来向社工求助,以治疗其丈夫之毒瘾(drug addiction),此时,社会工作机构的案主先是该女士,然后再扩及其丈夫。然而,真正需要改变的并非案主(女士),而应该是其丈夫。所以,精确地说,社会工作的案主并非每个人都是工作的对象,也不是每一案主都必须由社会工作者直接与之接触,非治疗对象的案主与社区资源都可以成为社会工作的协同工作者。
⒊机构与设施:包括工作场所、学校、邻里、社区、医院、治疗室等。以及机关、设备、人力、物力、规范、目标等。 ⒋干预行动:为了达成目标就得实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即社会工作者为达成目标而进行的一切活动。 ⒌专业关系
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义 ⒈专业角色的界定 ⒉社会工作专业角色的特殊性 ⒊社会工作的专业角色
四、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及适应 ⒈角色冲突产生的领域和原因 ⑴领域:包括个案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与社会政策,即微观与宏观社会工作。 ⑵原因:道德伦理要求与制度环境之间的冲突。 ⒉角色冲突的调适
第七章 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主讲 张翼
第一节 社会福利的含义、分类与特征 福利:well+fare “生活道路上顺利前行” 三个不同点 物质生活 VS 精神生活 第一节 社会福利的含义、分类与特征 福利:well+fare “生活道路上顺利前行” 三个不同点 物质生活 VS 精神生活 行政取向 VS 理念支持 预防保护 VS 提升发展
一、社会福利的含义 1.“福利”的内涵uhjyh 1、福利的内涵; welfare well:好、幸福、美满 fare:生活 剩余的出现市是福利出现的必要条件 2、对社会福利的界定;(《社会福利思想》,陈红霞著,社科文献版,P2)(《当代社会工作》,林万亿,P17 (1)社会福利是国家的 (2)社会福利包括方案、给付与服务体系 (3)社会福利的目的是协助人民满足其社会、经济、教育与健康需求 (4)社会福利是社会维持的基础
二、社会福利的分类 1.社会福利的单一分类 2.社会福利的二分法(《当代社会工作》,林万亿,P19 Wilensky的二分法: 剩余性社会福利 制度性社会福利 3、三分法: Richard Titmuss的三分法 剩余模式下的社会福利、 工业成就-表现模式下的社会福利 制度化再分配模式下的社会福利
依据:国家的职能 (Wilensky 、 Lebeaux ) 剩余型(residual welfare): 暂时性、替代性 制度型( institutional welfare): 常规化、永久性 发展性社会福利(development welfare) 卡恩(Kahn)1962
依据:“非商品化”、“阶层化”(Anderson) 自由主义体制(liberal regime) e.g.美国 保守主义体制(conservative regime) e.g.德国 社会民主主义体制(social democratic regime) e.g.瑞典
东亚社会福利模式 三个特点 a. 政府的作用 b. 人们的观念 c. 社会保险项目的发展
三、社会福利的特征 1.社会福利的混合特征 2.社会福利的多元主义特征 四、社会福利的功能 1、补救功能 2、预防功能; 3、发展功能 3、发展功能 经济功能:收入再分配功能; 政治功能: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 社会功能:对个人社会功能的完善。
四、社会福利的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社会福利、福利国家和福利社会 ) 1)社会福利广义的概念:指一切有助于公民生活质量和社群福祉改善的活动、服务及资源都可概括为社会福利,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既可以是实物形式的,也可以是现金形式的。 2)社会福利狭义的概念:为社会中最不能自助者提供的以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的资源和服务,其目的在于维护基本的社会公平。
第二节 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 一、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与类型 1.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 2.社会福利制度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 一、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与类型 1.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 2.社会福利制度的类型 价值观念、资源体系、制度设计与政策框架 Esping Andersen : (1)斯堪的纳维亚模式 (2)合作主义模式 (3)剩余模式 (4)最低福利模式
第二节 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 二、社会福利模式与社会服务的提供 1.社会福利模式 2.社会服务的提供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 林万亿的福利国家的三个模型 (1)俾斯麦模型 (2)贝弗里奇模型 (3)瑞典模型 二、社会福利模式与社会服务的提供 1.社会福利模式 2.社会服务的提供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1.社会工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地位 2.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服务提供者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发展 一、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 1.中国社会的传统福利观念 2.中国当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 1. 社会福利的剩余性特征; 2. 社会 福利所体现的城乡二元特征; 3. 单位制福利的逐步消退和职业福利的分化; 4. 市场在社会福利发展中的作用; 5. 变迁的社会和家庭观念. - 二、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中社会工作的发展 1.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发展 2.转型时期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出现
三、东西方的社会福利观念 1、中国社会的福利观念 1)民间的自助和互助理念;2)儒家的 “ 民本 ”、“ 仁政 ” 和“ 大同 ” 思想; 3)墨家的“ 兼爱 ” 思想; 4)道家的 “ 无为 ”思想;5)三民主义思想(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6)社会主义理念(均等和差别对待)。 2、西方社会福利的理念 1)宗教教义中的善行 ( Philanthropy ) 和慈善观念;2)自中世纪发展起来的济贫观念;3)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福利观念:福利国家和公民权。 3、差异
四、西方福利国家的危机与改革 1、福利国家的兴起与发展 ( 1945-1975 ) 1)现代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建立的历史背景 2)福利国家战后的迅速发展 2、福利国家的危机与改革
3、福利国家的改革 4、福利国家的基本服务
五、中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转型与变革 ⑴国企改革。 ⑵住房改革。 ⑶医疗改革。 ⑷低保。 ⑸农村养老保险。
第一节 社会个案工作 (Social Casework) 主讲 库少雄 第八章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节 社会个案工作 (Social Casework) 主讲 库少雄
一、定义 社会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领域中一种主要的服务方法,在服务过程中,社会个案工作者和案主之间维持一种面对面的或是一对一的专业关系,通过运用专业知识及技巧协助案主处理其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增进案主的社会福利。
⒈社会个案工作者-案主; ⒉专业关系:面对面、一对一; ⒊方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 ⒋目标(功能):
二、特点 ⒈特征 ⒉个案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⒊基本信念 ⒋个案工作的要领 ⒌基本原则
三、个案工作的历史发展
⒈1910-20s: 医学模式(Mary Richmond ) ⒉1920-30s: 精神分析模式 ( Freud ) ⒊1930-40s: 心理社会模式 ( G. Hamilton ) ⒋1940-50s: 功能学派 ( J. Taft ) ⒌1950-60s: 问题解决模式和危机干预模式 (H. Perlman ) ⒍1960-70s: 系统理论和生态模式(生命模式) F. Hollis (1964)、A. Gitterman & C. Germain (1979) ⒎1980-90s: 临床社会工作模式、家庭治疗、小组治疗等。
四、社会个案工作主要理论及模式 ⒈功能派的社会个案工作 ⒉心理暨社会派的个案工作 ⒊问题解决派社会个案工作 ⒋行为修正派社会个案工作 5、“Ps模式”
第二节 社会团体工作(Social Group Work)
一、定义 社会团体工作简称团体工作,亦称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直接服务方法之一,“它通过团体动力过程和团体工作者的协助,使参与团体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并达成团体目标及社区发展,进而促进整体社会繁荣。”(林、徐p170)团体(或小组)工作是继个案工作之后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作方法,它在40年代被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 (NASW)接纳为一种专业工作方法,也是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的支柱之一。
⒈发展的观点 ⒈发展的观点 ⒉治疗的观点 ⒊运作的观点
二、发展历史
三、工作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 治疗模式 交互模式 发展模式 折衷模式
四、小组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一、小组的形成; 第二、小组的目的和详细目标; 第三、工作者与小组成员之间关系建立; 第四、小组内的个体差异和优势; 第五、小组动力学(成员之间的互动); 第六、成员之间分享积极的人生经验; 第七、资源动员和评估。
五、团体工作本质 发展的目标:提供社交和娱乐的机会,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 治疗的目标:矫治不恰当的人格、行为与态度,提供解决特定问题的信息和途径,恢复与发展个人的社会功能。 社会行动:通过团体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 社会团体工作就是通过专业的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创设需要的社会团体,并用专业知识与技术指导团体活动,以实现上述的部分和全部目标
第三节 社区工作(Community Work)
一、定义 Kramer & Specht ( 1983)认为,社区工作是透过工作者使用各种工作方法, 去帮助一个社区行动系统, 包括个人, 小组及机构, 在民主价值观念的指引下, 参与有计划的集体行动, 以解决社区内的社会问题.工作目标是改变环境及机构的条件.它包含两个过程:第一社会政治过程, 第二是技术作业过程(问题分析与解决阶段).
二、社区工作的三大模式 George Brager(1987)提出社区工作的三大策略: 合作策略, 运动策略和竞争策略. Jack Rothman(1987)提出社区组织实践的三大模式: --- 地区发展 ( Locality development ) --- 社会行动 ( Social action ) --- 社会策划 ( Social planning )
三、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几个概念 1、多样性和文化多元主义 2、增权 3、倡导
第九章 家庭社会工作 主讲 徐莉
第一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概念与衍变 一、家庭社会工作的概念 第一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概念与衍变 一、家庭社会工作的概念 在欧美诸国的社会福利工作中,家庭社会工作或家庭福利(Family Social Work; Family Social Welfare; Family Welfare Service)的发展最早,历史最久。家庭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外来词,不同学者对它有不同的界定。
家庭社会工作是政府和社会为改善家庭生活、完善家庭功能所实施的服务。(台湾:《中国大百科》, 《社会学卷》,作者:孟远,黄彩英。) 家庭社会工作是由公私立的机构提供一连串的服务,以强化家庭生活及援助家庭成员适应社会上的问题为目的。(美国《社会工作年鉴》(1960)。) 家庭社会工作指社会工作人员应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为增进家庭生活,扩大家庭功能,而对家庭所提供的服务与治疗。(台湾徐震、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
家庭社会工作,它是为家庭提供多种内容的社会服务,以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强化家庭功能;帮助家庭成员健全本身机能,使之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与变化。(《中国社会学名词解释》) 家庭社会工作是为帮助解决家庭问题,增进家庭福利,更好的实现家庭功能而进行的社会工作,特指以协助整个家庭主旨的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 卢谋华在《中国社会工作》中认为,通常的家庭社会工作是指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为促进家庭关系和睦,强化家庭功能和价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与变化,发挥良好社会功能而提供的多种内容的社会服务。
马丽庄在《家庭社会工作——强化家庭介入法》中说,家庭社会工作的整体目标在于帮助求助的家庭发展,并运用一已及社会资源,增强家庭日常功能,改善家庭关系和解决家庭问题。 家庭社会工作是把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运用到现代婚姻家庭体系中,为家庭提供支持,增强其动力,协助家庭成员处理所遇到的性、结婚和离婚、生育、抚养、赡养、家事管理等问题,增进家庭的福利,使家庭更好的尽责和发挥功能。(中国社会工作网)
王思斌在《社会工作概念》中,指出应根据我国目前家庭变革的现状,以及我国已经形成的面向家庭的各种服务项目,对家庭社会工作有更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 总结以上各种不同的界定,简单而言,家庭社会工作的核心内涵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社会工作的方法为服务手段,以促进家庭功能正常运转和帮助适应社会为目的的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领域。
家庭社会工作的三个核心要素 一是家庭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家庭整体。 二是家庭社会工作的目标——协助家庭正常运转。 三是家庭社会工作的主体——社会工作者。
二、家庭社会工作的概念演变 1.欧美家庭社会工作的演变 西欧与北美国家的家庭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较早, 法国(1663),英国(1869),德国(1919)。 美国于1929年成立了纽约社区教会的婚姻咨询中心,1930年之后创立“美国家庭关系协会”、“美国婚姻家庭咨询员协会”等. 美国1965年出版的《社会工作全书》概括的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有:(1)一般性的服务;(2)婚姻咨询;(3)家庭社会教育;(4)家庭服务专业教育;(5)家庭社会服务研究;(6)家庭社会环境改善等。
随着社会福利的分化,家庭福利工作开始把重点放在协助家庭成员适应角色,在这些方面帮助他们:(1)婚前的各种问题;(2)夫妇间的冲突;(3)亲子关系。 美国的家庭社会工作由公立、私立的家庭服务局和家庭服务协会负责。 目的:促进家庭关系协调,帮助家庭成员适应社会,强化家庭生活的积极功能,增进家庭成员人格的健全发展。 内容:主要围绕因一时的特殊遭遇造成家庭成员角色混乱、贫困和社会资源缺乏、家庭人际关系的缺陷等问题开展工作。 方法:通过家庭个案工作来进行,并开展一些社区组织化活动,以改善整个家庭互动体系为目标的家庭联合治疗、家庭恳谈等。
2.台湾和香港的家庭社会工作 台湾: (1)经济的协助 (2)心理的治疗 (3)社会的服务 (4)制度的配合
香港: 香港的社会工作职业已经成为一个有独特的专业知识理论和专业方法技巧的专业,它的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越来越走向专业化。 香港社会福利署于1958年成立,最早开设的服务就是家庭福利服务。 包括七个方面:家庭福利服务;儿童及青少年服务;老年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社区服务;为犯罪和行为偏差人员提供的感化服务;社会救济。其中家庭福利服务依然是居于显而易见的受重视的位置。
3. 内地的家庭社会工作 (1)内地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 家庭社会工作主要涉及婚姻咨询、家庭生活教育与培训、家庭生活服务、家庭救助、心理卫生服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婚姻咨询。婚姻咨询是以婚姻卫生辅导与协助家庭福利、加强婚姻关系为核心。 在咨询服务过程中,婚姻咨询可分为三种:婚前的、婚姻的和家庭的。 第二,家庭教育与培训。 第三,家庭生活服务。 其一,支持女性就业,减轻现代女性的家务负担。同时,家事管理服务也为女性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 其二,减少家庭冲突,提高生活质量。 其三,协助抚养、照顾和教育儿童。
第四,家庭救助。 一些困难家庭和问题家庭因其本身脆弱或完全、部分丧失满足其成员基本需要的能力,需要政府和社会予以特别关注与照顾。 第五,心理卫生服务。 专业的心理卫生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参与家庭成员心理调适,帮助家庭处理环境的挑战、家庭的责任、夫妻及亲子间的互动,缓解由于个性、社会、经济和文化冲突所引起的紧张,帮助家庭成员消解一系列的心理压力,健全人格等。
(2)大陆家庭社会工作的发展。 大陆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政府作用较突出、民间机构相对较少、社区资源丰富、服务领域广阔、专业社工与非专业社工并存等。 发展大陆家庭社会工作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紧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是开拓社会福利服务的经费筹措渠道。 三是注意保护服务机构层次的合理结构。
第二节 家庭社会工作 的特点与任务 一、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 1.家庭社会工作的对象是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家庭。 第二节 家庭社会工作 的特点与任务 一、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 1.家庭社会工作的对象是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家庭。 2.发现和得到信息的途径往往是先从个人开始的。
3.社会工作者与家庭建立的是平等的关系。 4.把家庭看作一个整体。
二、家庭社会工作的任务 1.为家庭提供物质帮助。 2.给家庭以精神支持。 3.给家庭以社会性的服务。
第十章 社会工作教育和专业训练 主讲 张丽剑
一、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背景 1、1893年英国两年制的“慈善训练学校”(COS) 2、1898年纽约为期6星期的夏季培训项目,后成为纽约慈善学院,1962年并入哥伦比亚大学,变为社会工作学院。 3、二十世纪50、60年代社会工作教育的迅速发展 硕士课程(Master of Social Work, MSW) 博士课程(Doctor of Philosophy, PhD; Doctor of Social Work, DSW )
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课程计划 1、专业教育的目标和课程设计的要求 2、教育层次和课程计划 3、专业课程的基本构成
三、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1、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问题与社会需要 2、社会福利体制转变对专业社会工作的需求 3、80年代中期以来高等教育中学科和专业的发展
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社会工作职业化之间的关系 1、专业教育与实践的关系 2、社会工作职业化问题
五、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现状 ⒈在新发展观指导下推进社会工作 ⒉民政工作是中国社会工作的特色 ⒊社会工作职业化 ⒋现代社会管理的制度性要件 ⒌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⒍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目标 ⒎助人的职业化 ⒏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 ⒐“垃圾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