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稳态和免疫.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 2 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 4 节 免疫调节. 学习目标  说出艾滋病的全称  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  描述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  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 简述免疫系统组成  描述人体防御外来病原体侵袭的防线  描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 简述抗原和抗体  描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Advertisements

生物高考 精讲专题 第 18 讲 免疫调节 乔文军北京特级教师2015. 《考试大纲》 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4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5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HIV 病 毒 如何 清除 第三章 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 免疫器官 2 免疫细胞 3 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 所(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 体) 淋巴细胞( T 细胞、 B 细胞等) 吞噬细胞 ( 巨噬细胞等 )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由.
第一章 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 三 、 血糖的调节 1 、如果早晨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不好,为什么到了中 午第三节课就会感到头昏、心慌、四肢无力? 3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甜食? 2 、学校召开运动会的时候,同学们为什么常常给运 动员买巧克力?
1 、如果早晨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不好,为 什么到了中午第三节课就会感到头昏、心慌、 四肢无力? 3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甜食? 2 、学校召开运动会的时候,同学们为什么常 常给运动员买巧克力?
人体的免疫调节 高三生物备课组.  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 “ 自己 ” ,排除 “ 非 己 ” ,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图 1-8 人体体温的昼夜变动(图)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 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人 的口腔温度为 36.7 ~ 37 ℃ (平均为 37.2 ℃) ,腋窝温度为 36.0 ~ 37.4 ℃ (平均为 36.8 ℃ ),直肠温度为.
感谢各位专家莅临指导!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武开芹.
讨论 在游乐园乘坐 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 人感到心怦怦直跳,并狂呼乱 叫。如果此时检测血液,发现 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肾上腺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备考策略 青岛九中 高三生物集备组.
白文忠 河北体育学院 运动人体科学系 河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QQ:
走向高考 · 生物 新课标版 · 二轮专题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问题探讨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主要是调节身体遇到的物理或化学变化时稳态的维持。
血糖的平衡及意义 血糖平衡的调节 糖尿病及其防治
第28讲 血糖的调节 高三生物组 杨磊.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免疫 四川省大竹中学生物组.
§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水盐平衡调节.
§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水盐平衡调节.
动物和人体激素的调节 古田一中 陈小瑾.
课题:体液调节.
第三章 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第一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四课时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三) 知识诠释  思维发散.
第2节 免疫.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专题六 生命活动的调节 江宁区临江高级中学 黄利萍.
第二节 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体液调节.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十四讲 激素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第二十八讲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第一节 人体的激素调节.
碘和大脖子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南岐的水很甜,但是缺碘。常年饮用这种水就会得大脖子病。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结构破坏: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效应器结构破坏:只有感觉无效应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 1.促胰液素的发现 (1)假设:在 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能促进胰腺 分泌胰液的 。 (2)实验: 稀盐酸+ 获得.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组成 1.免疫器官 骨髓 ① 、② 胸腺 、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T 细胞、B 细胞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什么?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2.4 免疫调节 人体稳态调节机制: 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来维持 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 清除。
第四节 免疫调节.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 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或天然免疫) 免疫 特异性免疫(后天产生) 人体皮肤、黏膜----第一道防线
 免 疫 调 节.
多彩的病原体世界.
第4节 免疫调节.
高三生物复习课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高三生物复习--免疫 授课人:柳明艳.
必修③ 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糖尿病流行病学.
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一轮复习 平阳中学 黄西西.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甲流H1N1流感病毒占流感病毒的51.75% —— 《北京晨报》 机体如何进行防卫?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第2、3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学案 免疫调节 核心术语——(记准、写准、理解透,把握内涵和外延)
甲状腺激素.
体液调节: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一、化学物质的调节: 体液 细胞内液 体液的组成? 体液调节: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免疫细胞.
第3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学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核心术语——(记准、写准、理解透,把握内涵和外延) 1.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
神经调节 神经元 结构和功能单位:______ 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____
小专题10 人体的稳态与免疫.
高二生物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南昌二中 汪熙翔.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二、人和高等动物的体液调节.
学案答案 DDBDA CDCCA CCACC DBBBC DADDD CBCAB.
第四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人体稳态和免疫

内环境的稳态与维持

血浆 组织液 血浆 组织液 ④

①②③④⑤⑥⑦

稳态的调节实例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胰岛素 肝糖原 肌糖原

内脏 骨骼肌 皮肤 肾上腺、甲状腺 抗利尿激素 下 丘脑神经细胞 垂体后叶 肾小管和集合管 下丘脑 感受 传导

免疫调节 T细胞、B细胞、记 忆细胞 B细胞 记忆B细胞

多、 速度快 ①②③④⑤ ⑥

效应T细胞 靶细胞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能力 甲细胞 T细胞 记忆T细胞 效应T细胞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稳态 1.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总结 (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三种“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主要是判断它们存在的部位即: (1)如果只存在于细胞内或细胞膜上,则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载体、呼吸氧化酶、糖蛋白等。 (2)如果不仅存在于细胞内,也存在于细胞外液的成分,或只存在于细胞外液的成分都属于内环境成分:如水分、无机盐、抗体、激素、氧气、血浆蛋白等。 (3)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中的液体如消化液(消化酶)、汗液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特别提醒】  判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在于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

1.(2012·上海高考)右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解析】 据图可知: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若饮食过咸,Na+进入血浆,会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毛细淋巴管收集组织液(包括组织液中的某些大分子)形成淋巴最后汇集到血浆中。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组织液中,会使组织液pH降低。 【答案】 D

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1.血糖调节 (1)血糖调节机制

①血糖调节的两种方式 a.激素调节 如:低血糖→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含量升高 b.神经-体液调节。 如:血糖含量升高→刺激下丘脑有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含量降低 ②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有血糖含量升高、有关神经兴奋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等。

【拓展延伸】 糖尿病的常见类型 1.Ⅰ型糖尿病的病因是免疫系统对胰岛B细胞进行攻击造成胰岛B细胞受损,此疾病属于免疫异常中的自身免疫病。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减少,使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减弱,导致血糖升高并出现糖尿。 2.Ⅱ型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但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给这种患者注射胰岛素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原因是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

(1)调节体温的中枢在下丘脑,冷觉和温觉形成的中枢在大脑皮层。 (2)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既有神经-体液调节,也有神经调节。而炎热时主要为神经调节。

3.水盐平衡及调节 (1)平衡本质:吸收量=排出量 (2)调节过程 ①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两种方式。 ②调节水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此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③下丘脑既作感受器又作效应器。

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1.感受功能:感受细胞外渗透压的变化。 2.分泌功能: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 3.调节功能:渗透压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及血糖调节中枢。 4.传导功能:渗透压感受器的信息传导至大脑皮层,调节血糖平衡时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发出指令作用于相关腺体。

2.(2013·广州三模)下图是人体生命活动部分调节示意图,其中甲~丙表示细胞,①~③表示相关过程,X~Z表示相关激素,激素X是一种糖蛋白。请分析回答:

(1)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导致激素Z分泌增加,则激素Z是________,该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为________。 (2)如果用含激素Y的饲料饲喂正常动物,则激素X的分泌量变化是________。 (3)如果用含激素X的饲料饲喂正常动物,则①、②过程的生理效应________(填“有”或“无”)明显变化。 (4)图中甲细胞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如图)。与正常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Y激素的分泌量_________。 【解析】 (1)激素Z为抗利尿激素,其作用的部位为肾小管、集合管的管壁细胞。(2)用含Y(甲状腺激素)的饲料饲喂正常动物,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升高,由①②的反馈调节途径,调节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应激素减少。

(3)X为促甲状腺激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饲喂动物被消化,对负反馈调节的①、②过程无影响。(4)由图知甲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可刺激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5)由于Graves氏病人产生的抗体能发挥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而甲状腺激素不能反馈调节该抗体的分泌,因此使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即Y)的分泌量增加。 【答案】 (1)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管壁细胞 (2)减少 (3)无 (4)分泌淋巴因子刺激(或促进)乙细胞(即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5)增加(或升高)

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免疫细胞的功能及产生途径 (1)功能 ①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T细胞缺失,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大部分丧失。 ②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 ③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物质:抗体。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2)产生途径 ①浆细胞的产生途径 a.吞噬细胞处理传递抗原→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浆细胞 b.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浆细胞 c.抗原→记忆B细胞→浆细胞 ②效应T细胞的产生途径 a.吞噬细胞处理→T细胞→效应T细胞 b.抗原→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

2.图解特异性免疫过程

(1)缺乏T细胞几乎无特异性免疫。 (2)记忆细胞是发生二次免疫的基础。二次免疫与初次免疫反应相比,具有反应快、更强烈、抗体产生量更多的特点。 (3)体液免疫最主要的途径: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B细胞(增殖分化)→浆细胞→合成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

准确判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方法

3.201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博伊特勒、霍夫曼和斯坦曼三位科学家分享。斯坦曼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DC细胞)。DC细胞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 下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DC细胞中“突起”的存在增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 B.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 C.DC细胞处理抗原后,能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DC细胞能激发T细胞增殖并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解析】 由于DC细胞有很多突起,显然增加了细胞膜的表面积;除了DC细胞外,吞噬细胞也能够摄取、处理抗原,使之暴露出抗原,并且传递给T细胞;DC细胞处理抗原后,将之传递给T细胞,使抗原能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 D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T4-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提示】 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 2.(2013·江苏高考T16-D)缺水时,动物体的正反馈调节能促使机体减少水的散失。(×) 【提示】 通过负反馈调节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

3.(2013·北京高考T3-A)病毒感染人体后,T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 【提示】 病毒感染后,由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分泌抗体。 4.(2012·重庆高考T5-A)被阉割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提示】 被阉割的动物不能产生性激素,因此血液中的性激素水平低,通过反馈调节,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会增加。

5.(2011·天津高考T3-C)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的现象。(√) 6.(2011·江苏高考T9-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典例】 (2013·天津南开区高三二模)人类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下图是Ⅰ型、Ⅱ型两种糖尿病部分发病机理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①表示的物质是________,其基本组成单位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②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 (2)如果图中靶细胞是肝细胞,则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作用于肝细胞的激素主要是________。 (3)研究发现某抗原的结构与胰岛B细胞膜的某结构相似,则因该抗原刺激机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攻击胰岛B细胞而导致的糖尿病属于________(填“Ⅰ型”或“Ⅱ型”)糖尿病;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该疾病属于________病。 (4)如果用3H标记的亮氨酸研究①物质合成和分泌的过程,细胞内依次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是________。

【研析】  审题 信息1:①由胰岛B细胞分泌——可推出①为胰岛素 信息2:图示中的葡萄糖分子借助②跨膜进入靶细胞——②应为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 信息3:由“合成分泌异常”属于Ⅰ型糖尿病——可判断特异性抗体攻击胰岛B细胞会导致Ⅰ型糖尿病 破题 思考1:胰岛A、B细胞分泌的激素名称及相关生理作用 思考2:葡萄糖跨膜运输方式具备的条件 思考3:Ⅰ型、Ⅱ型两种糖尿病发病机理 思考4:自身免疫病的含义及实例

答题 (1)将运载葡萄糖的载体蛋白误认为是胰岛素作用的受体蛋白,将②错答为受体蛋白 (2)将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混淆,误认为抗体攻击胰岛B细胞就是免疫缺陷,将设问(3)的第二小问错答为免疫缺陷病。 (4)忽视设问(4)中一个关键信息“依次出现”,填充三个细胞器时乱了顺序。 【答案】 (1)胰岛素   葡萄糖载体  (2)胰 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3)Ⅰ型 自身免疫  (4)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方法总结】 1.归纳人体水、无机盐、血糖的几种来源及去向,以及下丘脑在稳态中的生理功能是解答稳态实例题目的关键点。 2.弄清免疫细胞的来源和作用是解答免疫类题目的关键。如图示中出现产生抗体的细胞,一定为浆细胞;抗原的类别也是一个突破口。若是病毒,肯定涉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常考实验 有关免疫的实验设计分析 【考情分析】 近年来,以免疫过程的相关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及实验设计、分析能力等。如2012·北京高考T4、四川高考T3以选择题形式探究特异性免疫中免疫细胞的作用(如效应T细胞的作用);2011·北京高考T29以实验图解题形式考查免疫细胞的产生及作用。

【真题例证】 (2012·北京高考)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 A.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

【解析】 当小鼠感染LCM病毒后,由于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内,因此发生了细胞免疫,产生了效应T细胞,把效应T细胞与被病毒感染的小鼠细胞混合培养,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而导致靶细胞裂解, 测定上清液中放射性的高低,以此说明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 【答案】 D

与免疫有关的细胞 细胞类型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体 B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效应B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淋巴细胞

稳态及三大调节实例 考点频度 3年15考 考查特点 10选择题+5非选择题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________,继而促进________,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________,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________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以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________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积累过多________造成的肌肉酸痛。

【解析】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时,通过神经调节,机体的散热量也必须增加,使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而散热时靠皮肤内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及汗腺分泌汗液等方式进行。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2)当机体失水较多时,此时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内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传至下丘脑水平衡调节中枢,发出兴奋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将水重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排出的水应减少,才能使机体的水维持相对平衡。

(3)机体血糖的主要去路是氧化分解供能。而直接供能物质为ATP,使血糖升高的激素除了胰高血糖素外,还有肾上腺素等。 (4)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失水较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剧烈运动时会使肌细胞由于暂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使肌肉酸痛。

【答案】 (1)毛细血管舒张 下丘脑 (2)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3)氧化分解 ATP 肾上腺素 (4)细胞外液 乳酸

角度 备考看点 内环境的组成及内在关系、理化特性等 1.细胞代谢对稳态的影响。2.稳态失调的机理与机体健康的关系 血糖调节中的神经、体液调节方式 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各量变化的模型曲线或过程图解 水盐平衡、体温调节机制 1.下丘脑在调节中的作用。2.联系生产、生活及社会热点问题如体温调节与极地、高温环境的体温维持,水盐平衡调节与腹泻、中暑等

1.(2013·青岛高三二模)图甲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三种方式,图乙为图甲中A结构的放大图。ABCDE表示结构或物质,①②③④⑤表示激素,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因意外伤害导致下丘脑受损出现尿量大增的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分泌的[ ]________激素的量减少,造成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降低。 (2)如果图中的靶腺是甲状腺,当神经系统兴奋时,激素①在血液中的含量始终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是因为激素①含量升高到一定程度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别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减少,导致激素①的分泌减少,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

(3)D的名称是________,当C与其结合时,E处膜内外电位是________。 【解析】 (1)下丘脑中有分泌抗利尿激素的神经细胞,其受损后会导致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2)激素①是甲状腺激素,由于负反馈调节使下丘脑、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会减少。

(3)神经递质C由突触小泡释放与突触间隙后,将会与突触后膜E上的特异性受体D结合,引起此处膜电位的变化,由内负外正变化为内正外负。 (4)由于某种物质与受体结合,而神经递质就失去了与受体结合的机会,从而使兴奋无法传递给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血糖升的过高。 【答案】 (1)下丘脑 ② 抗利尿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负反馈 (3)特异性受体 内正外负 (4)摄入物质和D结合,导致神经递质C不能与D结合,无法引起胰岛B细胞兴奋,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考点频度 3年18考 考查特点 13选择题+5非选择题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试验药物b敏感

【解析】 甲图由HIV的遗传物质RNA→DNA,此过程为逆转录;读乙图知HIV(抗原)侵入机体后产生抗HTV抗体,且抗体的量发生了变化,说明机体发生了体液免疫;丙图加入药物a后,T细胞数量随感染时间不断增加,有可能药物a导致HIV死亡,使HIV对T细胞的损坏减弱;丁图加入药物后,HIV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HIV对药物b不敏感。 【答案】 D

角度 备考看点 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关注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如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及记忆细胞的重要作用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调节过程及联系 1.归纳比较两类免疫过程的异同。2.二次免疫的特点。3.几个重要概念的比较如抗原与抗体,疫苗、过敏原与抗原,抗体与淋巴因子等 免疫失调 三类免疫失调病的比较尤其是重症肌无力、艾滋病与机体健康等

2.(2013·福州三中高三二模)MMP9酶在引发自身免疫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家创造了MMP9酶的“人工版本”金属锌—组氨酸复合物,他们将复合物注入小鼠,结果小鼠体内产生了与MMP9酶相应的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所致 B.浆细胞不能识别“人工版本”MMP9

C.“人工版本”MMP9酶第二次注入小鼠才可引发机体产生抗体 D.MMP9酶的抗体可用来治疗自身免疫病 【解析】 由MMP9酶的“人工版本”注入小鼠体内产生了MMP9酶相应的抗体可知,此复合物为抗原,并由此在小鼠体内发生了初次免疫,会产生记忆细胞,此复合物再次注入后会迅速发生免疫反应并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与MMP9酶结合,使MMP9酶无法攻击机体的组织器官,以此来治疗自身免疫病。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