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Ⅰ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 考点4 新民主主义革命.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全国 2009 年 4 月高等 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 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年,中国爆发的一场伟大的农民战争是 ( ) 年 4 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 了 ( ) 3.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
Advertisements

中国共产党党史简介.
第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民乐一中历史教研组.
第3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
2010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必修(Ⅰ)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陈 琳.
座位排列(严格按方阵、学号就座) 空 位 旅 游 管 理 行 管 1 班 行管 2班 旅管 3班 旅管 2班 旅管 1班 讲 台 进门.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八章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中华民国时期)经济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考纲要求: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 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 三 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讲 毛泽东思想的两个重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3课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考 情 分 析 要 点 拓 展 考 点 聚 焦 冀 考 探 究.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I think therefore I am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教案 欧阳德全编写
第2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7讲 近代后期中国社会的新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理论与经验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成 ◆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虎门销烟 辛亥革命 金田起义 五四运动.
红色政权 的建立 第3课.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13课 辛亥革命 1、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什么? 2、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政治纲领、性质各是什么? 兴中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本章重点 1、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实质和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斗争的正义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一 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二.
第三单元 新民主义革命的兴起.
(2)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3)“二次革命论”与“一次革命论”和“无间断”革命理论的错误倾向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先请大家欣赏一幅创作于1967年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油画讲的是1921年,青年毛泽东去安源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这幅油画迄今为止印刷了9亿多张,成为人类历史上被印刷次数最多的油画。之所以如此,还是与毛泽东这位伟人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有关。如果问20世纪哪个人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这个答案很可能就是毛泽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的思想世界。(放印)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制作人:生雅利.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制作人:生雅利.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课标: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新中国的缔造者 ----毛泽东 ( —— ) 内容标准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 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第四讲 新民主主革命的内容与实践.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专题.
欢迎光临指导 华安一中 林惠萍.
导 言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中国近代现代史 第五单元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课标要求: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 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本章目录 教学目的 重点和难点问题 教学内容 课堂小结 延伸 阅读 复习 思考 教学 案例. 本章目录 教学目的 重点和难点问题 教学内容 课堂小结 延伸 阅读 复习 思考 教学 案例.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西藏 Tibet.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11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获奖类别: 获奖题目: 获奖学生: 指导教师: 研究内容:(400~500字,2~3幅插图)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20世纪以来 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900········ XY.
三次历史巨变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辛亥革命推 翻帝制,成 三民主义 立中华民国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必修Ⅰ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 考点4 新民主主义革命

从考查频度来看,本考点在历年高考中都有所考查。考查内容包括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工农武装割据、长征、重庆谈判、国共内战等。 考查角度主要是事件的经过、结果及其主要影响。 从考查形式和考查意图来看,考查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试题难度中等。选择题题干材料呈现多样化特点,既有图表类,也有文字类,文字材料大多是史料和史论。主要考查考生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新材料和解读新问题的能力。

备考复习中,一要熟练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特点、阶段性成就及其重大历史意义;二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

【运用提升】 (2011广东卷)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下表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争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解析】本题以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作为入题点,考查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表格中的时间“1926年6月”、“1927年6月”。南昌起义在1927年8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1927年10月,与表中时间不符,排除A、B项;1927年春,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主要阐明了农民问题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并非导致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1926年下半年起,随着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北伐大革命的胜利进军,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国民革命的中心从珠江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才会呈现出湖南、湖北、江西会员数的大幅度提升。答案C。

[备选题] 【备选题】(2010·安徽卷)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解析】B

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在这种情形下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土地的广大,由于中国的反革命营垒内部的不统一和充满着矛盾,由于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这样……中国革命有在农村区域首先胜利的可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解读:解读:毛泽东所要论述的核心思想是中国革命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原因:敌人力量在城市强大;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土地广大;反革命营垒不统一;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运用提升】“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延安时期 D.过渡时期

【解析】抓住材料中“革命失败以后”以及材料内容可以判断,毛泽东论述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映的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答案B。

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 【辨析】(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3)“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

【运用提升】下图物证资料,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 A.国民革命北伐战争 B.土地革命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解析】抓住图片中的信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答案B。

【背景材料】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8周年 2011年12月26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18周年。各地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隆重记念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

【知识链接】 毛泽东与中国近代革命 毛泽东基于对中国近代社会特点的认识和分析,运用马克思关于革命发展阶段论和不断革命的理论,提出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阶段性和一套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旧新两阶段。毛泽东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2)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毛泽东在《新民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论著中较系统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 (3)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4)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中国社会。毛泽东研究中国社会的根本方法就是阶级分析方法。他在作了大量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各个阶级进行了分析。正是在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基础上,毛泽东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运用提升】下列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相同之处是( ) A.采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 B.革命道路脱离中国国情 C.把反封建作为革命的目标 D.全力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比分析能力。辛亥革命推翻了260多年的清王朝,排除A;太平天国平均主义脱离了中国国情,排除B;辛亥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排除D。答案C。

1.(2011海南卷)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 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

【解析】扣住题干关键词“思想界”、“出版界”、“学潮”等可知是思想领域、学生运动,从而推断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陈独秀。答案A。

2.(2011上海卷)①90年前的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①和③属于叙述回忆史实;②和④属于历史评价。正确答案B。

3.(2011上海卷)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五四运动的发生 B.红色政权的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析】注意关键时间信息“1928年”。1928年,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表现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相继建立、扩大和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局部抗日战争发生于1931、全面抗日战争发生于1937年,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在1949年,都不符合图片1928年党员数量急剧上升的信息,排除A、C、D。答案B。

4.(2011·福州模拟)前不久,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日记(见下图)。日记真实记载了1917至1931年期间蒋介石的心路历程,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蒋介石在日记里可能涉及的事件是( ) A.参加北伐战争 B.拒绝张、杨“兵谏” C.同意与中共进行第二次合作 D.出席开罗会议

【解析】本题关键是从时间上排除选项。西安事变是1936年,同意国共第二次合作在西安事变之后,出席开罗会议则应是20世纪40年代,答案A。

5.(2011·绍兴模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于中共一大的党纲,中共二大党纲的最大变化是( ) A.体现了压抑资本主义未来发展的目标 B.以俄国十月革命夺权方式为革命道路 C.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D.承认了中国革命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

【解析】 A、B是中共一大制定的纲领,应排除;C是中共三大制定的方针,也应排除;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最大的贡献就是制定了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正确答案D。

6.(原创)毛泽东的诗词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下列诗句反映的1949年南京的解放是( )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解析】A反映了红军长征,B反映了1928年秋的反“围剿”,C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武汉长江大桥修通,D反映了1949年南京的解放。答案D。

7.(2011·浙江省高考押题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满洲国以五族(日、汉、满、蒙、朝)协和、建设王道乐土为口号,由于重工业的迁入,促进了经济发展,中国人大量涌入。……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在1937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许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关于该事件,资料上有许多疑点,见解也各种各样,目前有关争论还在进行。……日本军队向南方的推进还成为加速亚洲各国独立的契机之一。 ——引自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的“合格”的初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2007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有一部片子是不得不说的,那就是《南京梦魇》,制片人是美国人郎恩·乔瑟夫,他曾经因拍摄《希特勒》而知名。《南京梦魇》的制作前后筹备近十年,从2005年初开始拍摄,从最初的120分钟版本到现在的77分钟版本,历经数十次修改。中文版制片人和配音是中央电视台的吴海燕。《南京梦魇》的拍摄得到了许多华侨的赞助,因为作为第三方个人行为拍摄的真实历史事件,历史的真实得到了还原,使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那段历史。华侨们捐款就是为了使这部纪录片能够得到有效推广,使更多人能够看到和

了解真相。另外,《南京梦魇》2007年也在日本上映。它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事件,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右翼分子的叫嚣。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网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日本一再歪曲历史、否认侵略、美化战争,依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一所提的几个事件的观点进行批驳。 (2)日本上述言论出现是与其经济发展分不开的。试分析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3)对材料二中的郎恩·乔瑟夫作为第三方个人行为拍摄《南京梦魇》一事,你如何认识?

参考答案: (1)满洲国问题:“满洲国”的地域是我国的东北三省,居住的民族不包括日本民族。“满洲国”是受日本支配的汉奸政权。“南京事件”问题:“南京事件”是日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独立”契机问题: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是为了争夺亚洲及世界霸权,其血腥掠夺(或殖民统治),使亚洲人民陷入战争的灾难。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特别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胜利鼓舞了亚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2)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国的大力扶植;朝鲜战争后,美国的军事订货;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引进大量先进技术,积极发展电子等新型工业;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3)郎恩·乔瑟夫作为第三方个人行为拍摄《南京梦魇》,揭露了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还原了历史真相,是正义之举;日军的暴行及隐瞒罪行的做法激起了公愤,乔瑟夫的做法有利于激发我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有利于世界人民更好地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