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伊春职业学院 主讲人:李晓伊
一、民族 广义: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的共同体。 习惯上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 狭义: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 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 共同体
民俗:民间的风俗习惯。一定地域的特定人群 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中所形成的行为 和思想的习惯性事象。 经济民俗:居住、服饰、饮食、交通等 社会民俗:家族、礼节、节日等 精神民俗:信仰、宗教、禁忌等 游艺民俗:民间文化娱乐、民间杂艺等
中国民族民俗概况: 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 中国人口分布格局:东南密、西北疏 中国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交错居住
55个少数民族名单 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中华民族大家庭
第四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第一节 中国的民族民俗概述 一、中国的民族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 2、我国民族分布的总体情况是汉族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东部、中部,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等边远地区。 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4、我国各民族除了汉族、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他54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二、中国的民俗 1、民俗,即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一定地域的特定人群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中所形成的思想和行为的传承性事象。 2、民俗大致可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和游艺民俗四大类或心理民俗、行为民俗和语言民俗三大类。 3、中国民俗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四大特征。
第二节 汉族的民族民俗 一、概况 1、汉族分布于中国的各个省、自治区 和直辖市。 2、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 同时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荆蛮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称“华”、“夏”或“华夏”,汉代以后始称汉族。 3、汉族的语言简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粤七大方言。现代汉语普通话为汉民族的共同语言,其以北方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 4、信奉主要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
二、民俗 1、汉族服饰,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 2、汉族饮食主要以米、面为主。注重烹调技术。 3、汉族的丧葬过去多为土葬,现行火葬。 4、汉族的订婚程序一般分为“六礼”,即纳彩、问字、纳吉、纳征、清期、迎亲。 5、汉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A、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古人在年初岁尾用一年的收获来祭祀众神和祖先的腊祭。 B、清明节称为清明寒食节,为汉族的传统节日。
C、端午节又名五月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常见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于阴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的战国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香袋、采药材等。 D、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流行于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之间。日期在每年阴历的八月十五,因恰值孟、仲、季三秋之中,故名中秋。中秋佳节期间的主要活动: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舞龙等等。
第三节 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民俗 一、满族 1、概况 满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三省和河北省,尤以辽宁最多。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和满文。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族信奉萨满教。 2、民俗 满族服饰,男子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女头顶盘髻,不缠足,其传统的服饰是旗袍。
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及其风俗民情 满 族
概况: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尤以辽宁最多,最初称为肃慎,五代时为女真,17世纪皇太极改名为满洲,辛亥革命后改为满族。
概况:语言文字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17世纪40年代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黑龙江的少数老人会说满语。
民俗:服饰 古代,满族先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
民俗:服饰 满族女子梳京头和“盘盘髻”。
民俗:饮食 主食是小米,吃黄米干饭、黄米饽饽,喜粘食。风味食品是白肉血肠和猪肉酸菜炖粉条。代表菜是八大碗的满洲席,风味小吃和点心品种繁多,以萨其马最为著名。
民俗:饮食 满族的点心以“萨其马”最为人们喜食
民俗:禁忌 满族有尊老的习俗。 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和堆放杂物; 不得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穿带狗皮袖头的衣服; 在满族人家里做客,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赶狗,更不能说狗的坏话; 不得打喜雀和乌鸦; 不得在索伦杆上拴牲畜。
民俗:居住 院内影壁墙东南角竖一索伦杆(谓之神杆),顶端安放一个锡斗(木板做成的方斗型),内装切碎的猪肠、心、肝、肺和五谷杂粮;地面四周,不能堆放杂物和拴牲畜,必须保持洁净
民俗:居住 满族住房,一般东南开门,其结构形似口袋,三面设炕,西炕供奉祖先神位,俗称“口袋房,曼子炕”,以西炕为尊,供祖宗神位,南炕为小,北炕为大。
民俗:宗教信仰 满族曾笃信多神萨满教,后来信奉佛教。现在部分地区仍保留萨满教信仰。
满族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喜黏食有“萨其马”。 满族住房结构行似口袋,三面设炕,俗称“口袋房,万字炕”。西炕为供奉祖先神位。 满族的婚姻有“成不成,三瓶酒”之说。 满族一般实行土葬,忌在西炕和北炕死人,人死入棺后从窗户抬出。 3、主要禁忌:不准杀狗,不吃狗肉。满族人忌打喜鹊和乌鸦。以西为上。 4、满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二、蒙古族 1、概况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族信奉藏传佛教。 民俗 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包括首饰、长袍、腰带、靴子四个主要部分。
蒙古族饮食大致可分为粮食、奶食、肉食三大类。 蒙古族住房牧区多为圆形穹庐顶蒙古包。 蒙古族葬式大致有野葬、火葬和土葬三种。 蒙古族尚白崇九。
2、重要禁忌:见到门前有火或挂红布条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不要进入。来客不让坐西炕。禁止打骂守门的狗和猎犬。 蒙古族的主要节日有那达慕大会(“那达慕”为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之意,源于摔跤、赛马三项竞技)、敖包祭祀、小年和大年。
蒙 古 族 概况:分布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于新、辽、黑、甘、青等省区。
概况:历史 蒙古族源于望建河东岸一个古老部落,唐代为蒙兀室韦,13世纪初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统一了蒙古诸部落,形成了蒙古族。 忽必烈
概况:语言文字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
概况:文学 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 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江格尔》
民俗:服饰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称蒙古袍;系腰带;蒙古靴。
民俗:服饰 首饰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制成,逢年过节、喜庆宴会、探亲访友时使用
民俗: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主要包括粮食、奶食和肉食。牧区主要是奶食和肉食。
民俗:饮食 蒙古族烤全羊
民俗:居住 游牧地区牧民多住圆形穹庐顶的蒙古包;蒙古地区的标志建筑也常饰以穹庐顶
民俗:歌舞 蒙古族能歌善舞,主要乐器为马头琴。
民俗:节日活动 “那达慕”是蒙古语音译,意为“游戏”或“娱乐”,流行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蒙古族聚居地区 。
民俗:节日活动 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
民俗:节日活动 男子三项那达慕 :摔跤
民俗:节日活动 男子三项那达慕 :赛马
民俗:节日活动 男子三项那达慕 :射箭
民俗:禁忌 忌在蒙古包门前下马、下车,并忌讳将马鞭、刀枪带进包房内
民俗:禁忌 忌讳坐蒙古包的西侧或西北角,睡和坐时忌脚伸向西侧或西北方;不能在火盆上烤脚;赠送礼品忌单数;有产妇或病人,忌接待客人来访
民俗:禁忌 蒙古族的守门狗和猎犬禁止外人打骂
回族的节日有:开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五、维吾尔族 1、概况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自称“维吾尔”,意为“团结”、“联合”。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2、民俗 维吾尔族的服饰,男子多穿长袍,称为“袷袢”。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称为“朵 帕”。
维吾尔族的饮食以面粉、玉米、大米为主,喜食瓜果,有地区喜吃奶茶。 维吾尔族实行土葬。 3、维吾尔族的主要禁忌有:禁吃猪肉、驴肉、 狗肉、骡肉,自死的牲畜一律不食。 维吾尔族的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那吾鲁孜节等。
维吾尔族 概况:分布 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
概况:语言文字 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概况:文学艺术
民俗:居住
民俗:服饰
民俗:饮食 以面食为主,喜欢吃牛羊肉、家禽和鱼。
民俗:饮食 禁忌:忌食马、驴、骡、狗肉以及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一般不饮酒。
三、朝鲜族 1、概况 朝鲜族主要聚居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其中尤以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数最多。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语系未定。 民俗 朝鲜族喜爱穿素白衣服,有“白衣民族”之称。 朝鲜族传统食品有打糕、冷面、大酱汤等。 朝鲜族婚礼仪式隆重,分新郎婚礼和新娘婚礼。在新娘家举行的婚礼叫新郎婚礼;新娘坐轿到新
郎家后举行的婚礼,叫新娘婚礼。 2、朝鲜族的禁忌有:客人来访,忌进儿 女的卧室。 四、回族 1、概况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 2、民俗 回族服饰,西北地区一般中年男子都戴白色小帽;妇女戴黑、白或绿色的盖头。 回族的饮食以米面为主,如“香油”、“馓子”、“八宝茶”。 回族习惯在居住地修建“礼拜寺”,多围寺而居。 回族的丧葬实行土葬,讲究速葬、薄葬。 回族的主要禁忌有:禁食猪、狗、马、骡的肉。
朝鲜族 概况:分布 朝鲜族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在黑龙江省、辽宁省,还有些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区。
概况:语言和文字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是方块状拼音文字。
民俗:服饰
民俗:饮食 朝鲜族以大米为主食,以辣、酸、甜为特色。 名菜名点:打糕、冷面、大酱汤、泡菜、狗肉。
民俗:居住 砖木结构瓦房,屋顶四面斜坡,房屋朝南,席炕而作。
民俗:节日 节日基本与汉族相同,特殊的节日有回甲节和回婚节。
民俗:歌舞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 舞蹈: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剑舞及僧舞 歌曲:桔梗谣、诺多尔江边 乐器:伽倻琴
民俗:体育活动 妇女的传统运动: 跳板和荡秋千 男子喜欢的运动: 摔跤和踢足球。
民俗:禁忌 朝鲜族婚丧和佳节不杀狗、不吃狗肉。 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回 族
概况:分布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宁夏为主要聚居区,其次是甘、青、新等省区
概况:语言文字
民俗:服饰 盖头 礼拜帽
民俗:饮食 手抓羊肉 回民对肉食的选择比较严格,只吃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牛、羊、驼肉和食谷类的禽肉及带鳞的鱼类
民俗:饮食 回民粮食以面食为主,油香和馓子是主要食品。
民俗:饮食 回族盖碗茶
民俗:节日活动 回族的三大节日是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回族以爱清洁,讲卫生在我国各民族中著称,饮食禁忌比较严格 民俗:禁忌 回族以爱清洁,讲卫生在我国各民族中著称,饮食禁忌比较严格
壮 族 概况:分布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概况:语言文字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语支,目前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
概况:文化艺术 壮锦 铜鼓
概况:文化艺术 花山崖壁画
民俗:服饰
民俗:饮食 以大米、玉米为主,喜食糯米,驼背粽、烤整猪和白斩鸡是特色饮食。
民俗:节日活动 壮族有中元节、牛魂节、三月三的歌圩。
民俗:居住 多数与汉族相同,部分地区为“干栏式”,分上下两层,以后厅火塘为中心。
土家族 概况:分布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鄂、川、黔、渝毗连之地,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民俗:服饰
民俗:饮食 土家族多食玉米、小米,喜吃糯米粑粑、火坑腊肉、团馓,喜饮酒,但禁食狗肉。
民俗:文化艺术 以歌谣、摆手舞、史诗和山歌而闻名,此外还有傩戏和土家锦俗称西兰卡普。
民俗:节日活动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赶年和土家年。
民俗:居住
黎族 概况:分布 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白沙、乐有、三亚、五指山等七县二市之内。
概况:语言文字 黎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方言的差别。
民俗:服饰
民俗:饮食 以稻米为主食,喜食槟榔和竹筒饭。
民俗:居住
民俗:节日活动 黎族的民族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有三月三、春节和端午节。
苗族 概况:语言文字 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省。 有本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现通行汉文。
民俗:服饰
民俗:饮食 苗族以大米、玉米、小米为主食,喜食酸,有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民俗:居住 苗族房屋为三开间的平房或楼房,山区为吊脚楼。 吊 脚 楼
民俗:节日活动 苗年、龙舟节、四月八、吃新节、芦笙节、花山节和清明节。
藏 族 概况:分布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青海、四川、甘肃及云南等地。
概况:语言和文字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概况:文化 医学巨著:《四部医典》 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 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格萨尔王传》
民俗:服饰
民俗:饮食 藏族的饮食主要是糌粑、肉食和奶制品,不吃奇蹄类兽肉,大部分地区还有不吃飞禽和鱼的习惯。
民俗:民居 农区碉房 牧区帐房
民俗:节日活动 藏历雪顿节 、望果节、藏历年、酥油花灯节 、沐浴节等。
民俗:宗教信仰 作为藏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藏传佛教,也有少数人信奉原始宗教苯教。
彝 族 概况:分布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省区。
概况:语言和文字 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
民俗:服饰
民俗:服饰
民俗:居住
民俗:饮食 主食为玉米、荞麦、燕麦和土豆,喜欢吃坨坨肉,饮转转酒。
民俗:节日 彝族除春节外,最主要的是火把节。
民俗:歌舞 曲调:爬山调、迎客调、娶亲调 乐器:葫芦笙、马布、巴乌等 舞蹈:阿细跳月、锅庄舞
白族 概况:分布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省各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和贵州省毕节地区。
概况:文化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白族历史上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代表是《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和《大理画卷》。
民俗:服饰
民俗:饮食 三道茶 砂锅弓鱼 乳扇
民俗:居住
民俗:节日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代表的有三月街和绕三灵。
纳西族 概况:分布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四川和西藏。
概况:语言文字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 缅语族彝语支,有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
概况:文化 东巴经 创世纪
民俗:服饰 披星戴月
民俗:饮食 纳西族以玉米、大米、小麦为主食,主要食品有丽江粑粑、琵琶猪和三叠水。
民俗:民居
民俗:节日活动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尝新节、朝山节、三月会、火把节等,最有特色的是棒棒会,也称老会。
傣 族 概况:分布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余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各县。
概况:语言文字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民俗:服饰
民俗:居住
民俗: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喜食酸食,嗜酒和槟榔。
民俗:节日活动 傣族的新年,傣语称为“楞喝桑堪”或“桑堪比迈”。由于欢度新年的时候,要举行热烈而隆重的泼水祝福活动,外地人都把它称为泼水节。
民俗:歌舞 杨丽萍孔雀舞
六、壮族 1、概况 A、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B、壮族是由我国古代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的。 C、壮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文字系1955年创制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D、壮族崇拜祖先,信奉多神。
E、素有“铜鼓之乡”的誉称。“歌圩”是壮族人民对歌、赛歌的盛大集会。 2、民俗 A、壮族的服饰大部分同汉族,喜带银首饰。壮族的饮食喜欢吃腌制的酸食,喜欢做五色饭。
B、壮族的住房部分地区是独特的民族特色的“干栏式建筑“。 C、壮族的婚俗,婚前是恋爱自由。 D、壮族的丧俗,一般实行土葬,部分地区有“拣骨重葬”的习俗。 E、壮族的禁忌有:家有产妇时,门上悬挂草帽一顶,暗示外人不得入内。
F、壮族的主要节日有:中元节、牛魂节(牛王节)、三月歌节、吃立节。 七、土家族 1、概况 A、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部、湖北省西部、山西省东南以及贵州省的东部。 B、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字。
C、摆手舞和土家锦并称为土家族的艺术之花。 2、民俗 A、土家族的服饰,男子缠头,喜穿对襟短衫;妇女穿无领开左襟大褂。
B、土家族习惯做腊肉、甜酒。 C、家族的住房多依山建筑,俗称“吊脚楼”。 D、土家族的婚俗最为独特的地方为哭嫁,《哭嫁歌》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哭媒人等。 E、土家族实行土葬。
F、土家族的禁忌有:禁食狗肉。在屋内不能吹口哨。 G、土家族的节日有:赶年、八月四、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八、黎族 1、概况 A、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黎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崇拜祖先,其次,崇拜自然,近代以后,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2、民俗 A、黎族的服饰,妇女耳环多且重,从耳根下垂之肩,俗称“儋耳“。
B、黎族的婚俗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儿女成年后就住在屋外的“寮房”里,俗称“放寮”。 C、黎族的主要节日有三月三,其他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九、苗族 1、 1、概况 A、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交界的地带及广西大苗山、滇黔桂和川黔滇交界地带和海南岛。
B、苗族历史文化悠久,早在4千多年前,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 C、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通用汉文。 D、苗族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并兼营油桐、油菜、八角等经济作物和田七、天麻等多种名贵药材。
E、苗族是个喜爱歌舞的民族,音乐舞蹈和苗戏等具有悠久历史。史籍上早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苗族“飞歌”享有盛名,现已作舞台演唱或谱曲演奏。器乐分打击乐和管弦乐两类,以木鼓、皮鼓、铜鼓和芦笙最为驰名;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饮誉海内外。
2、民俗 A、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B、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苗族嗜好饮酒。 C、苗族一般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建寨,聚族而居。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楼上住人,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D、苗族的禁忌是:不吃羊肉、狗肉,忌在屋里煮蛇肉。忌刀口朝上,忌用凶器指人。人死入葬后一个月内,家里人不能婚嫁,不能唱歌或吹芦笙。忌在家里或夜间打口哨。同辈男女都以姐妹相称、最忌“姐夫”、“妹夫”之称。 E、苗族的节日有芦笙节、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等。 十、藏族 1、概况 A、藏族主要分布在清藏高原上、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四省部分地区。
B、藏族发源于西藏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 C、藏族有语言文字,属汉藏语系。 D、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也有少数人信奉原始的苯教。 E、藏族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和小麦。 F、《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2、民俗 A、藏族服饰,农区男子外着长袖肥腰圆领、向右开襟系带的氆氇长袍。妇女冬春穿长袍,夏秋着无袖袍,内有各种颜色的衬衣,前系氆氇围裙,领、袖、衣襟上镶边;男女均系腰带,穿长靴。牧民男女穿羊皮袍,不缝袍面。
B、藏族居民的主食为糌粑,喜饮酥油茶、青稞酒;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 C、藏族的婚礼仪式隆重、热烈、一般持续三天。 D、藏族的丧葬方式主要有:天葬、塔葬、火葬、水葬、土葬五种。通行天葬,塔葬仅限于达赖、班禅及少数活佛,火葬限于活佛,水葬用于夭折的幼童,土葬用于患传染病者和凶死者。
E、献哈达是藏族的一种特殊礼仪,藏族谒见上层和接待宾客,要奉献一条丝织长巾,藏语称为哈达,回赠时置于奉献人的项下。一般下级向上级、晚辈向长辈献哈达,称敬哈达;上级对下级、长辈向晚辈献哈达称赐哈达;平级、平辈之间献哈达称赠哈达。
F、藏族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活佛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G、藏族的主要节日有: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沐浴节、萨嘎达瓦节等。
十一、彝族 1、概况 A、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B、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彝族流行多神崇拜,祭司称“毕摩”。
C、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荞麦、土豆、豆类、水稻等经济作物。 2、民俗 A、彝族服饰,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 称“天菩萨”,裹青蓝布头帕,前方扎成“英雄结”。妇女穿长百褶裙。外出时,男女都穿披风,彝语称“擦尔瓦”。
B、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C、彝族住房大都土木结构,顶部为斜面,覆以小块木板,用石块压平,俗称“瓦板屋”。
D、彝族男女青年多自由恋爱,基本上婚姻自主。 E、凉山彝族多实行火葬、云贵彝族实行土葬。 F、彝族的主要禁忌有:男子蓄有一蓬头发,忌旁人用手触摸;忌外人骑马进彝寨,忌客人将食品带走。
十二、白族 1、概况 A、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B、白族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区已有居民生息繁衍,过着半穴居生活。史称“滇焚”、“叟”、“爨氐”、“白蛮”、“白人”、“民家”等。1956年正式定名为“白族”。 C、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无本民族文字。
D、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奉佛教。 E、白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稻谷、小麦为主。 2、民俗 A、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贵。 B、白族的饮食以稻米为主,兼食小麦面,喜酸辣,爱吃凉菜。
C、白族的丧葬为土葬 D、白族的禁忌有:访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以下午或晚间为宜。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续。火把节的晚上,岳父不能接女婿来家中过节。 E、白族的主要节日有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等。
十三、纳西族 1、概况 A、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四川、西藏三省相邻的地区,主要聚居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滇川间的泸沽湖畔。
B、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同汉族交往较多,群众多能使用汉语文。纳西族曾在古代有过表意的象形文字,称东巴文;另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称为哥巴文。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案。 C、纳西族普遍信仰多神的东巴教,部分人信仰喇嘛教,极少数人信仰道教、基督教。 D、农业是纳西族的主要经济部门,主要种植大米、玉米、土豆、麦类、豆类和棉、麻。金沙江“河套”地带,是著名的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繁多,以享有“植物仓库”之称闻名于世。 E、在纳西族灿烂的文化中还有世界文化遗产古城丽江古城、创世纪史诗等。
2、民俗 A、纳西族男子的服装大体与汉族相同。丽江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旁缀日、月,表示勤劳之意。宁蒗纳西族妇女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头,佩大银耳环。 B、纳西族饮食一玉米、大米、小麦为主,凝蒗的纳西族还喜食青稞。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蒗的的琵琶肉,味美可口,是待客佳品。 C、纳西族的住房丽江地区多为土木瓦结构,普遍采用“三房一照壁”的形式。
D、丧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后部分地区开始盛行土葬。 E、纳西族的禁忌有:忌触动大门两旁的石头门神,忌手摸在门上方的束有鸡毛的草绳的松木叉“代口神”;忌砍神树;忌弄翻灶里的灰;翁媳之间、夫兄与弟媳之间,不能对坐和谈笑,岳母和女婿之间也不能随便谈笑。 F、纳西族的节日有三朵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
十四、傣族 1、概况 A、我国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B、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汉晋时称之为“滇越”、“掸”、“擅”、“僚”或“鸠僚”。唐宋时称“金齿”、“黑齿”、“茫蛮”、“白衣”等。元朝时“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等。清以后称之为“摆夷”。解放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C、傣族普遍信奉小乘佛教。 D、傣族以种植水稻为主。 E、傣族有自己的历法、文献和民间文化艺术,著名的孔雀舞和“赞哈(歌手)”为傣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2、民俗 A、傣族服装,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卜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B、傣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喜食酸味及烘烤水产品,嗜酒,喜嚼槟榔。 C、村寨大多建于平坝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环绕。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分上下两层。
D、傣族的婚俗是婚前社交自由。晚上吹芦笙串姑娘、“串寨子”和傣历新年“丢包”等。 E、傣族实行土葬。 F、傣族的禁忌平时忌进“寨神庙”;忌砍伐神树;忌摸小和尚头顶。忌移动或触摸“神树”下送鬼的鬼匾、鬼盘、鬼台、竹竿等忌品。 G、傣族的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