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伟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潘道友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Advertisements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奇经八脉 Eight Extra Meridians 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连 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小儿推拿概论 三宝之泉道医小儿推拿 武老师. 小儿推拿概论 一、历史: 按摩学盛于隋唐,儿科盛于宋。正是上 述两科的成熟,为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足 少阴 肾经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KI.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 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 经胸腹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 循咽挟舌。支脉从肺联络心脏, 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 接。
饮食五行与食疗养生 第六课肝、胆食疗方法分析 病因分析 肝炎、胆囊炎 高血压 头痛、失眠、黑眼圈.
胃 痛 针灸学内科病证 针灸学内科病证. 一、概 念 针灸学内科病证 — 胃痛 3 胃 痛 胃痛, 又称胃脘痛, 是指上腹胃脘反复发作性疼 痛为主的症状。因其疼痛部位近心窝部, 又称 作 “ 心痛 ” 、 “ 胃心痛 ” 等。本病与 “ 真心痛 ” 有本质 不同,临床上应加以区别。多见于急慢性胃炎,
手太阴经脉循行图示 中焦 络大肠 沿胃口 上膈 属肺 出腋下 上肢内侧前沿 列缺 鱼 鱼际 大拇指桡侧端(少商) 食指内侧(商阳) 该经脉循行所联络的脏腑器官 : 肺 、大肠、胃、 膈、咽喉、气道 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吸、咳血、伤风、 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
1 四、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3 )踹: 指腓肠肌。 ( 3 )踹: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45 穴) (一)主治概要: ① 胃肠病:食欲不振、胃痛、呕吐、 噎膈、腹胀、泄泻、便秘等 ② 头面五官病:目赤痛痒、目翳、眼 睑润动等 ③ 神志病:癫狂等 ④ 热病 ⑤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下肢痿 痹、转筋等.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概述 因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以头痛、项强、 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及周身 酸痛不舒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外感常 见病,其症轻者一般称 “ 伤风 ” ,症重者 称 “ 重伤风 ”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秋 冬两季多见。 感 冒.
常 用 经 外 奇 穴.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第一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始发经, 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针灸学内科病证 胃 痛.
小儿推拿疗法 江东区妇幼保健院 胡波瑛.
婴幼儿腹泻.
(2)小儿实用推拿穴位及手法与作用(第二讲)
第二十二章 平肝熄风药.
针灸学 中医教研室.
背景音乐 西安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队 梅花三弄(编钟与乐队)
了解键盘,练习指法.
2008眼保健操修订版培训.
摩 法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康复保健系推拿教研室.
(1)小儿实用推拿穴位及手法 与作用(第一讲) 主讲:周站长
眼保健操原理和穴位按摩要领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马晓芃 研究员
目录 视 力 发 育 1 基 本 原 理 2 注 意 事 项 3 具 体 内 容 4 修 改 之 处 5.
靳三针疗法.
本课的任务: 通过学习了解按摩的经络和穴位及取穴法,学会按摩的基本诊断方法,基本掌握按摩的揉法和滚法. 本课的内容: 一、按摩的经络和穴位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光盘 中国传统 康复技术.
感 冒.
经络与穴位 穴位.
经外奇穴 头颈部腧穴 背部腧穴 上肢部腧穴 下肢部腧穴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宋海英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中医教研室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The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经外奇穴.
中英文日报导航站 按 摩 第一节 概 述 概念 按摩是利用手、足或器械等进行各种手法操作,刺激人体体表部位或穴位,以提高或改善人体生理功能、消除疲劳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英文日报导航站
奇 穴.
预防颈椎病自我按摩操 要减少颈椎病的发生,不但应注意纠正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还应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常做自我保健按摩,可缓解颈部疲劳,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小儿推拿 挑食厌食症 泉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梅苑站 李永芳 2012年4月12日.
第十六章 奇经八脉-任脉 主讲人 :熊 俊 Lecturer:Jun Xiong Ren meridian 《经络腧穴学》本科教学
主题活动三春天的聚会 ——神奇的中草药 大班(下) 文昌湖区萌水镇希望幼儿园 黎萌.
46、 痹 证.
督脉 Du Meridian.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起穴:中府→上肢内侧前缘→止穴:少商。 本经名穴:列缺。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云门(LU2)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Th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常见急诊的针灸技术应用 主讲 熊芳丽.
半身不遂.
第四节 经 外 奇 穴 康复医学系老服教研室 罗清平.
足阳明胃经 (The Stomat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ST)
眼保健操培训 合肥市庐东学校.
手阳明大肠经.
TDS检测穴位 解 说 手 册 北京人人健康预防保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制.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广州医学院 刘义海、潘俊辉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七、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释:1.交巅:巅,头顶正中最高点。 2.耳上角:耳的上部。 3.肩膊:指肩胛区。 4.挟脊:挟行脊柱两旁。
Points of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消 食 剂.
南 京.
十巧手 常练十巧手,轻松又健康.
輕鬆又健康的十巧手.
保健按摩 见 , 封面页 常 不适证.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释:1.胃口:胃之上口。 2.肺系:与肺连接的气管喉咙等组织。
美 术 专 业 手 语 教育名家工作室 张雪梅
運動穴位按摩 中國經絡學 穴位按摩 手掌按摩 腳底按摩.
九宫趣味数学──手指关节计算器 上海浦东建平实验小学 王政皓.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雷 伟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潘道友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四章 推拿穴位 雷 伟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潘道友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小儿推拿穴位概说 第二节 头面颈项部穴位 第三节 胸腹部穴位 第四节 腰背骶部穴位 第五节 上肢部穴位 第六节 下肢部穴位

本章学习重点 1.准确定位小儿推拿常用穴、特定穴的位置 2.记住小儿推拿穴位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3.学会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操作方法 4.理解小儿推拿特定穴的特点及命名方法 5.熟悉小儿推拿穴位有关文献

第一节 小儿推拿穴位概说 小儿推拿穴位,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经验穴、阿 是穴(天应穴)及特定穴等。本章重点介绍小儿推拿特定穴及 第一节 小儿推拿穴位概说 小儿推拿穴位,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经验穴、阿 是穴(天应穴)及特定穴等。本章重点介绍小儿推拿特定穴及 常用的经穴、经外奇穴。 一、小儿推拿特定穴特点 1、形状:除了点状、还有线状、面状; 2、分布:主要在双手---小儿百脉汇于两掌,其次为头面 胸背及下肢较少; 3、无经络线相连。

第一节 小儿推拿穴位概说 二、小儿推拿特定穴命名 1、根据脏腑命名——大肠,小肠,心经,脾经等。 2、根据人体部位——腹,胁,脊,五指节等。 第一节 小儿推拿穴位概说 二、小儿推拿特定穴命名 1、根据脏腑命名——大肠,小肠,心经,脾经等。  2、根据人体部位——腹,胁,脊,五指节等。 3、根据作用作用——精宁,端正,止泻等。  4、根据阴阳学说——阴池,阳池等。 5、根据五行学说——肝木,肺金,肾水等。 6、根据动物名称——老龙,黄蜂,百虫,龟尾等。 7、根据山谷河流——山根,洪池,天河水,水底等。 8、根据建筑物体——天庭,天门,三关等。

第一节 小儿推拿穴位概说 三、两特定穴概念比较 小儿推拿特定穴:小儿推拿所特有,有特定部位、名称、操作 方法和临床作用,不属十四经; 第一节 小儿推拿穴位概说 三、两特定穴概念比较 小儿推拿特定穴:小儿推拿所特有,有特定部位、名称、操作 方法和临床作用,不属十四经; 经络学中特定穴:与经络有密切联系,因有特殊临床功效而得 名,属十四经的一部分。 四、小儿特定穴取穴方法 与经络腧穴学中取穴方法相同: 体表标志法:腕横纹、指纹等; 折量分寸法:膝中至外踝长多少寸? 指量法:中指中节指骨掌面横纹间距多少寸?

第二节 头面颈项部穴位 本节知识点 1.准确定位头面颈项部穴的位置 2.记住头面颈项穴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3.学会头面颈项穴的操作方法 第二节 头面颈项部穴位 本节知识点 1.准确定位头面颈项部穴的位置 2.记住头面颈项穴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3.学会头面颈项穴的操作方法 4.熟悉头面颈项部穴位相关文献

1、天门(攒竹)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用两手拇指从眉心交替推至前发际,直推30~50次。又称“开天门”是“头部手法一”,常为推拿时的首推穴。 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惊安神。 临床运用:推攒竹疏风解表,开窍醒神,镇静。 外感发热,头痛等症---与推坎宫,揉太阳合用。 烦躁者---与清肝经,按揉百会合用以镇静安神。 ※ 体虚、出汗较多、佝偻病患儿慎用。

2、坎宫(眉弓、鱼腰)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用两大拇指从眉心沿两侧眉骨向眉梢分推,其余四指轻放在头部两侧固定之,推30~50次。为“推坎宫”或“头部手法二”,属常用手法。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疼。 临床运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 外感发热,头痛---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合用。 目赤肿痛---与推坎宫,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合用。

3、太阳 外感头疼---用泻法。 位置: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见图。 操作:用两拇指桡侧自眉梢向耳直推为“推太阳”或“头部手法二”,属常用手法。用两手中指端按压于太阳穴,向耳或眼方向揉按之名“揉运太阳”。 作用:推太阳 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疼; 揉运太阳 向眼方向运转为补,向耳方向揉中加按为泻。 临床运用:外感发热、头疼、汗证、内伤诸病症。 外感头疼---用泻法。 内伤头痛---用补法。

4、印堂(眉心) 位置:两眉连线中点处。 操作:用拇指甲掐眉心,再用拇指端揉之。掐3~5次,揉20~30次。 作用:醒神开窍、疏风解表。 临床运用:神志昏迷,感冒,头疼。 惊风---与掐十宣、掐人中、掐承浆合用。 外感---与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合用。

5、山根(山风、二门 ) 位置:两目内眦联线之中,鼻根低洼处。见下图。 操作:拇指甲掐,称为掐山根。掐3~5次。 作用:开关窍、醒目安神。 临床运用:惊风、昏迷、 抽搐等,同时该穴常用于诊断,如 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虚寒或惊风。

6、人中(水沟) 位置:在鼻下人中沟正中上1/3与下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3~5次,或掐后加揉或掐之醒后即止(不要掐破皮肤)。 作用:醒神开窍。 临床运用:用于急救,对于中暑、窒息、惊厥或抽搐有效。

7、迎香(井灶、洗皂、宝瓶 ) 位置:鼻翼外缘旁开0.5寸、鼻唇沟陷中。 操作:用食、中指或两拇指桡侧按揉20~50次。 作用:宣肺气,通鼻窍。 临床运用:治疗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多与清肺经、拿风池等合用,配合治外感“四大手法”效果更佳。

8、牙关(颊车 )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操作:用拇指按3~5次或中指揉30~50次。 作用:按牙关开窍,揉牙关疏风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按牙关主要用于牙关紧闭;揉牙关治疗口眼歪斜。

9、囟门(泥丸 )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骨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自前发际交替推至囟门,或自囟门向两旁分推;或用掌心轻揉之,30~50次。 作用:镇惊安神、通窍。 临床运用:多用于头痛、惊风、鼻塞。 ※小儿前囟正常闭合---12~18个月,手法要轻,勿用力按压。

10、百会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会点,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操作:用拇指螺纹面、掌心揉按之,也可用灸法。 作用:镇惊安神、升阳举陷。 临床应用:惊风,眩晕,昏厥,脱肛,遗尿等。 脱肛,遗尿---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合用。

11、耳后高骨(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作揉、推运、掐法,揉、推运30~50次,掐3~5次。 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临床应用: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合用组成解表“四大手法”治外感表证。 安神除烦,治神昏烦躁----配揉百会、清肝经、清心经。

12、风池 位置:颈后发际,平风府穴两侧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食指或拇指、中指相对用力,拿揉、拿5~10次。或一定比例按揉。 作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临床应用:发汗效果卓著,多用于感冒头疼,发热无汗等表实 症;另外,亦可治疗颈项强痛、落枕。

13、天柱骨(天柱)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100~300次,称推天柱 骨;或用汤匙边蘸油自上向下刮。 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临床运用: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呕、祛风寒;推板门,揉中 脘,推天柱骨合用疗呕恶;拿风池,掐揉二扇门合用治疗外感 发热,颈项强痛。

14、桥弓 位置: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自上而下推抹,称抹桥弓;用拇、食、中三指拿捏,称拿桥弓;或用食、中、无名指揉,称揉桥弓。揉3~5分钟,揉捏10次,拿3~5次。 作用:行气活血、软坚消肿、舒经通络。 临床运用:用于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百会、印堂、人中比较 共性 个性 百会 都具有开窍醒神作用,用于惊风、抽搐。 可灸,重在升阳举陷 印堂 重在疏风解表 人中 重在醒神止痉

本节知识点 1.准确定位胸腹部穴位的位置 2.学会胸腹部穴位的操作方法 3.记住胸腹部穴位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4.熟悉胸腹部穴位相关文献 第三节 胸腹部 本节知识点 1.准确定位胸腹部穴位的位置 2.学会胸腹部穴位的操作方法 3.记住胸腹部穴位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4.熟悉胸腹部穴位相关文献

1、天突 位置:胸骨切迹上缘正中陷中。 操作:中指端按揉10~30次,称按揉天突;双手拇指对称挤捏 至皮下淤血成紫红色称挤捏天突。 作用: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止咳平喘。 临床运用:用于气机不利,痰涎壅盛或胃气上逆病症;外感发 热、急性扁桃体炎挤捏天突加辨证取穴手法。

2、膻中 位置:胸骨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 操作:以拇指或中指面揉50~100次,为揉膻中;两拇指自膻中向两旁分推至乳头50~100次为分推膻中;食、中指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50~100次为推膻中。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临床运用:胸闷,咳嗽,气喘,痰鸣等。 分推膻中 揉膻中

3、乳根 位置:乳头直下第五肋间隙。 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30~50次。 作用:化痰止咳,消食化滞。 临床运用:多用于胸闷、胸痛、咳喘等。 乳根

4、乳旁 位置:乳头外侧旁开0.2寸。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30~50次;用两手拇指、中指拿3~5次。 作用:揉法---宽胸理气,止咳化痰;拿法---降逆止呕。 临床运用:揉乳旁用于胸闷、咳嗽肺气上逆等症,拿乳旁疗呕吐。 乳旁

5、胁肋 位置:腋下两胁至天枢一带。 操作:两手掌从小儿两侧腋下搓摩至天枢穴50~100次,称搓摩胁肋,又叫按弦走搓摩。 作用:顺气化痰、开积聚。 临床运用:用于小儿食积、痰涎壅盛、气逆所致胸闷、腹胀、气喘等。

6、中脘(胃脘、太仓) 位置:脐上4寸。 操作:用指端或掌根按揉100~300次,称揉中脘;掌心或四指摩中脘5分钟,称摩中脘;沿喉至中脘直推100~300次为推中脘。 作用:宽中理气、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临床运用:多用于消化系疾病,如胃痛,胀满,积滞,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

7、腹 位置:腹部。 操作:用两手拇指沿肋弓角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临床运用:用于乳食停滞,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厌食、腹胀等;在临床中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全用还可用于小儿保健,起强壮身体,健脾和胃,消食的作用。

8、脐(神阙) 位置:肚脐正中。 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100~300次为揉脐。用指腹或手掌面摩称摩脐。 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临床运用:揉脐,摩脐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腹泻,疳积---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合用。

9、天枢 位置:脐旁2寸。 操作:用食、中指揉。 作用: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临床运用:腹痛,腹泻,呕吐,食积等。

10、丹田 位置:脐下2寸与3寸间。 操作:用手指或手掌揉50~100次或摩5分钟。 作用: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 临床运用:小儿先天不足,下元虚冷之腹痛、遗尿、脱肛、急性尿潴留等。 尿潴留---与推箕门、清小肠、揉关元合用。 遗尿、脱肛---与补肾经、推三关、灸百会、揉外劳合用。

11、肚角 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两大筋。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称拿肚角。 作用:理气消滞,止痛。 临床运用:拿肚角,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一般拿3~5次即可。为治腹痛之要法。

第四节 腰背腰骶部 本节知识点 1.准确定位腰背腰骶部穴位位置 2.学会腰背腰骶部穴位的操作方法 3.记住腰背腰骶部穴位作用和临床运用 第四节  腰背腰骶部 本节知识点 1.准确定位腰背腰骶部穴位位置 2.学会腰背腰骶部穴位的操作方法 3.记住腰背腰骶部穴位作用和临床运用 4.熟悉腰背腰骶部穴位相关文献

1、肩井(膊井 )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操作:用拇指与食指对称用力提 拿3~5次,称拿肩井;用指端 按之10~30次,称按肩井。 作用:宣通气血、发汗解表。 临床运用:感冒,头项强,肩背 痛,惊风等,作为治疗结束后 的总收法。

2、大椎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用中指端揉20~30次。 作用:退热解表。 临床运用:感冒发热,项强,咳嗽等。

3、风门 位置: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手拇指或中指揉之。 作用:解表通络,止咳平喘。 临床运用:多用于外感风寒、咳嗽气喘。 外感风寒、咳嗽气喘---与清肺经、揉肺俞、推揉膻中合用。 背腰部肌肉疼痛---与拿委中、拿承山、拿昆仑合用。

4、肺俞 位置:在第三胸椎旁开1.5寸。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面揉50~100次,称揉肺俞;自肩胛骨内 从上向下呈“八”字形分推100~300次,称推肺俞,又称分推 肩胛骨。 作用:清肺平喘、止咳化痰。 临床运用:发热,咳嗽,气喘,痰鸣。 外感咳嗽---与治外感“四大手法”、清肺经、揉膻中、揉天突合用。 内伤咳嗽---与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揉足三里、揉膻中、揉天突、捏脊合用。

5、脾俞 位置:在第十一胸椎棘突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手拇指或中指面揉50~100次,称揉脾俞。 作用:健脾胃,助运化。 临床运用:呕吐、腹泻、疳积、食欲不振、水肿、慢惊风、四 肢乏力等。 脾虚腹泻---与补脾经、补大肠、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合用。 疳积---与补脾经、掐揉四横纹、揉足三里、捏脊等合用。 呕吐---与推天柱骨、揉中脘、揉天突、摩腹等合用。

6、肾俞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手拇指或一手食指、中指面揉50~100次,称揉肾俞。 作用:滋阴壮阳,补益肾元。 临床运用:腹泻、遗尿、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7、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指、中指沿脊柱由上往下推100~300次,此法为推 脊;捏法自下而上3~5遍。 作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强健身体。 临床运用:重推脊法---清热,配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 轻推脊法---安神,治疗夜啼; 捏脊是保健手法之一,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合用可强身健体。

8、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螺纹面作推法,由上往下推为推下七节,由下往 上推为上七节。 作用:理肠。 临床运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 症。配按揉百会,揉丹田治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 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用于肠热便秘证、痢疾等症,配清大肠,揉天枢、摩腹合用。

9、龟尾(尾闾、长强、尾尻) 位置:尾椎骨端。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面揉100~300次。 作用:通调督脉,调理大肠。 临床运用: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气,调 理大肠的作用。揉龟尾、揉脐、推七 节骨合用治腹泻便秘。 “龟尾七节,摩腹揉脐”乃小儿腹泻之通法。

第五节 上肢部 本节知识点 1.准确定位上肢部穴位的位置 2.学会上肢部穴位的操作方法作用 3.记住上肢部穴位作用及临床应用 4.熟悉上肢部穴位相关文献

1、脾经(脾土) 位置:手指拇指桡侧缘或拇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用拇指螺纹面于患儿螺纹面上,旋转推移,或屈起小儿拇指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此法为补脾经。直小儿拇指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脾经。 作用:旋推 屈指推---健脾和胃; 向指尖直推---清脾胃之火。

1、脾经(脾土) 临床运用: 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重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一般多用补法,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 小儿体虚或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陷 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肝经(肝木) 位置:手指食指螺纹面。 操作:用拇指螺纹面在患儿食指螺纹面上作旋推,或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肝经。由指根向指尖直推为清肝经。 作用:平肝熄风、解热除烦。 临床运用: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多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目赤口苦等。 肝经多用清法,如肝阴虚者,以滋肾养肝法代之。

3、心经(心火) 位置:手指中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用拇指螺纹面在患儿中指螺纹面上作旋推,或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心经;反之直推为清心经。推100~500次。 作用:清心导热。 临床运用: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致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临床中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合用。 ※心经多以清为主。需要补可补后加清,或补脾经代之。

4、肺经(肺金) 位置:手指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用拇指螺纹面在患儿无名指螺纹面旋推或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肺经。反之直推为清肺经。推100~500次。 作用:补法补益肺气;清法可宣肺清热。 临床运用: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咳嗽气喘,虚汗怕冷的肺经虚寒证。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外感发热,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症。

5、肾经 (肾水) 位置:手小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用拇指螺纹面在患儿小指螺纹面上作旋推,或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也称补肾经;反之为清,称清肾经 。推100~500次。 作用:补肾经具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 临床运用: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虚喘等。 ※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多以清小肠代之。

6、五经 位置 :五手指罗纹面,即脾、肝、心、肺、肾经。 操作 :用一手拇指或中指从患儿拇指运或掐揉至小指,运50~100次,掐揉3~5次,称运五经和掐揉五经。患者掌心向下,五指并拢,术者拇指放在患儿掌背,其余四指并拢在患儿掌面,向指端方向直推,推50~100次,称推五经。五经穴有运法、掐法、揉法、推法4种操作。 作用 :推五经能解表退热。 临床应用 :主治外感发热

7、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到虎口,为补;反之为清。推100~300次。 临床运用: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症。 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症。

8、小肠 位置:小指尺侧,自指端到指根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推,由小指尖推向指根为补,反之为清。 作用:清小肠能清热利尿,泌别清浊。 临床运用:温补下元;清利下焦 实热,治疗遗尿、尿闭、发热。 ※本穴多用清法。补小肠能滋阴补虚。若阴虚水亏,小便短少,可用补法。

9、肾顶 位置:小指顶端。 操作:用中指或拇指按揉,30~50次。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临床应用:治疗自汗、盗汗或大汗 淋漓不止等症。 气虚自汗---与补脾经、、补肺经、推三关、揉足三里等合用。

10、肾纹 位置:在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横纹处。 操作:用中指或拇指按揉。30~50次。 作用:祛风明目,散瘀结。 临床应用:高热,鹅口疮,手足逆冷。

11、四横纹 四横纹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横纹处。 操作:用拇指甲掐,掐后继揉为掐揉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掐揉各3~5次,推100~300次。 作用:健脾和胃、行气导滞。 临床运用:消化不良,疳积,腹痛,腹胀,肠鸣。 ※掐揉四横纹---治疗小儿疳积的要穴,与补脾经、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等合用,也可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

12、小横纹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拇指甲掐。 作用:退热、消胀、散结。 临床应用:脾胃热结,口唇破烂,腹胀。

13、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中指或拇指按揉。揉100~300次。 作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临床应用:痰热咳嗽、口舌生疮。

14、板门 位置:从虎口经鱼际直至总筋之间的一条 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板门。自拇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推100~300次,揉50~100次。 作用:揉板门---止咳化痰、降逆平喘; 推板门---止泻、止呕。 临床运用: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胀泻,呕吐等症。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15、内劳宫(牢宫) 位置:掌心中,屈指时中指、无名指端之间中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之为掐内劳;揉之为揉内劳。用拇指罗纹面或中指端运内劳宫,运10~30次,揉100~300次,掐3~5次。 作用:掐内劳---发汗退热;揉内劳---清心退热。 临床应用:揉内劳宫清热除烦,用于心经有热而致的口舌生疮,发热,烦渴等症。运内劳宫,能清虚热,对心肾两经有热最宜。

16、内八卦 位置 :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作圆周。 操作:自乾至兑沿圆周运100~500次称顺运内八卦;反之为逆运内八卦;部分卦位上分运100~200次称分运八卦。 作用:顺运---宽胸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逆运---降气平喘;分运---安魂、定魄、止咳 、清热、 止泻、止呕、发汗。 临床应用:顺运用于乳食内伤、腹胀、纳呆等症;逆运用于咳嗽、呕吐。

17、小天心(鱼际交) 位置:在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内劳之下总筋之上。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按20~30次,称揉按小天心。用指甲由小天心掐运至内劳或由内劳掐运至小天心3~5次,称为掐运小天心。 作用:揉按小天心---滋阴清热; 掐运小天心---镇惊安神。 临床运用:阴虚内热,久热不退,惊风眼翻。(惊风握拳眼往上翻:由小天心至内劳;惊风握拳眼往下翻:由内劳至小天心)

18、总筋 位置:掌后腕横纹中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指端揉按之。掐3~5 次,揉按100~300次,称为掐总筋、按总筋。按总筋与分手阴阳同属上肢常用手法。 作用:掐总筋具有退热止呕,镇惊止痉之功。 临床运用:发热、呕吐、惊风、抽搐。

19、大横纹 位置:仰掌,掌后横纹。 操作:从掌后横纹中点向两侧分推;从两侧向中间合推100~300次。 作用:分阴阳---调和气血阴阳;合阴阳---化痰平喘。 临床应用:分阴阳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之虚症;合阴阳用 于痰结喘咳、胸闷之实症。

20、十宣(十王) 位置:十指尖指甲内赤白肉际处。 操作:拇指甲逐一掐,各3~5次或醒后即止,称掐十宣。 作用:清热、醒神、开窍。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治疗高热惊风,抽搐,昏厥。

21、老龙 位置:中指甲后一分处。 操作:用大指甲掐之。 作用:镇惊开窍。 临床运用:急惊暴卒,昏迷不醒。

22、端正 位置:中指甲两侧赤白肉际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是右端正。 操作:用拇指、食指对掐或对揉,掐3~5次;揉30~50次。 作用:止呕、镇惊。 临床应用:揉右端正可止呕;揉左端正止泻。掐多用于小儿惊风。

23、五指节 位置:掌背手指五个第一指间关节。 操作:用拇指掐后揉,3~5次,称掐揉五指节;拇指螺纹面揉五指节,30~50次。 作用:安神镇惊、祛风痰、通关窍。 临床应用:掐五指节多用于惊惕不安、惊吓啼、惊风等;揉五指节主要用于胸闷、痰喘等症。

24、二扇门 位置: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 操作:用两拇甲掐之,继以揉法。 作用:掐揉之能发汗透表,退热平喘。 临床运用:急惊风发热者,口眼歪斜(歪斜向左:掐右手穴,歪斜向右:掐左手穴)。 ※二扇门是发汗要穴。

25、二人上马 位置:手背无名及小指掌指关节后凹陷。 操作:用拇指掐3~5次,称掐二人上马;拇指、中指相对用力揉称揉二人上马。 作用: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临床运用:多用揉法,主要用于阴虚阳亢,潮热烦躁,牙痛,小便赤涩等症。

26、外劳宫 位置:在掌背正中与内劳宫相对。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面揉100~300次,或用拇指指甲掐3~5次。 作用:温阳散寒,升阳举陷。 临床运用:外感风寒,腹痛腹胀腹泻,脱肛,遗尿,疝气等。 揉外劳宫可用于一切寒证。

27、威灵 位置:手背二、三掌骨歧缝间。 操作:用掐法称掐威灵。掐3~5次。 作用:开窍醒神。 临床运用:惊风。

28、精宁 位置: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本节后歧缝间。 操作:用掐法称掐精宁。 作用:行气、破结、化痰。 临床运用:气喘,干呕,惊风。

29、外八卦 位置:手背与内八卦相对处。 操作:用拇指顺时针方向掐运100~300次,称运外八卦。 作用:宽胸理气、通滞散结。 临床运用:用于胸闷,腹胀,便结。

30、一窝风 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掐之,掐后继揉运数十次。 作用: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 临床运用:急慢惊风,各种腹痛,关节屈伸不利。

31、膊阳池 位置:手背一窝风上3寸,与内间使相对处。 操作: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按。掐3~5次,揉100~200次。 作用:掐、揉膊阳池能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 临床运用:治疗感冒头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便秘---与清大肠、运外八卦、摩腹、推下七节骨合用。 小便不利---与推箕门、揉关元、清小肠等合用。 感冒头痛---与治外感“四大手法”、拿风池等合用。

32、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条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指面,自阳池推向曲池为推三关; 作用: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临床运用:主治一切虚寒病症,对非虚寒病症宜慎用。

33、天河水(天河) 位置:前臂正中,总筋至曲泽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指沾凉水又内劳官起经过总筋直推至曲泽穴处,每轻推一次结合吹气一口。此法又名为“大推天河水”。 作用:清天河水能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临床运用:大推天河水清热之力稍弱,主治一般热证或表热证。 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较强,主治高热或伴昏迷者。

34、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肘至阴池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指面自小儿肘部推向手腕100~300次。 作用:退六腑能清热,凉血,解毒。 临床运用:本法性寒凉,对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腮腺炎及肿毒等实热证均可应用。 ※平素便溏,脾虚腹泻者,本法慎用。 退六腑与推三关,是大凉大热法可 单用或合用 1:3---推一退三 3:1---推三退一

本节知识点 1.准确定位下肢部穴的位置 2.记住下肢部穴位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3.学会下肢部穴的操作方法 4.熟悉下肢部穴的有关文献 第六节 下肢部 本节知识点 1.准确定位下肢部穴的位置 2.记住下肢部穴位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3.学会下肢部穴的操作方法 4.熟悉下肢部穴的有关文献

1、箕门 位置: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指、中指指面自膝盖内侧上缘至腹股沟作直推法约100~300次。 作用:利尿清热。 临床应用:尿潴留---揉丹田、按揉三阴交合用 。 小便赤涩不利---与清小肠合用。 尿闭---自上往下推 水泻无尿---自下往上推,利小便,实大便。

2、百虫 位置: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操作:用大指和食指、中指对称提拿3~5次,称拿百虫法;拇指端按揉10~30次,称揉百虫法。 作用:疏通经络、止抽搐。 临床运用:多用于下肢瘫痪麻痹等症。

3、膝眼 位置:膝盖两旁凹陷中。 操作:用大指、食指同时揉50~100次、按10~20次、掐拿3~ 5次两侧膝眼,分别称按揉膝眼法和掐拿膝眼法。 作用:揉---痛经活络;按、掐、拿---息风止搐。 临床运用: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膝关节扭挫伤等。 按揉膝眼

4、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1寸。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50~100次,称揉按足三里。 作用: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路。 临床运用:腹涨,腹痛,泄泻,呕吐,下肢痿软无力。

5、前承山 位置:小腿胫骨旁,与后承山相对。 操作:用拇指甲掐3~5次,称掐前承山;拇指螺纹面揉该穴30次,称揉前承山。 作用:息风定惊,行气通络。 临床运用:用于治疗角弓反张,下肢抽搐,小儿麻痹症、下肢肌肉萎缩。

6、三阴交 位置:内踝直上3寸,胫骨后缘凹陷中。 操作:用大指、食指指端按揉,称揉按三阴交,揉20~30次,按3~5次。 作用:通血脉,活经络,疏下焦,利湿热,通调水道。 临床运用:主要用于泌尿系疾病:遗尿、癃闭、小便赤涩不利。

7、解溪 位置:踝关节前横纹中,趾长伸肌腱和踇长伸肌腱间。 操作:用拇指甲掐3~5次或拇指指端揉50~100次。 作用:解痉、止吐泻。 临床运用:主要用于惊风,吐泻。

8、大敦 位置:足大指毛际处。 操作:用大指甲掐之。 作用:熄风止痉。 临床运用:惊风。

9、丰隆 位置:外踝尖上八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20~40次。 作用:化痰平喘,和胃气。 临床运用: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

10、委中 位置:腘窝中央横纹处。 操作:用拇食指端拿窝中筋腱或掐按 之,前者名为拿委中;后者为掐委中。 作用:活气血、舒筋脉、解痉。 临床运用:惊风,抽搐,下肢痿软。

11、承山 位置:腓肠肌腹下人字形凹陷中。 操作:用食、中指指端钩拨筋腱3~5次,称拿承山。 作用:通经活络,止痉息风。 临床运用:用于惊风抽搐,下肢痿软,腿痛转筋。

12、仆参 位置:昆仑穴直下半寸处。 操作:大指或拇、食指重拿之,继以揉之。 作用:益肾健骨,舒筋活络,安神定志。 临床运用:腰腿痛,霍乱转筋,晕厥、惊风等。

13、昆仑 位置:足外踝后缘和跟腱内侧中间的凹陷处。 操作:用大、食指对称拿或掐之,继面揉之。 作用:解肌通络、强腰补肾。 临床运用:头痛、惊风、腰痛、下肢痉挛、足跟痛等。

14、涌泉 位置:足掌心前1/3与后2/3交界处的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指腹着力,向足趾方向直推100~300次,称推涌泉;用拇指指腹在涌泉穴按揉30~50次,称揉涌泉 。 作用:推涌泉---滋阴退热,引火归元; 揉涌泉---降逆止呕,理肠止泻。 男:左揉转+按---止吐,右揉转+按---止泻; 男女:左右相等揉按---止吐止泻; 女:左揉按---止泻,右揉按---止吐。 临床应用:呕吐,泄泻或吐泻兼作,久热不退。

附一:推拿法归类 一、解表类 推攒竹、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拿风池、挤捏大椎、揉迎香、拿肩井、推三关、推天河水、掐揉二扇门、揉外劳、掐揉一窝风、黄蜂入洞、清肺经等。 二、清热类 清肝经、清心经、清脾经、清肾经、清大肠、清小肠、清胃经、清天河水、打马过天河、退六腑、掐揉小天心、掐揉总筋、掐揉内劳宫、清板门、掐四横纹、推小横纹、揉掌小横纹、揉肾纹、重推脊、揉涌泉、掐十宣等。

附一:推拿法归类 三、止咳化痰类 四、消食化滞类 推揉膻中、揉乳房、揉乳根、补脾经、清补肺经、补肾经、揉肺俞、揉膻中、分推肩胛骨、运内八卦、揉掌小横纹、按揉天突、开璇玑、按弦走搓摩、按揉丰隆 四、消食化滞类 清补脾经、揉板门、掐揉四横纹、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摩肚脐、摩腹、按揉足三里、揉脾俞、推小横纹等

附一:推拿法归类 五、止腹痛类 揉外劳宫、掐四横纹、揉中脘、揉肚脐、揉丹田、揉按足三里、拿肚角、掐揉一窝风、拿后承山、按揉肾俞、按揉脾俞等。 六、止泻类 补大肠、板门推向横纹 、补脾经、补肾经、向上推按后承山 揉左端正、揉龟尾、 推上七节骨、 捏脊、揉脐、 摩肚脐、 揉天枢 、按揉足三里、揉涌泉等

附一:推拿法归类 七、止呕吐类 八、止抽搐类 清胃经、清补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清肝经、逆运八卦、揉膻中、揉中脘、揉按涌泉、 直推中脘 、分腹阴阳 、推天柱骨、按足三里等。 八、止抽搐类 拿合谷、拿肩井、拿曲池、拿百虫、拿委中、拿后承山、拿昆仑、 拿膝眼等。

附一:推拿法归类 九、止腹泻类 十、通大便类 补大肠、板门推向横纹 、补脾经、补肾经、向上推按后承山 揉左端正、揉龟尾、 推上七节骨、 捏脊、揉脐、 摩肚脐、 揉天枢 、按揉足三里、揉涌泉等 十、通大便类 清大肠、按揉膊阳池、 向下推按后承山、 摩腹、 推下七节骨 、揉龟尾 、运外八卦等

附一:推拿法归类 十一、醒神开窍类 十二、镇惊安神类 掐人中、掐天庭、掐山根、掐十宣、掐老龙、掐端正、掐威灵、掐精宁、按牙关等。 开天门、按揉百会、揉小天心、清肝经、掐揉五指节、轻推脊、猿猴摘果等。

附二:五指经络内外秘旨 大指属脾,脾气通于口,络联于六指,通腹部天枢穴,手之列缺穴,足之三里穴。   大指属脾,脾气通于口,络联于六指,通腹部天枢穴,手之列缺穴,足之三里穴。   食指属肝,肝气通于目,络联于食指,通于小天心,足之太溪穴。   中指属心,心气通于舌,络联于中指,通背心俞穴,手之中冲穴,足之涌泉穴。

附二:五指经络内外秘旨 无名指属肺,肺气通于鼻。络联于无名指,通胸部膻中穴,背部的风门穴。   小指属肾,肾气通于耳,络联于小指,通目达瞳仁,手之合谷穴,足之大敦穴。   食指外侧属大肠,联络于虎口,直达食指侧巅。   小指外侧属正肠,联络于神门,直达小指巅。

本章小结 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概说 头面部穴位 胸腹部穴位 腰背骶部穴位 上肢部穴位 下肢部穴位 小儿百脉汇于双掌,有特殊的位置和作用 以疏风解表,镇静安神为主 以宽胸理气,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为主 以调整脏腑,清热止泻为主 特定穴位多,以调整脏腑,疏风解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清热散结为主 以息风止痉、止抽搐,治疗局部病症为主

思考题: 目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小儿特定穴多分布在 2.临床上“龟尾七节,摩腹揉脐”常用于治疗 二、简答题 A.头面 B.上肢肘以下 C.下肢膝以下 D.腰背 E.胸腹 2.临床上“龟尾七节,摩腹揉脐”常用于治疗 A.腹痛 B.腹胀 C.腹泻 D.便秘 E.疳积 二、简答题 1.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和经络学说中的特定穴的区别? 2.试比较揉中脘、摩腹、分腹阴阳、拿肚角四法作用异同点。

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二、简答题 1.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与经络学中的特定穴,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为小儿推拿所特有,有特定的部位、名称、操作方法和临床作用,不属于十四经穴;后者是十四经穴的一部分,与经络关系密切,因为有特殊的临床功效而加以命名。 2. 揉中脘、摩腹、分腹阴阳、拿肚角四法,均能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为临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所常用。揉中脘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或胃脘胀满,食积不化等症,分腹阴阳主要和胃理气,降逆止呕。摩腹主要用于消化功能紊乱、腹泻、便秘等。拿肚角主要能止腹痛、除腹胀,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腹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