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高树德 2012.07
内 容 一.关于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二.我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基本要求 三.评估指标KPI、KSF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一.回眸第一轮 1.应该肯定的成绩 普遍增强了质量意识; 争取了投入,加快了院校建设的步伐; 规范了学校管理; 引导院校关注并培育自身的特色;(关于特色)
2.应该正视的问题 评估的主体单一 评估指标刚性过大 评估方法刻板 信息缺乏即时性
3.我省评估情况 1)汽车高专03年06.06 优秀 2)电子信息 05.12 优秀 3)交通 06.12 优秀 4)辽源 06.12 良好 5)吉林工业 07.02 优秀 6)长医专 07.05 优秀 7)长职院 07.09 优秀 8)经干院 08.03 优秀 9)公安专科 08.04 优秀 10)白城医专 08.09 优秀 11)金融专科 08.12 通过 12)司法警官 09.03 通过 13)吉林铁道 09.06 通过 14)四平职大 09.12 通过 15)松原职院 09.12 通过 16)农业工程 10.07 通过 17)长春信息 10.09 通过 18)白城职院 12.07 通过 19东方职院2000年;20长白山2009年;21吉林科技2010年; 22延吉职院2011年;23吉林城市2012年 03版方案:评估10所院校 9所优秀 1所良好 08版方案:评估8所院校 8所通过
二.08方案要点 1.08方案的目标 :(三个字) “引”——引导办学方向、推进教学改革,逐步从规范管理(PDCA)走向知识管理(CCDU) “变”——变“要我评”为“我要评” “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08方案思路
评估的主体是:各利益相关方如学生、教职工、用人单位、家长、社会、举办方 利益最小的是谁?专家组。专家组不是主要的主体。 指标体系的建立:遵循 “果—因—效”逻辑 果---重点考察内容(KPI) 因---关键要素(KSF) 效---主要评估指标(KRA)
4.08方案的方法 果切入——根据平台做分析判断 究成因——开展以“深度访谈”为主要方法的现场考察调查 点剖析——典型剖析,深入过程 多主体——专家组组成、信息采集、考察过程等体现多元参与、全息成像
5.08方案配套的数据平台 信息的即时性、原始性和公开性 学校从规范管理(PDCA)转向知识管理(CCDU) 加快院校内部和院校之间信息交流 利于各利益相关方对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实时、准确、更加有效的监督 问题:不会或不知道运用平台进行管理 平台的可靠性、真实性
第二部分.我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基本要求(细则) 一、评估的目的和意义(5个促进) 促进学校举办者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促进学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对接产业,办出特色; 促进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促进办学行为的规范,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评估工作的基本任务 全面了解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际情况,总结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经验和特色 发现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找准症结所在,探讨解决的思路和办法,促使学校明确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首轮评估在03方案基础上适度关注规范 第二轮评估根据08方案,主要是“动态诊断”
三、评估原则 1.学校自评与专家评估相结合。 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3.全面了解与重点考察相结合。 4.评价与引导相结合。 5.平等交流、公平公正。 6. 保证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四、申请评估的条件与要求 自有毕业生起至有3届毕业生前原则上必须接受一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此后每五年须接受一次评估。申请评估院校须符合以下条件: 1.达到教发〔2004〕2号)的有关要求; 2. 兼职教师等非专任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专兼教师之比无限制; 3.学校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含合作共建)及附属用房生均占有面积(平方米/生)达到下表要求:
财经、政 法类 院校 体育、艺术类院校 工科类 院校 农林 类 院校 医学 类 院校 学 校 类 别 生 均 面 积 综合、师范、民族 5.30 8.30 8.80 9.00 1.05 1.85 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含合作共建)及附属用房生均占有面积(平方米/生)
五、评估组织 1.评估工作由省教育厅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负责组织。 2.省教育厅在学校自评基础上,充分依靠专家实施评估工作 3.评估学校要根据评估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方案,省教育厅在征求评估专家组意见的基础上,对评估学校的整改方案备案。 4.省教育厅依据评估学校整改方案,在整改期(时间为1年)内对学校整改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 5.省教育厅对每个年度已评院校评估结论和全省评估工作总结于当年年底前上报教育部备案。 6.全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将接受教育部不定期的检查。
六、评估程序及实施 (一)学校自评 1.把握20字方针,不造假。把评估作为提高内涵建设水平的载体,重在过程。 2.寻找差距,评前整改。重要的是软件建设。 3.自我评价,确定结论。组织校内专家和干部、教师,按评估指标和关键要素进行自评。
(二)提交材料: ①自评报告 ②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③区域或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④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⑤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三)确定专家组成 教育教学人员 行业企业人员 一线专任教师 省教育厅确定专家组成员名单,并对社会公布 专家组人数一般为7—8人(含秘书),其中,外省专家2至3名。
(四)现场考察 1.专业剖析 2.说课 3.深度访谈(座谈会)
1.专业剖析要点 ◆关键要素:从建设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体现出的特色; ◆重点考察:专业设置、特色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 ◆参照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社会评价等指标的相关内容要求
2.说课 说一门课 提供:教材 教案 课程标准 等教学文件 说一门课的提纲: 在专业中的定位分析(课程教学目标) (与职业关系、职业背景) 课程的设计,如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情况 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手段 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的确定,包括实验(训)项目的确定 多媒体课件的建设状况(教学资源、网络资源) 教学效果 今后改革的思路(工学结合) 注意:没有规定的提纲,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设计,上述只是参考
(1)课程地位(如何建设、如何改革的思路) (2)如何做?(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改革?) (3)效果如何?(前后对比) 说课逻辑 (注意4个方面): (1)课程地位(如何建设、如何改革的思路) (2)如何做?(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改革?) (3)效果如何?(前后对比) (4)总结了没有?(对发现的问题下一步如何解决?)
3.深度访谈 —田园式访谈工作方式 深入工作场所,以平等交流的方法进行,主要是自身的工作,成绩与问题
(五)评估结论 (六)回访(评后30天报整改方案,半年报整改情况报告,组织回访)
第三部分.评估指标KPI、KSF分析 一.领导作用 二.师资队伍 三.课程建设 四.实践教学 五.特色专业建设 六.教学管理 七.社会评价
利用数据采集平台进行学校管理,学会对平台数据的分析,介绍三种分析方法 1.达标分析(法定标准达成分析) 相关指标达到法定标准或准法定标准的情况分析。如实验实训室生均面积,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生师比、达到学校规划目标的标准等。 2.结构分析 包括结构分布情况分析、结构变化情况分析、结构符合度分析。
3.比较分析(相对基准达成分析) 相关指标达到某个比较标准的情况分析。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不仅可在省与省之间进行、院校之间进行,还可以在专业、课程等层面进行。如:与先进相比,副高以上职称占校内专兼职教师比例数,占在校生比例数,折合兼职教师数与专任教师数的比例;与平均数(如全国、全省平均数)相比,副高以上职称占校内专兼职教师比例数,占在校生比例数;与同类院校(专业)相比,超过的指标,较低的指标,如法律文秘专业的业内就业率。
一.领导作用 领导作用如何评价? 紧紧围绕关键评估要素,结合相应的数据采集信息,通过单一或组合的具体数据,找出主要表现指标(KPI);根据相应的评估说明,根据16号文等相关文件,通过理念、组织、机制、队伍、过程管理、资源配置等信息连结起来查找原因(KSF)。
领导作用应体现在所有工作中,(平台) 体现在:三个评估要素 ①学校发展规划 ②目标定位 ③人才培养 从三个方面: ①建设②改革③发展 看 一是领导作用在数据平台上直接或间接表现出来的相关数据(KPI); 二是领导作用在数据平台上不能够直接表现,也不能间接表现,但能直接或间接说明表现指标形成主要影响因素(KSF)。
一.领导作用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1.1学 校 事 业 发 展 规 划 关键要素 1、五项基本办学指标、七项办学监控指标生均值; 2、招生专业数/总的专业数、学生数/招生专业数、校以上重点专业招生数/重点专业总数; 3、实习基地数/专业数、校外实训基地数/专业数、校外实训基地年接待学生量/当年毕业生数量 4、专业教师数/学生总数。 1、学校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的适应 2、班子的结构,领导班理念思路 3、五年新专业情况; 4、师资队伍规划;校外实训基地是否稳定; 5、举办方和地政府支持力度 6、专业大类与布局
一.领导作用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1、专升本人数/毕业数; 2、培训人次/在校生数;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1.2办 目 标 与 定 位 1、专升本人数/毕业数; 2、培训人次/在校生数; 3、非全日制/全日制在数生; 4、高职生/在校生数; 5、五项基本办学指标生均值及七项监测办学指标生均值 1、学校学生规模、结构; 2、学校发展规划; 3、培训数量及与专业的相关度; 4、校园文化建设; 5、专业规划、教师队伍规划、实训基地规划;
一.领导作用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1.3对 人 才 培 养 重 视 程 度 1、日常教学经费/总支出;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1.3对 人 才 培 养 重 视 程 度 1、日常教学经费/总支出; 2、奖助学金数/学生数; 3、教师培训数/教师数; 4、教学研究专项经费/总经费; 5、生均投入;图书、科研、设备的投入 6、校内专职教师进修天数/专职教师数、专任教师挂职锻炼天数/专任教师数、学生管理人数/学生数 1、专业带头人、骨干老师等的政策;教师培训制度、 2、经费及财务管理向教师倾斜情况; 3、学校重大会议研究教学会议次数; 4、校友联系;校企合作; 5、深入教室及宿舍的次数;
一.领导作用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1.4校 园 稳 定 1、领导职数;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1.4校 园 稳 定 1、领导职数; 2、辅导员数/学生数、心理健康老师/学生数、就业老师数/学生数、双课老师数/学生数 3、就业率; 4、五项基本办学指标、七项办学监控指标生均值; 1、班子结构,学生管理体系; 2、学生的心态,教职工心态; 3、心理健康机构、综合治理委员会、学生社团数; 4、安全教育、应急预案; 5、就业体系
二.师资队伍 采用“果-因-效”逻辑分析的方法,通过解读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分析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水平和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从师资队伍建设的宏观和微观出发,分为整体状态、专业教师状态、基础课教师状态、兼职教师状态等模块,在模块中进一步细化出主要表现指标(KPI)、主要影响因素(KSF)。
二.师资队伍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关键要素 2.1 专 任 教 师 数 量 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校内兼课教师折合数+校外兼职教师折合数+校外兼课教师折合数)(6.1—6.4) 全日制学生数/教师总数(1.3;6.1—6.4) 专任教师数/教师总数(6.1—6.4) 校内兼课教师折合数/教师总数(6.1—6.4) 专业课专任教师数/专业数(6.1—6.2;7.2) 专任基础课教师数/专任教师数(6.1—6.2;7.2) 1.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措施 3.校企合作机制 4.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5.学校为地方经济的服务意识
二.师资队伍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2.1 专 任 教 师 结 构 关键要素 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数/专任教师数(6.1) 近三年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人数/专业课专任教师数(6.1—6.2)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学历学位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6.1) 各专业的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学历学位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职业资格等级结构(6.1;7.2) 各门基础课的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学历学位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6.1;7.2) 1.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措施 3.校企合作机制 4.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5.学校为地方经济的服务意识
二.师资队伍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2.1 专 任 教 师 水 平 关键要素 专任教师本年度获市级以上奖项人数/专任教师数(6.1—6.2) 专任教师承担精品课程人数/专任教师数(6.1—6.2) 专任教师承担科研课题和技术服务项目、获技术专利的人数/专任教师数(6.1—6.2) 专任教师本年度获得科研课题和技术服务项目经费数/专任教师数(6.1—6.2) 1.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措施 3.校企合作机制 4.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5.学校为地方经济的服务意识
二.师资队伍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2.1 专 任 教 师 水 平 关键要素 专任教师本年度获市级以上奖项人数/专任教师数(6.1—6.2) 专任教师承担精品课程人数/专任教师数(6.1—6.2) 专任教师承担科研课题和技术服务项目、获技术专利的人数/专任教师数(6.1—6.2) 专任教师本年度获得科研课题和技术服务项目经费数/专任教师数(6.1—6.2) 1.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措施 3.校企合作机制 4.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5.学校为地方经济的服务意识
二.师资队伍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2.1 专 任 教 师 水 平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2.1 专 任 教 师 水 平 专任教师参加社会培训服务人数/专业教师数(6.1—6.2) 专任教师当年度公开出版著作、教材和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人数/专任教师数(6.1—6.2) 省级以上精品课程数/专业数 产学合作学校为企业技术服务年收入/专业教师数(6.1—6.2;7.5) 1.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措施 3.校企合作机制 4.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5.学校为地方经济的服务意识
二.师资队伍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2.1 专 任 教 师 发 展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2.1 专 任 教 师 发 展 专任教师师资建设经费和教学改革及研究经费支出/专任教师数(6.1—6.2;5.2) 产学合作学校为企业技术服务年收入/专业教师数(6.1—6.2;7.5) 1.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措施 3.校企合作机制 4.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5.学校为地方经济的服务意识
二.师资队伍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2.2 兼 职 教 师 数 量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2.2 兼 职 教 师 数 量 1.校外兼职教师折合数/教师总数(6.1—6.4) 2.校外兼课教师折合数/教师总数(6.1—6.4) 3. 兼职教师折合数/专业数(6.3-6.4;7.1) 1.从企业引进人才(包括柔性引进)的机制与措施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3.校企合作机制 4.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5.兼职教师工作待遇、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 6.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
二.师资队伍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2.2 兼 职 教 师 结 构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2.2 兼 职 教 师 结 构 1兼职教师承担校内实践技能课总课时数/兼职教师承担总课时数(7.2) 2兼职教师年龄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职业资格等级结构(6.3—6.4) 1 从企业引进人才(包括柔性引进)的机制与措施 2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3 校企合作机制 4 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5 兼职教师工作待遇、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 6 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
二.师资队伍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2.2 兼 职 教 师 水 平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2.2 兼 职 教 师 水 平 兼职教师获教学奖励人数/兼职教师人数(6.3—6.4) 1.从企业引进人才(包括柔性引进)的机制与措施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3.校企合作机制 4.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5.兼职教师工作待遇、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 6.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
二.师资队伍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关键要素 2.2 兼 职 教 师 发 展 兼职教师参加教学进修人数/兼职教师人数(6.3—6.4) 兼职教师参加教学进修天数/兼职教师人数(6.3—6.4) 聘请兼职教师经费/教学经费总支出(6.3—6.4;5.2) 1.从企业引进人才(包括柔性引进)的机制与措施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3.校企合作机制 4.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5.兼职教师工作待遇、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 6.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
三.课程建设 以状态数据平台展示的信息为基础,对状态数据平台展示的全部数据,特别是课程建设数据进行归纳分析。以专业为单位,采取动态数据静态分析,离散数据统计分析,运用重组法,比较法,定量定性相结合,获取表现课程建设质量的主要信息,并将其聚焦为主要表现指标(KPI);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依据“果—因”的逻辑思路,确定主要影响因素(KSF)
三.课程建设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3.1 课 程 内 容 1.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3.1 课 程 内 容 1.课程体系 (7.2) 2.ABC三类课程比例(7.2) 3.开设实训与实习的项目、 开出率 (7.2) 4.核心课程 (7.2) 5.国家、省、校级精品课 程门数 (7.2) 6.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门数 (7.2 1.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2.岗位任职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分析 3.课程标准 4.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5.企业参与的激励政策 6.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 7.教师的教学理念 8.教学环境与资源
5.学校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人事分配与管理制度) 三.课程建设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3.2 教 学 方 法 与 手 段 1.课程教学设计特色描述7.2 2.教学方法(7.2) 3.考试考核方法(7.2) 4.主要授课方式(7.2) 5.主要授课地点(7.2) 1.课程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理念 3.学校的教学条件 4.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5.学校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人事分配与管理制度)
三.课程建设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关键要素 3.3 主 讲 教 师 1.A、B、C三类课程主讲教师结构 (6.1+6.3) 2.教师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双师率 (6.1) 3.教师的周学时数与学期任课门数 (6.1) 4.教师的技术开发与教学研究成果 (6.1) 5.教师进修培训(含企业锻炼) (6.1) 6.实践性课程是否为兼职教师上课 (6.3) 1.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实施 2. 校企合作融合程度 3.师资管理制度及落实(主讲教师上岗资格认定) 4.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 5.教师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执行情况
2.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特色教材与校本高水平教材开发) (7.5) 三.课程建设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3.4 教 学 资 料 1.选用优秀高职高专新版教材 (7.2) 2.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特色教材与校本高水平教材开发) (7.5) 3.馆藏图书资料数量 (3.2) 4.校园网络资源数量、有效利用率、运行状况(3.4) 1. 教材建设规划 2. 教材管理制度 3. 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与管理 4.教学资料经费投入
四.实践教学 依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文); 2.《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2008](5号文) 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新高职发展理念。 逻辑:“果、因、效”。 起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设计、课程设置。 路径:考察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师、实践基地情况,考察实践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效果,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
四.实践教学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4.1 实 践 教 学 条 件 关键要素 1.校内实训基地数量、面积、一体化教室面积;设备、数量及价值,主要承担的实践项目(3.1,4.1); 2.校外实践基地数量、接受能力和服务能力(4.2) 3.教学仪器设备值(含生均),实践教学日常教学经 费(5.2); 4.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状态(6.1,6.2、6.3) 5.合作企业年订单培养学生数,年兼职教师数和接受顶岗实习学生数;为企业服务情况(7.5); 6.社会(准)捐赠设备总值(4.1,7.5,9.3)。 1.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实践教学的系统设计; 3.学校经费情况; 4.校企合作的机制和保障; 5.实践教学条件的保障和措施; 6.双师素质教师情况 。
四.实践教学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1. 实践课程数及(理论+实践)课程数(7.2);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4.2 实 践 教 学 课 程 体 系 设 计 1. 实践课程数及(理论+实践)课程数(7.2); 2. 实践课时比例(7.2); 3. 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及教材数(7.2,7.5); 4.实训实习项(4.1,4.2,7.2); 5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7.3); 6.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7.2) 。 1. 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2.实践教学管理理念; 3.实践教学师资素质; 4.实践教学条件; 5.制度保障和措施; 6.主要授课方式、考核方法。
1.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及管理(4.1,4.2); 2.实践教学运行及制度保障(8.1); 3.实践教学管理队伍(4.1,8.2,8.3) 。 四.实践教学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4.3 教 学 管 理 1.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及管理(4.1,4.2); 2.实践教学运行及制度保障(8.1); 3.实践教学管理队伍(4.1,8.2,8.3) 。 1. 实践教学管理理念; 2.实践教学管理政策、制度及措施; 3.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4.教学管理人员素质 。
1.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与落实; 2.顶岗实习制度建设与保障措施; 3.校企融合度; 4.顶岗实习的考核。 四.实践教学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4.4项岗实习 1.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及接受顶岗实习生数(4.2); 2.合作企业及年接受顶岗实习及毕业生数(7.5); 3.顶岗实习单位录用毕业生数(7.4)。 1.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与落实; 2.顶岗实习制度建设与保障措施; 3.校企融合度; 4.顶岗实习的考核。
四.实践教学 4.5双证书获取 1.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及职业种类 (4.3); 2.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率及证书等级(7.3)。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4.5双证书获取 1.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及职业种类 (4.3); 2.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率及证书等级(7.3)。 1.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设计; 2.学校领导重视及政策导向; 3.学校与政府、鉴定机构的协调; 4.教师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
五、特色专业建设 依据[2006]16号文的精神 按照绩效评估的方式 利用“果-因-效”的逻辑关系 围绕“如何体现特色”
五、特色专业建设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1. 专 业 设 置 与 招 生 1.学校的专业目录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1. 专 业 设 置 与 招 生 1.学校的专业目录 2.专业设置的时间和招生时间 3.在校生人数 4.近三年招生人数和报到人数 5.全校专业在校生的平均数 1.专业建设理念 2.就业市场与教育市场 3.目标定位 4.教学投入
五、特色专业建设 2.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专 业 教 学 团 队 1专任教师数量、结构与比例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2. 专 业 教 学 团 队 1专任教师数量、结构与比例 2兼职教师数量、结构与比例 3专业带头人 4教学骨干团队 5双师团队 6科技、教研成果 7专任教师年均承担课时数 8教师队伍建设费用 5.教学队伍 6.过程管理与创新 7.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 8.环境与政策导向
五、特色专业建设 3. 教学条件与利用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1.实验实训场地面积和生均面积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3. 教学条件与利用 1.实验实训场地面积和生均面积 2.仪器设备总值和生均值 3.年均设备投入总额和生均值 4.耗材与维护维修费总额和生均值 5.实践教学时数和所占的比例 6.实习实训项目及开出率 9.就业质量(对口率、稳定性和起薪) 10.行业背景和专业背景 11.学校声誉 12.经费投入
五、特色专业建设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4. 课程 5. 校企合作 2.精品课程目录 3.核心课程目录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4. 课程 5. 校企合作 1.课程目录 2.精品课程目录 3.核心课程目录 4.教材目录 5.授课方式和地点 1.顶岗实习人数和课时数 2.合作开发课程数目 3.合作开发项目 4.捐赠实训设备总值
五、特色专业建设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1.获取双证书的人数和比例 2.学生获取大赛获奖项统计 3.就业率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6.人 才培养质 量 7.社会服务能力 8.对接产业的专业 1.获取双证书的人数和比例 2.学生获取大赛获奖项统计 3.就业率 1.为社会培训人数和天数(人天) 2.为企业科技服务项目 专业群目录
六.教学管理 以[2006]16号文件为依据,贯彻“实践型、开放型和职业型的高等职业教育”精神, 实现“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的目标,本着以人为本和科学、规范、高效的原则,从教学管理的关键要素入手,分析数据平台信息,设置重要表现指标(KPI),运用“果-因-效”分析方法 ,分析教学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KSF),在综合全体组员意见和集体智慧的前提下,形成了以理念、机构、人员、资源、制度、运行为主干的表现指标和成因分析,为“诊断”评价学校的教学管理提供实用高效的方法。
六.教学管理 6.1 管理规范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关键要素 1、管理机构健全科学(建议平台增加)。 2、教学管理人员数量、职称、专业、岗位、工作经验、结构比例合理(8.2)(建议平台增加职称、 专业等) 3、专职教学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8.5)。 4、教学管理制度完备,修订及时(8.1)。 5、管理制度科学,运行良好(3.3,4.1,4.2, 6.2, 6.3 1、教学管理理念是否先进科学。 2、 领导对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 3、管理经费的投入。 4、管理机构设置是否合理。 5、管理队伍的数量和素质。 6、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7、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完善。 8、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9、教学管理手段。
1.领导重视程度。 六.教学管理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6.2 学 生 管 理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6.2 学 生 管 理 1、领导重视程度(2.1,2.2)。 2、学生管理机构的设置(建议平台增加)。 3、学生管理人员数量、结构比例、素质(8.3)。 4、专职招生就业人员结构比例(8.4)。 5、现代化管理条件(3.4)。 6、学生管理制度完备(8.1)。 7、学生管理制度执行情况2.2,8.7)。 8、奖助学金情况(8.8,5.2)。 9、学生评教比例(8.7)。 10、校园文化与校风建设(7.2)。 1.领导重视程度。 2、学生管理及招生就业的理念是否先进科学。 2、学生管理和招生就业机构是否健全。 7、经费投入和条件。 6、学生管理人员的数量、结构、素质。 4、学生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5、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8、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
六.教学管理 6.3 质量监控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1、领导重视程度。 2、现代质量管理理念。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6.3 质量监控 1、教学质量监控机构的设置(8.2, 8.5, 8.6)。 2、教学督导人员数量、专业、职称等结构比例合理 (8.5)。 3、经费投入和现代化条件(3.2,3.4,5.2)。 4、质量监控制度建设与运(8.1)。 5、质量体系及运行情况(6.1.8.7)。 6、学生质量及毕业率 (建议平台增加)。 1、领导重视程度。 2、现代质量管理理念。 3、质量管理机构。 4、质量管理队伍素质。 5、质量监控手段的现代化。 6、质量管理系统、标准及执行力度。
路径:考察生源、就业和社会服务,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特别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校的声誉、特色和影响力。 七.社会评价 依据:2006年 16号文和2008年5号文; 逻辑:“果、因、效”; 基础: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 路径:考察生源、就业和社会服务,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特别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校的声誉、特色和影响力。
七.社会评价 7.1 生 源 1、生源类型(1.3); 2、专业设置(7.1); 3、学校招生(7.6); 4、招生就业人员情况(8.4)。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7.1 生 源 1、生源类型(1.3); 2、专业设置(7.1); 3、学校招生(7.6); 4、招生就业人员情况(8.4)。 1.学校教学质量; 2.学校声誉和影响力; 3.专业结构与社会的吻合度; 4.办学条件及管理; 5.招生政策与宣传; 6.就业率
1.毕业生数、合作企业录用率、学生就业率(4.2,7.4,7.6,9.2); 七.社会评价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7.2 就 业 1.毕业生数、合作企业录用率、学生就业率(4.2,7.4,7.6,9.2); 2.专职就业人员(8.4) 1.学校教学质量及社会认可度; 2.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专业设置); 3.校企合作融合度; 4.专职机构的设置与人员素质。
七.社会评价 7.3 社 会 服 务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关键要素 主要表现指标(KPI) 主要影响因素(KSF) 7.3 社 会 服 务 1.教师主持横向技术开发课题,获专利和 奖励(6.1); 2.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员工(7.5); 3.为社会进行职业技能鉴、技术培训人次(1.3,4.1,4.3,7.3) 1.学校外部政策环境(政府相关政策支持); 2.学校社会服务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3.办学的服务面向定位; 4.产学的一体化程度; 5.学校教学和科研质量与水平; 6.社会服务机构及双师素质; 7.学校的声誉、特色和影响力
欢迎你对此内容给予 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