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姓名
姓名的來源 人人都有姓名。 我們的「姓」是從父母而來,「名字」也是父母仔細考慮以後,為我們取的。 姓名是代表人的符號。
中國姓氏的由來 以國名為姓。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宋、鄭、吳、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以技藝為姓。如巫、卜、陶、匠、屠等。 以居住地為姓。如:邱、蘇、劉。 以官職為姓。如司徒(教育)、司馬(軍事)、寇(司法),李(法官)。
姓名的意義 根據父母的期望。 考慮性別不同。 按照祖先傳下來的字輩。
取名字的方法 期盼孩子富貴: 富、貴、福、祿。 出人頭地: 升、登、舉。 成為優秀的人才: 棟、傑、俊、才。 長命百歲: 松、柏、壽。 表現男性的剛強: 偉、雄、武、龍、博、虎。 聰明:智、明、慧、聰、能。 平安、健康:吉、安、康、健、泰、平、安。
取名字的方法 尊重倫理道德:德、忠、孝、仁、義、禮、信、溫、良、恭、敬。 宗族能繁榮永續: 耀祖、繼祖、念祖。 賢淑的女性:貞、淑、靜、潔。 美麗動人:美、琴、芬、蘭、梅、菊、薇、玲、燕、蓉。 長幼順序:伯、仲、叔、季、大毛、二毛。
原住民命名方式 有的原住民族並沒有姓,而是沿用長輩名。 有的依照族中勇士或擅長織布者的名字為孩子命名。 目前台灣原住民有十四族,每一族的命名方式都不相同,即使是同一族群,不同部落的命名也可能略有差異。
賽夏族 賽夏族命名的順序為自己的名字,父親的名字,氏族的名字 。 賽夏族是唯一氏族名與漢姓間有音義對照的族群。 賽夏族長子襲祖父名,長女襲祖母名,後面連接父親名字和氏族名,問一問就知道是哪一家的,誰的孩子。
阿美族 命名的順序為自己的名字,父親的名字。 阿美族命名除了襲名外,也依出生時節命名,又因原是母系社會,在自己的名字後面連接父親名字或母親名字的都有。
布農族 命名的順序為自己的名字,氏族的名字 。 布農族也是長子(女)襲祖父(母)名,其餘按排行襲叔祖叔伯姑姑的名字,名字一般沒有涵義,但同名者不分輩分互稱為Ala,彼此有特殊的情感聯繫,代代延續。
鄒族 鄒族命名沒有特別約束,只要不與父母兄姐同名即可。
排灣族 排灣族每個家屋都有一個名字,出生在這家屋的子女都要冠上這家屋名,有的冠在自己名字前面,有的冠在後面。 排灣族是階級社會,依照地位為新生兒選擇名字,不可以超越。
泰雅族 泰雅族實際上是沒有姓氏的,他們採「親子連名制」。 在自己名字後面,加上父親的名字,特殊狀況也有加上母親名字,但不常見。 不硬性規定襲祖父母名,但會為男孩取以往頭目或勇悍者之名,為女孩取部落中溫順或擅長織布者之名。
達悟族 達悟族的名字很特別,一生要隨家族中新生命誕生改好幾次:還沒生小孩的叫「希」、「自己的名字」;當爸爸後叫「夏曼」、「長子或長女的名字」;當媽媽的叫「希南」、「長子或長女的名字」:當(外)祖父母叫「夏本」、「長(外)孫或長(外)孫女的名字」。 達悟人大多是為新生兒創造新名字,依照家族現況和對孩子的期待來取名,而且講究謙虛,不好意思取太驕傲的。
姓名的功用 「姓名」是人們的代稱,因此只要是是自己的物品、資料、證件等,都可以標示自己的姓名來分別。 姓名有很多功用,最主要的功用就是代表一個人,所以我們要愛惜它。
暱稱 長輩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問我們取的「乳名」,就是暱稱的一種。 有些感情比較好的的朋友會互相取一些名字代替原本的姓名,這種好朋友間雙方都同意的稱呼,也可以算是「暱稱」。
綽號 「綽號」是人的一種非正式的名字。 「綽號」的產生大多是因人的長相、姓名、特徵、個性來取的。 表示親密或喜愛的綽號也可以叫暱稱。 在某些場合下,人們習慣不使用真實名字,而是用綽號來代替,表示關係親密、喜愛之情、幽默感或嘲弄等意味。
綽號的產生 「綽號」的產生大多是因人的長相、姓名、特徵、個性來取的。 名字的簡化或某種變形,如諧音或者是形狀類似的其他文字 。 身體的某個顯著特徵 。 曾經做過的某件事 。 個性或氣質 。
本課結論 不同的名字有不同的意義,我們應該要了解自己名字的意義和由來。 每個人都應該尊重別人,同時也要受到別人的尊重。 尊重別人可以從尊重他的姓名開始,用對方的姓名稱呼他,不要沒經過別人同意就隨便幫別人取綽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