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本章导航 第一节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一、世界 二、作者 三、作品 四、读者 五、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第二节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第一节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一、世界 二、作者 三、作品 四、读者 五、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第二节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一、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 二、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第一节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按照第一章所引艾布拉姆斯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或环节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文学四要素”示意图) 第一节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按照第一章所引艾布拉姆斯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或环节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文学四要素”示意图) 在我们看来,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应形成相互渗透、依存和作用的整体性关联。下面我们从文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来作描述。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四要素”示意图 世界 读者 作家 作品 BACK
世界 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文学活动总是涉及到一种意识反映行为,这一点住往成为艺术摹仿论和再现论的立论依据。(古希腊“摹仿说”、《周易》“观物取象”等观点) 从文学与世界的联系来看待文学活动,最初是从“摹仿”的角度提出,后来的“摹写”、“再现”、“反映”等也表达了相近涵义。 文学理论教程
作者 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古代很早就存在这种观点,以《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为代表。 在西方,对文学与作者的联系、作品表现功能的认识却是产生较晚的,其正式出台应归因于18、19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思潮。 文学理论教程
作品 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多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这两种不同终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因此,作品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 作品显现出的与现实的差异,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例:朱耷、毕加索作画,吴天绪说书) 作品与形式的关系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受到突出的强调(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 文学理论教程
读者 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创作的活动,它还应包括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只有经过读者阅读,作者创作的本文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 在西谚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中国古语也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这都触及到读者阅读的再创造性质。 在文学阅读活动的重要性得到正视的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 。 文学理论教程
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文学作为活动,它是多种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或系统)。而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不过是这个整体中的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 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看来,它们在这个整体中不是彼此孤立地或静止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同时,在这个整体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文学理论教程
第二节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它与人类的其它活动相比,既有共同性质,又有特殊性质。 第二节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它与人类的其它活动相比,既有共同性质,又有特殊性质。 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因此,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文学理论教程
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它是在事先就确定了一定目的,在进行中有着自觉意识的活动,它一方面要使得人适应环境和自然的要求,另一方面它又通过改造环境和自然以适应人的要求。可以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我们认为,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生活活动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这一认识在发生学和认识论两个层面都具有意义。 文学理论教程
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马克思在阐明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原则区别时指出:“动物也有创造的能力,但动物只是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㈠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 ㈡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㈢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㈠ 人的生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马克思将其概括为两大基本层次: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按照马克思所说的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人的精神活动可以分为:理论性或认识性的精神活动,如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宗教性或幻象性的精神活动,如各种宗教意识活动、宗教观念、迷信观念等;伦理性或意志性的精神活动,如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等;审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动,如各种门类的艺术,文学也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㈡ 如果从各种精神活动与物质经济基础的关系作进一步考察,还可以把精神活动分为非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和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 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该经济基础服务的,所以也称为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其中政治、法律、道德离物质经济基础较近,可以直接为经济基础服务;而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跟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的性质,所以恩格斯称之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 。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文学活动的发生即文学活动得以产生的原始历史起点,文学的发展则是其产生后的历史演变轨迹。一般地说,促使文学活动产生的力量也会推动文学的发展,而由文学发展的现状我们又可逆推它的原始起点,二者是相互关联的。 一、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文学理论教程
关于文学发生问题的几种学说 1、巫术仪式发生说(代表:弗雷泽《金枝》,哈丽逊《古代艺术与仪式》) 2、宗教发生说(代表:格罗塞《艺术的起源》 ) 3、游戏发生说(代表:德谟克利特,康德,席勒,斯宾塞,谷鲁斯) 除以上诸说外,还有其它关于文学的发生说, 此处不再一一详述。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发生根本原因的揭示——劳动说 文学活动在发生学上的根本原因还是人类最为基本的活动——劳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发展问题的复杂性 文学发生问题归根到底可以用劳动来作阐释,而文学发展则只能说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是最终的制衡力量,其它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生作用。 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它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对此,马克思指出这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发展问题的前人有关认识 有的认为文学发展动力是社会风气的变化,如中国古代典籍《乐记》。 有的则认为文艺发展动力是某种非人力可以改变的因素,如黑格尔的“理念”说。 还有的学者以为文学的发展象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如加拿大原型批评家弗莱的“循环”说。 另外还有些学者认为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持此观点的如俄国的普洛普,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㈠ 正象劳动是文学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样,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人们的经济活动,是推动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 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文学与经济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㈡ 最终的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于唯一的因素,除了经济以外,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往往是更直接的影响。 从某种角度上说,文学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中进行的,“合力”的方向可能与其中任何一种力的方向都不相同,而“合力”中起着终极作用的因素是经济。 文学理论教程
复习要点 [基本概念] 生活活动 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本体论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文学起源的劳动说 生活活动 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本体论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文学起源的劳动说 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思考问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3.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它诸说有更大合理性?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文学理论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