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早期貿易理論──重商主義
本章大綱 2.1 重商主義 2.2 重商主義的挑戰 2.3 價格-金屬-流動機制的假設
前言(1/2) 1500年左右,貿易活動就已經相當地活絡,只不過,當時的交易媒介皆以金屬貨幣為主,各國貿易所產生的順差與逆差也都以金屬貨幣(黃金)作為清算的工具,因此,當時國家經濟的強弱,端視該國擁有的金屬貨幣多寡來衡量。 金屬的總產量是固定的,在各國政府追求最大財富,希望增加出口而減少進口,用以提高國內財富的情況下,多數國家便傾向採取保護主義來達到貿易順差,而這種思想就是重商主義的核心概念。
前言(2/2) 1752年,才有David Hume對重商主義的核心概念提出嚴正的質疑。David Hume指出,當一國出現貿易順差時,透過市場機制,最後會回歸到貿易平衡的狀態;換言之,重商主義所強調的貿易順差不具永久性,此種保護主義的思維終究是無法落實的。 重商主義起源於1500~1750年代的歐洲。
重商主義之特點(1/2) 勞動價值說 人類的生活仍以畜牧或游牧為主,生產的投入要素只有勞動。 財貨價格的衡量標準便是「1單位產量需要使用多少勞動小時」。如一張桌子需要2個人各工作2小時才能完成,那麼這張桌子的價格便是4個人工小時。 零和賽局 一國的財富是以該國所擁有的金屬多寡來衡量,在全世界的金屬(金、銀、銅等)產量固定下,當某國的財富增加時,相對地,其他國家的財富勢必會減少,而且增加與減少的總和為零,這就是零和賽局。
重商主義之特點(2/2) 追求貿易順差 一國為了要增加財富,勢必要提高其貿易順差,方能達到累積財富的目標。 政府的功能 當時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如何增加出口而減少進口。
重商主義的挑戰 1752年,因為David Hume所提出的「價格—金屬—流動機制」論點,而受到衝擊。
表2.1 「價格—金屬—流動機制」的變動流程
價格—金屬—流動機制的假設(1/3) 貨幣數量學說必須成立 MV=PY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左邊MV代表的是交錢的行為,而右邊PY代表的則是交貨的行為,兩者必須相等,即為MV=PY。 表2.1中的步驟2~3才能成立。
價格—金屬—流動機制的假設(2/3) 對貿易財的需求必須富有彈性 假設社會大眾對貿易財的價格較為敏感,當A國國內發生物價上漲時,該國銷往外國的產品價格會提高,但出口量會減少,出口總值必會減少。 表2.1中的步驟3~4才能成立。
價格—金屬—流動機制的假設(3/3) 產品與要素市場必須皆為完全競爭市場 當A國國內發生物價上漲時,其實質工資會下降,由 下降至 ,會發生超額需求EF,但是在完全競爭市場下,可透過提高貨幣工資至W1,消除此一缺口EF。 表2.1中的步驟4才能成立。 金本位制度必須存在 各國清算皆以黃金為標的 表2.1中的步驟1才能成立。
圖2.1 勞動為完全競爭市場
圖2.1 勞動為完全競爭市場 勞動供給
圖2.1 勞動為完全競爭市場 勞動供給 勞動需求
圖2.1 勞動為完全競爭市場 勞動供給 均衡點 勞動需求
圖2.1 勞動為完全競爭市場 勞動供給 均衡點 勞動需求 超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