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暑 5 病区 丁小雁
定 义 是由高温环境中发生的一组急性疾病,根据其主要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常分为3型 热射病:是因高温引起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热平衡失调使机体内热积蓄,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无汗为主要症状,又称日射病。 热痉挛:是由于失水失盐引起的肌肉痉挛。 热衰竭:主要因周围环境容量不足,引起虚脱或短暂晕厥,后者称热晕厥。
病 因 在高温(室温35℃)环境中炎夏烈日暴嗮下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且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易发生中暑。有时气温虽未达到高温,但由于温度较高和通风不良亦可发生中暑。老年,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亦常为中暑的发病因素。
发 病 机 理 正常体温一般恒定在37℃左右,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产热散热平衡。在室内常温下(15 ℃-25 ℃)人发病机制体散热主要靠辐射(60%)其次为蒸发(25%)和对流(12%)少量为传导(3%)
热 射 病 机 理 热射病:主要发病机理外界环境中的热原的作用和体内热量不能通过正常的生理性散热以达到热平衡,致使体内积蓄,引起体温升高。体温达到42℃ 以上可使蛋白质变性,超过50℃数分钟细胞即死亡。
热 痉 挛 的 机 理 发生机制是高温环境中,人的散热方式主要依靠出汗,一般认为一个工作日的最高生理限度出汗量为6升,但在高温中劳动者的出汗量可达10升以上。大量出汗使水和盐丢失过多,肌肉痉挛并引起疼痛。
热 衰 竭 的 机 理 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循环血量不足,发生虚脱。热衰竭亦可伴有过多的出汗,失水和失盐。
临 床 表 现 热射病:三大临床表现(高热,无汗,意识障碍) 临 床 表 现 热射病:三大临床表现(高热,无汗,意识障碍) 先驱症状:全身软弱,乏力,头昏,头痛,恶心,出汗减少。继而体温迅速上升,出现嗜睡,谵妄或昏迷。皮肤干燥,灼热无汗呈潮红或苍白,紫绀,脉搏快,血压偏低,肌肉抽搐,严重出现休克,多脏器衰竭。
临 床 表 现 热痉挛: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中强体力劳动后,大量出汗,四肢腹部肌肉甚至胃肠道发生痉挛和疼痛。 临 床 表 现 热痉挛: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中强体力劳动后,大量出汗,四肢腹部肌肉甚至胃肠道发生痉挛和疼痛。 热衰竭:常发生对热不适应,体内常无过量热积蓄。患者常有头痛,头晕,恶心续有口渴,胸闷,脸色苍白,冷汗淋漓,血压偏低重者周围循环衰竭。 总之以上三者在临床表现上有所不一,但可同时并存,不能截然区别。
中暑的诊断 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11508-89)中暑分为以下三级: 先兆中暑是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中 暑 的 诊 断 轻症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出现面试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
中 暑 的 治 疗 一般治疗:热痉挛和热衰竭患者应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或静卧。口服凉盐水,清凉含盐饮料。有周围循环衰竭者应静脉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和氯化钾。一般患者经过治疗后30分钟至数小时即可恢复。 热射病患者预后严重,死亡率达5%-3%.故应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中 暑 的 治 疗 物理降温:浸泡在4℃的水中,并按摩四肢皮肤促进散热,必须观察肛温,待肛温降至38.5℃时应停止降温,转移至25℃室温中密切观察。如有体温复升再浸入4℃水中或用凉水擦浴淋浴或在头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并用电扇吹风加速散热以防体温复升。
中 暑 的 治 疗 药物降温:氯丙嗪是调节体温功能协助降温的常用药物25mg-50mg加入补液中静滴1-2小时,动态观察血压。 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休克用升压药,心衰用洋地黄,脑水肿用甘露醇,肾衰用血透。中暑需要细心护理,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和多种维生素,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中 暑 的 预 防 预防中暑应从根本上改善劳动和居住条件,隔离热源,降低车间温度,调整作息时间,供应含盐0.5%的清凉饮料,宣传中暑防治知识,特别是中暑的早期症状。对有心血管病,高血压中枢神经器质性疾病,明显的呼吸道,消化或内分泌系统疾病和肝肾疾病应列为高温车间的禁忌症。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