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 专题复习 日照一中2007级Ⅰ部历史组王允宽 2010年4月28日
考点提示: 1.近代化的含义:即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以工业化为中心,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各方面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2.主要领域及内容: A经济领域: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渡; B政治领域: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 C思想领域: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 D军事领域:创办近代军队和军事工业; E外交领域:由传统的闭关锁国向近代外交转变。 3.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原因、表现、影响、启示。)
二、近代化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关系 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完成近代化任务。 请思考:两者的关系怎样? 双向互动的辨证关系。 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道路。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而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三、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利因素 思考题:结合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有关 知识,说明制约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1、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 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历史原因。 2、传统思想的束缚: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 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3、三座大山的压迫:即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 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4、决策失误:发达国家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而后延伸到重工 业。同时,农业也相应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而中国 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直是传统农业,拖了工业化后腿。 5、缺乏政治前提: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而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才 掌握政权,开始大规模工业化。这就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 速度。 6、客观环境的制约:近代史上,战争、革命不断,社会动荡不 安,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四、 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1、发展历程: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打击,故发展缓慢、经历曲折。 2、领导阶级: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也发挥了一定作用,而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没有掌握近代化的领导权。 3、发展动力: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思想的准备不足。因此它的推动力主要是来自外部(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而不是内部(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 4、产业结构: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而其中的重工业更少;在地区分布上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
五、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任务,近代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由此可见: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和近代化前提。 明清闭关锁国,导致中国愚昧落后,而中国近代化历程实际上是在敞开国门、不断向西方学习,不断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结论: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文化,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保证。 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清除封建思想对近代化的消极影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此可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英美等国近代化历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发达的教育为近代化提供人才保障。结论:科教兴国,是实现近代化的科学决策。
随堂训练 一.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4分)“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3分)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4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曲折的历程。 答案提示: (1)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答出具体认识的可酌情给分)。 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 (2 )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二、问答题: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有哪几种性质的近代工业?简析其形成的背景,评价它们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概括其共同特征和分布特点。从社会角度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参考答案: 近代企业有:外国资本主义开办的企业,洋务派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背景:①外国在华企业始于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和租界的设立。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向西方学习新技术的新思潮,由于外国企业的影响和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新式工业。③受到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 (2)影响:①外商企业虽然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但它们掠夺了中国原料和劳动力,占领了中国的市场,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②洋务派企业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培养了技术人员,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并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侵略。③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3)共同特征:这些企业都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4)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的大中城市;主要是轻工业。 (5)原因:①这里受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早,自然经济较早解体;②这些地区开放较早,人们思想开放,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高;③对外联系便捷,便于海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