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释:1.交巅:巅,头顶正中最高点。 2.耳上角:耳的上部。 3.肩膊:指肩胛区。 4.挟脊:挟行脊柱两旁。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 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一. 含义 :
Advertisements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第三章 经络针灸 中医学教研室 2 经络腧穴总论 起源与发展: 腧穴理论的形成要早于经络理 论的形成。 砭石 → 针刺 火(温热) → 灸.
足 阳 明 胃 经足 阳 明 胃 经 Th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 ST 阳面 阳经向下降 下肢阳面 从头走足 下肢外侧前缘.
奇经八脉 Eight Extra Meridians 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连 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任 脉 Ren Meridian. 目的要求 1 .熟悉《素问》《难经》任脉循行的原 文。熟悉经脉病候。掌握腧穴的定位和起 止穴。 2 、掌握重点腧穴的主治。掌握天突、廉 泉的刺灸方法。 3 、熟悉非重点腧穴定位和主治。熟悉腧 穴的刺灸方法。 4 、了解腧穴的命名、局部解剖。
足 少阴 肾经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KI.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 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 经胸腹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 循咽挟舌。支脉从肺联络心脏, 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 接。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经络概述 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打的通路 经脉 --- 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 --- 经脉别出的分支。络 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饮食五行与食疗养生 第六课肝、胆食疗方法分析 病因分析 肝炎、胆囊炎 高血压 头痛、失眠、黑眼圈.
胃 痛 针灸学内科病证 针灸学内科病证. 一、概 念 针灸学内科病证 — 胃痛 3 胃 痛 胃痛, 又称胃脘痛, 是指上腹胃脘反复发作性疼 痛为主的症状。因其疼痛部位近心窝部, 又称 作 “ 心痛 ” 、 “ 胃心痛 ” 等。本病与 “ 真心痛 ” 有本质 不同,临床上应加以区别。多见于急慢性胃炎,
1 三、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释: 1. 頞:鼻根部。 释: 1. 頞:鼻根部。 2. 太阳之脉:足太阳膀胱经。 2. 太阳之脉:足太阳膀胱经。 3. 颐:口角后,下颌部。 3. 颐:口角后,下颌部。 4. 客主人:上关穴。 4. 客主人:上关穴。 5. 额颅:前额。 5. 额颅:前额。 6.
手太阴经脉循行图示 中焦 络大肠 沿胃口 上膈 属肺 出腋下 上肢内侧前沿 列缺 鱼 鱼际 大拇指桡侧端(少商) 食指内侧(商阳) 该经脉循行所联络的脏腑器官 : 肺 、大肠、胃、 膈、咽喉、气道 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吸、咳血、伤风、 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
1 四、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3 )踹: 指腓肠肌。 ( 3 )踹: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45 穴) (一)主治概要: ① 胃肠病:食欲不振、胃痛、呕吐、 噎膈、腹胀、泄泻、便秘等 ② 头面五官病:目赤痛痒、目翳、眼 睑润动等 ③ 神志病:癫狂等 ④ 热病 ⑤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下肢痿 痹、转筋等.
月经不调 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按语 概述 定义  广义 ---- 泛指一切月经病  狭义 ---- 指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经质出 现异常改变,并伴有其他症状。 本节课主要以月经周期的异常作为本病 的主要特征介绍。
常 用 经 外 奇 穴.
Lung meridian of hand taiyin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第一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始发经, 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针灸学 中医教研室.
The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 and Acupoints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光盘 中国传统 康复技术.
宋海英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中医教研室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The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第一章 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
第八章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少阴经络 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 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The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and Acupoints
第十六章 奇经八脉-任脉 主讲人 :熊 俊 Lecturer:Jun Xiong Ren meridian 《经络腧穴学》本科教学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 经络养生.
上篇 经络与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十 慢性腰肌劳损 一、概述 慢性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腰背肌筋膜炎”,主要指腰背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疲劳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引起腰背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的一种病症。
第二章 腧穴总论.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Th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月经不调.
任 脉 Ren Meridian.
常见急诊的针灸技术应用 主讲 熊芳丽.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第四节 经 外 奇 穴 康复医学系老服教研室 罗清平.
十二经脉 十、手少阳三焦经.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陈湘龙
十方泰和经络治疗初级班讲义 5. 手少阴心经 第四讲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TDS检测穴位 解 说 手 册 北京人人健康预防保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制.
项目九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Jueyin, PC.
奇经八脉 Eight Extra Meridians.
利水渗湿药.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
手厥阴 Hand Jueyin.
足太阳膀胱经.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广州医学院 刘义海、潘俊辉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Points of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十一、足少阳胆经 (一)经脉循行 释: 1.头角:额角。 2.下加颊车:指经脉向下覆盖于颊车穴部。 3.毛际:指耻骨部阴毛部。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释:1.大指次指:食指。 2.两骨间:第一、二掌骨之间。 3.两筋:拇长、短伸肌腱过腕关节处。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释:1.胃口:胃之上口。 2.肺系:与肺连接的气管喉咙等组织。
運動穴位按摩 中國經絡學 穴位按摩 手掌按摩 腳底按摩.
中医学经络部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李 桐.
临床杂谈 About Clinical Practice
X-射线荧光分析.
经络概念及运用 Concept and Utility of Meridia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七、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释:1.交巅:巅,头顶正中最高点。 2.耳上角:耳的上部。 3.肩膊:指肩胛区。 4.挟脊:挟行脊柱两旁。 5.膂:指脊柱两旁的肌肉。 6.髀枢:股骨大转子部 7.髀外:大腿外侧。 8.京骨:第五趾骨粗隆。又为穴名。

(1)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图示如下: (2)联络脏腑器官: 目、脑、肾、膀胱。 (二)主要病候 1.经络病候: 头痛,目疾,面瘫,鼻衄,鼻渊,耳鸣,腰背酸痛,下肢痿痹,转筋,膝肿痛,脚跟痛。

2.脏腑病候: 小便不利,遗尿。 3.其它: 神志病,癫狂,痫,失眠,健忘,惊悸,多梦。 《灵枢 经筋》: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 足太阳经别:“: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

(三)主治概要 (四)本经腧穴(67穴) 1.睛明 Jingming(BL1) 攒竹 Cuanzhu(BL2) 〔定位〕 〔主治〕 共性:祛风明目 治疗一切目疾。

特点: 攒竹:通络止痛 〔配伍〕 〔操作〕

2.眉冲 Meichong(BL3) 曲差 Qucha(BL4) 五处 Wuchu(BL5) 承光 Chengguang(BL6) 通天 Tongntian(BL7) 络却 Luoque(BL8) 玉枕 Yuzhen(BL9) 〔定位〕 〔主治〕

3.天柱 Tianzhu(BL10) 〔定位〕 〔主治〕1.疏风清热,清利头目 2.发汗泻热 3.醒脑安神 4.清热解毒 〔配伍〕 〔操作〕 3.天柱 Tianzhu(BL10) 〔定位〕 〔主治〕1.疏风清热,清利头目 2.发汗泻热 3.醒脑安神 4.清热解毒

4.大杼 Dazhu(BL11) 〔定位〕 〔主治〕1.清热止咳,宽胸理气 2.泻热 3.通络止痛 4.镇静熄风 〔配伍〕 〔操作〕 4.大杼 Dazhu(BL11) 〔定位〕 〔主治〕1.清热止咳,宽胸理气 2.泻热 3.通络止痛 4.镇静熄风

5.风门 Fengmen(BL12) 附分 Fufen(BL41) 〔定位〕 〔主治〕祛风清热,止咳平喘 〔配伍〕 〔操作〕

6.肺俞 Feishu(BL13) 魄户 Pohu(SL42) 〔定位〕 〔主治〕1.宣肺平喘 2.退虚热 3.通络止痛 4.镇静安神 〔配伍〕 〔操作〕

7.厥阴俞 Jueyinshu(BL14) 心俞 Xinshu(BL15) 膏肓 Gaohuang(BL43) 神堂 Shentang(BL44) 〔定位〕 〔主治〕 共性:1.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2.顺气止痛

特点: 心俞:宁心安神 〔配伍〕 〔操作〕

8.督俞 Dushu(BL16) 膈俞 Geshu(BL16) 譩譆 Yixi(BL45) 膈关 Geguan(BL46) 〔定位〕 〔主治〕 共性:通络止痛 特点: 督俞:宽胸理气降逆

《难经》:血会膈俞。 《针灸集成》:此亦血会,血病治此。 1.和血理血 2.宽胸理气和胃 3.止咳平喘 〔配伍〕 〔操作〕 膈俞: 《难经》:血会膈俞。 《针灸集成》:此亦血会,血病治此。 1.和血理血 2.宽胸理气和胃 3.止咳平喘 〔配伍〕 〔操作〕

9.肝俞 Ganshu(BL18) 胆俞 Danshu(BL19) 魂门 Hunmen(BL47) 阳纲 Yanggang(BL48) 〔定位〕 〔主治〕 共性:疏肝利胆退黄 特点: 肝俞: 1.清利头目 2.定惊安神

胆俞:理气宽胸 〔配伍〕 〔操作〕

10.脾俞 Pishu(BL20) 胃俞 Weishu(BL21) 意舍 Yishe(BL49) 胃仓 Weicang(BL50) 〔定位〕 〔主治〕 共性:健脾和胃

脾俞:健脾统血益气,利湿化浊 胃俞:止咳平喘 〔配伍〕 〔操作〕 特点: 脾俞:健脾统血益气,利湿化浊 胃俞:止咳平喘 〔配伍〕 〔操作〕

11.三焦俞 Sanjiaoshu(BL22) 肓门 Huangmen(BL51) 〔定位〕 〔主治〕调理三焦,通利水道 〔配伍〕 〔操作〕

12.肾俞 Shenshu(BL23) 志室 Zhishi(BL52) 〔定位〕 〔主治〕1.益肾气,滋肾阴 2.强腰固肾 〔配伍〕 〔操作〕

〔定位〕 〔主治〕理气活血,补肾壮阳 〔配伍〕 〔操作〕 13.气海俞 Qihaishu(BL24) 〔定位〕 〔主治〕理气活血,补肾壮阳 〔配伍〕 〔操作〕

14.大肠俞 Dachangshu(BL25) 小肠俞 Xiaochangshu(BL27) 〔定位〕 〔主治〕 共性:1.调理肠腑 2.利腰腿 特点:小肠俞:祛湿热 〔配伍〕 〔操作〕

〔定位〕 〔主治〕培补元气,调理下焦 〔配伍〕 〔操作〕 15.关元俞 Guanyuanshu(BL26) 〔定位〕 〔主治〕培补元气,调理下焦 〔配伍〕 〔操作〕

16.膀胱俞 Pangguangshu(BL28) 胞肓 Baohuang(BL53) 〔定位〕 〔主治〕1.调理膀胱 2.培补下元 3.强腰健膝 〔配伍〕 〔操作〕

〔定位〕 〔主治〕调理下焦,强壮腰骶 〔配伍〕 〔操作〕 17.中膂俞 Zhonglushu(BL29) 〔定位〕 〔主治〕调理下焦,强壮腰骶 〔配伍〕 〔操作〕

18.白环俞 (BL30) 秩边 Zhibian(BL54) 〔定位〕 〔主治〕调理下焦,通经活络,强腰健膝 〔配伍〕 〔操作〕

19.上髎 Shangliao(BL31) 次髎 Ciliao(BL32) 中髎 Zhongliao(BL33) 下髎 Xialiao(BL34) 〔定位〕 〔主治〕 共性:调理下焦,清利湿热 治泌尿生殖系及腰骶病变。 以次髎 最为常用。

20.会阳 Huiyang(BL35) 〔定位〕 〔主治〕清热利湿,理气升阳 〔配伍〕 〔操作〕

21.承扶 Chengfu(BL36) 殷门 Yinmen(BL37) 浮郄 Fuxi(BL38) 委阳 Weiyang(BL39)三焦下合穴 委中 Weizhong(BL40)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 〔主治〕 共性:通络止痛

特点: 承扶:消痔止泻 委阳:通利三焦,通调水道 委中:1.长于治疗腰痛 《四总穴歌》:“腰背委中求。” 2.凉血泻热 别名:血郄。 〔配伍〕 〔操作〕

22.合阳 Heyang(BL55) 承筋 Chengjin(BL56) 承山 Chengshan(BL57) 飞扬 Feiyang(BL58)络穴 跗阳 Fuyang(BL59)阳跷郄穴 〔定位〕 〔主治〕 共性:1.通络止痛 2.理肠疗痔

合阳:补肾调经 承山:舒经活络。治疗转筋。 《灵光赋》:“承山转筋并久痔。” 飞扬:清利头目 〔配伍〕 〔操作〕 特点: 合阳:补肾调经 承山:舒经活络。治疗转筋。 《灵光赋》:“承山转筋并久痔。” 飞扬:清利头目 〔配伍〕 〔操作〕

23.昆仑 Kunlun(BL60)经穴 仆参 Pucan(BL61) 申脉 Shenmai(BL62)八脉交会穴 金门 Jinmen(BL63)郄穴 〔定位〕 〔主治〕 共性:1.通经活络 2.清利头目 3.安神定志

配后溪,治疗目内眦 、颈项、耳肩病变。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落亦通。” 〔配伍〕 〔操作〕 特点: 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 配后溪,治疗目内眦 、颈项、耳肩病变。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落亦通。” 〔配伍〕 〔操作〕

24.京骨 Jinggu(BL64)原穴 束骨 Shugu(BL65)输穴 足通谷 Zutonggu(BL66)荥穴 至阴 Zhiyin(BL67)井穴 〔定位〕 〔主治〕 共性:1.清利头目 2.镇静安神

2.长于清利头目 《肘后歌》:“头面之疾针至阴。” 3.醒脑开窍 〔配伍〕 〔操作〕 特点: 至阴:1.转胞胎,催胎产 2.长于清利头目 《肘后歌》:“头面之疾针至阴。” 3.醒脑开窍 〔配伍〕 〔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