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馆入场 简介(玉门窟大厅) 欢迎来到敦煌馆!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食育 菜單 1. 義大利麵 本日冠軍 2. 咖哩飯 NO.1 卡布奇諾咖啡 3. 乾煎香腸 NO.2 香草烤雞腿 4. 台式鹽酥雞 NO.3 蝦捲 6. 卡布奇諾咖啡 7. 香草烤雞腿 8. 蝦捲.
Advertisements

幼儿意外事故的预防和急救 第五章. 第一节 安全教育和意外事故 第一节 安全教育和意外事故 预防 预防 第二节 常用的护理技术 第二节 常用的护理技术 第三节 常用的急救技术 第三节 常用的急救技术.
富饶的宜昌. 小组合作学习一  说说家乡的物产有哪些。  1 、先独立思考。  2 、小组讨论, 2 号做记录。  3 、展示交流。
医学蠕虫 土源性蠕虫: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 间宿主 生物源性蠕虫:发育过程中需要中 间宿主 第三十六章 线 虫.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四、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一、微分的定义.
颅骨及其连接 解剖学教研室 陈通. 一、颅的骨性构成:共 23 块。 1. 脑颅骨: 8 块。 成对 -- 顶骨、颞骨 不成对 -- 额骨、筛骨、蝶骨、枕骨.
人的头部结构 —— 头骨 一、头骨的形体结构 二、头骨的解剖结构. 头部的形体特征及其面部的协调 起伏,即是通过脑颅部与面颅部, 以及额、颧、上颌、下颌构成的四 个体块相互穿插关系构成的。 一、头骨的形体结构 头部的骨架形状 —— 立方体 1 、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脑颅呈卵圆形脑颅呈卵圆形,占头部的.
人的头部结构 —— 头骨 一、头骨的形体结构 二、头骨的解剖结构. 头部的形体特征及其面部的协调 起伏,即是通过脑颅部与面颅部, 以及额、颧、上颌、下颌构成的四 个体块相互穿插关系构成的。 一、头骨的形体结构 头部的骨架形状 —— 立方体 1 、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脑颅呈卵圆形脑颅呈卵圆形,占头部的.
食管癌病人的护理 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 曹伟新 曹伟新. 学习目标 识记 识记 能正确叙述食管癌的病因和诱因 能正确叙述食管癌的病因和诱因 能简要概述常用于食管癌辅助检查 能简要概述常用于食管癌辅助检查 理解 理解 能正确描述食管癌病人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能正确描述食管癌病人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能简要概述食管癌的治疗原则.
第四章 原腔动物 又称假体腔动物:原体腔;完全消化系 统;体表具角质膜;原肾排泄系统;雌 雄异体。.
腹部仰卧前后位 (正位) 腹部仰卧前后位(正位) 摄影目的:观察尿路或腹腔脏器结石、 钙化及腹部包块、异物存留.
巴洛克风格 与 荷兰市民绘画. 巴洛克 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意为 “ 畸形的 珍珠 ” 。它是崇尚古典美术的学者, 对不遵守古典美术规则的艺术风 格的一种贬称。巴洛克艺术发源 地是 17 世纪初的意大利,后传播 到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它表现 在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
第二章: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本章重点: 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 大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 大学生心理矛盾及其对策.
《伤寒论》学习提要. ※ 要求背诵的原文 ( 共 120 条 )
點的線形構成 點的平面構成 點的立體構成 點的空間構成 點的形象構成 點造形構成.  只要在整體環境中有集中性,並具有凝聚 視覺的作用,都可以稱為「點」。  點的地位只表示了位置,它沒有長度,點 在幾何學上的定義是「只有位置」,不具有 大小面積,在造形上,如果把「點」作視 覺性的元素表現出來,它就不只具有位置,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 --中医外科学总论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学科 1 中医外科学 范围、命名及术语.
授課教師:李美娟 大師工作坊. 維洛其奧工作坊 維洛其奧‧科利奧尼紀念雕像‧ 1479 ‧青銅‧高 395cm.
歷 代 佛 像 之 美 — 隋唐佛像 ( 下 )— 鹿野苑藝文學會 吳文成會長編輯 唐代藝術家充分掌握圓 熟的寫實性技法,以豐 腴為美為特質,佛像面 容圓滿端祥,身軀雄健 飽滿,神情莊嚴而慈祥。 唐朝著名的藝術家如閻 立本、尉遲乙僧、吳道 子、周舫、楊惠之和宋 法智等,都參與佛教藝 術,是我國佛教造像的.
会 面 礼 仪 介绍礼仪 名片交换礼仪 握手礼仪 鞠躬礼 抱拳礼.
第四节 山地土地类型的研究方法 山地土地分类与平原土地分类有共性,但有更多的差异性,即山地土地分类有许多特殊性,因此单列出来论述.
中餐服务 项目四 餐台布置.
照相机成像原理 透镜成像原理 镜头 (调节物距) 带胶卷的照相机 光圈 胶卷 (控制光线) (感光、成像)
景观规划的分类设计——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
芳香植物.
实验十二 耐力素质的测评 1 实验目的 掌握一般耐力、速度耐力、动力性力量耐力、静力性力量耐力各指标的测评意义;熟练掌握一般耐力、速度耐力、动力性力量耐力、静力性力量耐力各指标的测评方法。  2 实验器材 秒表、量尺.
运动损伤的原因与预防 深圳市罗湖中学 宋迎新.
妇科病史及检查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朱 琳.
工作项目三:城市轨道交通危险源、应急救援 任务六 伤害急救常识
中藥如何提升免疫力 補氣藥=黃耆、人參、白朮等。 補血藥=當歸、川芎、龍眼肉等。 補陰藥=地黃、麥門冬、何首烏。
牛剖腹产手术相关问题的探讨和术后不孕的预防
基本礼仪 一、礼仪基本原则 二、形象礼仪 三、交谈礼仪 四、礼貌用语 五、行为礼仪 六、礼仪细节.
飲食與中國遠古文化.
商品及人物拍摄技法.
肛裂 王雪.
孔 子 內湖國小導讀活動 四年級 唐代所作的孔子画像.
肌学 保山医专解剖教研室.
一元二次方程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 周素裹.
胚胎学各论 (一)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地理高考备考习题选取的原则与技巧 乐山外国语学校 万里历
交通安全 腳踏車.
养牛与牛病防治 张加力.
行管专科“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的说明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变化的量 方兴镇中心小学校 胡健.
磁浮列車創作大賽.
病例四讨论 06中西医临床 第十组 组长 唐媛 组员 杨东山 秦思 李瑛 包继明 邹小虎.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众数的认识 城关区民勤街小学 牟国卿.
众 众 数 槐店乡完全小学.
本方案内外结合、治标治本。可彻底解决效果慢、易反弹问题
中藥如何提升免疫力 補氣藥=黃耆、人參、白朮等。 補血藥=當歸、川芎、龍眼肉等。 補陰藥=地黃、麥門冬、何首烏。
浅谈心理知识 在思品课堂中的应用 朱台中学 周新静.
巫山职教中心欢迎您.
临沭县中医院惠民措施 单病种限价 2010年5月10日.
動物小檔案 ☆目錄☆ ★1:名字、大頭照 ☆2:類型 ★3:外型特徵 ☆4:運動方式 ★5:喜歡吃的東西 ☆6:維持體溫的方法
腧穴的强身保健法 福建省人民医院 针灸康复科 林源主任医师.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 --皮肤病 风热疮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有 效 教 学 在 物 理 学 科 中 的 实践 初 探 王 克 诚
飛行的原理(1) 竹蜻蜓製作 指導老師:蘇葦晟老師.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餐饮服务与管理 第五章 餐饮原料管理.
中国经济史 第四章 古代社会的财政、货币与金融 中国经济史.
完美的比例 教材設計者:利澤國中劉凱元老師.
奈米小丸子 1.設計理念 2.預期達到目標 3.教學活動簡介 教育部顧問室奈米科技人才培育計畫 台北市東門國小王素慧老師編製.
第二讲 氏族时代.
设计的基础.
參考資料來源 水上活動安全介紹 國立金門技術學院 董 燊
按一下向前.
張曉剛作品介紹 莊尉慈 劉佳芸 江念諭 王怡文
我們這班與梵谷有約 授課老師:李美娟 2000/9/18.
八大山人.
鑲嵌藝術新夢想 談馬賽克鑲嵌畫與公共藝術 枋寮藝術村 駐村藝術家 戴威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敦煌馆入场 简介(玉门窟大厅) 欢迎来到敦煌馆! 敦煌馆入场 简介(玉门窟大厅) 欢迎来到敦煌馆! 敦煌石窟被誉为东方卢浮宫,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本馆选取敦煌文化中精髓文物展品,分为藏经洞、榆林窟、千佛洞、涅槃窟、玉门窟和莫高窟六个房间。让我们来揭开敦煌东西方文明融合,与时间沉淀后的神秘面纱。

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地图 敦煌,甘肃省酒泉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 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在敦煌,中原名族和月氏、乌孙、匈奴等名族相融合,让它成为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世界四大古老文明的集结地。

第一个开凿石窟的人 敦,大也;煌,盛也。--东汉应劭 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遵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敦煌石窟的形成 千年的沉淀 北朝 唐 西夏 敦煌石窟 十六国 隋 五代 元

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战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而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中原大批硕学宿儒和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往河西避难,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尤其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河西各地的佛门弟子多来此地研习。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之后,开窟造佛之举延续了千百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敦煌艺术。 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佛教随之盛行。北魏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隋文帝收复河西时,相继平息了突厥、吐谷浑的侵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后,将 一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充边,给敦煌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这样,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显的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诏命远至敦煌。在最高统治者的提倡下,隋代虽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77个,且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唐朝初期,在河西设肃、瓜、沙三州。河西全部归唐所属。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举铲除东西大道上以西突厥为主的障碍,确保了丝路之路的畅通。唐代的敦煌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非常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保存到现在的有232窟。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异常高的艺术水平。 唐朝兴起的时候,我国西南部的吐蕃王朝日益强盛。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鼎盛开始走向衰落,从此一蹶不振。吐蕃乘虚进攻河西,攻陷了凉州、甘州、肃州、沙州等地,自此,吐蕃统治了全部河西长达70多年。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11世纪初,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开始兴起,逐步强大。公元1028年取胜甘肃回鹘,继而攻陷瓜州、沙州,称霸河西。于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在西夏统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间,由于重视经济发展,使敦煌保持着汉代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原不殊的水平。西夏统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汉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大的发展。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公元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内。 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当时瓜、沙二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屯垦农兵遍布党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造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了肃州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所以说闭关锁国是注定必然失败的。

敦煌文化的流失(和视频搭配)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少为人所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旋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右图)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损伤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敦煌文化的流失(和视频搭配) 当代敦煌 1907年和1914年,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英国 1910年,押运到北京后何彦升和他的亲友 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 1914年,奥尔登堡,俄罗斯,美国 1908年,伯希和在得,法国 1909年,清政府押运进京,途中散落 1911年和1912年,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日本

敦煌文化的流失(和视频搭配)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五万多件。此后敦煌石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以700多两银子买走遗书、文物一万三千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借考察的名义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买走约5000件。 1910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给予其一些日常用品,弄走约600件经卷。 1911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1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1924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其中一些贪官私藏了一些,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最后只剩下八千多件了。

藏经洞简介 藏经洞 藏经洞为敦煌莫高窟的第17窟,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被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发现的,洞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各种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 这些珍贵文献包含多种文字记载方式,有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 康居文等,堪称内容丰富的古代博物馆。 由于藏经洞封闭了近千年,其形成原因便堪称千古之谜。

藏经洞北壁 北壁复原图 近侍女、比丘尼供养人 洪辨像 曾经的藏经洞与斯坦因 刚移出藏经洞的汉文书写卷

唐代写经,《妙法莲花经 卷六》局部 伏羲、女娲卷画 在中国古代信仰中,伏羲、女娲是人类始祖,也是人死后的守护神。画中伏羲持矩,可以画方,女娲持规,可以画圆。 中唐晚期写经, 《大般涅槃经梵行品》长9.6米的深黄色,卷上所书汉字遒劲圆润、清晰工整,可见抄经者的书法功底和虔诚之心。

大英博物馆的敦煌遗物 引路菩萨 大英博物馆最自矜的敦煌藏品之一。引路菩萨与死者都刻画生动。85cmx53.6cm 文殊菩萨探望病中的维摩诘

引路菩萨,即引导死者进入极乐世界的观世音菩萨。死者画得很小。高84厘米,宽54厘米。 维摩诘讲法

菩萨像 纸本彩色木版画。大致创作于五代,十世纪左右。中国现存最早的彩色木版画之一。这张版画上也有经文,这种图象在上文字在下的印刷格式在十一到十六世纪绘本中占了绝对主流。 原高39.9cm, 宽17cm。 行脚僧 行脚僧高鼻深目,草鞋戴帽,手执一扇,另一手牵一虎,背着沉重的经卷,神情凝重,一旁还有云上的过去佛保佑他。因为是尚未完成的画稿,反而显得笔法古拙质朴。这个主题在敦煌画中比较常见,法国吉美博物馆存有伯希和带去的两幅完成了的行脚僧像,均为艺术珍品。 41cmx29.8cm

目前发现的中国刺绣作品中最大的几件之一。高241厘米,宽159 目前发现的中国刺绣作品中最大的几件之一。高241厘米,宽159.5厘米。整块苎麻布丝线满绣。图像为释迦牟尼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上说法,讲法华经,神情绣得略怪,有点落寞拘束的样子。两侧是他的弟子阿难与伽叶,因在藏经洞中存放时折叠印迹正在二人像上,损毁严重,只能看到一点点轮廓了。两弟子的外两侧为观世音与韦驮,基本完整,面容有特色。佛祖头上有珠玉璎珞的宝幔,两侧各一飞天。图下方两侧各绣一群小小的男女供奉人,绣像极为精美。 北方多闻天王渡河。多闻天王梵名Vaishravana,音译毗沙门,毗舍罗波拏 , 也作遍门 、 善门 , 或种种门等 , 因为经常守护如来道场而闻法 , 故名为 「 多闻 」。他是四大天王之一,主管北方,因此在地居北方的敦煌多有描绘,他是帝释天也就是因陀罗的外臣,守护世间,也是印度的财神。他手执金矛,身侧一团紫气托着宝塔,身后和凡间的爱热闹有钱人一样,跟着一群随从。后来这些印度教的神灵都被吸收进佛教,当然一般都是降级。

冥想僧 莫高窟第17号洞窟,约为9世纪晚期到10世纪早期晚唐作品,原高46cm,宽30cm。纸本墨彩,线条勾勒非常清雅秀丽,面容有生气。为斯坦因偷携出境。 地藏菩萨 地藏信仰在平民中很流行,地藏被看成是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轮回的主宰,可以把堕入地狱者拯救出来。图中地藏菩萨背后的六道云彩上分表表现六道,两侧有普贤文殊,下方为供养人。

地藏菩萨 玄奘译了《地藏十轮经》后,地藏信仰就流传开来。这幅图中地藏菩萨坐于岩石之上,两侧是地狱十王。在伪经《十王经》中,人在再次轮回以前要经过十王的审判和惩罚。十王是十殿阎王的简称,裁断亡者罪业,这个传说结合了印度地狱判罚转生思想与唐代的民间传说。十王中除了我们最熟悉的阎罗王外,还有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变成王、太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等。这种信仰约兴起于晚唐,通常就像这幅图一样将地藏菩萨表现在构图中央,两侧或下方对称分布十王,十王多作中国古代官员装束,这幅图中还摆开公案,旁侍文吏。图下方画着道明,身侧一头狮子。敦煌写本S.3092号引《还魂记》有「道明和尚入冥故事」其中有十王、地藏菩萨、判官、道明和尚、金毛狮子等《十王经》中的形象,故事说唐大历13年(778)襄州开元寺道明为冥吏误为龙兴寺道明而被拘拿到冥府,见到地藏菩萨与文殊菩萨化身的狮子,狮子伏地就能明察秋毫地谛听死者生前行事。后道明得蒙洗雪,并目睹新样地藏菩萨尊像,还魂后图写丹青,绘列地藏真容。图中的道明正在目睹一场审判,带枷者被牛头牵着站在镜前,看到他生前杀牛的情景。图最下方是供养人的画像。

一个容貌稍嫌臃肿,面貌显出皱纹老态,两弯眉毛吊很高,有胡须的观世音。现在讲讲怎么看出来这是个观世音像的。观世音的发髻上有个小的阿弥陀佛,或者说无量光佛的像,这是他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个观世音像有六支胳膊,上面两只各托日月,中间的做教法(vitarka mudra) 姿,下面两只执净瓶和念珠。画上有一些表现观世音菩萨灵验的小画面,比如掉下悬崖被云托住,火中不受伤害,毒蛇不能近身,等等,这是因为观世音被认为灵验而且随呼随到。最下面四人是供奉人一家,有趣的是夫人比老爷个头大,儿子跟爹面孔很像。

千手千眼观音,实际上就是11个头颅,40条臂膀,每个手心中都有一只眼睛,表示观世音灵通广大,知晓信徒乞告。绢本墨彩。 水月观音(游戏姿) 观音手执柳枝净瓶,以游戏姿坐于岸边。观音为男像。图下方黑衣者是供养人的像。这位水月观音就没那么标致了,跟供养人一样都比较敦实质朴。画中的山水摆设好像花了不少功夫。纸本设色。 观世音像

观世音双立像。147x105cm 观世音左手执柳枝,右手执净瓶,足踏莲花,背后有竹枝。画上题字写着天祜十岁,丙午岁7月15日,也就是914年左右,而实际上天祜元年即904年后天祜年号就不用了。907年时唐已亡。或是敦煌地处偏远,消息不通之故。观音右侧有一尼姑,左侧青年(张有诚),均描绘精细。77x49厘米

这张普贤菩萨像是有成对的文殊像的。图中普贤骑着白象,形体较大,侍从形体较小,有些演奏乐器,有的黑面凸目。这张图较大。219x115cm

地藏菩萨 手执净瓶,或者说“军持” (也译作君持、捃稚迦),是佛教徒贮水器,亦用于仪式,形式从扁平器到明清时蒜头型都有),脚下莲花,着袈裟,地藏菩萨是所有菩萨中唯一被描绘成僧人模样的。关于袈裟,梵文原义“坏色”,应当是用旧衣碎片拼成,颜色芜杂,不用青、黄、黑、白、赤等八正色,以示苦行。中国寺庙中僧人便装至今仍维持这个习惯,而日本僧人则已经服用黑衣。 执金刚 金刚力士(Vajrapani),vajr原为吠陀(veda)经中大神因陀罗的武器,也就是雷,引申说成是棍棒。pani,手。所以又有译成“执金刚”的。图上拼缝是后期处理造成的,并非原画。其画风有意用墨线勾勒,然后颜色渲染来显示金刚力士的肌肉纹理,似有立体感。

西方广目天王像。彩画绢幡。64x17厘米 《父母恩重经》图。这部经一般认为是中国的伪经。

普贤菩萨 坐于白象之上,脚下莲花。这幅经幡上方的三角形饰件与下方的穗都已失落。一般来说普贤菩萨像总是与文殊菩萨成对出现。57x18.5cm 水月观音。 略显容貌臃肿,五官不是很秀美,姿态却很优雅。构图下方画供养人。 地狱的想象。《十王经》是唐代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混合而产生的经典,结合冥府信仰与地藏信仰,描述人死后,将因生前之罪业受十王制裁之事,大约产生于唐末,有各种异本。这幅画是亡者在地狱中经过“十殿阎王”的情况的一个细节。

刘萨诃(有萨河、萨和、屑荷、窣和、苏何等多种记法)与瑞像图残片。刘萨诃是东晋北魏间的高僧,法名慧达,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据说他勇武多力,射猎杀生,因之堕入地狱,遍览因果苦报,悔过复生后皈依佛教,有异能,感知舍利塔,并预测凉州御谷山将有石佛像出现,若佛像完全则天下太平,反之则天下大乱,后果应验。 图中僧人即刘萨诃,右侧有佛像的左臂 绢本墨彩。 这幅属于一些用来给画师提供释迦牟尼标准像的绘画。此为画本中的一个碎片,原本中很多部分现在新德里博物馆。图中释迦牟尼体健貌端,略丰腴,一手上举,托着的应该是红色太阳。 敦煌有些东西在印度的原因似乎是雁过拔毛原则的实际应用,英国人当时偷运敦煌文物出境都是经过印度回英国的。大家如有机会到印度,可以留意能否看到展品,估计不会在常设展览中。

榆林窟 榆林窟 建筑、壁画和佛像为敦煌的重要部分,榆林窟精选了不同年代敦煌石窟的代表作品,以及繁多的壁画种类,包括密教图案、装饰图案以及供养人图,并针对每个朝代的创作特点,进行详细的讲解说明。 我们欣赏文化瑰宝,读懂了时代的变迁,也读懂了敦煌文化。

壁画 雕塑 建筑 展品鉴赏 (榆林窟) 禅窟 中心塔柱窟 佛龛窟 佛坛窟 大像窟 佛 弟子 天王 力士 菩萨 佛教尊像画 佛经故事画 佛教史故事画 经变画 神怪画 供养人画像 装饰图案 展品鉴赏 (榆林窟)

展品鉴赏 壁画 (榆林窟)

壁画鉴赏:《西方净土变》 西方净土变绘画和敦煌民众长期处于战争、死亡、恐惧的边缘,寻求宗教以为心灵慰藉有强烈的关系。 取材自净土诸经之总合,以教化性为重,与隋代393 窟以全窟表现〈观经〉中第八、九观想内容,以为人修行观想之用,诚为一大转向。 内容、结构与风格观之,初唐敦煌人心目中理想的净土世界是繁盛而恢阔的。内容表现上可由早期(贞观时期)的繁满、中期(武则天时期)的清虚到晚期〕(神龙时期)的复归繁盛见其端倪;结构的发展上,虽有早期以阿隬陀佛在宝池上说法和中、晚期以阿弥陀佛在宝地上说法的两种形式,其变化趣向始终在追求净土模之浩大无尽;而武则天时期净土变中佛苫萨绘画风格之多样,神龙时期出现之西域风格,更丰富了净土变的表现。初唐净土变的多方尝试,因此奠定盛唐净土变更加开展的基础。

壁画鉴赏:《鹿王本生图》 古代一只美丽的九色鹿(佛的前生),在江边救起一个将要溺死的人,被救的溺人叩头拜谢,愿给九色鹿作奴,鹿王拒绝了,只要求他在人要捕捉鹿的时候,不要说见过九色鹿。这时正好王后梦见鹿王毛有九色,角胜似犀角。醒后就要求王悬赏求鹿,好用鹿皮作衣,角作耳环。那溺人贪图赏格的金银和土地,便去报告了九色鹿的所在。他负义的行为立刻得到了报应。“面即生癞,口为朽臭”。国王带人来捉,鹿王正睡着,等鹿王的好友乌鸦啄醒他,国王已经走近,弯弓相向。鹿王就在国王前诉说了挽救溺人的经过,深深地感动了国王。国王觉得鹿虽是畜类,心地却很善良,便允许鹿王任意行走,全国都不得捕捉。王后听说放了九色鹿,气忿而死。这个故事体现了对于负义与贪心的谴责。

敦煌艺术在中国整个艺术史上的特点与价值,是在它的对象以人物为中心,在这方面与希腊相似。敦煌人像,全是在飞腾的舞姿中(连立像、坐像的躯体也是在扭曲的舞姿中);人像的着重点不在体积而在那克服了地心吸力的飞动旋律。所以身体上的主要衣饰不是贴体的衫褐,而是飘荡飞举的缠绕着的带纹(在北魏画里有全以带纹代替衣饰的)。佛背的火焰似的圆光,足下的波浪似的莲座,联合着这许多带纹组成一幅广大繁富的旋律,象征着宇宙节奏,以容包这躯体的节奏于其中。这是敦煌人像所启示给我们的中西人物画的主要区别。

此图是出自盛唐的经变画,绘製时使用正确的透视,细部和装饰十分精细和準确,是研究中国唐代木构建筑的最佳图像之一。 这是敦煌最美的唐代供养人画,且最前的都督夫人比真人还大。原画已残破,这是名画家段文杰的临摹作品,且带有研究復原性质。都督夫人、夫人女儿、奴婢的服饰打扮各各合身,主人面饰花鈿,具见唐代风韵。

展品鉴赏 雕塑 (榆林窟)

敦煌彩塑的发展史 早期:从北朝前期继承秦汉雕塑深沉宏大而形成的浑朴单纯,到北魏后期南方“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风靡北方; 中期:隋唐两代,彩塑规模宏大、造型生动、绚烂多姿; 晚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形神、塑工和敷彩均已失却了盛期的活力。 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可以得出敦煌彩塑的盛衰史与中国佛教艺术的变迁是一脉相承的。

早期代表乐僔 早期代表菩萨像

早期是莫高窟雕塑的发展期,是指隋唐以前的时期,特别是指北魏、西魏、北周三个时代。   早期莫高窟雕塑艺术的特征:   早期的雕塑主要是塑造佛教崇拜的主要偶像。比如佛、弥勒佛、菩萨等等。   第275窟是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之一。建窟的确切年代虽然难以考证,但是,他是乐僔开窟之后,比较早地建立的洞窟,是没有疑问的。寺中有一个高3?4米的弥勒佛塑像。人们很难认出他是弥勒佛,因为一般印象中的弥勒佛,是一个胖胖的、大肚子的、嘻嘻哈哈的欢乐形象。现在看到的是一个瘦瘦的、有点女性特征的神佛,早期的弥勒佛就是这个样子。

早期莫高窟雕塑艺术受外来艺术的影响。 从艺术风格来看,在早期的敦煌艺术中,能够明显地看出受外来艺术的影响。我们说过,敦煌是世界四大文明体系的集中点,从早期莫高窟雕塑艺术可以看出,这种影响是显著的: 第一,敦煌艺术受希腊艺术的影响。   原来的印度佛教中,是没有造像艺术的。直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通过武力占领了印度北部,希腊完美的雕塑艺术开始深刻影响印度,形成了印度佛教的犍陀罗艺术风格。   犍陀罗艺术以后随着丝绸之路,随着佛教,传入我国。   第275窟中的交脚弥勒佛就体现了犍陀罗艺术的特征。 第二,敦煌早期雕塑受印度艺术的影响。   由于印度的风俗习惯,人物的衣服左袒。就是衣服只穿右袖,而露出左袖。本来,在汉族的服饰中,没有左袒的习俗,但是,在敦煌艺术中,神佛的衣服左袒。这在敦煌早期的雕塑艺术中,比比皆是。 第三,敦煌艺术受中原艺术的影响。   敦煌艺术受中原艺术的影响,表现得最明显。最初,公元366年,乐僔和尚就是从东方到敦煌的。中原艺术提倡“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也影响了敦煌艺术。在西魏时代的敦煌塑像,面貌清秀,眉目疏朗,眼小唇薄,身体偏平,脖颈细长。这时,西域式菩萨演变成南朝士大夫阶级“通脱潇洒”的形象。

早期莫高窟雕塑艺术中如来和菩萨的雕像多为男性,或不男不女。   第420窟,就有两身男菩萨。从蝌蚪状的小胡子来看,他们是男人。但身体又有明显的女性特征。总之,是不男不女的菩萨。   关于不男不女的菩萨,一直延续到唐朝。例如,第328窟中的菩萨像,有女性的饰物、衣服,女性的胸部,女性的柔美,但是,又有蝌蚪状的胡子。后来,到了盛唐,菩萨变为柔媚的女性。

中期是敦煌雕塑艺术的全盛期,即指隋唐时代的雕塑艺术。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与强盛的国力相适应,敦煌的雕塑艺术也达到了顶峰。因此,这个时期敦煌洞窟的雕塑艺术的特征就是大、多、精。

大,是指敦煌雕塑是巨大的雕塑。   北大像,高34米。北大像在96窟。   这尊雕像是弥勒佛像,唐高宗去世之后,武则天于690年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本来就信仰佛教的武则天,现在更称弥勒再世。这座北大像弥勒佛实际上是皇帝武则天的象征。弥勒佛为倚坐之势,两腿自然下垂,两脚着地,双手支在腿上,目光前下视,高大威严。大佛右手上扬,意为拔除众生痛苦;左手平伸,意为满足众生愿望。   容纳大佛的空间,上大下小,人在地面仰视大佛,引起人的透视错觉,愈感佛的高大和自身的渺小。佛的伟大和人的渺小,这就是大佛所希望取得的效果。或者说,这也是一切宗教艺术希望取得的效果。

多,是指敦煌洞窟雕像众多。   在隋唐时代,比较典型地区洞窟有两个:   第一个,第57窟中,那里的佛像有一佛、二弟子、四菩萨的塑像。   中间是释迦牟尼,也就是佛,面部表情,威严庄重,双目正视前方,嘴角微微上翘,带有若有若无的笑容衣褶自然,好像波浪。   两侧的塑像,大弟子迦叶,小弟子阿难。迦叶身披袈裟,双手叠放在一起,他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首。目光有神,显示出一个资历高深、精研佛法、令人敬仰的高僧形象。小弟子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堂弟,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多闻佛法,长于记忆。据传,当释迦牟尼说法时,没有文字记录,今天的佛教经典,是靠阿难的记忆,口诵记录而成。阿难是一个年轻的僧人,具有青春的活力,聪慧机警。   菩萨头戴宝冠,项饰璎珞,比例匀称,有女性的温柔矜持。   唐代68窟的佛像,与57窟是同样的。也是一佛、二弟子、四菩萨像。   第二个,第328窟的塑像,是盛唐时代敦煌雕塑艺术的典型代表。   在佛龛内,有一佛、二胁持菩萨、二供养菩萨。敦煌的许多塑像,有一些已经残破,有一些经过后代重塑,保存完好的这个洞窟,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可惜,其中一座供养菩萨,1924年被美国人盗走,现存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   佛龛中间为佛像,也就是释迦牟尼像。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右手平举,掌心向外,肉髻高耸,神情威严。两眼俯视,给人一种神圣感。   佛的左侧是阿难,右侧是迦叶。对迦叶的塑造,突出一个“苦”字,瘦骨嶙峋,由锁骨、喉结。对阿难的塑造,突出一个“秀”字,年轻俊秀,聪明伶俐。   在弟子的两侧是两身胁持菩萨。我们说过,在佛教中,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就是菩萨。菩萨有很多个。最著名的有四个: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胁持菩萨也是菩萨中的一种。他一腿盘于莲座之上,一腿下垂,胸饰璎珞,腰围锦裙。一手放在腿上,一手平举胸前。半裸的身躯,体现着唐人“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念。   本来佛和菩萨,都在渺渺的天国,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神佛,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远离尘世的神,而是可亲可近、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好人。   佛龛外侧为三身供养菩萨,胡跪于莲台之上,气质典雅,造型准确。

中期雕塑代表

精,是指敦煌洞窟塑像精美。 所谓精,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世俗化。所谓菩萨,就是生活中的一个美人。 唐代的菩萨有立、有坐、有跪。坐在莲台上,一腿盘曲,一腿下垂。姿态优美,身体比例匀称,面相丰满,肌肤细腻,双手纤巧,两足丰柔,身饰璎珞,腰系锦裙,处处显示女性的特征,取悦于观众。 第45窟中的菩萨,身体呈S形的曲线,身上穿着很漂亮的衣服,长长的、弯月一样的眉毛。 第二,个性化。 第420窟,佛和弟子、菩萨像,共七身。 在菩萨两侧的弟子中,比较瘦的那个弟子,叫做迦叶。比较年轻的那个弟子叫阿难。 还有南北天王、金刚力士。有主有从,有坐有立,有文有武。唐代的天王像,都是两身,身着盔甲,脚穿毡靴,攥拳怒目,孔武有力。迦叶,是很有修养的老僧人。阿难,是聪慧的青年的僧人。菩萨,是生活中的美人。

晚期,敦煌雕塑艺术的衰落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代。 敦煌的衰落表现在: 第一,失去了伟大的气魄。 第二,塑像更加世俗化,神性在消失,人性在增加,这些神像,更亲切了,但是,那种崇高的宗教理想也消失了。 第三,敦煌衰落了,渐渐地被黄沙掩埋了,当然敦煌的雕塑就衰落了,被黄沙掩埋了。

涅槃窟 涅槃窟 涅槃窟以释迦摩尼涅槃像和涅槃经为主题,传达佛语“人生最苦,涅槃最乐”之领悟。 佛经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八十年间教化众生,化缘已尽,于中天竺拘尸那城中跋提河畔娑罗双树间,一日一夜说《大般涅槃经》毕,“即于是夜,右胁而卧,汩然大寂”。 涅槃窟以释迦摩尼涅槃像和涅槃经为主题,传达佛语“人生最苦,涅槃最乐”之领悟。

涅槃窟佛像1点击内容 一切放下 恋着世间事物放不下,有什么用呢?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无有实体,犹如过眼云烟,虚而不实,求不得,拿不走。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认事物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达者一笑的愚痴之事,学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事业,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胜任的。要成道,第一要看破一切。死心塌地地打坐,才能入定开悟,假如在座上想这样、想那样,妄念纷飞地乱想,那就完了。一定要一切放下,象个死人一样才行。 心念耳闻 这是修心密的要诀,对入定开悟,关系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无折扣地照之实行。人的妄念动惯了,不专心致志地倾听持咒的心声,把意根摄住,妄念息不下来,妄念不息何能入定、开悟?所以必须心念耳闻,一个字一个字从心里念出来,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摄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渐渐入定。 念起即觉 念头来时,要能看见,如果看不见就跟着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纷飞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觉,既不随之流浪,也不压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 按时上座 每天按时上座,养成习惯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时不要急于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种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缓地从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开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开悟、发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门,非但不得开悟,而且不能入定。 下座观照 把打坐中的静定功夫推广到日常动用中去,在行、住、坐、卧当中冷冷自用;绵绵密密地观照,一切无住,既不让境界拉着跑,也不随妄念流浪。 心量广大 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宽宏大量地容纳一切,纵然别人对我不好,我对他还要更好,没有丝毫爱、恶、喜、厌的观念。随缘随份地做一切善事,时时处处潇洒自在,没有患得患失之心,亦无毁誉成败之念。这就是最大的神通。

涅槃窟佛像2点击内容 佛龛之特色,盛唐之文化,尽涵其中。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                                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始人,公元前五百余年释迦牟尼出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是国主净饭王的太子。成道后,被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迦族的贤哲”。 历史上确实有如来佛祖此人,他是古印度加比罗卫国的王子。后外出修行,终成正果,创立了佛教。后离家修行,于农历十二月初八成佛。 佛在龛中,结跏趺坐,头顶饰有华盖,弟子与菩萨胁侍在佛的左右,面相饱满、体态丰腴。 巴黎藏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阁经)有记佛龛之文日:“右在县东(寿昌县)六十里,香旧图云,汉(阙)佛龛百姓更营造。” 佛龛之特色,盛唐之文化,尽涵其中。

千佛洞笑佛点击内容(位置可以变化) 大肚弥勒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显庄严于诙谐,现慈悲于揶喻,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也蕴含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不仅成为中国佛教的形象大使,也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表。 他在笑什么?为什么笑?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针对弥勒佛肚大过人、笑容满面这两个特点写下了不少语言诙谐、饱含哲理的楹联,点拨人生,给人们留下了有益的启迪。

涅槃窟图片1卧佛 《卧佛》,长16米,也叫做《睡佛》。   这个大佛心灵宁静,他安安静静地睡着了。不管人世间有什么烦恼的事,都不能打扰他。他自己没有任何烦恼的事情,睡得那么恬适,那么平静,甚至没有噩梦。这个佛,就是释迦牟尼。其次,他不是在睡觉,而是“涅槃”了。所谓涅槃,不是死,是解脱了人世间的束缚,进入了不生不灭的境界。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   据佛经记载,公元前587年的冬天,释迦牟尼在一次讲法中告诉弟子,三个月后将涅磐。三个月后,释迦牟尼躺在娑罗树下,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背向东方寂然无声,便是涅槃。你看,这时的释迦牟尼双目半闭,唇含笑意,神情恬静,没有丝毫临死前的痛苦和悲哀。他安详自信、心满意足地进入了幸福的境界。   从佛教的观点看来,这是一件幸事。但是,只有极少数的人才知道释迦牟尼涅槃了。我们看壁画上的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对释迦牟尼的涅槃,平平静静。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壁画上所表现的前来吊唁的各国王子,他们不知道释迦牟尼的涅槃,以为他死了。他们割脸、割鼻,甚至剖腹,挖心。这个习俗,可能与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葬礼有关。那时,老人去世,晚辈或割一耳,或割破面容,以哀悼死者。   释迦牟尼是一个真实的人。他曾经结过婚,有过孩子,是一个男人。但是,这座雕像,却是女像。圆润的肌体,优美的线条,透过如纱的袈裟,隐隐约约地表现出来。

千佛洞 千佛洞 新疆的佛教是沿着丝绸之路不断传播的,因此,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沿着丝路的南道、中道的各主要绿洲和吐鲁番盆地,都曾建造起许多佛寺、佛塔、千佛洞。虽然大部分已受风沙水患和人为损毁,遗留下来的小部分仍较完整和珍贵。其中现在千佛洞有16处,洞窟700多个。

敦煌唐僧取经壁画,比小说《西游记》的成书早300年。所以,敦煌艺术中的唐僧取经图,是我国最早的《西游记》艺术原型,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八月,26岁的唐僧(玄奘)从国都长安出发,去西天(佛教发源地印度)取经,前后长达17年之久,这就是被后人广为流传的“唐僧西天取经”故事。 壁画上只有唐僧、白马和孙悟空,但没有猪八戒和沙和尚。图中的唐僧作汉僧,光头,身着襦裤,外套石袒架裟,脚登麻鞋,双手合士,面目英俊。悟空亦着襦裤,麻鞋,头戴金环,额低嘴长,露齿披发,双眼圆睁,似人又似猴,形象逼真而带有野性。他或持金环锡仗、身背经卷、手搭凉棚,或牵一匹白马紧随唐僧之后。图中的白马栩栩如生,有时空鞍行走,有时背驮闪闪发光的经卷。有人说,壁画上的孙行者就是前面《唐僧取经途经两关》中的胡僧化身。

唐僧点击点击内容 玄奘(原名:陈祎)(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祎,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 据唐僧弟子所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当年唐僧西天取经是沿丝绸之路北道(玉门关)去天竺,从南道(阳关)返回中原。在敦煌民间曾有许多有关唐僧取经的传说。

千佛洞印度佛点击内容 敦煌艺术早起作品中,部分受印度文化的影响。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首先在西域。大约在公元1世纪上半叶,大月氏“五部翎侯”(即五部君长)之一的贵霜部攻灭其他四翎侯,自立为王,建立贵霜王国,西侵安息,逐步扩张,势力到达恒河和印度河流域,并逐渐建立起一个纵贯中亚和南亚的庞大帝国,其疆域东起恒河流域,西抵伊朗高原,北至咸海、药杀水、葱岭一带,南达印度的纳巴达河。今新疆喀什、叶尔羌、和田亦在其版图之内,首都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时称布路沙布罗。

千佛洞壁画点击内容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经历了形成——繁荣——衰落的过程。第17、18两窟,为公元6一7世纪南北朝后期开凿的。第16号窟凿于中唐。第20号窟壁画,绘制有回鹘高昌王和王后的图象。第33窟后壁,有一幅表现佛涅磐后众弟子默立举哀的致意图。第38窟,是反映古代摩尼教生活情景的洞窟。第51号窟,建于回鹘高昌时期。第69窟,是第20号窟的窟中之窟。第82、83号窟,是公元10--11世纪高昌回鹘王国强大时期,专为佛寺高僧修建的小型纪念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这里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回鹘高昌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在异教冲突中遭到毁坏,壁画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加上,本世纪初,屡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虽遭严重破坏,但劫余的佛座华丽精致,残余的壁画内容丰富,颜色鲜艳夺目.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