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孙 政 沈阳市委党校 博士 教授
法治中国:全体中国人民的高度共识和行动宣言 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继承版”: 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国版": 是依法治国实践的“升级版”:
十八届四中全会法治中国精神载体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 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及其说明;(2014年 10月28日发布);(厉行法治的航标, 依法治国的宣言)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现代法治理念与法治中国进程 现代法治理念需要学而知之; ——习近平强调: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 人民学习。 需要学而推之; ——法治中国是自上而下推动的。 2016年4月中组部、中宣部、司法部、人社部四部门 联合发文《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意见》.
法 治----人 治 法治国家----人治国家 法治政府----人治政府 法治社会----人治社会 法治与人治 法 治----人 治 法治国家----人治国家 法治政府----人治政府 法治社会----人治社会
一、法治的产生与法治国家的特征 以约束封建王权、皇权开始的。 核心是对国家权力的规范、约束和 控制,以保护公民个体权利。
法治国家的特征 (一)按照宪法规定建构国家权力机构 宪法的本质: ——是人民建国的协议、契约; ——是人民同意成立政府的法律文件; ——是人民委托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授权书。 、
(二)由不同的国家机构履行不同的职能 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权 (二)由不同的国家机构履行不同的职能 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权
(三)国家的立法权必须由社会成员代表组成的会 议性机构来行使。 “良法善治 ”
(四)处理国家政务、事务的国家行政机关必须依 照国家立法机关制订的法律办事。 “法治政府”
(五)国家司法机关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地 对各种冲突纠纷加以裁判,包括: 其一,对社会成员间的冲突、纠纷 其二,对社会成员与国家机构之间的冲突、纠纷
(六)国家机构、所有官员、社会成员个体拥有一 个共识: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它们是处理一 切事务、纠纷的最终依据。
二、法治优越性的体现: (一)法治状态下,公民个人人身安全、自由得到保障 (国家、政府不能随意侵害). 2015年7月21日,湖南湘潭中院对被告人曾爱云、陈华章故意杀人案一审公开宣判:判决被告人曾爱云无罪;被告人陈华章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 11月10日,湖南高院向湘潭大学研究生杀人案的被告人之一曾爱云送达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法治状态下,公民个人的财产权得到保障(国家、政府不能随意剥夺)
(三)法治状态下,社会成员(机会、利益的获得方面)能得到比较公正的对待。 “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公报》);
(四)法治状态下,公民只要遵守法纪,就能够享受便利的生活。(互联网+) 官员依法行政。反之,盛行非法治规则,所谓“潜规则”,到处不便,凡事求人,遭遇各种形式的索贿。 同时,到处有人管,所谓到处有“管理者”出现。
(五)法治状态下,公民个人遭受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侵害时,能够通过特定的途径、程序与其抗争,获得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或补偿。 《行政诉讼法》修正
二、社会主义法治的曲折之路 “无产阶级革命专政,是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 级采用暴力手段来获得和维持的政权,是不受任何 法律和约束的政权。” ----《列宁全集》第35卷 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7页
--《苏共中央政治局大镇压事件复查委员会的简要报告(1988年 12月25日)》第30卷。 研究国家安全机关的文献资料确定,1930年-1953年间根据由苏 联人民委员会国家政治总局、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等 机关起诉的刑事案件,有377万多人受到镇压,其中被判极刑(枪决) 的78万多人。在被镇压的人中间,有执法机关判处的有129万多,其中 枪决近13万人;非执法机关判处的有247万多人,其中枪决的有65万多 人。 --《苏共中央政治局大镇压事件复查委员会的简要报告(1988年 12月25日)》第30卷。 --陈之骅等主编《苏联兴亡史纲》
三、全面推进法治中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具体阐释:五大体系 (一)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二)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三)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五)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六大任务: (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六)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 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 需要; 提高立法质量是关键;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每年十二月四日国家宪法日,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 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完善立法体制机制: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 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二)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2004年国务院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1、合法行政 2、合理行政 3、程序正当 4、高效便民 5、诚实守信 6、权责统一
(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制度:建立领 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 责任追究制度;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巡回法庭,跨 行政区划的法院检察院,立案审查制改为立案登记制; 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国有资产保护、国 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 推进严格司法: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四)增强全面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信仰:法治的精神层面,法律的权威来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普法宣传,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学习内容, 列入一校两院必修课,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的法治专门队伍:推进法治专门队伍 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 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 制度,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 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社会律师、公职律师、 公司律师;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六)加强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坚持依法执政;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党纪严于国法;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孙政13842028322 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