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 滞 附属医院中医科 赵丽华.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 治疗概况. 肠易激综合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 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 存在间歇发作的腹胀、腹痛、排 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而无器 质性疾病证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 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 存在间歇发作的腹胀、腹痛、排.
Advertisements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消化内科病证  胃痛  呃逆  便秘  泄泻. 胃痛 gastralgia 重点难点  掌握胃痛的辨证、针灸治疗 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  了解胃痛的鉴别、相关西医病证.
胃 痛 针灸学内科病证 针灸学内科病证. 一、概 念 针灸学内科病证 — 胃痛 3 胃 痛 胃痛, 又称胃脘痛, 是指上腹胃脘反复发作性疼 痛为主的症状。因其疼痛部位近心窝部, 又称 作 “ 心痛 ” 、 “ 胃心痛 ” 等。本病与 “ 真心痛 ” 有本质 不同,临床上应加以区别。多见于急慢性胃炎,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第一节 妊娠恶阻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了解:妊娠恶阻鉴别诊断、其它 疗法。 熟悉:妊娠恶阻的定义、病因病 机、预防与调摄。 掌握:妊娠恶阻的中医的辨证论 治、西医诊断及西医治疗。
中医学 第八版 第四章 内科常见病证. 不 寐 【概念】不寐,即失眠,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 病证。主要由于机体阴阳不调,气血失和,使心神不安所 致。 【病因病机】 1. 心脾两虚 2. 阴虚火旺 3. 心虚胆怯 4. 情志所伤 5. 痰热扰心.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刘轲 肥 胖肥 胖. 肥胖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查要点 四、辨证论治 五、预防调护 六、结语.
第三章 中医临床护理概要 第二节 肺系病症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一. 肺系病症 (一)护理评估 1. 病因发病 病邪犯肺,肺之宣降失常,肺气、肺阴耗伤,导致肺气上逆。 2. 四诊资料 咳嗽或干咳或咳痰,痰或稀或稠或多或少或白或黄,呼吸困难或呼吸不畅 。
泄 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针灸学内科病证 胃 痛.
小儿推拿疗法 江东区妇幼保健院 胡波瑛.
儿科趣记 刘英娇整理.
婴幼儿腹泻.
脾 与 胃 中医学教研室.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恶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妇 科 教 研 室 陶莉莉.
【定义】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运脾、化积导滞等作用,主治各种食积证的方剂,统称消食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胃 痛 Stomachache.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小儿推拿 挑食厌食症 泉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梅苑站 李永芳 2012年4月12日.
第八节 理气药 定义:凡以舒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内科。脾胃.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王 付 制 作.
小儿腹泻 第二临床医学院儿科教研室 廖若莎.
痞 满.
方剂与中成药 十七、消食剂 医学与健康学院 陈 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肺结核.
薛 己 【导学】 薛己幼承家学,博览群书,吸取诸家之长,善于总结临床经验,著书立说,精通各科。重视脾肾,提出胃气受伤,虚证蜂起之说;临证擅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补益脾胃,温补肾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概说.
胃 痛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便秘.
气血同病辩证.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虫积辩证.
第七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消食药.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糖尿病流行病学.
泄泻.
第 五章 第 十节 疳 证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儿科教研室.
中 医 内 科 学 第三章 第九节 便秘.
中 医 内 科 学 第三章 第七节 泄泻.
老佛爷药方(经验大健脾丸) 【简介】:清代太医院的设制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旧制,顺治1644年设太医院为独立的中央医事机构,为帝后及宫内人员诊视疾病、配制药物,也担负其他医药事务。此为宫廷处方,内容如下: 老佛爷 经验大健脾丸 人参二钱五分 於术五钱,土炒 陈皮二钱五分 茯苓五钱 半夏二钱五分.
积 滞 儿科教研室.
消 食 剂.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中 医 儿 科 学 第七节 疳证.
消 食 剂 方剂学教研室.
保健按摩 见 , 封面页 常 不适证.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白云小学 一(5)班 陶官森.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浅表性胃炎什么症状.
第五章 化湿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积 滞 附属医院中医科 赵丽华

[目的要求] 1.了解积滞的概念,积滞与厌食的鉴别诊断。 2.熟悉积滞的病因病机。 3.掌握积滞的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1.积滞的概念,发病情况。 2.积滞与厌食的鉴别诊断。 3.乳食伤脾的病因。乳食不化,壅积胃肠,气滞不行,或脾虚夹积的病机。 1.食积实证与虚实夹杂证的证候鉴别。 2.证治分类:乳食内积证治以消乳化食,和中导滞;脾虚夹积证治以健脾助运,消食化滞。 积滞的中药成药、推拿疗法。

一.定义: 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食积又称积滞。

二.发病情况: 1.发病季节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夏秋季节,暑湿易于困遏脾气,发病率较高。 1.发病季节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夏秋季节,暑湿易于困遏脾气,发病率较高。 2.发病年龄:小儿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但以婴幼儿多见。 3.预后:一般预后良好,但食积常在感冒、泄泻、疳证中合并出现。脾胃虚弱,先天不足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容易反复发病。少数患儿食积日久,迁延失治,脾胃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小儿营养和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羸瘦,可转化成疳,故前人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

三.讨论范围 包括了西医学所称的消化不良。

四.历史沿革: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所记载的“宿食不消候”、“伤饱候”是本病的最早记载。其后《活幼心书》和《婴童百问》又分别提出了“积证”和“积滞”的病名。《保婴撮要·食积寒热》说:“小儿食积者,因脾胃虚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积。”明确指出了小儿食积的发生原因。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宿食不消论》对其病因病机有所阐述,其云:“小儿宿食不消者,脾胃冷故也。小儿乳哺饮食,取冷过度,冷气积于脾胃,脾胃则冷,……则宿食不消。”《小儿药证直诀·食不消》说:“脾胃冷,则不能消化,当补脾,益黄散主之。”也说明了脾胃寒冷不能消化食物。并用益黄散温运脾气,治疗脾胃冷而致的食积,对后世有深刻影响。清代陈飞霞认为“脾虚不运”是食积形成的重要病理机制,提出积因脾虚者,补消并行,用药忌偏寒偏热峻烈攻下之品,其用药法则确切而有效,为后世所推崇。

[病因病机] 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为乳食不节,伤及脾胃,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或脾胃虚弱,腐熟运化不及,乳食停滞不化。其病位在脾胃,基本病理改变为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 1.乳食伤脾 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若调护失宜,喂养不当,则易为乳食所伤。伤于乳者,多因哺乳不节,过急过量,冷热不调;伤于食者,多由饮食喂养不当,偏食嗜食,暴饮暴食,或过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煿,或贪食生冷、坚硬难化之物,或添加辅食过多过快。盖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其气主降;脾主运化,为生化之源,其气主升。若乳食不节,脾胃受损,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宿食停聚,积而不化,则成积滞。

正如《证治准绳·幼科·宿食》所说:“小儿宿食不消者,胃纳水谷而脾化之,儿幼不知撙节,胃之所纳,脾气不足以胜之,故不消也。”伤于乳者,为乳积;伤于食者,则为食积。 2.脾虚夹积 若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或病后失调,脾气亏虚;或过用寒凉攻伐之品,致脾胃虚寒,腐熟运化不及,乳食稍有增加,即停滞不化,而成积滞。此即《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宿食不消候》所言:“宿食不消由脏气虚弱,寒气在于脾胃之间,故使谷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气既弱,故不能磨之。” 若积久不消,迁延失治,则可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营养及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消瘦而转为疳证。

[临床诊断] 1.诊断要点 (1)有伤乳、伤食史。 (2)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大便溏泄,臭如败卵或便秘为特征。 (3)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等症。 (4)大便化验检查,可见不消化食物残渣、脂肪球。 2.鉴别诊断 厌食: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一般无脘腹胀满、大便酸臭等症。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以胃脾为主,病属实证,但若患儿素体脾气虚弱,可呈虚实夹杂证,积滞内停,又有寒积或化热的演变,可根据病史、伴随症状以及病程长短以辨别其虚、实、寒、热。初病多实,积久则虚实夹杂,或实多虚少,或实少虚多。由脾胃虚弱所致者,初起即表现虚实夹杂证候。若素体阴盛,喜食肥甘辛辣之品,致不思乳食,脘腹胀满或疼痛,得热则甚,遇凉稍缓,口气臭秽,呕吐酸腐,面赤唇红,烦躁易怒,大便秘结臭秽,手足胸腹灼热,舌红苔黄厚腻,此系热证;若素体阳虚,贪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致脘腹胀满,喜温喜按,面白唇淡,四肢欠温,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吐物酸腥,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此系寒证;若素体脾虚,腐熟运化不及,乳食停留不消,日久形成积滞者为虚中夹实证。

2.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消食化积,理气行滞为基本法则。正如《幼幼集成·食积证治》所言:“夫饮食之积必用消导,消者散其积也,导者行其气也。”其具体治法,当视临床见证不同而有所区别。实证以消食导滞为主,积滞化热者,佐以清解积热;偏寒者,佐以温阳助运。积滞较重,或积热结聚者,当通腑导滞,泻热攻下,但应中病即止,不可过用。虚实夹杂者,宜消补兼施,积重而脾虚轻者,宜消中兼补;积轻而脾虚重者,宜补中兼消,以达养正而积自除之目的。本病治疗,除内服药外,推拿及外治等疗法也常运用。

(1)乳食内积 证候: 不思乳食,嗳腐酸馊或呕吐食物、乳片,脘腹胀满疼痛,大便酸臭,烦躁啼哭,夜眠不安,手足心热,舌质红,苔白厚或黄厚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 辨证: 有乳食不节史,以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嗳吐酸腐,大便酸臭等为证候特点。从患儿所伤乳、食种类,可以区别伤乳与伤食,以及所伤食物品种之不同。食积不消可化热,证见肚腹热甚,低热,舌苔黄腻。此证为乳食积滞之实证。

治法: 消乳化食,和中导滞。 方药: 乳积者,选①消乳丸加减。常用麦芽、砂仁、神曲消乳化积;香附、陈皮理气导滞;谷芽、茯苓和中健脾。诸药合用有消乳导滞和中之功效。 食积者选②保和丸加减。或用木香大安丸加减。常用山楂、神曲、鸡内金、莱菔子消食化积,其中山楂善消肉积,神曲、鸡内金善消陈腐食积,莱菔子善消面食之积。配香附、陈皮、砂仁行气宽中;茯苓、半夏健脾化湿;连翘清解郁热。所以保和丸有消食导滞的功用,适用于伤食所引起的积滞未化热者。

③木香大安丸去连翘,方中焦三仙、莱菔子、砂仁、枳实消食导滞,木香、陈皮理气和中,白术健脾胃,黄连清积滞化热,诸药和用有消食导滞和中之功效。 加减:腹胀明显加木香、厚朴、枳实行气导滞除胀;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加大黄、槟榔下积导滞;恶心呕吐加竹茹、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大便稀溏加扁豆、薏苡仁健脾渗湿,消中兼补;舌红苔黄,低热口渴加胡黄连、石斛、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

其他选方: ①大安丸为保和丸加白术,有消中兼补的作用。适用于积滞患儿兼有脾虚者。 ②枳实导滞丸有清热消导,清利湿热作用。适用于积滞较重,化湿化热,而症状表现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舌红苔厚腻,脉滑数者。

(2)脾虚夹积 证候: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肢倦,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大便稀溏酸腥,夹有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指纹淡滞。 辨证: 有素体脾虚、病后失调或过用寒凉药物史;或由乳食内积证日久不愈转化而来。以面黄神疲、腹满喜按之脾虚证候,及嗳吐酸腐、大便酸腥稀溏不化、指纹紫滞之食积证候为辨证要点。

治法: 健脾助运,消食化滞。或消补兼施。 此证为脾虚不运,不能磨消乳食,导致积滞停留,正是“积因脾虚”。所以治法以扶正为主,消积为辅,达到脾旺而积自消。正如《幼幼集成.食积证治》说:“若积因脾虚,不能健运药力者,或消补并行,或补多消少,或先补后消,洁古所谓养正而积自除。” 注:洁古—人名,有方叫洁古枳实丸(药有:白术100克、枳实50克)是补多消少,治疗脾虚,面黄肌瘦肚大,是治疗伤食运化良方。 方药: 健脾丸加减。

方解:常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麦芽、山楂、神曲消食化积;陈皮、枳实、砂仁醒脾理气化滞。诸药合用有健脾消积作用。 加减:呕吐加生姜、丁香、半夏温中和胃,降逆止呕;大便稀溏加山药、薏苡仁、苍术健脾化湿;寒凝腹痛,喜按的加干姜、白芍、木香温中散寒,缓急止痛;舌苔白腻加藿香、佩兰芳香醒脾化湿。 其他选方 ①香砂六君子汤:有益气健脾,行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脾虚不运,腹胀便溏和积滞患儿。②理中汤:功效温中散寒,补益脾胃,适用于脾虚胃寒较甚者,手足不温,泄泻清冷之积滞患儿。临证时可加入焦三仙等之类。

[其他疗法] 1.中药成药 (1)化积口服液:每服5~10ml,1日2~3次。用于乳食内积证。 (2)枳实导滞丸:每服2~3g,1日2~3次。用于积滞较重,郁而化热者。 (3)清热化滞颗粒:每服,1~3岁1袋,4~7岁2袋,8~14岁3袋,1日3次。用于积滞化热证。 (4)小儿香橘丸:每服2~3g,1日2~3次。用于脾虚夹积证。

2.药物外治 (1)玄明粉3g,胡椒粉0.5g。研细粉拌匀。置于脐中,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用于乳食内积证。 (2)神曲30g,麦芽30g,山楂30g,槟榔10g,生大黄10g,芒硝20g。共研细末。以麻油调上药,敷于中脘、神阙穴,先热敷5分钟后继续保留24小时。隔日1次,3次为1疗程。用于食积腹胀痛者。 (3)酒糟100g。入锅内炒热,分2次装袋,交替放腹部热熨。每次2~3小时,每日1次。用于脾虚夹积证。

3.推拿疗法 (1)清胃经,揉板门,运内八卦,退四横纹,揉按中脘、足三里,推下七节骨,分腹阴阳。用于乳食内积证。 (2)以上取穴,加清天河水,清大肠。烦躁不安加清心平肝,揉曲池。用于食积化热证。 (3)补脾经,运内八卦,摩中脘,清补大肠,揉按足三里。用于脾虚夹积证。 以上各证均可配合使用捏脊法。

4.针灸疗法 (1)体针:取足三里、中脘、梁门。乳食内积加里内庭、天枢;积滞化热加曲池、大椎;烦躁加神门;脾虚夹积加四缝、脾俞、胃俞、气海。每次取3~5穴,中等刺激,不留针,实证用泻法为主,辅以补法,虚证用补法为主,辅以泻法。 (2)耳穴:取胃、大肠、神门、交感、脾。每次选3~4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左右交替,每日按压3~4次。

[预防与调护] 1.预防(1)调节饮食,合理喂养,乳食宜定时定量,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忌暴饮暴食、过食肥甘炙煿、生冷瓜果、偏食零食及妄加滋补。 (2)应根据小儿生长发育需求,逐渐给婴儿添加辅食,按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既不可骤然添加过多,造成脾胃不能适应而积滞不化;亦不可到期不给添加,使婴儿脾胃运化功能不能逐渐增强而不耐饮食。 2.调护(1)伤食积滞患儿应暂时控制饮食,给予药物调理,积滞消除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2)注意病情变化,给予适当处理。呕吐者,可暂停进饮食,并给生姜汁数滴加少许糖水饮服;腹胀者,可揉摩腹部;便秘者,可予蜂蜜10~20ml冲服,严重者可予开塞露外导;脾胃虚弱者,常灸足三里穴。

【结语】 积滞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等证为特点。 本病系因乳食不节,损伤脾胃。或脾胃虚弱,无力磨消乳食,使宿食停聚,积而不化而成。食积属实证,应用消食导滞之方药,乳积用消乳丸为主,食积用保和丸或木香大安丸为主。脾虚挟积者,宜健脾消积,以健脾丸为主。

[医案选读] 案一 一小儿腹痛,以手按之痛益甚,此乳食停滞也。用保和丸末1钱、槟榔末3分,下酸臭粪而安。 案一 一小儿腹痛,以手按之痛益甚,此乳食停滞也。用保和丸末1钱、槟榔末3分,下酸臭粪而安。 后患腹痛,别服峻利之剂,其痛益甚,手按则已,面色黄白。此因饮食失宜,脾气不调,土虚不能生金也。用六君子汤而愈。 薛铠,等.保婴撮要.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37.

案二 刘某,女,15个月。 患儿近日来食欲不振,夜寐哭吵不安,睡中齘齿,头汗量多,舌苔黄腻,脉滑数。证属食积不化,内生湿热。治宜消食安中,化湿清热。处方: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焦麦芽10g,莱菔子10g,鸡内金10g,藿香10g,佩兰10g,木香3g,莲子心3g,草豆蔻3g,赤芍3g,黄连2g。 服药5剂后,食纳增,夜卧宁,齘齿除,头汗净。随访2 月,病未反复。 张纲,等.梁宗翰老中医治疗小儿积滞证的经验.辽宁中医杂志.1986;(2):14.

[思考题] 1、积滞的含义是什么? 2、试述积滞的证侯特征? 3.积滞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4.试述乳食内积和脾虚夹积的辩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