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病人的护理 主讲人:陶秀 袁理脉 刘康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供瘤动脉超选插管 的临床价值探讨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介入科 顾建平 年 5 月 · 上海 在肿瘤的介入性诊疗工作中, 供瘤动脉的超选插管有其重要的 临床意义。
Advertisements

—— 国家粮食局油脂研究院科普中心 国家粮食局油脂研究院健康大课堂. 主讲人: 林亭 “ 饮食新概念 ” 科普讲座 饮 食 与 健 康饮 食 与 健 康.
面神经的影像学诊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 鲜军舫 王振常. 面神经的正常解剖 脑桥段 脑池段 内听道段 迷路段和膝神经节 鼓室段和后膝 乳突段 腮腺段.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病例讨论第十一组 组员:魏玮 张建军 朱伟广 刘楠楠 朱昱斓. 现病史 主诉: “ 右舌部溃 疡 3 月余 ” 患者 3 个月前发现 右侧舌部溃疡, 伴疼痛,当时未 予重视,后溃疡 渐增大伴疼痛加 剧,无缓解。
头部的骨骼与肌肉. 头骨亦称颅骨,分为脑颅、面颅两部分。颅骨可分为 颅盖和颅底两部分。其分界线自枕外隆突沿着双侧上项线、 乳突根部、外耳孔上缘、眶上缘而至鼻根的连线,线以上 为颅盖;线以下为颅底。
第五节 脑神经  脑神经概况 脑神经概况  脑神经分布 Ⅰ嗅神经 Ⅱ视神经 Ⅲ动眼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 Ⅳ滑车神经 Ⅴ三叉神经 Ⅵ展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 Ⅶ面神经 Ⅷ前庭蜗神 Ⅸ舌咽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舌咽神经 Ⅹ迷走神经 Ⅺ副神经 Ⅻ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 小结 小结  作业.
周围神经系统 —— 脑神经 平凉医专解剖教研室. 周围神经系统 平凉医专解剖教研室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掌握三叉神经的行程、主要分支及分布。 2. 掌握面神经的纤维成分、行程、主要分支及分布。及 损失后的临床表现。 3. 熟悉各脑神经的名称、性质、连脑部位、进出颅部位。 4. 熟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纤维成分、行程、主要分.
神 经 系 统 检 查 脑 神 经 检 查 诊 断 学诊 断 学 牡 丹 江 医 学 院 郭 艳 芹.
人物 头像 基础 让学生了解人物的头骨结构及面部肌肉组织。 教学重点 头像面部五官比例。 教学目的.
调查人数 421 人 回收 415 份 有效卷 402 份 调查结果 目前同学近视人数多.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雾化吸入法 定义 目的 常用药物 常用方法 是将药液以气雾状喷出,由呼吸道吸入的方法。 湿化气道 控制呼吸道感染 改善通气功能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神经传导通路.
人体 解 剖 学 Human anatomy.
运动传导通路 The motor pathways
颅内肿瘤.
第四节——小脑 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分部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小脑的病变 作业.
血压测量及练习.
左乳腺癌术后的PDT治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协和医院神经科 梁直厚
乳 腺 癌.
城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年城北区水痘疫苗 应急接种培训 2011年11月25日.
三叉神经痛 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 冯李长.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肺结核.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第三节 神经传导通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肌、肌腱、骨膜、关节 脊神经 (周围突) 皮肤的精细触觉 第1级神经元 薄、楔束核 后根 薄、楔束
面部浅层结构的解剖 重点 1)掌握面部皮肤及皮下组织结构特点。 (2)掌握表情肌的配布特点、功能和神经支配。
(idiopathic facial palsy)
面神经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神经定位诊断学 第五章 颅神经的定位诊断.
机械性损伤病人的护理 ——胸部损伤病人的护理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慢 性 阻 塞 肺 疾 病.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九章 玻璃体病 菏泽医专眼科学教研室 董桂玲.
卡泊三醇增强PUVA治疗银屑病的疗效 目的 达力士联合PUVA治疗银屑病的疗效 E L Speight
汪某某,女性,60岁 主诉:突然头痛、神志不清、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小时。
成人护理 郭磊.
病 案 分 析.
第二节 脑 神 经 cranial nerves (一)脑神经名称 Ⅰ嗅N Ⅱ视N Ⅲ动眼N Ⅳ滑车N Ⅴ三叉N Ⅵ展N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1概念 2临床表现 3治疗 4护理措施 心内科 包德美.
面神经麻痹.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实验 1 血糖的监测与护理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类型:综合性.
第5课 小写转大写,数字转符号.
主讲人:郭奕斌 中山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肺癌、肾癌双原发 患者某某,男性,71岁。 诊断:右肺下叶肺癌,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双侧胸腔积液,左肾癌术后。
2017/9/13 依达拉奉治疗舌咽神经瘤的一例病例 医院: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参赛医生: 杨小岗 科室: 神经外科 职称: 主任医师.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 良性肿瘤 (1) 局部压迫和阻塞:消化道、肺、脑 (2) 继发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3) 分泌激素:
先天性眼球运动功能麻痹 曲海瑛,女,患先天性眼球运动功能麻痹,双眼球不能转动,四处求治23年,未见好转,接受导平治疗20天,双眼球能转动了,巩固治疗三个月,眼球运动功能及视力基本正常。
特发面神经麻痹 (又称面神经炎、 贝耳麻痹).
一· 概论 a. 调和阴阳 b. 扶正祛邪 c. 疏通经络 1·针灸的治疗作用 (Regulating the Yin and Yang )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Dislocation of the Patella
第二节 脑 神 经 cranial nerves.
综合性实验 李立伟
慢性骨骼、软组织疼痛治疗 浙江大学医学部附属二院骨科.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干细胞再生治疗 症例.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血流域解剖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面神经炎病人的护理 主讲人:陶秀 袁理脉 刘康 面神经炎病人的护理 主讲人:陶秀 袁理脉 刘康

面神经炎的解释 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解剖生理 面神经是一混合性神经,其功能以运动为主,也含有感觉纤维及副交感纤维。在颅神经中,面神经的解剖特点是:颅骨段最长,并与位听神经、迷路、中耳及腮腺相毗邻,从而显示出其边缘性和专科性。 面神经的血管供应来源于颈动脉和椎动脉系。膝状神经节、乳突段、鼓室段内耳后动脉的茎段动脉和脑膜中动脉的岩动脉降支供应。内听道段由椎动脉的小脑前下动脉的内听动脉发出迷路外动脉供应。 面神经是混合性神经,分运动和感觉两部分,由三个神经核组成: (1)运动核(2)涎上核 (3)弧束核

病因 1. 感染:约42.5% :感染性病变多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VZV)被激活引起。另外脑膜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等均可引起。 2.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约30 .3%,Bell麻痹的因为疲劳及面部、耳后受凉、受风引起。 3.肿瘤:约5.5%,肿瘤本身及外科切除肿瘤均可以引起。肿瘤包括:基底动脉瘤、颅底肿瘤、听神经瘤、腮腺瘤、原发性胆脂瘤及颈静脉球肿瘤。

4.神经源性:约13.5%,由于脑血管病,颅内、非创伤性神经源性引起。 5.创伤性:约8.2%,颅底骨折、颞骨骨折、面部外伤、外科手术及以及面神经分布区神经毒性药物的注射如酒精、青霉素及肉毒素等药物是面瘫在创伤性原因中最常见的。 6.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 7.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8.血管机能不全

分型 1.中枢型 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多见于脑血管病变. 2.周围型 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等。 

临床表现 1.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2.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3.患侧舌前2/3味觉消失

病例导入 患者徐城,男性。36岁,因“右侧口角歪斜伴眼脸闭合不紧1天余”于2012年2月16日由门诊收住入院。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有类似病史一次。

专科查体 体温36.6℃,呼吸18次/分,脉搏82次/分,血压132/81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主体位,步态正常,头颅无畸形。双肺呼吸运动对称,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缘下未触及,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存在,不亢进。四肢关节活动自如。 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右侧额纹略有变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右侧眼裂略有增大,双侧直径约2.5cm,对光反射灵敏,鼻唇沟右侧浅,伸舌居中,颈软。双侧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双侧痛觉检查正常,双侧巴彬斯基征(-)。

治疗 1.药物治疗:急性期以控制感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面神经水肿为治疗目的,常选用强的松,地塞米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另外可加用加兰他敏,B族维生素,烟酸,ATP,细胞色素C,肌昔等药物治疗。 2物理治疗: 急性期可用茎乳孔附近用红外线照射或超短波透热疗法;恢复期可行碘离子透入疗法、针刺、电针疗法。

护理问题 1.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情况有关 2.自我形象紊乱:与疾病导致自身外观形象改 变有关 3.疼痛:与神经病变累及膝状神经节有关 4.知识缺乏:缺乏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

护理目标 1.向病人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促进病人正确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的态度。 2.积极与病人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改善他们自卑的心态,指导病人积极地面对生活。 3.教会病人学会运用减轻疼痛的技术和方法,使关节疼痛减轻或消失。 4.向病人详细解释有关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急性期应当适当休息,注意面部的持续保暖。外出时可戴口罩,睡眠时勿靠近窗边,以免再受风寒。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脸,避免直吹冷风,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2、局部护理:急性期患侧面部用湿热毛巾外敷,水温50-60度,每日3-4次,每次15-20分钟,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按摩用力应轻柔、适度、持续、稳重、部位准确。患者可对镜进行自我表情动作训练:进行皱眉、闭眼、吹口哨、示齿等运动,每日2-3次,每次3-10分钟。 3、营养支持:饮食应营养丰富,选择易消化的食物、禁烟戒酒,忌食刺激性食物。补充钙及维生素B族元素。

4、药物应用:遵医嘱服用药物,如服用泼尼松者要严格按医嘱执行,不得随意增减药量,并注意观察有无胃肠道等副作用。避免在此期行创伤性大、刺激性强的治疗,易减轻对患侧肌及神经的损害。出现咽部感染时应遵医嘱口服抗生素治疗。 5眼部护理: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长期外露,易导致眼内感染,损害角膜,因此减少用眼动作。在睡觉或外出时应佩戴眼罩或有色眼镜,并用抗生素滴眼,眼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眼部感染。

6、口腔护理:进食后要及时漱口清除患侧颊齿间的食物残渣 7、心理护理:患者多为突然起病,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心情,有的担心面容改变而羞于见人及治疗效果不好而留下后遗症,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解释和安慰疏导工作,缓解其紧张情绪,使患者情绪稳定,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健康教育 1.功能锻炼 2.自我按摩

功能锻炼 1.抬眉训练:抬眉动作的完成主要依靠枕额肌额腹的运动。 2.闭眼训练:闭眼的功能主要依靠眼轮匝肌的运动收缩完成。 3.耸鼻训练:耸鼻运动主要靠提上唇肌及压鼻肌的运动收缩来完成。 4.示齿训练:示齿动作主要靠颧大、小肌、提口角肌及笑肌的收缩来完成。 5.努嘴训练:努嘴主要靠口轮匝肌收缩来完成。 6.鼓腮训练:鼓腮训练有助于口轮匝肌及颊肌运动功能的恢复。

自我按摩 1、枕额肌额腹:患者或他人用拇指或示指指腹沿着枕额肌额腹的方向从眉弓向头顶及从头顶向眉弓方向轻轻地按摩。按摩时可以轻轻地从眉弓处向头顶发际处推拉,或缓慢地揉搓。 2、眼轮匝肌:大部分患者表现为闭眼功能障碍及流泪。主要原因是眼轮匝肌不能有效地收缩,将眼轮匝肌从凸出的眼球上方拉下闭合。 3、提上唇肌:提上唇肌又称上唇方肌,起源于眶下孔上方、眶下缘的上颌部,此处位于眼轮匝肌的深部。

4、颧肌:颧肌分为颧大、小肌,起于颧骨止于口角。主要上提及向外拉口角,可沿着肌纤维,由口角旁向颧骨方向推拉或按揉。 5、口轮匝肌:上口轮匝肌:用示指及拇指的指腹,沿着患侧口角向人中沟方向,然后沿着人中沟向口角方向按摩。 6、下唇方肌:用拇指指腹从口角下方向内侧及向下轻轻按摩、推拉,有助于下唇方肌、颏肌、三角肌功能的恢复。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