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懂得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具有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 的交流等积极作用。 2 .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迁移在原因、形式以及流向上的不同特点。 3 .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概况与特点、原因及作用。 教学重点 造成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
Advertisements

人口的空间变化 湖北省恩施市清江外国语学校 田 俊. 一、人口的迁移 1 .概念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 变化。 ①必须改变居住地 ②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常为 1 年) ③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空间移动) 例如: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到中国来工作 的外国人等。
§1.6 中国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问题一: 历史上我国人 口迁移的方向是什 么?主要原因是什么? 由北向南 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秦汉始,人口迁,四周散,向南方;安史之乱,南超北;移民、 支边、加战争,自然灾害是原因。
练一练: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并指出这些点相互间的关系: -6 , 6 , -3 , 3 , -1.5, 1.5.
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吴江市汾湖高级中学 丁竹芳. 【考纲要求】 1. 知道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 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 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 的主要原因。 3. 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 理容量的含义。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第一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 考纲下载 考纲解读 1.识记:人口增长模式的类 型、特点及地区分布。 2.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人口金字塔图,以图形来呈现人口年龄和性别
专题7 人口的变化.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吉林省前郭县第五中学 王彦峰.
●课标导航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内容概要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三大热点问题。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必修二”全书的开篇。
成才之路 · 地理 人教版 • 必修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专题十一:人口与城市 银川二中 董金玲.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本节内容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2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10万年来的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
第五章 第2课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邯郸四中高三 2014.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上海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试 卷 讲 评.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陈艳敏.
人口与环境——地域文化与人口.
关于汇率计算.
§1.6 中国人口迁移.
中国的工业.
1.6 中国人口迁移.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两晋与南朝.
CET4 translation 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正对旅游产生兴趣,这是近年来的新趋势。年轻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可以归因于他们迅速提高的收入和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随着旅行多了,年轻人在大城市和著名景点花的时间少了,他们反而更为偏远的地方所吸引。有些人甚至选择长途背包旅行。最近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想要通过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丰富知识、拓宽视野。
黑龙江 吉林 新疆 辽宁 甘肃 内蒙古 北京 河北 宁夏 青海 山西 山东 陕西 河南 江苏 西藏 安徽 上海 四川 湖北 浙江 江西 湖南
第七章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影响.
折线统计图 张家产中心完小.
长沙市一中 黄旭华.
第四章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廊坊市第四中学.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基本原因:人口、生活资料在地区、数量上的不平衡,以及生存环境的差别。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 变 的 天 气.
走势分析.
糖尿病流行病学.
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课标要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深圳市的人口变化情况告诉我们: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来自 人口自然增减 和 人口迁移 。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必修2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人口的空间变化.
1.2 复习 人口的空间变化.
古代 近代 现 代.
人口的迁移(空间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迁移).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通货紧缩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 李文鹏
§1.6 中国人口迁移.
1.3 人口迁移.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K1 3.3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第2课 工业联系和转移、集聚.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人口统计图判读.
我们能给贫穷者什么希望.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第三章 辐射 学习单元2 太阳辐射.
若200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亿元,如果 ,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 每年平均增长 是2002年时的2倍? 解:设经过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002年时的2倍, 根据题意有 , 即.
第三节 常用外贸B2B平台简介 一、阿里巴巴 国际交易市场( 中国交易市场( 日本交易市场( 全球批发平台(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人口统计图判读.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张三 安徽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浅谈医生灰色收入 第三小组.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位似.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 学会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 认识外国文化、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辨析: 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 10.09.2017

人口变动 ①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数值大小。 ②人口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

人口的迁移 影响迁移的因素 十年磨一件 范国雄(新浪微博:@爱弄PPT的老范) 高中地理课件/第三代 电话:15986495527 QQ:1476360113 人口的迁移 影响迁移的因素 十年磨一件 范国雄(新浪微博:@爱弄PPT的老范) 高中地理课件/第三代 电话:15986495527 QQ:1476360113

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迁移 A 国际人口迁移 B 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的迁移 影响迁移的因素

气候 土壤 水 矿产资源 自然灾害 自然因素 经济发展 交通 通信 经济因素 往往起主要作用 政治 文化 政策 社会变革 战争 宗教 社会因素

“民工潮”产生的原因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②城乡或地区之间出现巨大的收入差距 ③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及国家的优惠政策 十年磨一件 范国雄(新浪微博:@爱弄PPT的老范) 高中地理课件/第三代 电话:15986495527 QQ:1476360113 “民工潮”产生的原因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②城乡或地区之间出现巨大的收入差距 ③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及国家的优惠政策

十年磨一件 范国雄(新浪微博:@爱弄PPT的老范) 高中地理课件/第三代 电话:15986495527 QQ:1476360113 “民工流”的特点 ①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农业人口大省是民工主要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工矿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②季节性流动以成年民工为主,“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③流动不稳定;④文化素质偏低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右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答案 1.A 2.D 解析 图中通过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比较来说明人口的迁入与迁出情况。第1题,我们虽然不能清楚记忆不同省级行政区的常住人口数,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根据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较,使用排除法解题。①的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且常住人口大于1亿,说明是人口迁入区,豫为迁出区,所以可以排除B、D;②的户籍人口超过1亿,且大于常住人口,说明是人口迁出区;③的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也是人口迁出区;④的人口大于京、津,且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是人口迁入区,黔是迁出区,可以排除C。故选A。第2题,可用直选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到城市、由山区到平原、由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河北主要流向京津,安徽主要流向长三角,湖南、广西主要流向珠三角,主要以就近迁移为主。故选D。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一般起主要作用。下列组合中,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不是经济因素的是 A.①④ B.②③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②表示的是老年人口迁移路线,是因为南部地区阳光充足,环境质量较好。③表示的是我国1980年以前的人口迁移路线,是由政策因素导致的。第4题,人口迁移给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同时给迁入地的交通、教育、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④是对迁出地的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①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②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③对交通、教育、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 人们习惯上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东北人口的迁移叫做“雁南飞”。“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下列有关这种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②表示的是老年人口迁移路线,是因为南部地区阳光充足,环境质量较好。③表示的是我国1980年以前的人口迁移路线,是由政策因素导致的。第4题,人口迁移给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同时给迁入地的交通、教育、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④是对迁出地的影响。 ①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②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③对交通、教育、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 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北地区的环境压力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微专题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评价

人口迁移的影响评价 迁入地 有利影响: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不利影响:增加了公共设施的 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 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迁出地 有利影响: 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 文化联系,有利于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发展 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影响: 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人口迁移的影响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 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迁移人口数量是该区人口总数和人口迁移率共同决定的,贵州迁出人口比重虽然高于四川,但由于总人口远低于四川,迁出人口数量要低于四川;同理,迁入人口上海少于广东;浙江迁入人口比重远高于江苏,而迁出人口比重基本一样,故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安徽经济落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天津。第2题,大量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使沪、京、津青壮年人口比重较高,延缓了三市老龄化进程。

人口迁移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 概述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由图一可知: 解析 从图一看,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逐渐趋向合理,这将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从图二看,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规模小于郊区,增长幅度也低于郊区。这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促进郊区城市化进程;也有利于促进上海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 由图一可知: 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由图二可知: 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西、南郊区人口增长低于东、北郊区,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

微专题三 世界及我国的人口迁移

A 国际人口迁移 B 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 A 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的迁移活动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19世纪前 二战后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定居减少 出 入 入 出

A 国际人口迁移 B 国内人口迁移

B 国内人口迁移 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 古代 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 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世界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主要流向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 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调整了人力资源空间分布格局

世界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的新表现 迁移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人口特点 高素质人才 外国廉价劳动力 战争难民、政治难民 迁移原因 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不足;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

世界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的新表现 迁移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方向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流向和平国家、能对难民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 主要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缓解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赚取外汇 给迁入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许多问题

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及特点

国内、外人口迁移 右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 答案 1.D 解析 第1题,两组图分别展示的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信息,90年代的总人口增长率小于80年代,增长速度减缓,A项错误;两个时段总人口增长率均为正值,可见总人口增加,B项错误;对比自然增长图柱可知,90年代自然增长率略大于80年代,C项错误;人口迁入量取决于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80年代二者之和大于1%,90年代约为0,可见净迁入量减少,D项正确。 右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 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国内、外人口迁移 右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答案 2.A 解析 第2题,该城市人口超千万,为超级大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人口迁移,说明经济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国内人口以迁出为主,且90年代大规模迁出,说明该城市环境恶化,国内产生其他的新兴城市和工业基地。这些符合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特征,A选项正确。 右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国内、外人口迁移 右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 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答案 3.A 解析 第3题,该省在2000年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达到0.51%,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增长模式。由2000年与2010年的人口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人口密度不存在大幅减小现象。而城市人口的增加依赖于城市化过程,即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迁移。2000年城市人口是8 235×27%=2 223.45万,2010年的城市人口是8 042×40%=3 216.8万,增长不到50%。 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

国内、外人口迁移 右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 答案 4.D 解析 第4题,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不为负值的前提下,只是滞缓了人口增长的速度,而不会造成人口数量的减少,从题意看,既然研究的对象是我国西部的某省,就不可能是行政区域缩小,因为那样会失去可比性。劳务输出是西部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并且随着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加大,人口迁移的规模在不断加大,会造成当地常住人口的减少。而随着西电东送工程的逐步实施,西部某些省区的水利工程移民增加,但是迁移的规模不会达到近200万之巨,况且水利工程多是就近后靠式的迁移。 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国内、外人口迁移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30%来自安徽省。 解析 本题考查运用人口原理阐释具体案例的能力。要从经济因素和位置邻近两方面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 近些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30%来自安徽省。 请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大量安徽人前来务工的主要原因。 就业机会多(劳动力需求量大), 收入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 距离安徽近(交通成本低; 地理环境相近)。

微专题四 地域文化与人口

概念 文化 地域文化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外国文化与人口 婚俗 宗教 影响出生率的内容包括: 初婚年龄大小、婚姻稳定程度等 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 易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中国文化与人口 表现 影响 传统文化观念及其成因 现代文化观念及其成因 生育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早生贵子”、“人丁兴旺”、“成家立业”。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增殖 “先立业后成家”、“晚婚晚育”;在人口压力十分沉重的当代中国,晚婚晚育逐渐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人们学习时间延长,就业压力增大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获取财富的手段主要依靠扩大人口规模,尤其是增加男性劳动力 “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

中国文化与人口 表现 影响 传统文化观念及其成因 现代文化观念及其成因 职业选择 从“学而优则仕” 到“全民皆商” “士”“农”“工”“商”是传统农业社会人们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观念 人口流动 从安土重迁到 “四海为家” “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孝道思想。定居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婚姻和工作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现代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下图是美国本土、新西兰、新加坡和科威特的轮廓图(比例尺不同)。 上图四国中,与其他三国相比人口地域文化差异最大的是 答案 1.D 解析 科威特属阿拉伯国家,其地域文化、生育婚姻观念与其他三国具有明显区别; 上图四国中,与其他三国相比人口地域文化差异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下图是美国本土、新西兰、新加坡和科威特的轮廓图(比例尺不同)。 上图四国中,早婚之风盛行,人口增长较快的可能是 答案 2.D 解析 科威特属阿拉伯国家,其地域文化、生育婚姻观念与其他三国具有明显区别; 上图四国中,早婚之风盛行,人口增长较快的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下图是美国本土、新西兰、新加坡和科威特的轮廓图(比例尺不同)。 其中不是由近代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是 答案 3.D 解析 科威特历史悠久,是重要人类文明发祥地,不是移民国家。 其中不是由近代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重男轻女指数是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重男轻女指数”。 答案 4.C 解析 第4题,重男轻女指数受民族传统习俗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上是农业大国,受儒家学说影响深远,结合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我国民间一直就有重男轻女的习俗;表中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都较高,说明他们的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 国家 巴基斯坦 尼泊尔 韩国 泰国 肯尼亚 哥伦比亚 菲律宾 委内瑞拉 指数 4.9 4.0 3.3 1.4 1.1 1.0 0.9 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重男轻女指数是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重男轻女指数”。 答案 5.A 解析 第5题,“稻米文化”是指传统农业中的水稻种植业,因劳动强度大,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量大,逐渐演变为“男性偏好”,并形成传统;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重视的是子女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对于子女自我发展往往以“大逆不道”扼杀;基督教虽然没有性别偏好,但发达国家并不是都没有性别偏好;从表中可知发展中国家“重男轻女指数”并不是都高,菲律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肯尼亚就是例子。 国家 巴基斯坦 尼泊尔 韩国 泰国 肯尼亚 哥伦比亚 菲律宾 委内瑞拉 指数 4.9 4.0 3.3 1.4 1.1 1.0 0.9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B.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 但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C.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 D.“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总和生育率是按照某一年度的妇女生育水平,计算每个妇女度过其整个生育期可能生育的子女数。右图表示1950~1996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变化情况。 解析 我国20世纪60年代还是传统婚俗观念,导致早婚早育,生育率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出生率下降,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人们注重自身发展,把精力用在学业、工作上,再加上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使出生率降低。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总和生育率最高,受到哪些传统观念的影响? “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导致多育多子; “早生贵子”“四世同堂”的观念,导致早婚早育。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总和生育率是按照某一年度的妇女生育水平,计算每个妇女度过其整个生育期可能生育的子女数。右图表示1950~1996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变化情况。 解析 我国20世纪60年代还是传统婚俗观念,导致早婚早育,生育率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出生率下降,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人们注重自身发展,把精力用在学业、工作上,再加上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使出生率降低。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总和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总和生育率是按照某一年度的妇女生育水平,计算每个妇女度过其整个生育期可能生育的子女数。右图表示1950~1996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变化情况。 解析 我国20世纪60年代还是传统婚俗观念,导致早婚早育,生育率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出生率下降,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人们注重自身发展,把精力用在学业、工作上,再加上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使出生率降低。 1992年后,总和生育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试述中国新文化引起哪些生育方面的变化。 人们注重自身发展,把精力用在学业、 工作上,使人们由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只生一个好”“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新观念,使人们由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1.(2014·广东文综)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练出高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础落实练 1.(2014·广东文综)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减少了春运长途客运量,故选C。返乡就业或创业,多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能够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促进家乡经济发展,故不选A、B。外出务工、返乡就业,促进了内地家乡与沿海务工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故不选D。 答案 C

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读图,回答2~3题。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读图,回答2~3题。

解析 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迁移差额率高,A地和B地符合此特征。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四地中可能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是(  ) A.A地和B地 B.A地和C地 C.B地和C地 D.B地和D地 解析 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迁移差额率高,A地和B地符合此特征。 A

3.导致D地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经济落后 B.政策因素 C.社会因素 D.环境变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导致D地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经济落后 B.政策因素 C.社会因素 D.环境变迁 解析 D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迁移率为负值,最可能为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A

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4~5题。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4~5题。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万人/年) 数量 中国 30.3 美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印度尼西亚 18.0 英国 13.6 菲律宾 14.4 澳大利亚 8.3

解析 读表格数据,根据各国迁出、迁入人口数值分析,人口迁移主要趋向是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解析 读表格数据,根据各国迁出、迁入人口数值分析,人口迁移主要趋向是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A

解析 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发展空间。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入 D.更优的自然环境 解析 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发展空间。 C

(2011·广东文综)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7题。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11·广东文综)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7题。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解析 该省级行政区的迁入率、迁出率都呈波动变化,A、B、C项错误,但迁入率一直高于迁出率,故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D

7.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级行政区的迁入率一直远远高于迁出率,应为我国经济发达省区,四个选项中只有上海符合条件。 A

人口性别比指的是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数。下图为“1998~2000年我国迁移人口和未迁移人口的性别比”,回答8~9题。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能力提升练 人口性别比指的是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数。下图为“1998~2000年我国迁移人口和未迁移人口的性别比”,回答8~9题。

8.关于迁移人口和未迁移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未迁移人口中性别比差距大 B.35~40岁女性人口迁移最多 C.儿童不迁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关于迁移人口和未迁移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未迁移人口中性别比差距大 B.35~40岁女性人口迁移最多 C.儿童不迁移 D.30~52岁迁移人口中男性约是女性的1.4~2倍 解析 结合图示可知,迁移人口中性别比差距较大,35~40岁迁移人口较多,性别比较大,女性人口迁移较少;30~52岁迁移人口中男性约是女性的1.4~2倍。 D

9.河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人口外迁将使该省( ) A.城市化水平降低 B.粮食商品率降低 C.生态环境恶化 D.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减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河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人口外迁将使该省(  ) A.城市化水平降低 B.粮食商品率降低 C.生态环境恶化 D.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减少 解析 从图中看出迁移人口中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多于女性,将使劳务输出省份的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减少。 D

10.下图中最容易吸引“移民就业”的工业部门是(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引起了大规模的“移民潮”,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图中最容易吸引“移民就业”的工业部门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容易吸引“移民就业”说明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图丙中工资比重较高,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容易吸引“移民就业”说明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图丙中工资比重较高,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答案 C

①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②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③缓解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 ④降低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1.“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  ) ①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②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③缓解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  ④降低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移业就民”是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这样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有利于加快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11·海南地理)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11 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完成12~13题。 12.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材料给出的关键信息有: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沿海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题干的“该现象”就是指这两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这两条信息的相互关联: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第二、第三产业发达,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导致其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机械增长而不是自然增长),也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答案 A

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 B.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 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该现象会(  ) 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 B.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 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解析 材料给出的关键信息有: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沿海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题干的“该现象”就是指这两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这两条信息的相互关联: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第二、第三产业发达,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导致其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机械增长而不是自然增长),也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口问题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影响。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解析 读图1,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两方面归纳说明。 答案 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户籍人口变化不大。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归纳1990年以来上海市人口数量变化状况。 解析 读图1,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两方面归纳说明。 答案 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户籍人口变化不大。

(2)请分别说明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变化特征的形成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请分别说明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变化特征的形成原因。 解析 结合图2,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方面分析户籍人口数量的变化;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分析常住人口的变化。 答案 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是外来常住人口不断增加;户籍人口变化不大的原因是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呈负增长)。

(3)请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请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解析 外来人口对上海市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从社会(劳动力)、经济等方面分析;可能带来的问题可从教育、就业、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方面分析。 答案 积极影响:①弥补了上海市劳动力不足(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②促进了经济发展(繁荣)。 带来的问题:①加大了就业、教育、住房及交通的压力;②增加了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管理的难度。

15.(2013·上海地理)读关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2013·上海地理)读关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快捷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差异。

(注: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县市为西部地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注: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县市为西部地区)

(1)按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划分,归纳该地区2010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按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划分,归纳该地区2010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解析 根据图示图例分析中部地区人口数量级最大,人口分布最稠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疏。 答案 人口分布中部最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

(2)据图归纳1982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口级别的变化差异。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据图归纳1982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口级别的变化差异。 解析 根据图示:西部地区人口数量级变化较小,而东部地区人口数量级变化较大。具体讲是东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显著提高;西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没有提升。 答案 东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显著提高;西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没有提升。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析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中部地区人口数量级增大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迁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临近港澳,对外资吸引能力比较强;中部地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高;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临近港澳,对外资吸引能力比较强;中部地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高;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

(4)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增长主要依靠自然增长还是机械增长?分析该地区这类人口增长的正负效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增长主要依靠自然增长还是机械增长?分析该地区这类人口增长的正负效应。 解析 珠江三角洲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外来人口的迁入,属于机械增长。人口迁入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应该分为有利和不利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是: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

正效应:提供充足劳力;促进三大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机械增长。 正效应:提供充足劳力;促进三大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负效应:资源供给压力加大;环境污染加剧;产生社会、治安等问题。(任答两点即可)

谢谢观看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www.91tao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