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护理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多见。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或溃疡为主要特征。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 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国外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导。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我国流行概况 我国于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 据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消息: 2006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3637例,死亡6例。 2007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83344例,死亡17例 。 2008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88955例,死亡126例。 2009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155525例,死亡353例。 2010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774669例,死亡905例。比2009年发病数增长52.81%,死亡率增长154.89%。 2011年1月份,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2179例,死亡6例。 2011年2月份,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0609例,死亡3例。 2011年3月份,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4709例,死亡8例。 2011年4月份,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99819例,死亡45例。
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很多,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 Cox) 、埃可病毒(EV )和新肠道病毒。CoxA组的16、4、5、7、9、10 型,CoxB组的2、5、13 型,以及EV 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最常见为柯萨奇病毒( Cox)Al6及肠道病毒(EV )71型。
肠道病毒71型(EV 71) 属微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 人肠道病毒属 无外壳、正二十面体、直径20-30nm、单链RNA
HFMD的病原体经历了较大的变迁,对药物具有抵抗性。 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 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 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发病机制 引起重症手足口病最常见于CoxA16及EV71型病毒感染,导致手足口病肺出血死亡的病毒主要是EV71型。 局部症状 局部排出 肠道病毒 咽部或肠 道侵入 局部黏膜、淋 巴结增殖 局部淋 巴结 入血 第一次 病毒血症 血循环 各个靶器官, 相应临床表现 第二次 病毒血症 各处淋巴结、肝、 脾大量繁殖 入血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前数天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感染,并常造成流行。 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之比为1:100。 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流行病学特点 时间分布:一般流行季节为5~8月份
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 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地区性 人群分布 4岁以下的儿童多发 男童多于女童(1.7:1)
2010年手足口病不同年龄段发病率(北京) 发病率均在5000/10万以上,最高6378.87/10万
流行方式 以爆发和流行为主,前后呈散在发生 流行期间,托幼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 家庭发病有聚集现象 医院门诊交叉感染、消毒不严格可造成传播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可在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流行
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临床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或不发热,口腔、手、足皮肤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肚周黏膜也可出现类似表现,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皮疹不痛、不痒、不结痴、不结疤。在同一患者,手、足、口腔病损不一定全部出现,可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左右痊愈。 (一)一般病例表现 1、临床症状 病毒潜伏期一般在2–10d,常见为3–7d 。发病期主要以手、足、臀部皮疹及口腔疼痛为特征。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 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 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 潜伏期一般3~7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 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四不像: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四不特征:疹子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特点。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疹,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一般在5–10d内结硬皮并逐渐消失。愈合后不留痕迹。
临床表现 重症病例(多见于3岁以下、病程5天以内) 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 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 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 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 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 湿啰音或痰鸣音。 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 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 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重症病例(神经源性肺水肿) 早期表现(非特异性) 晚期表现(可诊断) 心率增快。 血压升高。 呼吸急促。 胸部X 线检查也常无异常发现或仅有双肺纹理增粗模糊。 晚期表现(可诊断) 呼吸困难、发绀。 皮肤苍白、湿冷。 双肺湿罗音、粉红色泡沫痰。 严重低氧血症。 胸部X 线片见一侧或双肺大片浸润影。
重症病例年龄组分布 注:2008年阜阳病例数据
重症病例主要死因 主要死因依次为:肺水肿、出血;脑疝;顽固性休克。 平均死亡年龄为1.5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一般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重症 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血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 MB升高,重症病例血糖可升高。 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 (危重病例多核细胞可多于单核细胞),蛋白正常 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病原学检查: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病毒。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EV71抗体检测阳性。
物理学检查 胸片: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点片状、 大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快速进展为双 侧大片阴影。 磁共振: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脑电图: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 出现棘(尖)慢波。 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 缓,ST-T改变。
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诊 断 临床诊断 好发于夏秋季节, 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诊 断 确定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具有下列之一者即 可诊断 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 阳性。 分离出病毒。 血清IgM抗体检测阳性。 血清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4倍以上增高。
不典型病例诊断问题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持续高热不退。 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呼吸、心率增快。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高血压。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高血糖。
治疗 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丙类传染病要求进行报告。 普通病例可门诊治疗,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在病情变化时随诊。 重型病例应住院治疗。 危重型病例及时收入ICU救治。
治疗(普通病例) 重点在于病情的观察,尤其是病程在4天以内、3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观察指标是精神状态、心率、呼吸以及神经系统受累,如有无频繁呕吐,肢体抖动或无力、软瘫,抽搐等。 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对症治疗:发热、呕吐、腹泻等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做好患儿家长告知工作。
合并脑膜炎、脑炎 控制颅内压:限制入量,给予甘露醇0.5-1.0g/kg/次,每4-8小时一次,20-30min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及剂量,必要时加用速尿。 可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其他:降温、镇静、止惊等治疗。
合并心肺功能衰竭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保持两条静脉通道通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正压通气。 血压稳定时限制液体入量。 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 药物:降颅压;应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给予冲击疗法;静注丙种免疫球蛋白;应用血管活性物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酌情应用强心、利尿药。
营养心肌:应用果糖二磷酸钠或磷酸肌酸静注。 抑制胃酸分泌:可用西米替丁、洛赛克等。 监测血糖,必要时可皮下或静脉注射胰岛素。 惊厥时给予镇静药治疗。 适当应用抗生素防治肺部细菌感染。 保护重脏器功能。
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本病疗效颇佳,既能消除、缓解症状,又可缩短病程。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外感湿热疫毒。 在发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采用清热解毒、化湿凉血疗法,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生苡仁、牛蒡子、蝉衣、紫草、芦根、竹叶、生石膏、黄连、灯芯草、六一散等;在发病的后期,若见手足心热、食少、烦躁不安等症,可以再加入生地、麦冬、白薇、玉竹等养阴清热之品。
预后 患儿手足疱疹为自限性,一般发病3–4d后会自然消退,口腔溃疡发病后数周逐渐愈合,不会留下后遗症。病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手足口病的免疫力,但非终身。危重病例大部分经积极抢救后心、肺、脑功能恢复正常,完全治愈,但少部分可能会留下后遗症,尤其是神经系统严重受累患者,还有部分患儿因心肺功能衰竭、重症脑炎、肺出血或出现其他并发症而死亡。 预后影响因素 我国卫生部在总结安徽阜阳手足口病疫情基础上指出,下列情况应视为小儿危重患者的早期表现:年龄小于3岁,持续高热不退,末梢循环不良,呼吸、心率明显增快,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高血糖,高血压或低血压。
预 防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常见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 与病毒感染有关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丘疹或水疱有关 意识障碍 与脑水肿有关 有受伤的危险 与惊厥有关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隔离与消毒 2.休息 3.饮食 (二)病情观察
(三)对症护理 1.高热的护理 2.皮肤、粘膜的护理 3.惊厥、循环衰竭、呼吸衰竭、昏迷的护理 (四)心理护理 (五)家庭护理 (六)健康教育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