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毅然举起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大旗,开始了独立进行武装斗争的历程。在这种情况下,革命的道路问题开始凸现出来,武装起来的共产党人必须回答,他们将通过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革命的胜利?
(一)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1927年8月,武汉国民政府宣布迁都南京,宁、汉合作正式实现。 1927年8月,武汉国民政府宣布迁都南京,宁、汉合作正式实现。 1928年1月,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召开,标志着国民党形成了以蒋介石为核心的统一。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举行成立典礼
“仰承先大之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1928年12月29日凌晨, 东北易帜 “仰承先大之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张学良等联名通电 “日方欺我甚,誓必易帜, 即死于青白旗下,吾亦甘心。”
(二)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以蒋介石政权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结合,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
对内: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 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特务系统 ; 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 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建立庞大的军队 中央军(嫡系)→黄埔军人为骨干 地方军(杂牌)→各地军阀武装 民团和保安队(非正规)→保卫地方治安 返回
建立庞大的特务系统 “中统”→陈果夫、陈立夫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央俱乐部” (CC) “军统” →贺衷寒、戴笠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华民族复兴社” 返回
推行保甲制度 结构: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以上为乡镇 实行:联保连坐 希望:民众支持政府→对工农红军进行军事“围剿” 联保就是各户之间联合作保,共具保结,互相担保不做通共之事; 连坐就是1家有罪,9家举发,若不举发,10家连带坐罪。 希望:民众支持政府→对工农红军进行军事“围剿” 结果:民众怨声载道→将全国变成大囚笼 返回
实行文化专制 新闻出版的审查制度→→干涉舆论自由 批评国民党 〓 “危害民国”; 对统治不满 〓 “反动言论”; ——鲁迅 宣传共产主义 〓 “反动宣传品”; 批评国民党 〓 “危害民国”; 对统治不满 〓 “反动言论”; “他们的嘴就是法律,无理可说。……一切刊物,除胡说八道的官办东西和帮闲凑趣的‘文学’杂志而外,较好的都要压迫得奄奄无生气的。” ——鲁迅 返回
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蒋介石在“九 一八”事变时 实行的“不抵 抗”政策在处 理“济南惨案” 中已露出端倪。 而日军在以后 全面侵华中的残暴野蛮行径在“济南惨案”中也已暴露无遗。
二、土地革命的兴起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1、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2、革命阵线缩小,工会农民协会等被查禁或解散; 3、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 蔡和森 郭 亮 肖楚女 陈延年 赵世炎 罗亦农 向警予 夏明翰 彭 湃
据中共六大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 3-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革命者和群众达到31万人,其中共产党员有2 据中共六大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3-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革命者和群众达到31万人,其中共产党员有2.6万人;1932年达100万人以上,共产党员由6万多人减少到1万人左右;工会会员由300万减至7万多;农民协会会员在革命高潮时曾有1000多万,国民革命失败后则全部被打散。 共产党人被砍头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自有后来人 夏明翰
刘伯坚(1895—1935) 1935年被捕后敌人给他戴上了沉重的手铐与脚镣游街示众,刘伯坚气宇轩昂写下了《带镣行》等不朽诗篇。
刑场上的婚礼 周文雍 陈铁军
“在我埋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可视为我的精神寄托吧!在微风吹拂中,如果那朵花上下点头,那是我在向中华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敬礼!如果那朵花左右摇摆,那就是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
朱德、贺龙等都曾经是国民党的高官,此时毅然加入到共产党的革命队伍中来。 朱德、贺龙等都曾经是国民党的高官,此时毅然加入到共产党的革命队伍中来。
(二)开展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1、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在革命的危急关头纠正和结束了中共党内的右倾错误,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向 →→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 上指出,“须知政权是 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1927年,毛泽东在武汉
2、三大起义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 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树立了坚持革命斗争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旗和中国工农革命军的军旗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广州起义1928年12月11 表现了中共党人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和英勇牺牲的英雄气慨 ;证明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城市中心论”的错误。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念奴娇·井冈山(1965年5月) 弹指三十八年, 人间变了, 似天渊地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 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 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 万怪烟消云落。
(一)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 毛泽东 1、依据 (1)必要性 (2)可能性
必要性: 一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不能搞合法斗争,只能搞武装斗争。 二是由于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战争,要开展武装斗争,只有依靠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 三是由于强大的敌人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的农村则是反革命统治的薄弱环节,成为生长革命力量的阵地。 返回
首先,中国是几个决定因素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其次,国民革命的影响,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东方不亮西方亮 黑了南方有北方 返回
2、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进攻长沙受挫 修水 铜鼓 长沙 长沙 文家市决策 文家市 安源 三湾改编 赣 江 三湾 井冈山 进军井冈山
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两省交界处,东西长180里,南北宽90里。界内群峰突起,山高林密,陡壁悬崖,雄关险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 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附近农产品丰富,便于筹粮筹款; 大革命时期受革命影响深,群众基础好。
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面积 井冈山根据地 1928年 毛泽东、朱德 宁冈、永新、莲花全境和吉安、安福、遂川等四县的部分地区 赣南闽西根据地 1930年 建立了17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湘鄂赣根据地 彭德怀、滕代远 包括湘鄂赣三省边界的10余个县 鄂豫皖根据地 徐向前、许继慎 占领30余县 洪湖湘鄂西根据地 1929年 贺龙、周逸群、段德昌 广西右江根据地 邓小平、张云逸、俞作豫、李明瑞
全国都布满了干柴,革命的星星之火必将成为燎原之势。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内涵及相互关系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根据地建设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战略阵地 主要形式 中心内容
3、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论证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毛泽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1928年10月 1928年11月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井冈山的斗争》则继续论证了小块的红色政权怎样才能巩固的问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农村包围 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多方面论证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了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三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如何做好这三方面工作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了以农村工作为中心的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1月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从党的思想路线高度对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从思想路线上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依据。 1930年5月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从党的思想路线高度对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从思想路线上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依据。
标志道路理论的完整确立并达到成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人》发刊词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战争和战略问题 毛泽东 毛泽东 毛泽东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篇文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出发,深刻总结了中国工农红军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诸方面的问题,并科学预见到了中国革命将沿着这条路达到全国胜利。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 1939年12月
抗日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党领导的根据地发展到19个,面积220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以上,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在解放战争中的运用 “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 让开大道, 占领两厢。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 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摧枯拉朽,渡江战役凯歌高奏,解放区迅速扩大,终于实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标。
完整的句号 “从1927年到现在, 我们的工作重点是 在乡村,在乡村聚 集力量,用乡村包 围城市,然后取得 城市……从现在起, 开始由城市到乡村 并由城市领导乡村 的时期。党的工作 重心由乡村转移到 了城市。” 完整的句号
4、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意义 1、这一理论是中国长期革命战争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客观规律,指明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为夺取革命在全国的最后胜利提供了理论依据 。 2、这一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这一理论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反“围剿”作战与土地革命 1、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国军人数 红军人数 比 例 时 间 消灭国军人数 第一次 10万 4万 比 例 时 间 消灭国军人数 第一次 10万 4万 2.5:1 1930年12月——1931年1月 1.5万 第二次 20万 3万 7:1 1931年 2月——1931年5月 第三次 30万 10:1 1931年 7月 ——1931年9月 第四次 40万 12万 4:1 1932年 7月—— 1933年3月
击溃敌军75万;消灭敌军31.6万; 俘获敌军19.6万;缴获武器16.57万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毛泽东第一次反“围剿”时写的对联
2、土地革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农村革命。 1928年12月,毛泽东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农村革命。 1928年12月,毛泽东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1930年后,逐渐形成了土地革命路线。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进行政权建设——建立各级苏维埃政府 2、进行经济建设 3、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国”鼎立 : (共产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瑞金] ↓ ↓ (国民党)中华民国[南京]←→(汉奸、日寇)“满州”国[长春] 满洲国执政溥仪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主要原因:全党的马克思主 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 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 , 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 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 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执行城市中心论的三起三落 左倾盲动主义错误 第一次是1927年八七会议后,以瞿秋白为首的党中央号召举行全国范围的武装暴动,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结果:南昌起义,长沙起义,广州起义失败 瞿秋白
左倾盲动主义 结果:三个月便遭惨败 第二次是1930年6月间以李立三为代表,又一次大规模推行以城市为中心的总暴动方针。 《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 “会师武汉,饮马长江” 结果:三个月便遭惨败 李立三
左倾教条主义 “教条有功,钦差弹冠相庆; 正确有罪,右倾遍于国中。” 王 明 第三次从1931年到1934年,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认为李立三不是左倾是右倾。扬言要把分散的苏区打成一片,联系成整个苏区。甚至称当时的苏区与国民党政权已是“大国对大国”、“大军对大军”。 结果:苏区损失90%,白区损失100%,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教条有功,钦差弹冠相庆; 正确有罪,右倾遍于国中。”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一)遵义会议 (二)红军长征的胜利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一)遵义会议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运用马列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后,在行军中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行动。 遵义会议会址 毛泽东 周恩来 王稼祥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全党的领导地位,同时也就确立了农村包围城道路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走向胜利 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 政治局候补委员何克全 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 1935年1月7日,红一方面军攻占遵义。图为遵义城。 政治局委员朱 德 遵义会议参加者名单 政治局候补委员邓 发 政治局委员周恩来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召开后 政治局委员张闻天 政治局委员陈 云 遵义会议会址 政治局委员秦邦宪 遵义会议会场
(二)长征的胜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毛泽东
胜利大会师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长征结束
陕甘根据地的 巩固和扩大 长征到达陕北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秦邦宪
——毛泽东 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保存了经过千锤百练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 3.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我们的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 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 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 ——周恩来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长征是波澜壮阔的诗史。”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
长征的伟大意义 是中国革命化险为夷,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锻炼了中国革命的领导骨干,为以后革命形势的展开和夺取全国胜利做了政治上、干部上的重要准备; 增强了中共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 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