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egie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第十一章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Strategie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引 言 疾病预防不仅研究疾病未发生前减少危险因素的方法,而且还研究在疾病发生后,如何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和尽量减少疾病带来的严重后果所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和措施。
基本概念 策略 根据具体情况而制定的指导全面工作的方针,如基本原则、主要策略和组织机构等。 措施 第一节 引言 基本概念 策略 根据具体情况而制定的指导全面工作的方针,如基本原则、主要策略和组织机构等。 措施 实现预期目标所需要采取的具体行动方法、步骤和计划。
要明确的问题 疾病的流行现状如何?哪些是影响流行的决定因素? 针对该病的流行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是否有效? 第一节 引言 要明确的问题 疾病的流行现状如何?哪些是影响流行的决定因素? 针对该病的流行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是否有效? 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目 录 第一节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 第三节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第四节 疾病的三级预防 第一节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 第三节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第四节 疾病的三级预防 第五节 疾病监测
第一节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制定策略的必要性 制定策略和措施的依据 我国预防工作的总策略 宏观思想
一、必要性 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既影响着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也决定着疾病流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一、必要性 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既影响着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也决定着疾病流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没有一个适合于所有国家、所有地区的通用的简单模式 有些疾病的流行具有迅速变化的特性 战略规划制定必须客观地考虑现有可利用的资源,寻求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是以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为背景来分析疾病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为制定规划提供背景资料。 第一节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二、依 据 基线分析 是以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为背景来分析疾病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为制定规划提供背景资料。 应对分析 主要集中在疾病防制方面,它关注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总的对策,重点放在那些对疾病的流行或疾病的影响起重要作用的领域。
逐步顺应医学模式转变潮流,发展符合自己国家国情的社区行动计划。 第一节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三、我国预防工作的总策略 发达国家 以健康促进理论和实践为标志的新公共卫生运动正方兴未艾。 发展中国家 逐步顺应医学模式转变潮流,发展符合自己国家国情的社区行动计划。 我国 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宏观思想 医学模式 影响健康的因素 宏观流行病学的思想 第一节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四、宏观思想 医学模式 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从研究疾病到研究健康。以预防为导向的服务模式是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最佳服务模式。 影响健康的因素 不健康的行为因素和生活方式 环境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卫生保健系统的缺陷 宏观流行病学的思想
(Hancock et al. 1985;陶秋山,李立明 2002改编) 第一节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图11-1 人类健康的生态系统模式 (Hancock et al. 1985;陶秋山,李立明 2002改编)
(Green et al. 1999;陶秋山,李立明 2002改编) 第一节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图11-2 人类健康的生态学模型 (Green et al. 1999;陶秋山,李立明 2002改编)
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 人类健康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 全球化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 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 食品安全不容忽视 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 人类健康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 全球化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 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 食品安全不容忽视 生物恐怖及其应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对 新世纪青春期卫生面临的挑战 老龄化 艾滋病与结核病
一、人类健康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 传染病危害依然严重 生物恐怖威胁离我们并不遥远 心理或精神疾患正威胁越来越多的青少年 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形势 一、人类健康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 传染病危害依然严重 生物恐怖威胁离我们并不遥远 心理或精神疾患正威胁越来越多的青少年
全球化的加快及WTO的建立对公共卫生构成巨大的挑战 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形势 二、全球化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 全球化的加快及WTO的建立对公共卫生构成巨大的挑战 国际贸易可通过一个复杂过程对公共卫生产生重要影响
三、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 全世界每年有700万人死于伤害和暴力 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形势 三、把伤害纳入疾病控制刻不容缓 全世界每年有700万人死于伤害和暴力 包括伤害在内的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负担,将由1990年的55%上升到2020年的73% 我国伤害死亡率为65/10万,每年大约有80万人死于各类伤害
四、食品安全不容忽视 国际上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不断发生 二恶英 欧洲 大肠杆菌O157:H7 日本 欧洲 美国 疯牛病 欧洲 日本 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形势 四、食品安全不容忽视 国际上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不断发生 二恶英 欧洲 大肠杆菌O157:H7 日本 欧洲 美国 疯牛病 欧洲 日本 我国的不安全因素及食源性危害 微生物污染 作物和农畜产品的农、兽药残留超标 环境污染物和真菌毒素的污染
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形势 五、生物恐怖及其应对 “9.11” 后生物恐怖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其影响面积大,具有传染性、危害时间长、生产容易、成本低廉、难以防护、便于进行突然袭击。
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形势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对 2002年1月16日出现的SARS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几个月内已成为世界性的疾病。2003年5月9日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后又陆续发布和修订了部分法律作为应对突发公卫事件的法律支持。
七、新世纪青春期卫生面临的挑战 青少年面临的关键问题: 接受身体在形态和功能上的明显变化 确定和完善自己的性别身份 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形势 七、新世纪青春期卫生面临的挑战 青少年面临的关键问题: 接受身体在形态和功能上的明显变化 确定和完善自己的性别身份 了解自己性生理和心理发展,使之向健康正常的成熟目标发展 明白性人际关系的意义,既善于和同性相处,也要学会与异性友好往来 建立社会认同能力,为独立做好准备
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形势 八、老龄化 我国1999年进入年龄结构老龄化阶段 目前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2%,并以年均3.32%的速度持续增长。2025年60岁老年人口可达2.8亿,占总人口的18.4%。 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对全球人口老龄化带来巨大影响,也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九、艾滋病与结核病 艾滋病 结核病 截止2005年9月,我国累积报告感染者 135630例,其中病例31143例,死亡7773例。 第二节 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形势 九、艾滋病与结核病 艾滋病 截止2005年9月,我国累积报告感染者 135630例,其中病例31143例,死亡7773例。 结核病 我国属于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人数位于世界第二位。
第三节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卫生保健策略 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 新公共卫生运动
一、卫生保健策略 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 第三节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一、卫生保健策略 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 人们将运用更有效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疾病或伤残带来的痛苦,并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最后安乐地死去 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均匀地分配一切卫生资源 所有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将享受到初级卫生保健 人们将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可以避免的疾病,赢得健康,并且明白疾病不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节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二、初级卫生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 概念 应用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并通过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社区和国家依靠自力更生原则精神能够负担的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形式。
第三节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初级卫生保健的任务: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 基本治疗 社区康复
三、新公共卫生运动 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健康促进 涉及领域 促进人们控制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 创建支持的环境 加强社区的行动 第三节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三、新公共卫生运动 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健康促进 促进人们控制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 涉及领域 创建支持的环境 加强社区的行动 发展个人的技能 调整保健服务方向
第四节 疾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第四节 疾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概念 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基本原则 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 合理膳食
对有明确病因(危险因素)或具备特异预防手段的疾病所采取的措施,在预防和消除病因上起主要作用 第四节 疾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内容 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 自我保健 环境保护和监测 健康保护 对有明确病因(危险因素)或具备特异预防手段的疾病所采取的措施,在预防和消除病因上起主要作用
二级预防 概念 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采取的措施。 方法 普查 筛检 定期健康检查 第四节 疾病的三级预防 二级预防 概念 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采取的措施。 方法 普查 筛检 定期健康检查 设立专门的防治机构
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 第四节 疾病的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
第四节 疾病的三级预防 图11-3 三级预防与疾病自然史的关系示意图
第五节 疾病监测 定 义 种 类 相关概念 用 途 内容与方法 疾病检测系统 行为学监测和二代监测 现代信息技术在流行病学监测中的应用
第五节 疾病监测 一、疾病监测的定义 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第五节 疾病监测 二、疾病监测的种类 传染病监测 WHO将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为国际监测的传染病。我国根据具体情况又增加了登革热,共6种国际监测的传染病 非传染病监测 包括出生缺陷、职业病、流产、吸烟 与健康等 症状监测 如建立发热门诊等 事件监测 如果在某地区某种药物销售量明显上升,则提示该地区有可能发生某种疾病的流行
三、相关概念 被动监测 下级单位常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收。 主动监测 第五节 疾病监测 三、相关概念 被动监测 下级单位常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收。 主动监测 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者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
指国家和地方的常规报告系统,如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其漏报率高和监测质量低是不可避免的。 第五节 疾病监测 常规报告 指国家和地方的常规报告系统,如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其漏报率高和监测质量低是不可避免的。 哨点监测 根据某些疾病的流行特点,由设在全国各地的哨兵医生对高危人群进行定点、定时、定量的监测。
在大规模的疾病监测中,要确定一个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临床诊断标准来观察疾病的动态分布,这样确定的病例。 第五节 疾病监测 监测病例 在大规模的疾病监测中,要确定一个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临床诊断标准来观察疾病的动态分布,这样确定的病例。 直接指标 监测得到的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死亡率等。 间接指标 个别情况下,监测的直接指标不易获得,可采用其他指标作为间接指标
在疾病监测工作中,如果有人口频繁迁出、迁入 疾病频率指标计算 静态人群采用平均人口数作分母 动态人群采用人时数做分母 第五节 疾病监测 静态人群 在研究过程中无人口迁出和迁入的人群 动态人群 在疾病监测工作中,如果有人口频繁迁出、迁入 疾病频率指标计算 静态人群采用平均人口数作分母 动态人群采用人时数做分母
四、用 途 定量估计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性 描述疾病自然史 发现疾病流行和暴发 描述疾病或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播散过程和范围 第五节 疾病监测 四、用 途 定量估计公共卫生问题的严重性 描述疾病自然史 发现疾病流行和暴发 描述疾病或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播散过程和范围 对于已消灭(消除)或正在消灭(消除)的传染病,判断疾病或病原体的传播是否阻断。 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提供帮助 监视病原变化 评价干预的绩效 制定公共卫生计划
第五节 疾病监测 五、内容和方法 信息资料的收集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监测信息的交流及其反馈 交流情报开发信息 评价对策
六、疾病监测系统 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以人群为现场开展工作,是最主要的传染病监测系统 第五节 疾病监测 六、疾病监测系统 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以人群为现场开展工作,是最主要的传染病监测系统 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以医院为现场开展工作,主要是对医院内感染、病原菌耐药以及出生缺陷进行监测
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国家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监测系统 利用实验室方法对病原体或其它致病因素开展监测 第五节 疾病监测 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利用实验室方法对病原体或其它致病因素开展监测 国家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监测系统 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传染病监测系统从宏观上监测主要传染病的动态变化
第五节 疾病监测 图11-4 监测系统
七、行为学监测和二代监测 行为学监测 第二代监测 既适用于传染性疾病,也适用于非传染性疾病 第五节 疾病监测 七、行为学监测和二代监测 行为学监测 既适用于传染性疾病,也适用于非传染性疾病 传染病监测指标主要是可能导致传播途径实现的各种行为 慢性非传染病监测主要是监测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等行为 第二代监测 以血清学监测和行为学监测相结合的综合监测,以达到提高敏感性和监测效率的目的
八、现代信息技术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监测系统数据的网络共享更加便捷 促进监测系统内部的沟通与交流 GIS(地理信息系统)系统使数据更形象化 第五节 疾病监测 八、现代信息技术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监测系统数据的网络共享更加便捷 促进监测系统内部的沟通与交流 GIS(地理信息系统)系统使数据更形象化 在线收集数据的应用 为卫生项目的评估提供依据 监测系统间的数据交流 向社区传递数据
第五节 疾病监测 图11-5 信息资源网络
结 语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其本身的规律,因此,我们必须掌握这些规律,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才能达到预防控制疾病,最终消灭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