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教育学院 王 存 宽 87600711 81182588 wcklx@nbu.edu.cn 2006-07-21 余姚 高中新课程改革与 教师专业发展 宁波大学教育学院 王 存 宽 87600711 81182588 wcklx@nbu.edu.cn 2006-07-21 余姚
第一部分:国际背景与课程现状 第二部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第三部分:高中新课程实验情况 第四部分:浙江课程实验方案解读 第五部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部分 国际背景与课程现状
一、国际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国际课程的调研 对北美、欧洲、东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90 年代以来开展的高中课程改革作了比较研究。
1. 培养目标方面,各国普遍关注: 公民的责任 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 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 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 信息素养 国际视野
(1) 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 2. 课程方面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1) 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 法国 学校应该让学生获得某种共同文化,获得能力和知识的共同基石,帮助他们获得自治,成为现代社会警醒的公民;让学科的多样性在作为人的学生身上找到统一。 (国民教育研究和技术部:《为了21世纪的高中》,1998年)
韩国 考虑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前途,使教育内容和方法多样化,确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和素质选择教学科目、能动地自律地学习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国民共同基本课程和以选修为主的课程体系” 。 (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大纲,1997年12月)
(2) 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 (2) 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 美国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密切地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准备。 (伍德·威尔逊全国联谊基金会《高中学生年——国家的使命》2001年10月)
德国 把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天赋和发展倾向、对自己未来发展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同发展学生参与社会民主建设的意识、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结合起来。(巴伐利亚等州课程纲要草案,2000年) 印度 将教育与生活世界连接起来,将教育与工作世界相联系。 (2000年11月印度政府:《全国课程框架》)
(3) 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 法国 英国 日本 个体化帮助 公民-法律和社会教育 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 设计与技术 信息和交流技术 综合学习 日本 信息科 综合学习
瑞士 目前所进行的被称为“百年来最重要的改革”的核心是赋予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4) 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瑞士 目前所进行的被称为“百年来最重要的改革”的核心是赋予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日本 当前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为各学校创造有特色的课程提供空间。
英国 高中生确定个人学习计划的步骤: (5) 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 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学校提供信息、咨询与指导; 英国 高中生确定个人学习计划的步骤: 学校提供信息、咨询与指导; 学生初步形成个人学习计划; 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计划; 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计划。
德国 学校把第12、13学级(相当我国高二、高三)划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 学生在每一学习阶段开始,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制定个人的课程表; 不同的学生在相关学习领域形成自己的基础课程和特长课程。
(6) 实行学分制 目前,不少国家在高中阶段都实行学分制,如美国、加拿大、瑞典、芬兰、印度、韩国、日本等。
二、我国课程实施现状与研制过程 国内课程的调研 2001到2002年间,在北京、黑龙江、辽宁、江苏、广东、江西、广西、河北、山西、宁夏等10个省(市、区)对学生、教师、校长和社会人士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其中,学生样本14036名、教师样本1650名。
校长、教师认为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实际体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
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目标 有69.8%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校长对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关系的认识 只有9.3%的教师和5.4%的校长认为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较紧。43.2%的教师和54.2%的校长认为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严重脱节或有较大脱节。
学校开选修课的情况 学生是否希望开选修课 92.6%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选修课, 但69.8%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选修课。
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 引发较多的讨论交流 其他 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 大量的书面练习 自学 老师讲授为主 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
关于学生作业的调查 学生的作业以练习记忆为主,实践性、探索性的作业占的比例极少。
公众对学生作息时间的反馈 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占67.7%,在6小时以下的占22.2%; 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自由支配时间在0.5小时以下的占41.6%,没有的占19.4%。
学生及社会公众对考试成绩的看法 85.4%的学生及78%的社会公众明确表示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2000年7月正式启动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 研制过程 2000年7月正式启动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 来自各有关大学、专业研究机构、基层教研和学校、不同专业和学科背景的1000多位专家夜以继日地工作: 边研制边征求意见; 边研制边汇报; 边研制边作补充调研。
2002年开始集中征求意见并组织审议 向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工程院院士,以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征求意见; 向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外交部、中央党校等部门征求意见; 向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华中、华南等7所师范大学的课程研究中心征求意见;
向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一线校长教师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征求意见; 组织不同地区的普通高中校长(包括贫困地区的农村高中),以及部分省(地)教育厅(局)长就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可行性及推进策略进行论证; 另外组织有关学科专家代表教育部审议各学科课程标准。
第二部分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1、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和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2.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3、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 (1)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结构 (2)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特点
(1)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的纵向结构: 学习领域 科 目 模 块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数 学 科 技 术 艺 语 文 外 物 理 化 生 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思想政治 历 史 地 美 体育与健康 音 乐 语言与 文学 人文与 社会 科 技 术 艺 体育与 健康 综合实践 活动 语 文 外 物 理 化 生 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思想政治 历 史 地 美 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与健康 音 乐 (略) 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学习领域 科目 必修学分 选修I学分 选修II学分 语言与文学 语文 10 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了若根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外语 数学 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 8 历史 6 地理 科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技术 信息技术 4 通用技术 艺术 艺术或 音乐、美术 体育与健康 11 综合 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15 社区服务 2 社会实践
语 文 语文 1 语文 2 语文 3 语文 4 语文 5 必修 小说与戏剧 新 闻与传记 诗歌与散文 语言文字应用 文化论著研读 选修系列
数 学 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 必修 选修系列 数学 1 数学 2 数学 3 数学 4 数学 5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 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数 学 必修 数学 1 数学 2 数学 3 数学 4 数学 5 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 选修系列
英语课程结构图 说明: 必修课按第1至5模块(即英语1至英语5)顺序开设。 系列2任意 选修模块 英语6 英语7 英语8 英语9 英语11 英语10 语言知识与技能类 欣赏类 语言应用类 英语1 英语2 英语3 英语4 英语5 系列1顺序 选修模块 必修顺序 模块 说明: 必修课按第1至5模块(即英语1至英语5)顺序开设。 选修课分两个系列,系列1在必修模块1-5的基础上顺序开设6个模块。 系列2的选修课程不规定学生选修的门类和顺序。
物 理 必修模块 物理 1 物理 2 系 列 1 系 列 2 系 列 3 选修系列 机械能和能源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运动的描述 相互作用与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物 理 运动的描述 相互作用与 运动规律 必修模块 物理 1 物理 2 系 列 1 系 列 2 系 列 3 选修系列
化 学 必修模块 化学 1 化学 2 选修模块 初中化学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实验化学 物质结构与性质 化 学 初中化学 必修模块 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实验基础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化学 1 化学 2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 实验化学 选修模块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 网络技术应用 数据管理技术 人工智能初步 算法与程序设计 多媒体技术应用 信息获取 信息加工与表达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技术与社会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模块 算法与程序设计 多媒体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 数据管理技术 人工智能初步 选修模块
通用技术 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 技术与设计1 技术与设计2 电子控制技术 简易机器人制作 现代农业技术 家政与生活技术 汽车驾驶与保养 结构与设计 流程与设计 系统与设计 控制与设计 技术及其性质 设计过程 设计的交流 设计的评价 技术与设计1 技术与设计2 必修模块 电子控制技术 简易机器人制作 现代农业技术 家政与生活技术 汽车驾驶与保养 建筑及其设计 服装及其设计 选修模块
地 理 必修 模块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选修模块 海洋地理 旅游地理 环境保护 地理信息 技术应用 自然灾害 与防治 城乡规划 与生活 宇宙中的地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 理 人口与城市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必修 模块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地理信息 技术应用 自然灾害 与防治 城乡规划 与生活 宇宙与地球 海洋地理 旅游地理 环境保护 选修模块
历史课程结构图 历史 1 历史2 历史3 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中外历史 人物评说 20世纪的 战争与和平 历史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历史上重大 改革回眸 历史3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探索历史 的奥秘 世界文化 遗产荟萃 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
美 术 美术鉴赏 绘画•雕塑 设计•工艺 书法•篆刻 现代媒体艺术 选修 系列 从上述系列中任选3个模块,获得3个必修学分。
音乐课程结构图 说明: 从上述6个模块中任选2-3个模块,获得3个必修学分。选修模块之间相互独立,无选修次序之分。 音乐鉴赏 歌唱 演奏 创作 音乐与舞蹈 音乐与戏剧表演 选修 模块 说明: 从上述6个模块中任选2-3个模块,获得3个必修学分。选修模块之间相互独立,无选修次序之分。
体育与健康 田径运动 球类运动 体操类运动 新兴运动 选修系列 民族民间体育 冰雪或水上运动 新兴运动 健康教育专题 选修系列 从上述系列中选修若干模块,确保每周两节教学时间,获得11个必修学分,其中田径运动、健康教育专题各应保证1学分。
设置学习领域 更好地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理解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 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于模块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每一个模块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与建议; 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
普通高中课程的横向结构: 必修课程 选修Ⅰ课程 选修Ⅱ课程
学分管理有几点值得注意: 1)一个学分通常相当于18课时。 2)学生每学年应参加1周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每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持有相关证明,获得1学分; 3)毕业要求:学生获得144学分方可毕业,其中: ·必修学分116,包括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选修学分不低于28,其中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 ·每学年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修得一定学分。
(2)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特点: 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时代性 课程内容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 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应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基础性 既为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奠定共同基础,同时也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选择性 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本方案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4、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核心理念的价值取向: 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校文化重建的角度,引申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含2层涵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 A、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国家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不仅具有手段性价值,也具有目的性价值。
B、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规划了三大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等)、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等),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生活世界:是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 科学世界:是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构成的世界。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惟科学主义”成为支配20世纪课程改革的主导价值观,受科学世界支配的课程体系也就成为“惟科学主义”的传播者,这种课程越来越脱离生活世界,进而导致教育中生活意义的失落。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改革目标。
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 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建构跨学科的、统整的知识与学问,保证每位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
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 新课程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从而使人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信条从而重建教、学、师生关系等概念。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3)构建发展性的评价模式 主张在价值观上尊重个别差异,秉承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评价方式上,试图采用档案袋评定、研讨评定、表现展示评定等质性评定方式祢补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不足;在评价内容上,注重描述学生的个性化反应,以提升评价的个人发展价值。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的特定场所内,由于拥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而形成的学校独有的一系列传统习惯、价值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综合。 1)建设民主的管理文化 教育民主化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课程管理民主化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组成。课改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 教研组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加剧了学校的划一性、僵硬化。教师之间形成合作的文化,能够使他们超越纯粹依赖个人的反思或者外在的专家,转向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同事间的分享和支持,增加了教师的自信,鼓励了教师的试验和冒险。
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来自教育作用的潜在文化,诸如学生的交友关系、师生的信赖关系、学校与班级的氛围等等对于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塑造学校文化环境是体现学校个性的重要途径。表现学校的独特风格和个性,是学校的灵魂所在,任何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就会对学校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使学校全体成员在共同的办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统帅下,个性化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而努力。
第三部分 高中新课程实验情况
1、高中新课程实验 2003年11月,部长办公会讨论,同意广东、山东、宁夏和海南04年秋季成为首批实验区,并明确了新课程实验的目标和任务: 全面验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 加强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的能力; 建立新课程管理制度; 建立开发和共享课程资源的机制; 探索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制度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2005年仅有江苏省进入。
(1)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建立了由基础教育司牵头、高校学生司、师范教育司、国家教育督导团办公室、考试中心参加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部内联席会议,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推进工作的协调和指导。
(2)今年五省市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工作 2006年进入:浙江、辽宁、福建、天津、安徽。 教育部于2006年5月份开始组织实验5省(市)国家级培训(5月08日到13日:浙师大); 采取“送培到省”的方式; 培训内容将充分体现先行实验省(区)的经验,以及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案例; 在此基础上开展省级培训,确保“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3)积极探索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实验省(区)要加强领导和加大考试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研究制订本省(区)高校招生考试方案。 高校招生考试方案的研究制订要遵循“三个有助于”的原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附: 关于2007年4省高考要目 1、广东:3+文基/理基+X 3=语文+数学(分文理)+英语(八级); 附: 关于2007年4省高考要目 1、广东:3+文基/理基+X 3=语文+数学(分文理)+英语(八级); 文基=政、史、地(70%)+理、化、生(30%); 理基=政、史、地(30%)+理、化、生(70%)。 X=上述六科之一; 体育、艺术类:3+文基/理基+术科 总分=150X3+150+150=750分 文理分科,按原始分划线(体育、艺术类按标准分划线)。
2、海南:3+3+基础会考 文史类:语、数、外、政、史、地 理工类:语、数、外、理、化、生 体育类:理工类+术科 艺术类:文史类+术科 基础会考: 文史类: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 理工类: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总 分:3×150+3×100+20=770分
3、宁夏:3+1小综合 3=语、数、外,各150分 小综合=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各300分。 文科综合=政、历、地;理科综合=理、化、生。 综合素质评价:中学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做出评价,评价指标须包括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四个学习领域。综合素质评价以文字形式呈现,通过电子化的方式提供给高等学校作为录取参考。
4、山东:3+X+1 3=语、数、外,各150分 X=文综或理综,必修+部分选修内容; 各200分 1=基本能力: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100分
例:宁夏综合理科(150分钟-300分)-化学部分 一、考试范围 必修课程的两个模块和选修2、选修3、选修4、选修5等四个模块的内容。 二、考试要求 (一)公共部分 必修课程两个模块的内容。 (二)选做部分 1、选修2、选修3、选修4、选修5等四个模块的内容。 其中过于繁杂的计算,如:化学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多数学生理解困难的内容,如: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暂不作考试要求。 2、考生从选修2、选修3、选修4、选修5等四个模块中,任意选考两个模块的内容。
2、实验区取得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 组织领导层面——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强有力的行政保障机制; 把宣传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力地引导了社会舆论; 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引导、规范课改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文件; 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切实加强了地方课程能力建设;
各实验省区精心规划,深入研究,认真组织,实验工作进展健康顺利。 认真组织培训工作,通识培训、学科培训落到实处; 以样本校为龙头推进实验,初步形成了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机制; 切实加强了对实验过程的研究和指导; 符合新课程精神的四省区高校招生考试方案已基本形成。 ………… 各实验省区精心规划,深入研究,认真组织,实验工作进展健康顺利。
学校层面—— 课程改革引发了深刻的变化 课改使教师成为学习者 课改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课改使教师成为积极的实验者 课改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
转变了学校角色:既培养学生,也培养教师;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建管理制度、管理方式; 课改使学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端正了办学思想,明确了办学目标; 转变了学校角色:既培养学生,也培养教师;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建管理制度、管理方式; 学校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课程改革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 ——引自海南省华侨中学校长
介绍一个案例: 海南省洋浦实验学校
我们在行动 一、课改没有旁观者 1、人人参与培训。 2、个个投身课改。 二、落实理念于课堂 三、改变备课方式 1、方式:个人—集体—个人 2、过程:目标—内容—活动
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四、重整教材,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这些学习方式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突出特征。 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 A、倡导“问题式”教学,反对“满堂灌”。 B、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师生在变化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多样化 二、不迷信权威,问题意识浓 三、喜欢参与讨论,乐于合作学习 四、学生的交流能力大大提高 五、学习方式改变、学习能力提高 六、新型师生关系正在形成 七、蕴育新的学校文化:“民主、科学、平等、宽松、协商、对话”的校园文化逐步形成。 八、教学教研成果显著
问题与反思 一、教材容量多、难度大,课时不足。 (一)、问题 新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栏目众多。但与传统教材相比,各学科教材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进入高中新课程一段时间之后,教学时间不足的反映特别强烈。在呼声四起之时,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教材到底难在哪里?课时不足的原因何在?如果确实不足,应该从怎么办?
问题与反思 (二)、原因 1、许多教师依赖教材,习惯于“教教材”,认为凡是教材上有的内容,一定要讲到,否则不放心。这样做,既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又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对课标、教材的理解不够。新教材多采用“螺旋上升式”处理教材难度,有些内容在必修教材里面只是点到为止,在选修教材里再加深。有些老师对这点认识不清,所以对所教内容的深广度把握不准,往往在学习必修时加大难度。 3、担心按课标把握深广度,在高考时会吃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不知不觉地以高考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大大地增加了难度。 4、新课程的课堂里,生成性的问题较多,教师处理不当,影响了预定教学任务的完成。 5、的确有些科目如数学、物理等内容增多、难度增大,但课时又减少,要在有限的36学时完成教学任务,困难较大。
问题与反思 (三)措施 1、以备课组为单位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把握教学深、广度,学习主干知识,掌握核心概念。 2、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新、旧教材内容与难度的比较研究”专题校本教研,分析新教材中哪些内容在必修和选修里都出现,其关系如何?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哪些内容是增加的,什么内容又删减了,哪些内容的难度发生了变化。 3、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充实与整合。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材中设置了为数不少的探究活动,如果每一项探究活动都要在课堂内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也是教师们反映课时不足的原因之一。
问题与反思 二、 差生边缘化 (一)、问题 形式多样的新课程课堂活动,着实让学生们耳目一新,热情高涨。但是,我们也发现,新课程的课堂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较多,参与教学活动的总是少部分个性张扬、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部分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学生被边缘化似乎越来越严重。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能保证较广的参与面与较深的参与度,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
问题与反思 (二)、原因 1、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倾听教师的讲解,对其他同学的回答缺乏兴趣,不能做到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也就无法对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与补充,当然无法真正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教学活动设计得不连贯,组织不周密,缺乏吸引力。 3、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在一些活动中,学生不知道该做什么。 4、一些学生性格使然,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5、老师的厚此溥彼。课堂越开放,探究的问题的挑战性越大,那些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性格外向的学生越容易得到老师的关注,从而霸占课堂的话语权,垄断课堂。而那些基础较差、思维较慢、性格内向的学生被冷落一旁。结果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明显,部分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日趋边缘化。
问题与反思 (三)、对策 1、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学会倾听”同学的观点。在技术层面上,要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如在倾听同学的发言时,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同学的观点,并及时记下关键词。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2、师生同训。学生的学习理念也需要通过培训进行转化。 3、关注学生差异,实行差异性教学。设计水平不同的学习问题,尤其是要针对基础较差学生的长处设计问题,创造机会吸引其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4、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通过构建学生熟识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参与。 5、重视学生观点。对每一项活动,要及时加以评价,学生的发言,要求其他同学做出评价,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压力,也是保证学生认真倾听的一种策略。 6、学会等待。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问题与反思 三、开放与效率 (一)、问题 新课程的课堂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教师通过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讨论中学,在活动中学,在合作中学,在学习中成长。这正是新课改所期望的。但出现了课堂的开放与活动效率的问题,如学习活动有活动没体验没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有小组没合作,课堂讨论有形式没内容,课堂交流有“问答”没“对话”,课堂探究的“泛化”与“神化”,变“自主”为“自流”等。课堂虽然热闹了,但效率却没了,学生“双基”差了。
问题与反思 (二)、原因 1、师不懂生不会。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新课改所倡导的“探究式”、“讨论式”、“角色扮演式”、“小组合作式”和“辩论式”等课堂教学模式既不完全理解也很不适应,而且这些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提出的较高的要求。所以一些教师依葫芦画瓢地实行,不是变了味,就是走了样。 2、教师设计的情境问题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和挑战性。为活动而活动,为讨论而讨论,为探究而探究。 3、教师被“骗”。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但缺乏深入的思考,对问题的解决往往浮于表面。有些问题可能只是少数学生明白了,而教师却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全班多数学生都清楚了,于是,急忙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问题与反思 (三)、对策 1、组织专题学习。学校组织实验教师系统学习《讨论式教学法》(Stephen D.Brookfield,Stephen Preskill著,罗静、褚保堂译)、《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王坦著)等专著,以掌握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技能。 2、调控教学进度。在开始实行新课程课堂教学时,学校明确要求教师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便于学生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会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 3、创设什么样的情境问题?应创设有利于三维目标达成的与学生相关的真实的情境问题。问题特点:相关性与真实性、开放性与挑战性、争议性与冲突性。 4、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领作用,无论是学生独立阅读、课堂讨论,还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活动之前,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学有目标,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
◆ 定 餐—— ◆配 餐—— ◆自助餐—— 海南中学的课程表:定餐、配餐和自助餐 介绍一份课程表: ◆ 定 餐—— 为了实现连续稳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习,并获得必修和选修学分而设置的课程和课时的组合,定主要是定学科和周课时。 ◆配 餐—— 为了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达到毕业所需的选修学分而提供的模块,主要是选修Ⅰ中的任意选修模块和部分选修Ⅱ的模块;(一般要求前8个学段选3个模块) ◆自助餐—— 为了满足学生特长发展而提供的模块,主要是选修Ⅱ的模块和部分选修Ⅰ中的模块。
3、学生选课的基本原则: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指导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导”,在指导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意愿,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选课能力,使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
因材指导原则 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成绩、成长记录、特长与潜能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能千篇一律。 科学性原则 指导老师不能随意给出建议,必须有一定的依据,比如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成绩等个人因素和学校实际,就业状况、高校招生动向等社会因素为基础做出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选课的主要依据 1、学生的个性特征。 2、学生的教育背景。 3、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 4、社会背景(就业、高考等)。 5、学校实际。
第四部分 浙江课程实验方案解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第一阶段工作方案》 解 读 积极 稳妥 创新 务实 朱司长
《方案》的起草 2006年1月开始,历时三个月,十易其稿 省教育厅厅长办公会议定下原则意见 借鉴了实验先行省的做法 征求了省课改领导小组成员、专家组成员、各市教育局领导、教研室领导、部分高中校长、教师、教研员的意见 今年4月5日,以浙江省教育厅浙教基[2006]60号文件正式发布。
《方案》的内容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积极、稳妥、创新、务实 ……逐步建立起顺应时代、符合省情、充满活力、富有实效的浙江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积极、稳妥、创新、务实
一、主要目标和任务 —— 建立校内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制度,指导学生在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自主选择修习课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针对我省普通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尤其要保证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 建立校内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制度,指导学生在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自主选择修习课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 研究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新型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形式,保持正常、规范的教学秩序,初步建立起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 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的教育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 研究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新型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形式,保持正常、规范的教学秩序,初步建立起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 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教科书选用制度,认真规划、积极开发新课程实施所需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切实加强教学用书的管理。
二、实验工作的组织实施 1、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省 —— 调整和充实“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省教研室; 省 —— 调整和充实“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省教研室; —— 建立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 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制度、规划、方案和指导意见。
市、县 负责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课程政策、计划,加强对所辖地区和学校新课程实验的组织、指导、服务和管理。
学校—— 建立组织,制订方案; —— 安排师资,做好培训,改善装备; —— 规范开课,合理排课; —— 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德育导师制、学分管理制度、“走班制”; —— 开发校本课程; —— 建立新型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 —— 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 —— 修订学校发展规划、形成办学特色; ……
2、开展前瞻研究,重视政策引领 —— 调整和充实“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 ; —— 成立“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业指导委员会”,下设秘书处和18个专业指导组,共165名成员,秘书处设在省教研室; —— 确定30所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
3、十大课题研究支持课改有序推进 第二阶段实施策略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 学校的课程实施、选课指导、学分管理 学科建设与教学方式优化 新课程资源建设及其共享机制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 考试、评价与教学质量监测 教师专业结构比例与工作量标准 课改实研工作专项督导 高校招生考试改革
4、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保证新课程规范实施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选择指导意见》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与毕业管理办法》 《浙江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建设指导意见》 《浙江省普通高中考试与评价改革意见》 《浙江省普通高中教学仪器配套标准》 《浙江省2009年高考改革方案》 ……
5、几个基本关系 学生三年修习课程 = 必修模块(含获得必修学分的选修模块)+ 选修模块(包括指定选修模块和学生自选模块)+ 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三年可获学分 = 必修116(含研究性学习活动15、社区服务2、社会实践6)+ 选修I ?+ 选修II 至少6。 (至少144学分)
学分认定 = 修习时间 + 学习表现 + 通过考核; 毕业要求 = 取得学籍 + 修完三年课程 + 获144学分以上(116必修学分、6以上选修II学分、选修I +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学分)+ 通过省级学业考试 + 综合素质合格
6、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 在研究相关文件、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对各学科、各模块的教学内容与难度提出具体要求,作为学科教学、学业评价、学生毕业以及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 —— 学校、教师应认真领会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尽快适应模块式教材的教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防止任意增加课时、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要求、提早结束新课。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寻找新课程背景下“减负增效”的新途径,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7、抓好学习培训,提高实验水平 —— 建立由高等院校、教研部门、师训机构、高中学校共同参与的高中新课程培训体系; —— 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 学校要建立校本教研工作规范,开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活动。
8、建立规章制度,规范运作机制 —— 专业指导委员会对相关教科书进行分析比较,提出教科书选用建议,再由省教育厅确定我省使用的教科书版本; —— 及时颁布《浙江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任何部门、学校和教师都不得组织征订未列入《目录》的教学用书;
—— 省教育厅委托省教研室统筹规划、组织开发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 —— 建立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 —— 建立地方课程立项、审查、选用、评估和淘汰制度,建立学校课程开发、实施、评估制度。没有通过审查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不得在学校实施; —— 省教育厅委托省教研室统筹规划、组织开发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 —— 建立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 —— 省教育厅将逐步建立与国家教育质量监测系统相衔接的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实行基础教育质量定期报告制度。
三、实验工作的保障 1、增加投入,保障经费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3、改革评价,正确导向 建立学生日常学习成绩、学业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在全省电子学籍管理的平台上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 。 4、专项督导,及时反馈 特别要加强对学校按规定开设课程、安排课时、学分管理、使用教学用书和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的监督。
课程改革是时代使命的召唤 课程改革是自我超越的解放 课程改革是教育理想的升华 课程改革是生命智慧的张扬 课程改革是事业发展的契机 课程改革是民族腾飞的希望
充分发挥课程改革的积极效应 奋力打造浙江特色的高中教育 课程改革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教育同仁齐心协力、共创辉煌
附: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讲话要点: 关于教育作为 在分析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时,张绪培赞同“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不教育,已经掉入功利主义的泥坑”的观点,并认为基础教育诸多问题的原因很复杂。他认为教育应该有所作为,并指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就是“作为”的表现。
关于高中教育 张绪培认为,是高中教育性质(从“三角形”的精英教育到“矩形”的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高中教育的任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人的自我完善)、高中教育的内容(打破学科中心论)的变化,促使新课改要寻找适合不同孩子的有效教育,强调过程评价、成长记录,实行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三级教学。
七个实验因子 张绪培通报了此次新课改的七个实验因子:一是“一纲多本”,不同地区可以选择不同教材,实验初期暂不介入这个因子;二是实现学生个性化选课,让他们有选择地学习;三是从高一开始就介入成长记录,建立学籍管理平台;四是使用模块化的教材;五是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六是实行学分制;七是进行高考制度的改革,高考录取标准可能会根据不同层次“分批走”。
第五部分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待: A 教师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 B 教师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者; C 教师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 D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E 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 F 教师作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A 教学是一门专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B 教师的发展要以终身学习的思想为指导,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 C 教师专业发展以求得教师专业结构的丰富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为宗旨。
2、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的关系 新课程赋予教师专业发展以新的内容: A 新课程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 B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掌握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 C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建新型的教师文化。
教师专业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支撑: A 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B 教师知识的发展有利于课程意义的生成; C 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课程理想的落实。
教师必备的知识 有关任教学科的知识; 有关教学理念的知识; 有关学生与学习的知识; 有关教室组织与经营的知识; 有关教学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知识; 有关特殊儿童的知识; 有关课程的知识 有关评价的知识; 有关各学科特有的教学知识; 有关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知识; 有关人际沟通、协调合作的知识; 有关教师的法定权利和义务的知识; 有关教学的道德与伦理层面的知识。
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针对某一专题邀请校外专家来学校做讲座;根据学校的需要和自己发展的需求进行个人化的学习和自修;有经验的教师对新教师的辅导;同事之间的观摩研讨;开展各种公开课和讲课比赛;跨学校的教师经验交流;以教育科研课题为纽带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课程行动研究: 明确问题——收集数据——分析并解释 数据——确定行动计划。 教师的自主发展: 确定发展目标——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 ——设计发展策略——评价学习结果。
结束语: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教师专业发展处于新课程的核心,它既是新课程的要求,又为新课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当然,新课程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契机,事实证明,以校为本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课程行动研究以及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有效途径。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形象,也必将为新课程带来积极的影响。
共开通36个网站,覆盖了高中各学科以及部分综合项目研究,日点击量已超过350万人次。 介绍一个网址: http://www.cersp.com 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共开通36个网站,覆盖了高中各学科以及部分综合项目研究,日点击量已超过350万人次。 其中:http://ktjx.cersp.com 课堂教学网
课堂教学网http://ktjx.cersp.com 课堂教学网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下的专业性网站,该网立足于课堂教学实际,努力推荐可读性强的理论文章、生动的案例、精彩的点评,以及智慧小故事等广大教师喜闻乐见的文章,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实现专业工作者与一线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打造不同学科共享、共通的网络平台,共同建设新型课堂文化。
“课堂教学网”栏目设置 理论引领(理论观点/专题研究/实践探索与反思) 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教学案例) 教学叙事 教学智慧 教学名师(名师风采/教学新星/学科带头人) 教学研究(方法) 教学论坛(课堂教学问题讨论,现场、生成、交互、讨论) 课堂博客 关于我们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