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會學 報告者:王柏壽.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努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莲都区委学校 刘宏华. 内容提纲 一、学习的含义。 二、学习型组织内涵。 三、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原则和要求。 主要参考书目: 《第五项修炼》,彼得 · 圣吉,中信出 版社, 2010 年 5 月第 6 次印刷。
Advertisements

常識科分享會 6/11/2004 常識科新課程的實踐與評估 教育統籌局 課程發展處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十一章 发酵过程的实 验室研究、中试和放大. 本章重点 一、工业发酵过程研究的阶段及各阶段的 研究内容 二、实验室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三、了解最优化实验设计的方法 四、发酵规模缩小与放大的准则及方法.
再话 高一英语教学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精品课程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部.
二00四年鼓勵公務人員提升英語能力宣導說明會
報告人: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 施懿純 助理教授
第一節 創傷的定義與種類 第二節 出血與止血 第三節 一般創傷的急救原則與處理 第四節 特殊損傷與處理
兒歌創作與實務 產學合作音樂教師  林麗青 99/11.
國立臺灣大學 103 學年度轉學生招生監試說明會 教務處課務組 胡淑君.
我们一起走过 We have grown up together♥
長期照護.
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 教育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在历经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的主要原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和化解,学生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于我。
职业素养修炼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培训中心 裴 斌.
授课人:柏加中学 陈彩萍.
现代教育学 教师教育课程.
組別:第八組 學生 :4A070042紀佩如 4A070045郭珮菁 4A070059曾馨儀 4A070072洪慧敏 4A070142謝永祥
第三章 奏响大学生活的主旋律 —学会学习.
從當代台灣教改的歷程與改革的理念 探討與省思大學生的學習問題
「節流才是理財規劃最能有效掌握的第一步,而記帳就是達成節流目標最重要的作法」
关于在宝钢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 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的 实施方案
我们会赞叹生命之花的绚丽和多姿,也会歌颂生命之树的烂漫和青翠,但是生命是如此脆弱……
資訊科技融入物理科教學 2.達到資訊科技融入物理科教學,利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師知能 3.運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生學習
青年領袖人才的自我繪像 吳 清 基.
宋 弘 仁 計畫主持人 經理 數位學習專案經歷 學歷 專長 經歷 相關證照
PDCA循环在降低急性心梗中应用
林振春 台師大社教系教授 高齡教學設計 林振春 台師大社教系教授
指導教授:古錦松 分享同學: 蔡斗溍、陳姿云 陳俊仰、陳國睿(助教)
感知学习 ——可视化学习平台.
电视节目播音主持 第四讲 谈话类、访谈类节目主持 主讲:范冰杰.
Do it yourself 个性T恤 自己做 热转印 T恤店.
大学生环境适应与成长成才 主讲人:卿云.
放輕鬆,聊一聊 關於帶領特殊生的心情、想法 和疑問 吳冠穎
新高中中國歷史第三次諮詢 公開評核.
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 提供特別評估安排 教育局 2011年12月2日.
活动教学与合作学习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心理健康 第四章 学会学习 终身学习 知识点八 实践是培养技能的重要途径 制作人:陈峻殊 德育教研组.
從『九年一貫』的教改理念 探討教與學觀念的革新
你 今 天 累 吗 ? 坪山高级中学心理教师 张婧乔.
從「心」出發— 如何幫助孩子探索自己 思考生涯規劃
中小学班主任应着力提升的专业素质 大埔县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 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讲师 廖耀良
設計者:台中縣永隆國小 王慶祥 老師 主講者:高雄市光華國小 洪秋龍 主任 日期:2003/11/08
光華女中97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 光華女中優質團隊.
 建立學習社會      提昇生活品質 主講人:楊國賜.
全国高等学校”十二五”医学规划教材 建设方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2月
你的潜能是无限的 ——高三心理辅导.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交換生說明會 101學年度下學期 (2013年春季學期) 2013年2月18日 (工程一館106室)
第二专题 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我喜欢的一本书 火影忍者·疾风传.
國內後期中等教育入學方式沿革 高中聯招時期 多元入學方案創建時期 國中基測實施時期 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時期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時期.
教學資源中心 簡報人:教學資源中心王志傑主任 教學科技推廣組張彥之組長.
輔仁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所) 陳麗美 副教授
1-1大河與文明 尼羅河、兩河、印度河與黃河四大古文明的重要內涵或特色 兩河流域 -- 尼羅河流域 地理形勢: 開放無屏障 -- 封閉孤立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解析--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第一章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第6讲 何克抗教授关于多媒体课件的理论研究 单 位: 北京师范大学 作 者: 毛荷&王翠霞.
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 教育部
高雄女中102學年度第2學期第7次(擴大)行政會報簽到單
105學年度 服務學習教育說明會 Service Learning.
林振春 台師大社教系教授 學習型家庭的理念與做法 林振春 台師大社教系教授
搞創意、玩點子…未來等於無限大 陳博鍊 時間: 心情:快快樂樂.
《Real Learning, Real Work》
教育改革下---- 教育行銷內涵與發展方向
明新科技大學 服務學習課程 學生修課注意事項
那些國修老師教我的事 黃毓棠.
救世軍油麻地青少年綜合服務 何仲豪 零七年十月六日.
組織行為實務專題報告 -別讓抱怨變成顧人怨
長 庚 大 學 醫 學 院 醫 學 系 生命科學研究課程說明.
專題式寫作、專題式網頁、專題式研究 Problem—Based Learning(以問題為學習導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教育社會學 報告者:王柏壽

壹、教育社會學的意義與內容 一、教育社會學,乃是運用社會學的觀點來分析教育制度,並使教育人員具有社會學的眼光與智慧來解決教育問題。 二、教育社會學的內容 1.論教育制度與其他社會制度的關係,藉以了解教育制度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及其應有的調適方向。

壹、教育社會學的意義與內容 2.論教育制度本身的社會功能與性質。 3.學校組織與文化。 4.學校教學的社會基礎。

貳、教育與經濟的關係 一、教育對經濟的影響 1.教育培養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力。 2.教育是一種投資。(個人、社會) 二、經濟對教育的影響 1.富裕的經濟能力才能充實教育軟硬體設施。 2.經濟發展型態的改變,對人才的需求不同,教育也需因而改變。

貳、教育與經濟的關係 3.經濟發展之後,提高國人受教育的期望。 三、教育應如何調適 1.教育投資要有計畫。 2.重視培養現代人應有的特質。 (1)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2)learning to know. (3)learning to do. (4)learning to be.

參、教育與政治的關係 一、教育對政治的影響 1.教育培養政治領導人物。 2.教育協助個人政治社會化。(社會化:將社會規範內化到個人內心,使自己行為符合社會所規範的行為。)(民主法治、尊重、服從、包容) 二、政治對教育的影響 1.政治制度決定教育制度。(集權、分權) 2.政治環境影響教育環境。(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教育人員任用)

參、教育與政治的關係 三、教育應調適的方向 1.重視教育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任務。 2.重視教育決策權力的平衡。(政黨、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教育專業團體、家長團體)

肆、教育與家庭的關係 一、教育對家庭的影響 1.教育影響家庭的社經地位。 2.教育改變家庭的結構。(權力、年齡、人口數) 3.教育影響家居所在。

肆、教育與家庭的關係 二、家庭對教育的影響 1.家長教育觀念的改變,促成許多新的教育措施,有利於教育的革新。 2.家庭型態的改變,使學校增加了許多項業務。 3.家庭社經地位影響孩子的教育成就。

肆、教育與家庭的關係 三、教育調適的方向 1.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學校、教師、學生) 2.加強實施親職教育。

伍、教育機會均等 一、教育機會均等的意義 1.所謂均等指的是機會的均等而非結果的相等。 2.教育機會均等,除了消極地不對學生之就學機會加以性別、宗教、種族、社會地位或其他之限制外,更含有積極提供彌補缺陷的機會,促進立足點的平等,以便充分發展個人才能。

伍、教育機會均等 3.教育機會均等,不僅指入學機會的均等,而且還包含教育內容與教育情境的均等。 二、如何進一步落實教育機會均等 1.教學過程方面 (1)對於來自不利環境的孩子給予肯定、鼓勵。 (2)讓來自不利環境的孩子感覺到老師是公平、公正的。

伍、教育機會均等 (3)對於來自不利環境的孩子給予適度的期待。 (4)對於來自不利環境的孩子給予關心與了解。 (5)多元化評量。 (6)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及實施親職教育。

伍、教育機會均等 2.行政制度方面 (1)普及幼兒、特殊教育。 (2)提供助學貸金、獎學金及工讀機會。 (3)合理分配教育經費。 (4)加強學校輔導工作。 (5)入學方式、安置、學制多元化。

陸、教育制度的社會功能 一、傳遞文化 二、協助個人社會化 三、促進社會統合 四 、促進社會流動

柒、課程與教學的社會基礎 一、課程與教學的決定權: 1.專家的社會權力最大。 (階層化) 2.校外(升學)考試的影響。 3.社會環境(政治、文化)的影響。 二、課程與教學须符合兩種標準: 1.機會均等原則。 2.必須反應社會的實際需要,並使學生具有適應及批判的能力。

捌、學校文化的性質、內容及 教育設計 一、性質 1.是次級文化:一方面反映大社會的文化,一方面有其獨特性(教育功能、年輕文化長期存在、非營利、目標不具體、易受批評) 2.是綜合性的文化:(1)世代之間的文化;(2)校內、校外的文化。 3.對立與統整互見的文化

捌、學校文化的性質、內容及 教育設計 4.兼具積極與消極的文化 5.能夠刻意安排或引導發展的文化 二、內容 1.教師文化:學術與教學,專業與受雇,教學與學習。教育是良心事業。 2.學生文化。影響教育成敗,反知或非反知。 3.行政人員文化。 4.社區文化。影響學生再影響學校,直接影響學校。

捌、學校文化的性質、內容及 教育設計 5.物質文化:影響學生心理平衡、價值觀及態度、學習方式,並保存傳遞學校傳統(郵局) (靜淨美觀、寺不殺生) (拱門、老歌、照片)。 6.傳統、規章、儀式與制度。(風氣、分發、升等)

捌、學校文化的性質、內容及 教育設計 三、教育設計 1.強化教師的專業行為 2.了解運用及改變學生文化的影響方向 3.適當的約束學校行政人員的價值觀念及行為型態 4.選擇及運用社區文化 5.強調學校物質環境的教育佈置 6.學校制度的配合

玖、師生關係 一、師生專業領導關係之特徵 1.教師對其角色的選擇及其行為表現,應以專業知識為其根據。(5隻猴子、去頭去尾煎魚、車入庫、校長請客、如醫生之診斷開藥) 2.教師與學生維持某種關係,本身並非目的,教育學生才是目的。(買車之目的、路燈下找鑰匙、杯子與水;愛的教育)

玖、師生關係 二、師生專業領導關係之建立 1.兼重評鑑與協助。教師對學生有考試權,有評定成績權,但也有協助的義務。評鑑是工具而非目的,評鑑與協助並用,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專業關係,裨益於教學效率的提高。(考駕照、評鑑的目的)

玖、師生關係 2.兼重權威與溫暖。教師了解、親近與愛護學生,有其必要,但不能因給予學生溫暖,而表現出與學生一樣的行為。教師必須在了解、親近、愛護學生的過程中,發揮增進學生知識、改變學生行為與氣質的功能。此即教師權威的適度運用。(權威:社會學,對立衝突,教師要贏始能達教育目的;師生關係緊張。溫暖:心理學,教育是感動的過程,瞭解、關懷、肯定、尊重;草莓族。)

玖、師生關係 3.兼重教學與隱藏課程。正式教育環境中有一般課程,也有「隱藏課程」。所謂「隱藏課程」是與一般課程並存,或存在於其背景中,教師及其他人員的價值、期望、態度、關係等的影響。教師若以為編訂良好教材,並由本身改善教法,即足以提高教學效率,是錯誤的。「隱藏課程」的影響,有時大於一般課程的影響。(班長情結、林來福的改變、待人處事、意識型態、名言)

玖、師生關係 4.兼重期望與行為。教師不僅透過本身的行為影響學生,而且透過本身的期望影響學生。(比馬龍效應、淑女與賣花女的差別、教師期望之實驗、省思)

玖、師生關係 5.兼重教學與學習。教師除重視「教學」外,還需重視「學習」,始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專業關係。(朱熹之詩、學習型社會四大支柱)

玖、師生關係 6.兼重學生言行與教師言行。教師若欲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專業關係,不宜徒重學生言行之改變,而宜兼重教師言行之改變。(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孔子家兒不識罵,曾子家兒不識鬥,家教然也。避免用急躁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的急躁和缺乏耐心之習慣,往往是從成人那兒學來的)(對闖紅燈者之反應、說話的口吻)

拾、教師如何改變學生同儕團體的文化 (一)一個研究得到的啟示 1.同儕團體的文化,可以左右教學的效果。 2.同儕團體的文化,有的有益於學業成就,有的有害於學業成就。 3.同儕團體的文化是可以改變的。

拾、教師如何改變學生同儕團體的文化 (二)改變學生同儕團體文化的技術 1.競賽的方式:競賽形成團體共同工作的氣氛,並決定某些因素的共同期望。這種方式若運用得當,能夠協助學生團體形成有利於學習的態度。 (競賽的後遺症:分裂、敵對、害群之馬。分組競賽注意事項:公平公正、規則說清楚、鼓勵互助合作、成績差不多、成員要變換)

拾、教師如何改變學生同儕團體的文化 2.獎勵的方式:教師可以依照計畫,在公開場合中,表揚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這種表揚工作若持之以恆,而且前後連貫,在運用學生同儕團體的影響方面,必定有其效益。

拾、教師如何改變學生同儕團體的文化 3.施予壓力的方式:學生同儕文化代表的是同學間的價值觀念及行為型態,如果得不到成人的支持,常會改變其內容及性質。在一般情況下,教師宜採用獎勵的方式,運用學生同儕團體的影響。當學生同儕文化的性質與教育目的完全相違時,教師則可在某種情況下,採用施予壓力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其同儕關係的錯誤。

拾、教師如何改變學生同儕團體的文化 4.使學生同儕團體認同於教師的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這種方式較為抽象,但是其效果卻較為徹底。教師可利用正式的教學,或非正式的言行影響,使學生尊崇教師。如此,如果學生同儕團體中的價值觀念與教師的價值觀念相衝突,學生即可能放棄其同儕團體之認可,轉而尋求教師的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