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天文人才队伍的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论坛 暨厦门大学天文系复办仪式 华中科技大学 天文教育和天体物理团队建设 吴庆文 华中科技大学-天体物理团队 2012.11.27 厦门
热烈祝贺厦门大学复办天文系! 华中科技大学 天体物理团队
内容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天文队伍 学生培养情况 存在的问题、机遇和今后发展思路
华中科技大学 天体物理及相关科学研究团队 高能天体物理(6人) 教授2人:汪定雄、吴庆文 副教授2人:龚碧平、邹远川 讲师2人:雷卫华、叶永春 其他相关研究团队 I) 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研究团队 龚云贵教授、陈相松教授、副教授讲师多人 II)引力物理(特别是引力波及相关物理和技术研究) 叶贤基教授、周泽兵教授等
共同点:吸积 + 喷流 天体物理团队 特色研究方向 致密天体中的吸积和喷流 1)活动星系核—宇宙中持续发光最亮的天体 2)伽马射线暴—宇宙诞生以来爆发最剧烈的天体 3)黑洞X射线双星—银河系中最亮的天体 4)脉冲星—银河系中神秘灯塔
团队成员简介 汪定雄教授 研究方向: 主要工作: 1946年出生,教授,博导(已退休,返聘)。 1970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 工程物理系 1988年-1989访问意大利Bologna大学及国际理论物理中心 长期在高校从事相对论和黑洞天体物理的教学与科研, 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研究方向: (1)黑洞吸积和喷流理论,大尺度磁场提能机制; (2)黑洞双星及不同尺度黑洞系统的高能辐射。 主要工作: 利用黑洞磁层的等效电路理论,提出BZ和MC机制共存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解释了一些高能天体物理现象,如黑洞双星的准周期振荡,铁线展宽,和伽玛暴的中心引擎等; 在ApJ,MNRAS,A&A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他引达到数百次。 目前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和973课题等。
吴庆文教授 研究方向: 下一阶段主要研究方向: 2010年以来承担的科研项目 1978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导。 2007年4月从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博士毕业 2007年5-6月访问日本京都大学 2007至2010年到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0年6月作为人才引进到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任教授 研究方向: (1)吸积和喷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和星际磁场 (2)星系形成和演化(特别是射电星系和活动星系) 下一阶段主要研究方向: (1)黑洞第二参数-自转 及相关问题研究(演化、吸积、喷流等) (2)不同类型致密天体中央引擎的比较和综合研究等(AGN,XRB,GRB…) 2010年以来承担的科研项目 主持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青年基金;参加重点基金和973项目各一项。 近五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pJ,MNRAS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近10篇,被他引百余次。 目前指导博士后1人、博士2人和硕士2人
龚碧平副教授 1964年出生,博士,副教授 2001年在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001-2005年在南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2005-2006月赴法国空间辐射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2006年3月加入华中科技大学 研究方向:长期从事脉冲星时间模型,特别是进动效应对脉冲星系统的影响研究。主要成果是提出解释脉冲星时间噪声的致密双星模型。近年来在类星体,BL Lac天体,以及X射线双星系统的喷流运动研究中提出非弹道视超光速模型。 正在承担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等
邹远川副教授 研究方向:伽马暴及相关天体物理现象 1979年8月出生,博士,副教授 1997-2001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 2001-2003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2003-2006,南京大学天文系获博士学位 2006-2009,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讲师 2007-2009,以色列希伯莱大学做博士后(合作者: Piran) 2009至今,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 2012.6-2012.8访问香港大学物理系 研究方向:伽马暴及相关天体物理现象 目前发表论文20余篇,被引用200余次(H因子>10)。已承担青年基金一项,正在承担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
雷卫华讲师 1978年出生,博士,讲师 2000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 2002 年6月获华中科技大学理论物理硕士学位 2006年6月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 2002年7月-至今,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任教 2011-2012年,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合作者:张冰 教授) 研究方向:黑洞物理与伽马暴中央引擎 如:与张冰教授合作的系列工作研究了TDE源-SW J1644+57源中可能的黑洞自转、喷流进动等重要现象,指出其可能和超大质量的黑洞自转有关。
叶永春讲师 研究方向:黑洞吸积盘和磁场的相互作用 重点研究黑洞吸积盘和磁场的相互作用,已发表论文10余篇。 叶永春,1982出生,讲师 1998年就读于石油大学物理系 本科 2002-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 2007-现在,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任教 研究方向:黑洞吸积盘和磁场的相互作用 重点研究黑洞吸积盘和磁场的相互作用,已发表论文10余篇。
研究生和博士后 博士后2人 博士生4人 硕士生10余人
学生培养 本科生 全校本科生 物理学院本科生 指导大学生创新团队(校基金支持) 推荐本科生到各天文单位实习、见习 开设《天体物理专题》,每年50-100学生选修 -目标:强调天文中的物理问题和思想 指导大学生创新团队(校基金支持) 2011和2012年,吴庆文指导两个团队共9人 -目的:培养学生天文兴趣,积极引导部分有兴趣本科生毕业后选择天文方向,出国、读国内各天文单位的研究生。 推荐本科生到各天文单位实习、见习 每年暑假均有十余名学生选择到各天文单位短期实习 全校本科生 《天体物理导论》,近15年,近万名学生选修
研究生培养 挂在物理二级学科-理论物理下面,所修课程也已物理学为主,天文学为辅 硕士生课程 《黑洞天体物理》、《辐射机制》、 《实测天体物理》、《广义相对论》 博士生课程 《高能天体物理》、《天体物理前沿》 从2011年,每年邀请天文台或大学老师到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天体物理前沿》(32学时) 如高能天体中的辐射过程、高能天体数据处理等
存在的问题 缺乏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汪定雄教授已退休),面临人才断层。 在工科强势院校,物理学院下面生存并不容易(各种游戏规则不利于天文健康发展,比如没话语权) 年轻人教学任务相对比较繁重(1-2年后会大大缓解) 学科实用性不强,研究生生源面临问题
机遇和展望 中国天文学科发展将步入黄金10年,为各高校进一步发展天文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良好的国内、国际合作,和天文界同行的大力协助 非常和谐的团队 + 一批活跃的年轻人 四位年轻人有海外经历;2011年在国际顶级刊物上6篇(ApJ,MNRAS), 其中4篇 ApJ Letter。 研究方向较为一致,对于‘小团队’易于形成合力 学校开始重视理科发展,物理学院发展迅速,到2015年有30个进人指标,到2020年规模将达到200人左右(目前110人左右),所以有机会引进相关天文人才。 相关领导懂得天文学科的重要性(如罗俊院士-副校长),为继续引进天文人才、发展天文学科提供了重要保障
发展思路 积极参与国内一些重要天文项目,赢得未来的发展机遇,同时借参与项目培养青年人才(本科生和研究生等) 进一步巩固团队研究特色,并结合华中科技大学优势(如十二五‘引力与精密测量’大科学平台)发展特色和具有知名度的天文团队 进一步扩大天文队伍,并和其他与天文相关的团队进一步融合,为下一步成立‘天文中心或系’而努力。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继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