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分组交换与分组交换网.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练一练: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并指出这些点相互间的关系: -6 , 6 , -3 , 3 , -1.5, 1.5.
Advertisements

NAT与ICMP交互.
IP技术与综合宽带网 于银辉 教授 吉林大学 通信工程学院.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任务驱动 问题探究 习题讲解 实验要求.
计算机网络课程总结 一、计算机网络基础 计算机网络定义和功能、基本组成 OSI/RM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相关概念, 模型中数据传输 等)
LSF系统介绍 张焕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淄博信息工程学校 ZIBOIT&ENGINEERING VOCATONAL SHCOOL 03 交换机干道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淄博信息工程学校 ZIBOIT&ENGINEERING VOCATONAL SHCOOL 02 认识虚拟局域网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实验四 利用中规模芯片设计时序电路(二).
一、数据链路层的设计问题 1. 向网络层提供的服务
辅导教师:杨屹东 网络实用技术基础 辅导教师:杨屹东
现代交换原理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通信概论 第4章 数据通信.
Chapter 6 广域网技术.
广域网技术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任务八 网络的互连.
第八章 广义网协议及其配置 知识要点 距离和范围的延伸,导致了技术上质的变化
实验八 配置动态路由-OSPF协议.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本章学习目标 3.4 网络层  3.5 传输层 3.6 高层 3.7 TCP/IP的体系结构 3.8 思考题.
第17章 实现路由器.
项目四 组建跨地区网络 授课教师:肖颖.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第五章 广域网络(WAN).
第6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C++中的声音处理 在传统Turbo C环境中,如果想用C语言控制电脑发声,可以用Sound函数。在VC6.6环境中如果想控制电脑发声则采用Beep函数。原型为: Beep(频率,持续时间) , 单位毫秒 暂停程序执行使用Sleep函数 Sleep(持续时间), 单位毫秒 引用这两个函数时,必须包含头文件
LSF系统介绍 张焕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第六章 ISDN交换与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的基本概念 ISDN的基本特征 ISDN的业务 ISDN的用户--网络接口 ISDN的交换技术
计算机网络原理 徐明伟
存储系统.
高级计算机网络 2018/12/4 史忠植 高级计算机网络.
网络常用常用命令 课件制作人:谢希仁.
华为—E8372h- 155 外观设计 产品类型:数据卡 建议零售价格:299元 上市时间:2017年6月7日 目标人群:大众
实用组网技术 第一章 网络基础知识.
乐驾-车载无线终端-CARRO 产品类型:车载无线路由器 建议零售价格:¥599 江苏鸿信
第一单元 初识C程序与C程序开发平台搭建 ---观其大略
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管理 ——Windows Server 2008 R2.
第十章 IDL访问数据库 10.1 数据库与数据库访问 1、数据库 数据库中数据的组织由低到高分为四级:字段、记录、表、数据库四种。
Online job scheduling in Distributed Machine Learning Clusters
第7章 分组交换网 7.1 分组交换基本概念和网络结构 7.2 X.25协议.
《手把手教你学STM32》 主讲人 :正点原子团队 硬件平台:正点原子STM32开发板 版权所有:广州市星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淘宝店铺:
CPU结构和功能.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1 图与网络的基本概念 §2 树图与最小生成树 §3 最短路问题 §4 最大流问题 §5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C语言程序设计 主讲教师:陆幼利.
第四章 团队音乐会序幕: 团队协作平台的快速创建
VisComposer 2019/4/17.
主要内容: 无线局域网的定义 无线传输介质 无线传输的技术 WLAN的架构 无线网络搭建与配置 无线网络加密配置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Cassandra应用及高性能客户端 董亚军 来自Newegg-NESC.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信号量(Semaphore).
iSIGHT 基本培训 使用 Excel的栅栏问题
第八章 总线技术 8.1 概述 8.2 局部总线 8.3 系统总线 8.4 通信总线.
数据报分片.
第4课时 绝对值.
无线网络特性展现 张琦.
谢聪.
魏新宇 MATLAB/Simulink 与控制系统仿真 魏新宇
第七、八次实验要求.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第六章 Excel的应用 五、EXCEL的数据库功能 1、Excel的数据库及其结构 2、Excel下的数据排序 (1)Excel的字段名行
C++语言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 第一章 C++语言概述 第十一组 C++语言程序设计.
3.8 局域网应用实例 某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网络中心组网实例 会议中心的无线组网实例.
本节内容 进程 视频提供:昆山爱达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官网地址: 联系QQ: QQ交流群 : 联系电话:
第十七讲 密码执行(1).
第9章 ATM异步传输模式 9.1 ATM基本概念 9.2 ATM信元 9.3 ATM的逻辑连接 9.4 ATM协议 9.5 ATM交换
实验六静态路由.
使用Fragment 本讲大纲: 1、创建Fragment 2、在Activity中添加Fragment
入侵检测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毕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五章 分组交换与分组交换网

5.1 分组交换技术与分组交换网 分组交换也称为包交换。将要传送的数据按一定的长度分成多个数据段,这些数据段称为“分组”,发送端把这些“分组”分别发送出去。到达目的地,目的交换机将一个个“分组”按顺序装好,还原成原文件发送给收端用户,这一过程称为分组交换。进行分组交换的通信网称为分组交换网。

5.2 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

5.2.1 分组传送方式(资源共享方式) 图5.1 统计时分复用(STDM) 分组传送采用的是统计时分复用(STDM)的方式。

5.2.2 分组的形成 来自数据终端的用户数据可能是很长的报文,我们需要将该报文拆分成若干段,并加上分组头,组成一个完整的分组(packet),如图5.2所示。 图5.2 分组的形成

5.2.3 分组交换 一个分组从发送终端传送到接收终端,必须沿一定的路径经过分组交换网络。那么分组是如何穿过网络的呢?目前有两种方法实现:数据报(Datagram)和虚电路(Virtual Circuit)。 1.数据报(Datagram) 2.虚电路(Virtual Circuit)

数据报(Datagram) 在数据报方式中,分组被独立的对待,每一个分组都包含终点地址信息,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的寻找路径,同一份报文的不同分组可能沿着不同的路径到达终点。在这种技术中,一个被独立对待的分组就称为一个数据报

虚电路(Virtual Circuit) 虚电路方式就是指通信终端在收发数据之前,先在网络中建立一条逻辑连接,在通信过程中,用户数据按照顺序沿着该逻辑连接到达终点。注意虚电路指的是一条逻辑连接,而不是指一条专门的物理通路。同一条线路可能同时被多条虚电路使用。 分组交换网提供的虚电路交换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交换虚电路(SVC:Switch Virtual Circuit),又称为虚呼叫(Virtual Call),另一种是永久虚电路(PVC:Permanent Virtual Circuit)。

数据报和虚电路的对比 (1)数据报省掉了呼叫的建立和清除过程,如果只传送少量的分组,那么采用数据报方式的传输效率会比较高。 (2)对于数据报方式,由于每个分组是各自独立在网络中传输的,所以分组不一定按照发送时的顺序到达网络终点,因此在网络终点必须对分组重新排序。而对于虚电路的方式,分组按已建立的路径顺序通过网络,在网络终点不需要对分组重新排序。 (3)在数据报方式下,由于每个数据分组都要独立的寻找路径,所以单个数据分组传输的时延较大。而虚电路一旦建立,单个数据分组的传输时延则会小得多。 (4)数据报方式对网络的适应能力较强。

5.2.4 路由选择 分组交换网的主要功能就是接受来自源站点的分组,并将它们传送到目的站点。因为通常在网络中存在多条从源站点到目的站点的路径也就是路由,所以为了完成分组传送这个任务,必须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径,这就是路由选择功能 .

几种常见的路由选择策略: 固定路由选择 泛法路由选择 随机路由选择 自适应路由选择

5.2.5 流量控制 分组交换网中各个节点交换机的处理能力和各条线路的传输容量是一定的,但是用户终端发送分组的时间和数量具有随机性。如果不对数据流进行控制,有可能造成网内数据流分布不均匀,部分节点和线路上的数据流超过其处理能力或传输容量,造成网络的阻塞。严重时,分组在网络中无法传送,不断被丢弃,源节点无法发送新的数据,目的节点也收不到分组,造成死锁。

图5.5 拥塞的影响

流量控制的方法 证实法 预约法 许可证法

5.2.6 分组交换的工作过程

5.3 分组交换协议——X.25协议

5.3.1 分组交换协议的结构 X.25协议是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端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规程。它最初于1976年颁布,在1980年、1984年、1988年、1993年又进行了多次修改。它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分组交换协议。 X.25协议定义了帧(Frame)和分组(Packet)的结构; 数据传输通路的建立和释放、数据的传输等过程;顺序控制、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机制;以及分组交换提供的基本业务和可选业务等。X.25属于接口规程,没有定义路由选择算法,这属于分组交换网网络内部控制功能,由各个厂家决定。(参见《分组交换工程》P163-165) X.25协议分为三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分组层,各层在功能上相互独立,如图5.7所示。

图5.7 X.25的分层结构

5.3.2 X.25的物理层 物理层完成的主要功能如下: 在DTE和DCE接口处提供数据传输; 在设备之间提供控制信号; 提供时钟信号,用以同步数据流和规定比特速率; 提供电气地; 提供机械的连接器(如针、插头和插座)。

5.3.3 X.25的数据链路层——LAPB X.25数据链路层规程是要在物理层提供的双向的信息输送管道上实施信息传输的控制。一般情况下,X.25的数据链路层采用的是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的一个子集LAPB(平衡型链路访问规程)。

数据链路层帧类型与结构 按照帧的功能可以把帧分成三类:信息帧(I帧)、监控帧(S帧)和无编号帧(U帧)。LAPB帧的基本结构如图5.8所示,所有帧均包含标志F、地址字段A、控制字段C、帧检验序列FCS,部分帧还包含信息字段I。 图5.8 LAPB帧的基本结构

5.3.3 X.25的分组层(虚呼叫的控制原理) X.25分组层是利用链路层提供的服务在DTE-DCE接口交换分组。它将一条逻辑链路按照动态时分复用的方法划分成多个子逻辑信道,允许多个用户终端或进程同时使用一条逻辑链路,以充分利用线路资源。

分组层的主要功能 在X.25接口为每个用户呼叫提供一个逻辑信道; 通过逻辑信道群号(LCGN)和逻辑信道号(LCN)来区分与每个用户呼叫有关的分组; 为每个用户的呼叫连接提供有效的分组传输,包括顺序编号、分组的确认和流量控制过程; 提供交换虚电路(SVC)和永久虚电路(PVC)的连接; 提供建立和清除交换虚电路连接的方法; 监测和恢复分组层的差错。

虚电路与逻辑信道 前面我们分别介绍过虚电路和逻辑信道的概念,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1)虚电路是在DTE-DTE之间建立的虚连接,存在于端到端之间;逻辑信道是DTE-DCE接口或中继线上可分配的资源,存在于点到点之间,一条线路上可以存在多个逻辑信道。一条虚电路是由多个逻辑信道连接而成。每条线路的逻辑信道号是独立分配的,同一条虚电路在不通线路上的逻辑信道号可能是不相同的。 (2)逻辑信道是一直存在的,它分为占用和空闲两种状态;虚电路(不包括永久虚电路)随着通信的开始而建立,通信结束后就被清除。

呼叫建立过程

呼叫拒绝

呼叫清除过程

复位过程

重启(Restart)过程

5.4 分组交换机

5.4.1 分组交换机的结构 分组交换网的终端用户与网络之间的接口标准是统一的,几乎所有的分组交换设备提供商都遵守并实现了这些标准。而交换网的网内通信规程、分组交换机的设计以及网络的维护、管理和控制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厂家的内部协议是互相不兼容的,分组交换网设备也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结构。这一节首先介绍分组交换系统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之上简要介绍北方电信公司生产的DPN-100型分组交换机。

分组交换机的基本结构 交换单元 分组交换机交换单元的基本功能和电路交换机交换单元的基本功能是一致的,就是把信息从某个输入端口送到某个输出端口。 接口单元 接口单元包括用户线路的接口单元和中继线路的接口单元。 其功能包括:用户线的监视和控制、分组的组合与分解、差错控制、传输控制规程的控制等。 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用于完成整个系统的控制工作,其功能包括:呼叫处理、流量控制、路由选择、系统配置等。控制单元的功能一般由软件来完成。

5.4.2 性能指标 分组交换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 (1)端口数,包括同步端口数和异步端口数。 5.4.2 性能指标 分组交换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 (1)端口数,包括同步端口数和异步端口数。 (2)吞吐量,表示该交换机每秒能处理的分组数。在给出该指标时,必须给出分组的长度,通常为128字节/分组。 (3)每秒能处理的呼叫次数。在一般情况下,该指标都是在不传送数据分组时给出的值。 (4)路由数,表示该交换机能与其他交换机相连接并能进行路由选择的值。 (5)平均分组处理迟延,是指在传送一个数据分组从输入端口至输出队列所需的平均处理时间。在给出该指标时也需要指出分组长度。 (6)提供用户可选补充业务的能力。 (7)支持X.25等协议的版本时间。 (8)提供非标准接口的能力,如SDLC、BSC等。

5.5 分组交换

5.5.1 分组交换网的构成 网络拓扑结构

分组交换网的基本结构

5.5.2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 我国组建的第一个公用分组交换网简称CNPAC,是1988年从法国SESA公司引进的实验网,该实验网于1989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由于该网络的覆盖面不大,端口数较少,无法满足信息量较大、分布较广的企业和部门的需求,原邮电部决定扩建我国的公用分组交换网,扩建的公用分组数据交换网简称CHINAPAC,于1993年建成投入使用,由骨干网和地区网两级构成。

5.5.3 网络编号——X.121 为了实现公用数据通信网的国际和国内互连通信,CCITT制定了国际统一的网络编号方案——X.121。 国际数据编号最大由14位十进制数构成,如图5.27所示。其中最前面的一位P为国际呼叫前缀,其值由各个国家决定,我国采用“0”。紧接着4位称为数据网络识别码DNIC(Data Network Identification Code),DNIC由3位数据国家代码DCC(Data Country Code)和1位网络代码组成。DCC的第1位Z为区域号,世界划分为6个区域,编号为2-7(Z=0和Z=1备用,Z=8和Z=9分别用于同用户电报网和电话网的相互连接)。DCC的后两位原则上用于区分区域内的国家。例如中国的DCC是“460”。有10个以上网络的国家可以分配2个以上的DCC。DCC之后的一位用于区分为位于同一个国家内的多个网络。CHINAPAC的DNIC为“4603”。

5.5.4 网间互连 分组交换网之间的互连

分组交换网与局域网的互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