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大提琴(Violoncello)的祖先為維奧爾琴(Viola da gamba) 。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魯特琴 Lute 七音三 A 04 蘇鈺雯 15 張妙禪 19 邱珮綺. 魯特琴 魯特琴 目錄  名稱由來  歷史起源  發展演進  構造  調弦  材質  發聲原理  記譜法  樂器種類  角色扮演  知名魯特琴演奏家  魯特琴的演奏作品  資料來源.
Advertisements

演藝人員.
弓絃樂器 組員:蘇泳芝 吳雨儒 葉福芯 黃鈺雯 洪瑜珮.
音樂科專題研習 西洋樂器.
認識和弦 邱克勤 02/28/2016 Vincentchiu.com.
揚 琴 介 紹 報 告 人 : 施 德 玉 示 範 演 奏 : 陳思伃.
音樂之旅 第一冊 單元二 音名、唱名.
樂器學中提琴報告 學號U 羅浩瑋.
法國作曲家聖桑 Saint Saens ,
吉他 七音三A 組員: 趙孝剛20 黃逸展17 孫睿裕50.
Guitar 安和國中 葉蕙蘭 製作 陳智強 審稿
製作人 : 伍天晴 班別 : 5A (20) 題目 : 中國的樂器 – 古箏.
樂器介紹.
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音樂欣賞 動 物 狂 歡 節 台東縣綠島國民小學 黃筱云.
本教材經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授權使用 ( 以下教學資源純屬教學用途,所引用之圖片或文字
大提琴 四A 劉浩妤 四A 陳穎穎 四A 江幸容.
動物嘉年華 誰的鼻子像水管? 誰的身體扭一團? 誰在慢慢把家搬? 音樂會說故事真好玩, 你也一起來把動物扮。 瓶裡有水喝不著,
動物狂歡節 聖桑.
弦樂器介紹 製作者:楊智惠 學校:東新國中.
記憶體的概況 張登凱.
欣賞 仔細聽 聽到什麼聲音.
絃樂器家族 發展與演變 樂器的型制 樂器的保養 樂團概論 吳品萱 製作.
小提琴及名曲介紹 主講人:赫夫.
深情之美 ~ 中提琴音樂欣賞 主講人:呂昭瑩.
Cello Suite No.1, BWV1007, Prelude
大提琴 弦樂 樂器介紹 (西樂).
Percussion Family.
音樂之旅 第一冊 單元十 曲式──二段體、三段體.
第十四單元 弧長與旋轉體的表面積.
vitula (Middle Latin 擦弦樂器)
認識銅管樂.
欣賞 仔細聽 聽到什麼聲音.
年度 六年級專題報告 主題:西方樂器的認識 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 年度 六年級專題報告 主題:西方樂器的認識.
大衛·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ch, )是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生於烏克蘭的敖德薩,5歲時開始隨敖德薩音樂學院教授、著名蘇聯小提琴教育家斯托利亞斯基學習小提琴,12歲首次公開演出,16歲擧行第一次獨奏音樂會。三十年代,他穫得了多個比賽的獎項:1935年第二屆全蘇音樂演奏家比賽第一名,1935年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二名,1937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這些成績使他穫得了世界性的聲譽,尤其比利時的那次比賽,在7個一等獎中,蘇聯人穫得了6個,由此奠
小提琴 51509林敬洋.
Chap3 Linked List 鏈結串列.
6B冊 趣味活動 認識立體圖形中的頂、棱和面 柱體的頂、棱和底邊 錐體的頂、棱和底邊.
聲 音 與 樂 器.
中提琴 樂器介紹 (西樂) 樂器介紹 (西樂) 弦樂.
第八周 樂器介紹.
西 洋 樂 器.
中西樂器.
5-7 常見音樂符號.
樂器.
小提琴.
大提琴 弦樂 樂器介紹 (西樂).
8-5 西洋樂器擊樂類.
樂器學報告 大提琴 林婉婷U 方絜慧U 廖盈軫U 張以真U
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 二零一三至二零一四年度音樂科 六年級專題報告 主題:西方樂器的認識 姓名:李永兒 班別:6A 學號;17.
樂器家族–弓弦樂器 提琴家族: 小提琴(violin) 中提琴(viola) 大提琴(cello) 低音大提琴(double bass)
實用數學 長度單位的認識與換算.
電子樂器 電子樂器的種類.
交響情人夢 惠文國小 王玉慎老師.
班級樂團課程 設計者:台中市黎明國中 石仲儒
Strings 弦樂.
中國樂器介紹.
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 年度 六年級專题報告 鍾詩韻 6B (7)
裘錦秋中學(元朗) 西樂器專題報告 p.1.
博愛醫院鄧佩瓊紀念中學 音程.
參、歌唱的型態與種類 歌唱的藝術.
5-6 常見表情術語.
第一週 音樂的元素.
   第二課  走進管絃樂的世界.
西洋樂器 中國樂器 附錄 (一): 附錄 (二): (投影片共104張) (投影片共92張) 西洋管弦樂隊使用樂器總圖 (投影片共6張)
提 琴 世 界.
<<打擊樂器介紹>>
約翰‧瑟巴斯提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
中一級音樂科專題研習 二胡.
音樂欣賞 (Music Appreciatio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歷史沿革 大提琴(Violoncello)的祖先為維奧爾琴(Viola da gamba) 。 17世紀,維奧爾琴在室外演奏的機會增加,音量需求變大,所以把它加以改造,因而產生現今的大提琴。 大提琴的原文為”Violoncello ”,意指大型的提琴,現今都縮寫成“Cello”。

琴弦音色、定弦與記譜方式 大提琴(Violoncello)的第一弦到第四弦為ADGC。 第一弦A音發音華麗有力,富歌唱性。 音域約有四個八度。 大提琴主要用低音譜表或第四線中音譜表記譜,偶而也用高音譜表。

發音原理 屬於擦弦樂器。 和中提琴(Viola)及小提琴(Violin)大略相同,都是應用琴弓上的弓毛磨擦琴弦而發聲,演奏者將弓與弦放成直角,再以適當的速度和力量拉動琴弦使它振動。 面板上左右對稱的f字型音孔,主要是把面板與背板共鳴所產生在箱內的空氣加以振動,使之聲音往外響出。 琴弦的振動是透過琴橋傳至面板,而引起共鳴。    

製琴材料 琴身為木製結構,以槭木和雲杉為原材料配合製造的音色最佳。 琴弦都是用卷線的腸弦或鋼弦製成。 琴弓用馬尾。 琴身之上,稱為琴頸。琴頸部分包括了捲弦箱、中空的結構,由面板,背板和側板組成。 腳棒是用來幫忙支持樂器的,用金屬做成,可隨演奏者所需調整高低。 內部結構有音柱與低音樑,對於音響和音色有極大的差異。

奏法 右手運弓的姿勢只能左、右移動,所以運弓法受到很多限制。 因指板和琴弦都很長,所以左手需要更大的動力和技巧,拇指與把位的移動都可以自由使用。 泛音的演奏,因弦長和張力強使音色聽起來更優美。 撥奏(pizzicato)能延長聲音留下餘音,也能奏出小提琴(Violin)不可能的音型與滑音(portamento)。

因為體積較大,琴橋(Bridge)的弧度也大,弦與弦間距離遠,右手無法像小提琴一樣快速移動到其他位置的音。因此拇指有時可以不用支撐琴體,能自由的移動位置,使之發出不同的音色。 在三弦以上的半音階音程和弦裡,範圍比小提琴還要廣。

著名製琴師-安德烈阿瑪蒂 16世紀中期,一種新型的樂器在義大利誕生。義大利人安德烈‧阿瑪蒂(Andrea Amati)所開始製作的新型樂器,在力度和音色的純淨度上都遠遠超過當時所有的弓弦樂器。 安德烈阿瑪蒂早先是製造當時的弦樂器,大約是在1540年開始製作提琴,之後他並在克雷蒙納創辦製琴學校。他所做的大提琴是現在流傳最久的義大利大提琴。目前據說還保留2把小提琴和1把大提琴。阿瑪蒂家族最偉大的製琴師應屬安德烈的孫子尼古拉(Nicola Amati, 1596-1684),現在所謂的「阿瑪蒂式提琴」是在他手中達到了最高峰。與安德烈的提琴相比較,他所製作的提琴,音色更精美悅耳,而且發展出古典優雅的外型,琴身則做的更加平滑、共鳴箱挖深,增加弦的張力,並且改變琴身的外飾。到了1645年左右他開始製作較大的提琴,即「大阿瑪蒂」式的提琴。

知名曲目 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聖桑(Saint-Saëns)動物狂歡節(The Swanfrom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天鵝 艾曼紐.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的協奏曲。 海頓(Johann Michael Haydn )的協奏曲。

低音大提歷史沿革 由16世紀維奧爾琴(Viola da gamba)族的最低音樂器Violone發展而來。 17、18世紀中期,構造、調弦、弦數等不斷有各種變化。 19世紀後,Violone的琴格才慢慢消失,弦數也跟著減少,以致變成現今低音提琴(Contrabbasso)的形狀。

體型比較 低音提琴(Contrabbasso)是提琴家族中最低音、最大型的樂器。 全長約200公分。 琴弓約長68~70公分。

琴弦音色、定弦與記譜方式 低音提琴(Contrabbasso)從第一弦到第四弦、由細至粗為GDAE。 音色聽起來莊重而低沈。 因為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的音域完全重複,所以也有人製造出在下面加入一條C弦的五弦低音提琴。但音量不足、音響欠佳,所以都將E弦移低大三度調整為C弦拉奏。

低音提琴是移調樂器,採用移高一個八度的記譜法。 也就是說,譜面上寫的某一音,低音提琴演奏出來的實際效果要較之低八度。因此,樂隊低音提琴是個不需改變調號的移調樂器,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低音提琴在樂隊中大量地大提琴演奏相差八度的同樣段落。 低音提琴與大提琴一樣,使用低音譜號、次中音譜號與高音譜號。

發音原理 屬於擦弦樂器。 以琴毛摩擦琴弦經過共鳴箱而發出聲響。 由於低音提琴的體積比例大,其結構和演奏方法都與其他弦樂器有所不同。要奏出悅耳的聲音,手指須在粗弦上施加相當大的壓力。另外,因為弦線長

製琴材料 琴弦用腸線或鋼線,一般用腸線的較多。 若用腸線,則第一、第二、第三弦為裸線,第四弦為纏線。 若用鋼線,則第一弦與第二弦為裸線,第三弦與第四弦為纏線。 第二弦不論是腸線或鋼線,都有採用纏線的情形。

奏法 低音大提琴右手運弓最重要的在於手臂技術。 左手指法是指間與指腹需同時按指位。 由於四度調弦而沒有大提琴(Violoncello)那種弦與弦之間的空檔,拉奏快速音群也較無空檔。 在高把位時,按指位所需的力量更多,因而無法使用小指。 鄰音與接進的音形能用相當快的動作來演奏。

由於琴弦長,琴弓離開琴弦後,琴弦振動並不會立刻停止,利用這特性,分工奏法可以自由演奏到開離八度。 它的泛音所是有弦樂器之中效果最好的,最高可達第十二泛音。 撥奏的效果餘韻長而有豐富表情力。 低音域的跳弓聲音聽起來像大鼓聲。

知名曲目 德拉哥內替(Domenico Dragonetti,1763-1846)和狄特斯多夫(C.D.von Dittersdorf,1739-99)的低音提琴協奏曲。 管絃樂曲中,聖桑動物狂歡節中的大象低音提琴獨奏樂段。

維奧爾琴歷史 早在十六世紀初最終定型,並在意大利、西班牙的宮廷、民間廣泛流傳。 到十八世紀中葉,成為整個歐洲一種相當常見的低音弦樂器。 這種樂器一般六根弦,分別是D、G、C、E、A、D 弦,基本上是四度的調弦。 大約十七世紀,開始在法國流行。 而在此之前維奧爾琴只是作為通奏低音樂器之一而存在的。 維奧爾琴在法國宮廷、民間流行後,除了樂器本身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 除形體的變化,由於法國人演奏家的努力,原來的六弦維奧爾琴產生出具有更大音域和更豐富音質的七弦維奧爾琴。 這第七根弦也就是最低音弦1A。

由中世紀的各種提琴發展而來,但從樂器的形狀與調弦法來觀察,在西班牙的手彈比維拉(vihuela de mano)上應用弓奏技術的弓奏比維拉琴(vihuela de arco),應該是直接的祖先,後來經由義大利完成而為國際所使用。 早期如吉他一般斜放演奏,後來由加納希(Sil-vrstro Ganassi,1942-不明)提倡。 Regola Ru-bertina1542-43,在16世紀中葉改夾在兩腳間演奏,因而有gamba(腳)的名稱。

現代提琴與古提琴的區別 確定了琴弦為四根:發現了能夠發揮最高演奏效率的琴弦絕對數目為四根。若琴弦的數目多,雖然音形的演奏力較大,可是會降低悠揚的表現能力。因為是四根琴弦的樂器,所以在一世紀以後,由於琴弓的改良,終於只留下了小提琴類了。古提琴類的琴弦數目,多半要比提琴類維多。 取消了樂器本體之外的鳴響設備:在古提琴類之中,有的為了使鳴響效果更好,在演奏弦之外另加共鳴音(閑弦)的情形(這種琴弦不直接演奏,目的只是讓它響而加的) 。這種共鳴弦只限於與演奏弦同音或泛音關係時,才會響出聲音,其他音則不響,以致全部的音無法均質,真是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