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Cello Suite No.1, BWV1007, Prelude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Cello Suite No.1, BWV1007, Prelude"—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ello Suite No.1, BWV1007, Prelude
巴哈 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前奏曲) Cello Suite No.1, BWV1007, Prelude

2 作曲家介紹: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音樂之父」 巴哈於1685年3月23日生於德國的艾森納哈,這是一個和平寧靜的都市。他父親是一位宫廷演奏家,所以巴哈年幼時就隨父親學習小提琴,7歲時入學教會附屬拉丁語文學校,並加入該校合唱團,10歲時父親去世,就住在大哥家,並在那裡接受教育。 巴哈15歲時在校中擔任歌手,又隨大哥克利斯多夫學習古鋼琴演奏及作曲,1703年巴哈成為威瑪宫廷的小提琴師,但在那裡只逗留幾個月,就改任安達斯特教堂的風琴師和合唱團團長,1708年又回到威瑪擔任宮廷風琴師,在這裏共待了9年,並創造了許多卓越的風琴曲。

3 1717年,巴哈躍任柯登宮庭樂長之職,並寫作了許多器樂曲。1723年轉任萊比錫的托瑪斯教堂擔任合唱團團長之職。
1748年巴哈雙目失明,並接受兩次的手術,但均告失敗。他雖日夜處於黑暗之中,但仍有作品源源而出,去世的前10天,他的眼睛又重見光明,但這只是迴光返照,1750年終於壽終正寢,享年65歲。 巴哈死後,音樂一直為世人所淡忘,直到100年後,由孟德爾頌指揮演出他的馬太受難曲,才受到世人的讚揚與稱頌。 巴哈的音樂有深遠的內涵和高雅的氣質,簡潔有力,生動自然,能引起世人的共鳴。

4 巴哈三大音樂貢獻: 將複音音樂帶入最高峰 複音音樂:一種「多聲部音樂」。作品中含有兩條以上(含)獨立旋律,通過技術性處理,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就叫做複音音樂。 確立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是一種音樂律制,將一個八度平均分成十二等份,為今日最主要之調音法。 運用大姆指彈琴

5 作品背景: 一生作品無數,在書集資料上,可把它分別區分威瑪時期( ) 、柯登時期(1717—1723)、萊比錫時期( ) ,而大提琴無伴奏為柯登時期所完成(此時期巴哈寫作最多的器樂曲),因為當時巴哈在柯登宮廷裡有兩位演奏能力相當出色的古大提琴家(Viola da gamba)傅貝爾曼(Christian Ferdinand Abel)、李尼希克,巴哈便為他們特別譜寫這套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共六組)。在當時古大提琴有六根弦,而巴哈則發展出了一種五弦大提琴(Viola pomposa),因此引起他創作大提琴曲的興趣,而大提琴無伴奏也是為大提琴獨奏之首創,更成為現在習大提琴家們必拉不可之曲目,也被後人譽為卓越非凡的「大提琴聖經」。

6 為何會選擇這首曲子: 麗云:我覺得這首曲子的旋律悠揚、流暢,就像是柔和的輕風,感覺相當明亮,具有流動性的旋律色彩,令人身心放鬆,最後在燦爛色彩下結束,令人意猶未盡。夜深人靜的時候,特別喜歡聽這首曲子。 淳方:本來就喜歡巴哈的音樂,尤其是這一首,讓大提琴特有的濃厚展現出來,而且馬上就讓人放鬆下來,又加上老師的介紹,讓我們更加體會到這首曲子創作的精髓! 曲風:古典..(抒情)

7 分工表: 資料收集:彭麗云 (30號) PPT:鄭淳方 (36號) 彭麗云 (30號) 音樂:鄭淳方 (36號) 報告:彭麗云 (30號)


Download ppt "Cello Suite No.1, BWV1007, Prelude"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