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Advertisements

质数和合数 2 的因数( ) 6 的因数( ) 10 的因数 ( ) 12 的因数 ( ) 14 的因数 ( ) 11 的因数 ( ) 4 的因数( ) 9 的因数( ) 8 的因数( ) 7 的因数( ) 1 、 2 、 3 、 4 、 6 、 12 1 、 11 1 、 2 、 5 、 10.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微课专题 ——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制作者:付瑶 工作单位:江西省南昌县 黄马乡白城小学.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 走 近 高 考 ▲ 笑 谈 高 考 ▲ 轻 松 备 考 走近高考 ●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基础方式 ● 高考就是一次常规考试 ● 是知识技能和心理品质的考察.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中小学教师 & 教育研究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宋维红.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上海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倾听、识别与表达:改善人际沟通的策略 主讲: 《大众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培训系列课程 精神分析师 心理咨询师 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网页设计师的职业成长规律 主讲:刘万辉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区级课题汇报 (初期) 汇报人:建平中学周宁医 2008年9月27日.
克劳斯-雷克曼 教授 德国 凯勒数控教学仿真软件有限公司
UI(用户界面)集训班 Illustrator 高级班.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云南大学 2015年 学生社会服务计划 往期活动剪影.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管理 ——Windows Server 2008 R2.
Harvard ManageMentor®
心理学 和 新纪元运动.
第十章 方差分析.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姓名XXX.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C语言程序设计 主讲教师:陆幼利.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用计算器开方.
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感城中心学校 陈利平.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在行动 中学习 在研究 中成长 凌 蕙.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乘法(一).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2.2直接证明(一) 分析法 综合法.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组成的。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二、函数极限的性质 三、小结 思考题.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ESA)
我们能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FH实验中电子能量分布的测定 乐永康,陈亮 2008年10月7日.
第十七讲 密码执行(1).
第十二讲 密码执行(上).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入侵检测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毕玲.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的应用” 点评专家:谭一宁.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Sssss.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心理学知识入门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http://www.lsyf.cn 谌业锋主页 http://lsyf.cn/jksyf.html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QQ:178990915 电话:18981539788 E-mail:jksyf@163.com

心理学知识入门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在冯特创立他的实验室之前,心理学像个流浪儿,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1879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置之处和一个名字。 ——墨菲

引导案例:身边的心理学 新学期开始,大学生小章打算购买一台新的MP3播放器,于是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他来到了人来人往的商场。商场里种类繁多的MP3播放器让他看得眼花缭乱,可是究竟哪一个才是自己喜欢的呢?

小章走到一个柜台前,看到了一台蓝色的MP3播放器,他觉得似乎在广告中看到过这款MP3播放器。营业员开始向小章介绍这款机器的性能,可是他觉得这台并不适合自己,于是又选中了其他型号,因为他的同学使用过同样的播放器,而且据说质量和音效都不错。

这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为小章这个月的生活费已经捉襟见肘,但是他觉得如果能将买衣服的钱省下来,还是足够生活了。这样小章就买到了这台自己所喜欢的MP3播放器。 在上面的这个例子中,小章的心理都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变化呢?我们将简要介绍究竟什么是心理学以及与心理学有关的一些知识。

在正式开始学习心理学之前,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你知道冯特吗?你知道弗洛伊德吗?你听说过催眠吗?你听说过系列位置效应吗?你相信心理学家已经洞悉你在想些什么吗? 如果你想对这一切有所了解,就让我们走进心理学的世界吧。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从科学心理学诞生的那一天起,心理学家们就开始了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争论,这种争论甚至一直存在至今,那么心理学究竟应该研究些什么?

一、什么是心理学 在当代社会,心理学已经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名词了。很多人从不同渠道已经接触过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也有人曾尝试运用心理量表、心理知识去处理自己或者他人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无论成功与失败都增加了心理学的神秘感,那么心理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呢?

(一)心理学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起源看,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英文中被表述为psychology,它是由两个希腊文词根psyche和logos组合而成的,psyche的意思是灵魂或者思想,而logos则意味着对某种事物的研究。顾名思义,心理学可以理解为对灵魂或者思想的研究。

然而,这样的定义并不能让人们全面地理解心理学。事实上,从心理学诞生的那一天起,心理学家们对心理学所采用的定义就没有统一过。这是因为心理现象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的范围随着时代和不同学派研究的进展不停地发生着变化。

现代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认为,心理学是关于心理生活的科学,涉及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按照詹姆斯的观点,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意识。然而这一观点在20世纪20年代受到了挑战。

由于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John Watson)提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行为而不是意识,只有研究可以被客观观察到的行为,心理学才能是一门科学。

无论是意识还是行为,都可以被清楚地觉察。而在复杂的心理现象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人们无法觉察到的,所以精神分析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人所不能觉察到的无意识或潜意识。

可以说,心理学所涉及的对象非常广泛,除了上述的意识、行为和无意识,一些心理学家对动物心理也非常感兴趣。于是,对心理学下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定义就变得非常困难。

虽然心理现象异常复杂,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科学研究的目的也在于揭示这些规律,作为科学大家庭一员的心理学,同样也担负着揭示规律的任务,从这一角度出发,人们习惯性地将心理学(psychology)定义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如前所述,心理学家们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同,他们心中的心理学定义也不同。而且随着对心理学研究对象探讨的深入,在将来可能会出现更完善的心理学定义。目前在本书中之所以采用这一定义,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人有哪些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心理的发展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弄清这些问题,有利于把握人类自身的心理发展。

第二,心理学是揭示人的心理规律的科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不同于经验,规律一经揭示,则带有普遍意义。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认识与发现规律,并更好地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二)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表现在其具有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和严格的研究方法。从知识体系看,心理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以基础理论研究为取向的基础心理学和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为依托的应用心理学两大体系。

基础心理学包含了对心理现象各方面的研究,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等。这些学科的研究面向心理现象的各个层面,关心的是理论的形成并应用理论来解释现象。

正是由于基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神秘的心理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工作的。

应用心理学则与心理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密切相关,这些心理学分支学科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中心,辐射至各个领域,并与之相结合,形成心理学覆盖各层次应用研究的体系结构,如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等。

应用心理学的研究就是要把基础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具体领域中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实现心理学实用价值。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非常严格的,包括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实验法以及先进的神经科学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将在本章第二节中具体介绍。

正是这些严格的实验方法使心理学摆脱了过去形而上学的特征,形成了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方式的研究取向。同时,严谨的研究方案和完善科学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让研究者的结论具有极高的可信性,规范化的研究方法还使得研究者们能够相互验证或修正彼此的结论,增强了心理学的科学性,也使得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利于被心理学家和广大民众所接受,心理学的科学地位被逐步确立。

二、心理现象的结构 世间最复杂的事物莫过于人的心理现象,你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你可以听到周围的谈话声或者是那些令你心跳加速的重金属音乐,你可以清楚地记得你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天,你甚至在考虑进入大学之后是否要谈恋爱,你的能力和性格是否与众不同。

事实上,这里的每一个问题至少都会涉及心理现象的某一个方面。为了研究的方便,心理学家已经把个体心理(作为单独存在个体而具备的心理现象,而非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区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指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从人的心理过程发生的角度看,认知过程是开端,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人在接触客观事物时,首先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它,如看见颜色、闻到气味、听到声音、触到软硬和粗细等。 这种人对当前存在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就是感觉。人在认识当前事物时,往往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反映事物各个属性间的关系,将各个属性综合成一个整体。

例如,看到一朵红花时,不仅看到花的形状、颜色,同时还闻到花的芳香,并将各个属性综合起来,形成花的整体映像,这种对当前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便是知觉。现实中,人们感知过的经验并不立即消失,它能存储在头脑中,必要时还能提取出来。例如,曾经的同学,现在不在面前,但如果有人提到他的名字,其形象仍然历历在目,这种对过去经历的反映就是记忆。

人不仅能记住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还能对记忆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这个过程叫做想象。作家根据生活体验创作新作品,建筑师根据经验进行新的建筑设计等都是想象活动。人在感知、记忆和想象客观事物的同时,还能利用思维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并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如根据气象特征进行天气预报,根据古代化石的研究推论古代动物和人类的活动情景等,思维使人的认识摆脱了表面的感性认识,深化为深刻的理性认识。而且,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注意始终伴随。注意是对认知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能够帮助人们把有限的认知资源投入到自己所感兴趣或者需要关注的对象上,并能维持相当一段时间。缺少了注意的参与,心理活动将无法深入,也无法有效率。

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过程,因为人不仅是理智性动物,还是情感性动物。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这种态度的体验称为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也是心理过程的重要表现形式。

意志过程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的过程。人在认识事物、体验情绪和情感的同时,还能在认识的基础上及情绪和情感的推动下对客观事物发挥能动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这种自觉地确立目的,克服困难,以便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心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认知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意志过程对人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心理过程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共性过程,并且有注意始终伴随。

引导案例分析 还记得开头小章去购买MP3的经历吗?这个例子中主要说明的是人的认知过程究竟是什么。这个例子包括了小章获得并加工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所有阶段。具体地说,小章动用认知过程中的注意、知觉、记忆、回忆、推理等多种心理活动。注意是从心理上关注一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

例如:小章从种类繁多的MP3播放器中看到那台蓝色的;知觉是将感觉提供上来的刺激信息解释为有意义的资讯,即能够将柜台上的商品解释为用来播放音乐的机器;当然,成功地从这些商品中确认MP3播放器,还需要使用记忆,也就是认知的信息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接下来的认知操作主要集中在信息的提取和利用。对信息的提取包括再认(小章记得在广告上看过蓝色的播放器)和回忆(小章试图确定自己所购买的MP3播放器与他的同学的是一样的)。 当然,这个活动中还包括了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小章还可能运用某些不同的推理、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技巧,来决定购买哪一台机器,而且还不至于因花钱过多而饿肚子。

这一任务的成功或失败其实取决于小章如何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心理组织的效果,即自己的知识表征。为了与营业员进行交流,还需要运用语言和其他一些非语言的线索和符号。最后,小章必须对自己的行动加以决策,也就是购买或者不购买。

在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认知,而且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活动还相当复杂,往往包含了多个认知加工过程。本书将介绍一些基本的认知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

(二)个性心理(individual mind) 是个体在心理过程的发展与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倾向与心理过程的特点。个性心理是心理现象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在心理层面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组成部分。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得个性心理结构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一个人的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个性倾向性决定了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了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它较少受生理、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培养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倾向性中的各个成分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

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而世界观属于最高指导地位,它指引着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人的言行的总动力和总动机。由此可见,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世界观为指导的动力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这些特征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和意识倾向,集中地体现了个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

比如:有的人善于观察事物的细节,有的人却易忽略细节;有的人思考问题细致,有的人却粗心大意,这是能力在认识上的差异体现。此外,每个人都能产生情绪活动,但情绪产生的速度和强度却因人而异,有的人脾气暴躁,一触即发;有的人却是慢性子,不易发脾气,这是气质上的不同所致。

再者,不同的人在活动中做什么、怎么做也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心理特性,有的人好公忘私、助人为乐,有的人损公肥私,以个人利益为重;有的人勤劳、勇敢,有的人懒惰、怯懦,这是性格上的差异。个性心理特征作为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反映着个人展开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但是,它并非孤立存在的,它和个性的其他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着,受其他方面的制约,特别是受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的制约。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它又反过来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个性心理特征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尽管把个体心理现象区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但并不代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心理现象是孤立存在的。事实上,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都是构成一个人完整心理世界必不可少的部分,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高度的整体性。无论是心理过程还是个性心理,本身就是一个整体。

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是人的整个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是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又随着认知过程的深化而不断变化发展。 此外,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也总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从总体上合理地反映出一个人完整的个性。

个性倾向性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个性特点本身也反映着个人的倾向。当然,人的个性心理也是建立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之上,受到心理过程的制约,也影响到心理过程,使得每个人的心理过程都带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三、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切与人有关的活动都会涉及心理学。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动态互动过程,同样遵循着心理学的规律。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揭示了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未来的教师,掌握教师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1)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期望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这种现象称为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掌握了这种规律,有意识地对学生寄予某种期望时,会用赞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指导、鼓励,这种期望会成为一种外在的行为目标的诱因,唤醒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

知识拓展1 皮格马利翁效应提高学习成绩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做皮格马利翁的著名雕刻家,他雕刻了一座栩栩如生的女人雕像,并深深陷入到对这个美丽女人的爱慕之中。于是他精心照顾自己创作的雕像,每天都向神祈求,让雕像变成真正的人。

由于皮格马利翁的真诚,阿佛洛狄忒被感动,成全了他的愿望,让这个雕像变成了真正的女人,并与皮格马利翁结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指由于积极的期待而让愿望最终实现,所以也叫做期望效应。

1968年,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和小学校长雅各布森(Lenore Jacobson)在一所小学以全校学生为对象进行智力测验。测验结束后,他们挑选了几名孩子,并告诉班主任老师这些孩子是优秀的、有前途的学生。由于罗森塔尔教授的权威身份,班主任老师对他的话深信不疑。

而事实上这些孩子是通过随机的方式选取的。8个月以后,这个学校实施了第二次智力测验,结果显示,原先被选中的优秀、有前途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相比其他学生有明显的进步。 为什么仅仅依靠教师的期盼,这些学生就可以提高成绩呢?理由是人会受到自己“期盼”的影响,态度和行为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明显的变化。

参加罗森塔尔教授实验的老师认为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是经过观察后发现,老师对待那些被选中的学生时,受到了自己的期待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教师的表情、预期以及行为等方面出现了变化。教师的这种期待最终会被学生所领会,并努力按照老师期待的方向去行动,最终提高成绩。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指出,个人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解释不外乎以下4种因素:自身的能力、个人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任务的难度以及运气的好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将自身的成功原因归结为自身的能力以及努力程度,那么将会极大提高个体的自信。根据这一理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在与学生分析成功的原因时,要引导学生尽量从积极方面分析,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信心,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3)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发现,条件反射的建立以及行为的形成都是为了获得强化物、得到补偿,从而满足个体的内心需要。在学习活动中也是如此。学生之所以进行学习,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得到奖赏、赞扬、优秀的学习成绩等。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奖励、等级评定这些外部强化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可以通过强化学生的内在需求,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强化学生学习的动力。

(4)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大量研究,提出遗忘规律: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的,在学习停止以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以后逐渐减慢,过了一段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根据遗忘的规律,可以采用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例如,优秀教师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有意识地利用及时复习等克服遗忘的策略(参阅第四章)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效率,而且也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巩固。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久远,其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一直跟随着人类科学研究的发展轨迹。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科学的进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逐渐清晰明确,研究方法也经历了早期的思辨方式和现代的实证方式,正逐渐变得成熟起来。

一、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影响心理的因素有很多,那么这些因素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对心理产生影响?总体来说,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主要体现在描述、理解、解释和调控心理现象三个方面。

(1)揭示和描述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活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若不能被揭示,就不能被理解和控制,有时甚至会被看成任意发生的、主观自决的、不受因果规律支配的。

为此,心理学的大量工作是测量、描述和揭示人的行为以及心理如何调节和支配人的活动的规律性。比如,心理学通过大量的测量揭示了人类遗忘的规律,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记得又快又好,而有的人则记忆效果较差,同时心理学研究也总结了很多提高记忆的方法。

(2)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 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实际上就是找出产生所观察到的某些心理现象的原因。这个过程既包括了把已知事实组织起来形成与事实相符的说明,也包括了就事件之间的关系提出需要证明的假设。

目前对人类的心理现象解释的各种理论和假说,就是在完成这方面的任务。例如,根据人们注意时为什么有的信息能注意到、有的注意不到,而在嘈杂的环境中对自己的名字何以较为敏感的现象,心理学家就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并以实验方式来分析和说明注意的机制。

(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研究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人们掌握了心理活动的规律,就能根据客观现实的需要去预测和控制心理活动。

例如,通过研究了解到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就可以根据这些因素的作用程度来预测某个学生是否会出现网络成瘾,同时通过积极的教育来控制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作用,从而避免学生最终网络成瘾。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研究任何心理现象都必须以事物本来的面目进行研究。贯彻客观性原则,应该提供可靠的确实材料,并对所得的全部事实材料和数据做出全面的分析,研究所得的结论应该是分析全部材料的成果。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以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者在研究心理现象时,不能依靠个人的主观臆想和揣测,而要根据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客观条件的外部表现来进行研究。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人们往往倾向从某一理论假设出发,对调查或实验资料有主观好恶之分,人们往往喜欢支持自己假设的资料而忽略或轻视和自己假设不一致的资料,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歪曲事实。有时,人们也会对心理现象进行主观的猜测,而不去寻找证据,用臆想来代替事实,这也是违背客观性原则的。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要求在研究心理现象时不能使用静止的观点,而要把心理现象看作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心理活动。

任何心理现象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即便是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在研究心理现象时,不仅要研究和阐明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也要阐明那些正在形成和刚刚表现出来的新的心理特征,并且还要预测可能会出现的心理特征,以便创造有利条件,使其顺利发展和形成。

(三)教育性原则 由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所以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应该遵循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要求在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时,不能损害被试的身心健康,而应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研究。

心理学研究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心理世界,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以便指导人更好地发展。因此,在进行研究时不仅要在课题选择上考虑教育意义,使其结果有助于被试更好地发展,而且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也应考虑对被试的良好教育影响,不能有损于被试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一原则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显得尤为重要。

(四)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时候要以系统论为基础,把人的心理现象作为一个整体,各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心理整体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动态的联系,从而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只是单纯考察某个或某几个因素对整个全局的影响是不准确的,因此,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必须在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去认识整体,考虑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制约作用,在多层次、多因素和多维度的系统中进行分析。反对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三、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每种方法都涉及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设计,采用合适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并按照一定的研究程序进行统计检验。

(一)观察法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是指由研究者直接观察和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例如,研究者想研究单亲家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那么首先就要界定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并对这种行为进行系统的分类以及确立程度等级表,确定记录方法。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言语攻击和行动攻击两类,言语攻击又可以分为骂人、挖苦、讽刺等,行动攻击可以分为推人、打人等。研究者还要对攻击的严重性做出等级评定。通过这样的观察和记录,可以较为客观地掌握单亲家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并以此与正常家庭学生的同类行为进行对比,最终帮助研究确定家庭环境与学生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主要包括自然场所的现场观察和人为场所的情境观察,分别称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在自然观察法中,观察者在自然场所对被试的日常活动进行观察,对所感兴趣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有关行为变化的规律。

此种方法所获得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因为被试在自然条件下所进行的反应是最真实自然的,但由于研究者不能直接引发所要观察的行为,故可能出现所要观察的行为一直不出现,从而浪费时间的情况。控制观察是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这种预先设置好的情境可以主动地引起被试的某种行为。

例如,班杜拉(Albert Bandura)为了研究儿童攻击性行为,将儿童分为三组,并给三组儿童播放一段录像片,这段录像中,一个成年人攻击了一个玩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组儿童看到的是成年人攻击玩偶后受到了惩罚,第二组儿童看到的是成年人攻击玩偶后受到了表扬,第三组儿童只看到成年人攻击玩偶,没有任何结果。

看过录像片之后,班杜拉把这些儿童带到录像片拍摄的实验室,实验室里摆放着儿童在录像片中所看到的那个玩偶。结果发现,第二组儿童在实验室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第一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少,而第三组处于随机水平。控制观察可以让研究者主动引起自己所感兴趣的行为,但同时也降低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观察法还可以根据观察者身份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在参与观察中,观察者参加被观察者的活动,作为被观察者的一员,将所见所闻随时加以观察记录。参与观察还可以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非完全参与观察,完全参与观察要求观察者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非完全参与观察不要隐藏真实身份。

在非参与观察中,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随时观察并记录其所见所闻,这种观察通常被用于对儿童、动物的研究。在实施非参与观察时,为了避免被观察者受到干扰,常在实验室设置单向玻璃观察墙,观察者可以在玻璃墙的一边观察另一边被观察者的活动,而被观察者看不见观察者在观察自己。

无论是参与观察还是非参与观察,原则上都要尽量客观,不应使被观察者发现自己被别人观察而影响观察的效果,为此,一些观察室或教室都安装有监视摄像头来暗中记录被观察者的活动。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相对自然的条件下的行为反应,具有较高的真实性。然而由于观察法中缺少系统严格的控制,所取得的资料容易受到观察者能力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观察法只能帮助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或对事实进行一般性的描述,而很难明确产生此类事实的原因是什么。

这就是说,使用观察法,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所以,观察法一般用来作为科学研究的前期研究,用来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使用其他方法才能对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验法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以便探求某种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它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要考虑到三个变量。由研究者(心理学研究中通常称为主试)所操纵变化的变量是实验中的自变量,而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被试(参加实验的人)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作因变量。在实验研究中,最终的目的就是探索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到因变量的。

换句话说,就是研究自变量的变化与因变量的变化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然而,在实验中,能够影响到因变量变化的变量并不仅仅是自变量,有很多其他变量都会影响到因变量的变化,这些变量并不是研究者所感兴趣的,那么就需要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这些被控制的变量就是无关变量。

例如,研究者想研究汉字的字体与大小对汉字识别速度的影响,那么在这个研究中,汉字的字体和大小是研究者所感兴趣的,需要研究者来系统地控制其变化的范围与幅度,那么汉字的字体和大小就是该研究中的自变量,而被试的识别速度就是因变量。

然而能够影响识别速度的并不只有字体和大小,还包括其他因素,如汉字的颜色和背景颜色,被试看到汉字时的视角大小,实验室的照度、温度、噪音等,这些变量都会给实验结果带来误差,需要研究者采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控制,这些就是无关变量。

与观察法不同,在实验法研究中,实验者系统控制和变化自变量,客观地观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实验法不仅能够帮助研究者揭示“是什么”的问题,还能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根源——“为什么”。一旦揭示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后对同类现象进行处理时,根据其前因,可以推知其后果,根据其结果也可了解其原因,甚至可以根据原因制造出结果。

所以,通过实验法,可以实现心理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实验法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进行——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

例如前面所谈到的汉字的字体和大小对识别速度的影响的研究,就是让被试看到不同字体和大小的汉字,然后测定其识别速度,这样研究者就可以知道汉字的字体和大小是如何影响识别速度的。

由于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运用实验室实验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允许人们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反复验证,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对无关变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做了精确测定,精确性程度最高。

当然,实验室实验法也存在缺点。由于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又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除此之外,在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忽略了日常生活中诸多影响因素,所以直接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自然实验也叫做现场实验,这种实验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自然实验虽然也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但却是在人们正常和工作的情境中进行的。例如,在教学条件下,由教师向两组学生传授相同的材料。其中甲组学生在学习以后完全休息,而乙组学生继续进行另外的工作。

一小时后,再比较他们的回忆成绩,结果发现甲组学生的成绩要比乙组学生的成绩好,说明学习后适当地休息有助于知识的保持。这种实验的方法一方面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因此能够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的某些优点,比如能够主动获取和探究原因;

另一方面,实验条件有所放松,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能体现出观察法的某些优点,例如,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但是自然实验容易受到无关因素的影响,不容易严密控制实验条件,精确性较差,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

(三)调查法 调查法(survey method)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调查者可以向被试本人(如学生)进行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试的人(如教师、父母等)进行调查。

调查法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这种调查是调查者事先拟好问卷,由被调查者在问卷上回答问题,发放问卷的方式可以是邮寄,也可以是集体发放或个人发放,因此可以同时调查很多人。调查问卷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有关个人资料的问题,即个人属性变量,其中的项目一般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

为了增强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一般社会调查不填写姓名,项目的具体名称和数量也要根据研究目的而定。另一部分是所要填写的问题,被调查者的答题方式有是非法、选择法、简答法等,被调查者在各个问题上的回答就是其反应变量。

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研究分析被研究者的属性变量与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在问卷中各种问题上,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各类人员在态度或意见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另一种方式是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这种调查是调查者对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的提问,然后随时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或反应。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研究者要事先拟好提纲,交谈时要注意把握内容与方向;谈话应在轻松的情况下进行;对被试的回答(包括反应的快慢、伴随的表情与动作、具体的内容等)要详细记录。谈话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但得出的结论有时带有主观片面的成分。

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故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调查法的缺点是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为了进行科学的调查,得出恰当的解释,必须有经过预先检验的问卷,有受过培训的调查者,有能够代表总体的样本,还要采用正确的资料分析方法。调查法与观察法一样,只能有助于了解事实现象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因此还需要采用其他方法,例如实验法,来弥补其不足。

知识拓展2 心理学家如何探索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因而人们常常把心理比喻为“黑箱”。对于这个黑箱,作为探索心灵奥秘科学的心理学,是通过哪些途径对它进行探测的呢?

第一条途径是通过言行来探测人的心理。个人的言行总是受其心理支配的。可以根据人的言行表现去了解其心理。“诗言志”,通过一个人写的诗可以了解其志向。又如,一个学生考试考得好与不好,通常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并表现在行为上:考得好感到欢欣鼓舞,而考得不好则行为沮丧。通过这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大致可以推测出其心理上的变化。

第二条途径是通过生理变化来推测人的心理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会有生理变化的线索。有些是很容易观察到的,如人紧张时会出汗、害羞时脸红等,但更多的心理活动则需要借助于精密的仪器来探测。例如,有些人说他们睡觉时从来不做梦。研究者可以使用一种叫做脑电仪的仪器来记录他们睡眠时的脑电波。

如果脑电图出现快波时,把那些说自己从来不做梦的人弄醒,他们就会生动地回忆出刚刚做的梦。这说明,运用精密的生理仪器可以检测到人们在睡眠时是否做梦、是否有心理活动。 第三条途径是通过研究者的推论来推测人的心理。

比如,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可能会表现在其言行上,如果进一步了解到这个学生是一个一贯刻苦努力的学生,因而大致可以推断,他(她)这次考得好会进一步增强其学习热情和信心,这次考得不好会激发他(她)加倍努力,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这种类似的推断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出现的。

(四)测验法 测验法(measurement method)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对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进行测量,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测验法通常被用来确定被试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

例如,采用测验法来研究个体行为或心理特征在某一层面上的个别差异,或者研究被试两种或多种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测验的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区分。 从测验的内容上划分,可将测验划分为学绩测验、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学绩测验用于考察被试的学业成绩,学校里的各种考试都属于学绩测验,包括教师自编测验和标准化考试两种。

能力测验包括一般能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性测验,例如智力测验中的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幼儿、儿童和成人)、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等。人格测验用于测量个性中除能力以外的部分,常用的有卡特尔16种因素人格量表、青年性格问卷等。

从测验材料上划分,可将测验划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文字测验通常采用填空、选择、是非、问答等文字性材料的测验题,要求被试用口头或文字的形式作答。非文字测验则通常采用图形、符号、仪器、模型、工具等实物性材料的测验题,要求被试用操作形式作答。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包括文字测验和非文字的操作测验两个部分,而瑞文系列推理测验量表则属于非文字测验。 从测验的方式上划分,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个别测验是对一个被试单独进行的测验。团体测验是在同一时间里对多个被试进行的测验。

心理测验的最大优点是能数量化地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它不仅能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使研究更趋精确、科学,而且还能为因材施教、人才选拔、职业指导、心理诊断和咨询提供客观资料。必须明确,各种测验量表尚在完善之中,对测验结果的态度不能绝对化。同时测验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高,测验的使用者必须受过专门训练,解释结果要谨慎全面,不能偏颇、妄断。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远不止这些,除了上述的4种研究方法,还包括内省法、个案法等。每种研究方法都有各自独特的优点,但也都有局限性。由于人的心理活动非常复杂,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不能单独采用某一种方法,而应该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选用几种方法兼而用之,使之能互相补充,这是心理学研究达到更高科学水准的条件之一。

第三节 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心理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人们一直都在思考着自己的内心世界。然而真正的科学心理学却是近代才发展起来的。在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前,一直依附于其他学科。虽然这个时代的心理学以思辨方式作为主要研究手段,但其丰富的思想对现今的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心理学古老的过去 自从人类能够思考的时候,便开始了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在心理学这一术语产生之前,无数的智慧先人就已经开始了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和研究。在中国,孔子、荀子等先贤都曾经提出过许多心理学思想。

在欧洲,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时代。首先要了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路程及心理学主要流派,在本节的第三部分,将会专门讨论中国的心理学发展问题。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希腊,博学多闻,他曾对灵魂的实质、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灵魂的种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著有《论灵魂》一书,这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亚里士多德把人的心理功能分为认知功能和动求功能。认知功能包括感觉、意象、记忆和思维。外界刺激通过感官产生的是感觉和感觉意象。

人的经验就是由感觉意象所构成,经验经过概括又会产生概念,最后形成的就是人的思维。动求功能包括情感、欲望、意志、动作等。如果人的活动是自由且不受阻碍的,将会产生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有积极的作用。相反,活动受到阻碍将引起不愉快的情感,其作用是消极的。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影响到后来心理学的发展,对当代心理学思潮也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亚里士多德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心理学一直都依附于哲学。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19世纪末,从这以后的心理学被称作现代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有三个重要的历史渊源。

(一)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近代哲学主要是指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唯理论(rationalism)的著名代表是17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笛卡儿认为只有理性是真实的,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

在身心关系的问题上,笛卡儿承认灵魂与身体有密切的关系。如感知觉、想象、某些情绪活动等心理现象都离不开身体的活动。身体就像是一部自动的机械,其活动受力学规律的支配。笛卡儿用反射(reflex)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简单行为。

虽然承认身心的密切关系,但笛卡儿认为,用身体的原因不足以解释全部的心理活动,只有灵魂的参与,才能引起人的心理活动。所以笛卡儿把统一的心理现象分成了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心理依赖于身体组织,而另一个方面是独立于身体组织之外的,因而陷入了二元论。

笛卡儿持有“天赋观念”的思想,即人的某些观念不是由经验产生的,而是先天所赋予的。 笛卡儿关于身心关系的思想推动了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这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有直接的影响。他对理性和天赋观念的重视也影响到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发展。

经验主义(empiricism)的代表性人物是洛克(John Locke),他被认为是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洛克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洛克把经验分成外部经验与内部经验两种。外部经验叫感觉,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

人的经验来源于物质世界的属性或特性对外部感官的作用。 而内部经验叫做反省,是人们对思维、意愿、好恶等个体的内部活动的观察。洛克的思想摇摆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他重视外部经验,承认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外部感觉的源泉,这是唯物的;但他同时承认反省和外部感觉一样,是观念的独立源泉,这种思想又摇摆到唯心主义的方面去了。

随着经验主义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联想主义的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有詹姆士•穆勒(James Mill)、约翰•穆勒(John Mill)、培因(Alexander Bain)等。他们用联想的原则来解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联想主义认为所有复杂的观念都是由简单观念借助联想而形成的。

我们有关“砖头”的观念,借助联想的功能就会形成“墙”的观念;“泥灰”的观念借助联想而形成“地面”的观念;“玻璃”和“木条”的观念借助联想会形成“窗户”的观念;“墙壁”、“地面”和“窗户”的观念借助联想形成“房屋”的观念等。人的心理世界就是由观念按联想的原则建构起来的。

哲学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斗争一直持续到现代,并表现在现代心理学各种理论派别的斗争中。例如,在个体发展的问题上存在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争论,这种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斗争。同样,联想主义对现代学习、记忆和思维的理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接下来的章节将介绍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说和华生的行为主义,这些学说和理论都受到了联想主义的影响。

(二)生理学的影响 19世纪30年代,生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世纪,西班牙人卡哈尔(S. R. Cajal)根据前人神经解剖学的知识和自己显微镜内染色切片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神经元学说。

1819年,法国著名生理学家马戎第(F. Magendie)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传导感觉信息和运动信息分别由不同的神经所分担。 1840年,德国人雷蒙德(Du Bois Reymond)发现了神经冲动的电现象。1850年,德国著名科学家赫尔姆霍茨(H. Von. Helmholtz)用青蛙的运动神经测量了神经的传导速度,这项研究为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中应用反应时的测量方法奠定了基础。

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Paul Broca)从尸体解剖中发现,严重的失语症与左侧额叶部分组织的病变有关,从而确定了语言运动区(布洛卡区)的位置。1869年,英国神经学家杰克逊(H. Jackson)提出了大脑皮层的基本机能界限:中央沟前负责运动,中央沟后负责感觉。

1870年,德国生理学家弗里茨(G. Fritsch)与希兹(E 1870年,德国生理学家弗里茨(G. Fritsch)与希兹(E. Hitzig)用电刺激法研究大脑功能,发现动物的运动性行为是由大脑额叶的某些区域支配的。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大脑机能分区的认识,而且为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个时期生理学家和物理学家在感官生理学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也为心理学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感知觉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物理学的影响 物理学以其严谨精确的研究方法在科学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世纪中叶,心理学研究开始借鉴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韦伯(Ernst Weber)第一次用实验证明和测量了两点阈限,并提出心理学上第一个定量的差别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定律。

另一位贡献巨大的人物为费希纳(Gustav Fechner),费希纳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提出说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即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费希纳定律(Fechner’s law)。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引入心理学,提供了感觉测量和心理实验的方法和理论,为冯特建立实验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二、心理学流派及其发展 1879年,冯特(Wilhelm Wundt)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心理现象,分析人的心理结构。

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从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然而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以及如何研究的问题,自心理学独立以来,一直在探索,一直在争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以下介绍主要的几个学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structural psychology)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发展。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被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就如化学可把各种物质分解成各种元素,如“水”可以分解成“氢”和“氧”,那么心理学应该也可以同样通过实验方法分解出心理的基本元素。

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找出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就可以达到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从这个角度说,构造主义有时又被称作心理化学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构造主义并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

构造主义心理学使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对象过于狭窄,陷入了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的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到20世纪20年代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逐渐衰落。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functional psychology)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本土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虽然该学派比较松散,但却代表了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主流和传统。

该学派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詹姆斯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个体适应环境的心理机能,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机能主义心理学也被称为适应心理学。 美国机能心理学的先驱是詹姆斯(William James),创始者是杜威(John Dewey),重要代表人物包括安吉尔(James Rowland Angell)、卡尔(Harvey Carr)等人。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各个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视为毫无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当做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反对心理学只研究一般成人的正常心理,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差异心理等领域。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克服了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把心理学研究过于狭隘化和封闭化的危险,使心理学在从主观主义走向客观主义研究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此外,机能主义心理学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推动了心理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但机能主义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和生物主义的倾向。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ic psychology)是整个西方心理学中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个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John Watson),代表性人物还包括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和托尔曼(Edward Chase Tolman)等人。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是可以被客观观察到的行为,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与方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显行为的纯客观的自然科学,而不能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意识。

由于不再对意识进行研究,行为主义摒弃了主观内省法,代之以客观观察法、实验法、条件反射法和测量法等。行为主义使用刺激-反应(S-R)的联结来解释行为的原因,他们认为特定的刺激会引起特定的行为,人的行为就是受到了特定的刺激而引起的。

因此,行为主义心理学坚持环境决定论,认为除了最简单的反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通过条件反射过程而获得的,否认内发性的动机和个体的自由意志,强调外在控制的训练价值。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对心理学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首先,行为主义使心理学从主观的唯心主义转向客观的唯物主义,这是心理学向科学发展的重要进步。

其次,行为主义心理学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取得重大成果。此外,行为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技术在心理学大部分领域甚至很多人文科学和各种艺术活动以及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行为主义心理学抹杀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把人归结为动物,陷入了生物主义;行为主义抹杀心理、意识与行为的差别,把心理、意识归结为行为,陷入了客观主义;行为主义抹杀行为不同层次的差别,把行为归结为简单的S-R模式,陷入了机械主义;行为主义抹杀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差别,把心理现象归结为纯粹的自然现象,陷入了还原主义。

(四)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在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包括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考夫卡(Kurt Koffka)、苛勒(Wolfgang Kohler),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主张研究心理现象的整体、形式或形状,Gestalt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完形”,所以,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等人主张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他们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联结,

认为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经验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 格式塔心理学有两个主要特征: 第一,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认为心理现象是个整体,而不是彼此独立元素的拼合; 第二,主张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而不是分割现象以追求心理现象的构造。

格式塔心理学彻底反对元素主义和机械主义,确立了心理的整体观,具有重要的科学方法论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的某些研究,如知觉特性及组织原则(参阅第三章)、顿悟学习理论等对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该学派忽视以往知识经验的作用,企图用主观内在规律解释心理形成的完整性,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格式塔心理学过度重视整体,而忽视部分,重视定性分析,忽视定量研究,具有形而上学的嫌疑。此外,格式塔心理学的某些概念较为模糊,缺少实证证据。

(五)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产生于19世纪末期,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既是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又是一种潜意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精神分析扩展为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被称为弗洛伊德主义,影响力相当广泛。精神分析学派可以粗略分为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和以霍妮(Karen Horney)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采用的方法通常包括自由联想、移情、释梦、解析等。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然而,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潜意识中的冲突就是产生各种精神疾病的原因。 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遭到许多人的反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霍妮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

新精神分析学派仍然保留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在其理论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称,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起主要作用。

精神分析心理学首创潜意识心理学,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纪元,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促进了如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新的心理学研究分支的出现和发展。但精神分析忽视实证研究,存在非理性主义、心理主义和神秘主义倾向。

(六)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思潮、范式和研究取向,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正式形成,70年代成为美国和整个西方心理学的主流,现在几乎遍及世界各国心理学研究的一切领域。

认知心理学不同于其他心理学派,不是由某个人单独创立,也不简单地否定历史上各派心理学的理论,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步发展而成的。因此,认知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思潮、新范式和新的研究取向。1967年,奈瑟(Ulric  Neisser)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自成体系。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人或动物的认知或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认知所包含的心理现象以及这些心理现象所要经历的过程,如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及其心理过程。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专门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即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来说明人的认知过程。它所研究的认知过程就是人接收、存储和运用信息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他们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

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对扩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心理学的现代化、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均有贡献,而且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西方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是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的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生物还原论的思想,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等,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也被称作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并不是一个思想完全统一的学派,而是一个由许多观点相近的心理学家所组成的松散联盟。其中马斯洛(Abraham Maslow)、罗杰斯(Carl Rogers)等人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以人的经验为出发点,强调人的整体性、独特性和自主性;

坚持以机体潜能为基础,强调人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及其乐观前景; 坚持以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为重点,强调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人本主义心理学抨击了传统心理学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把人的本性和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开拓了心理学研究人类许多高级精神生活的新领域。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以人为中心,发展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访者中心疗法等,对当今的组织管理以及心理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人本主义过分强调人性的自然因素,忽视了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对人性发展的重要作用,此外人本主义的研究方法客观性程度较低,导致人本主义受到了许多批评。

三、我国心理学的发展 中国历史文明悠久,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创造过无比辉煌的成就,同样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极为丰富,但并没有形成有关心理学的专著。中国当代的心理学是在西方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世界心理学的一部分,下面简单介绍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在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从先秦到清末,中国人对心理现象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 在中国先秦时代,儒、墨、道、法等各派著名思想家如孔丘、墨翟、孟轲、荀况等讨论过天人关系、人兽关系、身心关系、人性的本质和发展以及知行关系等,提出过一些重要的心理学思想。

例如,荀况在《天论》中提出“形具而神生”,认为精神现象是依赖于形体而存在的;他主张人性“恶”,“其善者伪也”,充分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在人性改变中的作用。荀况还称“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对人的情绪进行了分类。墨翟主张“知,接也”,认为人的感知觉是感官接触外物的结果,并区分了“五路”,即5种不同的感觉。

到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心理学思想的发展继续围绕“天人关系”和“神形关系”而展开。在这个时期,董仲舒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天人感性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有一种神秘的关系,人的情感、道德和行为都必须与天数相符,化天数而成。从现代科学来看,这种主张是不正确的。

王充提出“形朽神亡”的主张,认为精神离开肉体就不复存在。他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了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一系列现象,并设法解释了“太阳错觉”的成因。刘劭在《人物志》中讨论了“才”、“性”的关系,对人的才能和性格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提出人的才性可以通过9种外部表现(九征)来诊断。

唐宋时期是我国心理学思想论述较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柳宗元、刘禹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天人观,并对感知和思维两种认识活动进行了分析。韩愈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他的《师说》一问,提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历史上成为传世之作。

宋朝以后,理学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理学在天人关系和心物关系上坚持了不正确的观点,但在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如程颐重视学习的作用,认为人的智能、性格、道德品质基本上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朱熹提倡“胎教”,认为母亲受胎以后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胎儿有直接影响。

随着科技和医学知识的发展,明清以后的医学家对脑及其功能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刘智是17世纪我国的一位著名学者。他提出“百体之知觉运动”都依赖脑,脑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功能。

王清任是清代的一位医生。他根据自己的解剖经验,发展了“脑髓说”,认为人的感觉和记忆是脑的功能,而不是心脏的功能。王清任所处的时代和法国著名学者、医生布洛卡的时代很近,他提出的“脑髓说”对科学地认识人的心理活动有重意义。

(二)心理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前面讲过,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没有独立的心理学著作。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欧美一些国家产生的。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利马窦著的《西国记法》、艾儒略著的《性学确述》等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留美学者颜京出任上海圣约翰书院院长,开设了心理学课程,并于1889年出版了译著《心灵哲学》一书。1907年王国维的译著《心理学》出版,该书是丹麦心理学家霍普夫丁的著作。在这个时期,一批留美或留日的中国学者对传播心理学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始于1917年,它的标志是北京大学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1918年陈大齐出版了《心理学大纲》一书。1920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正式成立。1922年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理》由张耀翔编辑出版。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心理学组织,并开始培养心理学方面的人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心理学在中国有所发展。现代心理学的许多理论流派开始通过归国的中国学者介绍到中国来。一些在海外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开始了一些重要的实验研究,如:哺乳动物和鸟类胚胎行为发生和发展的研究;汉字心理的研究;智力及其测量的研究;阅读中文时眼动的分析;比奈-西蒙智力测验的修订等。

其中有些研究在国际上是有影响力的。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日寇的入侵,中国的心理学发展进入了停滞时期。

(三)1949年以后的中国心理学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走过了一个曲折的道路。对于解放以后的我国心理学发展,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将其归纳为6个阶段,如下。

(1)奠基时期(1949—1957年)。 这个时期中国心理学主要以介绍和引进前苏联的心理学为主,提出了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巴甫洛夫学说的基础上改造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家以很高的热情投入了这场学习运动,努力使自己的学术思想适应社会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心理学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建立了中国心理学会,学校经过院系调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建立了心理学专业,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办了一系列心理学高级研讨班,系统介绍了前苏联的心理学成就,出版了大量的心理学译著。

(2)受挫时期(1958—1959年)。 在这个时期,心理学遭受到了不应有的批判。心理学的一些正确的研究方向被指责为“超阶级”、“抽象化”和“生物学化”。心理学被视为资产阶级伪科学而受到严重批判,教学与研究工作也被迫停顿。

(3)恢复时期(1960—1965年)。 20世纪60年代初,心理学经过“甄别”,纠正了某些错误,心理学工作者在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等应用领域开展了研究,为教育改革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作出了贡献。这个阶段开展了很多心理学问题的讨论和学术活动,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也逐步得到恢复。

(4)重挫时期(1966—1976年)。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10年左右的国内政治大动荡时期,中国的心理学也遭受到灾难性的破坏。心理学被当成伪科学受到批判,心理学的研究机构被关闭,心理学人才的培养也被迫中断了。

(5)重建时期(1977—1980年)。 主要表现是心理学在政治上得到了解放,开始着手在思想、学术与组织等各方面的调整与清理工作,以便为下阶段心理学的大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6)大发展时期(1980年以后)。 主要表现是心理学无论在教学、科研或为社会服务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进入大发展时期以后,中国的心理学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1985年初,时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的荆其诚教授召集中国心理学界老、中、青代表举行春节座谈会,畅谈中国心理学的未来,当时全国高校只有4个心理学系,全国会员不足1000人。而到21年后的2006年,荆其诚教授召集举行中国心理学会论坛时,我国高校已有100多个心理学系或研究所,全国会员约6000人。

在这期间,1999年科技部将心理学列入18个优先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2000年心理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国家一级学科,而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心理学的主干学科内容“脑科学与认知科学”被列入国家8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

拓展阅读 你对心理学还有误解吗 你是否对心理学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原来所认识的心理学和现在所理解的心理学有什么不同?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对心理学的误解。

(1)心理学家知道你在想什么。 大多数以心理学为专业的学者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周围人得知了你的专业时,马上会好奇地问:“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人们总是以为心理学家能够透视眼前人的内心活动,和算命先生差不多。“研究心理”就是揣摩别人的所思所想。

其实,这是对心理学的误解。心理活动不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它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等。心理学家的工作就是要探索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即它们如何产生、发展,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以及相互间有什么联系。

心理学家通常是根据人的外显行为和情绪表现等来研究人的心理,也许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外在特征或测验结果来推测你的内心世界,但再高明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具有所谓的知心术。

(2)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 现在心理咨询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非常火热。很多人听到的第一个与心理学有关的名词就是心理咨询,并把它当做了心理学的代名词。此外,人们关注一门学科,更容易从实际应用角度去认识它。

心理学最为广泛的应用就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所以更为大家所熟知,因此很多人会把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等同起来。其实,这是片面的理解。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咨询心理学家的工作对象可以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应对生活中的困扰,更好地发展,增加生活的幸福感。一般来说,心理咨询是面向正常人的,来访者有心理困惑,但没有出现严重的心理偏差。如果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就要由临床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来处理。心理咨询并不是心理学的全部。

(3)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 很多人都说他们走进心理咨询室需要很大的勇气,怕别人认为自己是精神病。其实,这也是对心理学的误解。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有些人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混淆了。

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精神病学家主要从事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治疗,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所谓的变态的人,即心理失常的人。精神科医生在治疗精神疾病的时候可以使用药物。与精神病学家不同,虽然临床心理学家也关注病人,但他们不能使用药物。除此之外,大多数研究都探讨正常人的心理现象,如性别差异、智力、老年人心理等。

(4)心理学家会催眠。 在很多人眼中,催眠术是一种很玄妙的技术,让人感兴趣。而知道催眠术的人,又往往把它与心理学家的工作联系起来。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弗洛伊德的影响力实在是太过广泛和巨大。

事实上,催眠术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一种方法,并非心理学家的“招牌本领”,而且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并不涉及催眠术,他们更喜欢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实验和行为观察。 日常生活中对心理学的误解还有很多,但只要你知道心理学是一门很严谨、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科学,就不会被这些误解所困扰了。

小 结 心理现象包罗万象,心理学就是对这种复杂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个体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构成了一个人的全部心理世界。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这主要体现在其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常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等。

心理学的历史久远,但科学心理学却是在1897年才正式确立。在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不同的学者所持的观点不同,形成了众多的学派。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正处于大发展阶段,并逐渐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心理学知识入门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重点知识 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现象的结构。 学习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积极意义。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相逢就是缘,愿与大家成为朋友! 谌业锋主页 电话:18981539788 QQ:178990915 谢谢大家! http://www.lsyf.cn http://lsyf.cn/jksyf.html 相逢就是缘,愿与大家成为朋友! 电话:18981539788 QQ:178990915 E-mail:jksyf@163.com 微信号:lsjksyf 业锋教育在线 谌业锋主页 谢谢大家!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首批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凉山州教科所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数学教育、教育心理学客座教授 ⊙ 中国数学会会员 ⊙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 四川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 ⊙ 四川省中学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 ⊙ 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 ⊙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 ⊙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组成员 ⊙ 凉山州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 凉山州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