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 辞 常用的修辞(辞格) 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 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比喻 比 喻 明喻:出现本体、比喻词、喻体 暗喻:出现本体、喻体 借喻:出现喻体 明喻:二月春风似剪刀。 比 喻 比喻 明喻:出现本体、比喻词、喻体 暗喻:出现本体、喻体 借喻:出现喻体 明喻:二月春风似剪刀。 暗喻:时间就是金钱。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借喻:这个鬼地方,一阴天,我心里就堵上个大疙瘩。
比拟运用联想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拟人:把非生物或生物当作人来表现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 比 拟 比拟运用联想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拟人:把非生物或生物当作人来表现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和事物,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特征代本体 部分代整体 具体代抽象 借 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和事物,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特征代本体 部分代整体 具体代抽象
夸 张 把话说得超过客观事实和实际可能的一种辞格 扩大性夸张 他的一双眼皮像有几斤重,只想合起来 缩小性夸张 芝麻大个官,有啥了不起 超前性夸张 “请”字的音还未落,席上的酒肉早就一扫而光了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联的一组短语或句子,两两对称地组织在一起。 对 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联的一组短语或句子,两两对称地组织在一起。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 列起来,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辞格。 排 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 列起来,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辞格。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反 复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利用字词的同音近音或词句的多义等条件,故意使语言表达 有双重意义 谐音双关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语义双关 双 关 利用字词的同音近音或词句的多义等条件,故意使语言表达 有双重意义 谐音双关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语义双关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故意使用跟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 反 语 故意使用跟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 这个“小笨蛋”还真行,语文得了满分。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故意把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顺势连用于乙事物。 拈 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故意把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顺势连用于乙事物。 我们的眼泪流啊流!总也流不尽那难言的痛苦和无尽的怀念。
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下,更换现成词语中的语素或构成材料,临时仿造出语言中本没 有的新词语, 仿 词 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下,更换现成词语中的语素或构成材料,临时仿造出语言中本没 有的新词语, 他作出来的歌,不是“诗” ,明明叫做“快板”,因此不能算“诗人”,只能算“板人”。
通感又叫移觉,借助人的感觉的转移,用这种感觉器官的感受去描写那种感觉器官 的 感受,有意使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沟通起来。 通 感 通感又叫移觉,借助人的感觉的转移,用这种感觉器官的感受去描写那种感觉器官 的 感受,有意使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沟通起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用上一句末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开头,使相邻的句子首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 格叫顶针(真),也叫联(连)珠。 顶 真 用上一句末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开头,使相邻的句子首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 格叫顶针(真),也叫联(连)珠。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前一句结尾部分作后一句的开头部分,前一句的开头部分作后一句的结尾部分,利 用语句循环往复的形式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 回 环 前一句结尾部分作后一句的开头部分,前一句的开头部分作后一句的结尾部分,利 用语句循环往复的形式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雾锁山头 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文 言 文 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文言翻译
引申義:由本義發展出來的意義。
词类的活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三国志·蜀书》) 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战国策》) 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史记》)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词类的活用 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发出某种动作。 丰衣足食、精兵简政;飞沙走石,惊天动地。 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战国策》)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左传·宣公二年》) 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汉书·武帝纪》) 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左传·宣公二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
词类的活用 意动用法: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做出某个动作。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孟子》)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 是故明君贵五榖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 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1. 为……V: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有一於此,將爲戮乎?(《左传》) 2. V于……: A.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或时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B.表示动作的终点,相当于“到”: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C.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D.表示原因,相当于“在于”、“因为”:业精于勤荒于嬉。 E.表示比较,相当于“比”: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F.表示被动:郤克伤于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3. 见+V: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楚辭) 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4. 被动句: 下施萬民,萬民被其利。(墨子·尚賢下 )
谢 谢!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