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应用型大学重要议题分析 与教师专业发展 朝阳科技大学 钟任琴教授 2016.9.1于 广东科技学院
专题报告提纲 壹、前言 贰、朝阳科技大学概况介绍 参、教育专业 二、学术命题的本质 三、开放系统的观念 一、教育的本质 二、学术命题的本质 三、开放系统的观念 四、台湾高等职业教育(科技大学)风潮产生的背景分析 贰、朝阳科技大学概况介绍 参、教育专业 一、专业的定义 二、教育是专业吗? 三、教育专业的重要标准 四、教师专业发展
专题报告提纲 肆、从「台湾大学校院教学卓越计划」论教师职责与发展 伍、从「台湾技职教育再造计划」论教师职责与发展 陆、 「应用型大学教师任务」论教师职责与发展 柒、台湾技职校院(应用型大学)对教师职责与发展的规范 一、「技术及职业教育法」2015年1月14公布的规范 二、朝阳科技大学「教师多元升等制度」 三、朝阳科技大学「教师评鉴」与「教学评量」 捌、总结:大学校院推展「教师专业发展」可行模式分析 一、台湾中小学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评鉴」 二、应用型大学校院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可行之道
壹、前言 一、教育的本质:学习、行为改变、专业社会化的过程。 二、学术命题的本质: 「社会科学v.s自然科学」;「定义的厘清」;「认知、态度、行为的完整模式」 三、开放系统的观念。 四、台湾高等职业教育(科技大学)风潮产生的背景分析: (一)为何高等教育在台湾会形成双轨制? (二)科技大学(应用型大学)与普通大学有何不同? (三)科技大学(应用型大学)主要任务为何?
贰、朝阳科技大学概况介绍 1.基本数据 本校于1994年创立,名为「朝阳技术学院」,1997年改名为「朝阳科技大学」,是第一所私立技术学院、第一所私立科技大学。 位于台中市雾峰区,校地面积约67公顷(1000亩)。 目前学生人数近17,000人。 专任教师近400人,助理教授以上比例约94.6%(全台平均66%~93%),具博士学位比例约83%(全台平均56%~87%) 。 兼任教师约800人,为企业界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阶主管。
贰、朝阳科技大学概况介绍 2.学院、学系的现况 学院:管理学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人文暨社会学院、信息学院、通识学院。 学系 :22个。 硕士班:21个。 博士班:5个(建筑及都市设计、生化科技、营建工程、信息科技、台湾产业策略发展) 。
贰、朝阳科技大学概况介绍 3.办学绩效 2006-2017年连续12年荣获「教学卓越计划」奖助,经费总计新台币7亿元以上。 2010-2011年蝉联全球ESI论文「工程学门」综合排名全世界前1%。 2010-2011连续两年荣获世界大学科研论文排名「信息学门」全球前200、165名,名列台湾私立科技大学第一名。 2014年Elsevier期刊数据库统计,本校「计算机科学」与「决策科学」复合领域期刊论文之综合影响力全球第一;「知识管理」领域论文排名亦为全球第一。 2007-2015年西班牙「世界大学网络学术影响力」(Webometrics Rankings of World Universities)调查,本校连续14次蝉联台湾私立科技大学第一名。
贰、朝阳科技大学概况介绍 4.办学绩效 2013年通过「欧洲教师网络ETEN认证」,成为台湾唯一之ETEN会员学校。 获经济部颁赠「2012年第2届国家产业创新奖─组织类绩优产业创新学术奖」, 是台湾第一所获奖之技专校院。 2014世界绿能大学排行 (GreenMetric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本校名列 全球前50大,为全台私立科大中排名第一。 2007-2012年104人力银行与《远见杂志》「企业最爱毕业生调查」,本校5 次 蝉联台湾私立科技大学第一名。
参、教育专业 一、专业的定义: 「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专门技术的职业」; 「专业是一种需要特殊智力来培养和完成的职业,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服务」。 二、教育是专业吗? 1966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ESCO)于法国召开「教师地位特别会议」,决议「教学应被视为专业」。 自此, 「教育专业」已建成国际之间的共识。
参、教育专业 三、教育专业的重要标准: (一)系统而明确的知识体系。 (二)长期的专门训练。 (三)专业的伦理信条。 (四)专业的自主权。 (五)为公众提供重要的服务。 (六)专业成长。 (七)健全的专业组织。 (八)其他
参、教育专业 四、教师专业发展: (一)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在工作生涯中,从事有关增进个人专业知识、技能之自我改善的活动与意愿」。 (二)专业发展是指继续不断成长、更新的历程,包括「教学知能」、「专门知识与能力」、「专业态度」等各个层面。 (三)「专业成长」与「在职进修」、「教职人员发展」、「专业发展」的概念很接近,可视为同义互用。 (四)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能因素: 1、个人因素:个人特征、价值观、专业背景、教育信念、自我概念等。 2、环境因素:主管领导、同侪互动、学校文化、制度规范、重要关系人(主管机关、家长、学生、社会、专业团体)。
肆、从「台湾大学校院教学卓越计划」论教师职责与发展 一、台湾自2006年起推动「奖励科技校院教学卓越计划」,目前进入第3期: 第1期(2006至2008年):引导学校重视教学,进行资源投入,并在制度面做整体的调整及改善以提升教学质量。 第2期(2009至2012年):深化各项教学质量改善措施之内涵,激发教师投入教学意愿及提高学生学习风气,使教学品质之改善确实反映在学生学习成效上,以提升学生素质。。 第3期(2013至2016年):持续强化学生学习成效、具备就业竞争力外,亦协助学校发展特色并永续经营。
二、第一期教学卓越计划目标 (一)引发大学重视教学质量,改变大学传统教学风气: (二)发展教学基本核心指针 ,确保大学教学质量: 成立发展教师教学知能专责单位,有效提供教师教学支持。 建立落实教师评鉴办法,反映至教师升等奖汰机制。 (二)发展教学基本核心指针 ,确保大学教学质量: 建立大一新生辅导机制,协助学生订定学习计划 ● 课程大纲100%上网,提供学生充分选课信息 发展学生核心能力指标,确保具备就业竞争力 ● 课程委员会纳入校外人士及学生代表机制 建置完善毕业生数据库,关注学生就业发展趋势 ● 课程定期检讨评估,符合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 办理全校性教学评量,落实评量结果追踪回馈 (三)建立竞争性经费奖励机制,刺激公私立大学良性竞争。 (四)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有效整合高等教育资源 (五)鼓励大学建立自我定位,以政策引导大学分类发展。
三、第二期教学卓越计划目标 (一)建立完善之协助教师教学专业成长机制: 合理化教师教学负担,并完备各项奖励教学优良教师措施(与教师评鉴及升等结合),以提升教师投入教学之意愿,有效改善教学质量。 (二)强化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学习辅导机制: 订定具体之学生核心能力指标及毕业门坎,以有效评估学生学习成效,改善学习风气,确保学生素质及就业竞争力。 (三)发展各系所课程地图: 强化学习内容与实务之关连;并以学生为主体,依社会发展趋势定期检讨课程结构及内容,使学生得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意愿。 (四)引导大学发展特色: 促进大学间功能区隔及定位分类,建立自我定位,发展适合校内师生之教学质量改进计划,满足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之需求。 (五)强化区域教学资源中心之功能: 以学校间之竞合机制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使本计划之效益扩散至全国大学。
四、第三期教学卓越计划目标 (一)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强化学用合一 (二)促进大学务实自我定位,发展特色、打造东亚高教重镇 学校依自我定位拟定学生学习核心能力及毕业门坎、落实课程结构及内容之改善、学生职涯及就业辅导。 (二)促进大学务实自我定位,发展特色、打造东亚高教重镇 国际化环境建置、积极延揽国际教师及招收国际学生、强化学生国际移动能力。 (三)协助大学深化各项具学校特色之教学质量改进措施并永续发展。 课程与教学专责单位之专业性及永续性、无经费挹注后之教学质量确保与永续、教学质量制度及机制面之 内化与深化、自我评鉴之规划。 (四)区域资源整合分享整体教学质量提升: 协助高中优质化、协助未获教学卓越计划补助学校、典范转移。
五、一至三期教学卓越计划核心理念 整个计划核心概念为「教学品质保证制度」的落实,在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在强化学生学习成果。 发展方向细分为以下层面: 教师层面:进行系统化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与专业之增能规划,改善教师评鉴及教学评量制度,提升多元性及信效度,且有效回馈改善课程与教学并进行延揽及留任优秀人才。 学生层面:落实「学生学习本位」的绩效责任,与学生辅导机制,并协助学生订定完整学习及 生(职)涯发展计划。 课程层面:进行跨领域课程结构及内容之实质规划(改革),并规划实习制度或实务经验课程与 产业及社会发展趋势密切连结,另依学生学习成效、毕业生及雇主回馈,进行课程调整。 资源层面:政府积极投入资源引导教学质量提升,并引导学校投入经费挹注,期能引导由学校 自立持续推动相关教学质量提升,内化为常态性机制之具体规划及方案。另重视进行区域资源 分享、向下扎根引导大学带领协助区域内高中提升教学质量。
伍、从「台湾技职教育再造计划」论教师职责与发展 一、第二期计划目标与方向 期程 2013-2017年 目标 提升技职教育竞争力 方向 无论高职、专科、科技校院毕业生都具有立即就业的能力 充分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优质技术人力 改变社会对技职教育的观点
二、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执行策略 3个面向 9个策略 一、制度调整 1.政策统整、2.系科调整、3.实务选才 二、课程活化 4.课程弹性、5.设备更新、6.实务增能 三、就业促进 7.就业接轨、8.创新创业、9.证能合一
策略1:政策统整背景与具体做法 因应产业变迁,满足业界人才需求,提升学生就业力,结合政府部门、产业及学校 资源,建立教考训用政策一致的技职教育发展策略及产学训培育机制。 订定技职教育相关专法,统整高职与技专校院政策。 成立院层级、部层级跨部会小组,建立教考训用合一之技职教育发展策略。 经由法制化程序,建立我国技职教育人才培育模式。 建置产官学研合作平台/机制,推动产学合作。 建立高职与技专校院对话平台,落实技职教育政策一体化。 强化技职教育务实致用之教与学配套措施,并鼓励产业参与人才培育。EX:课程规划、引进业师
策略2:科系调整之背景与具体做法 近年高职学生渐以升学为导向。 技专校院渐往设科成本低之新科系倾斜,使得产业人力结构产生倾斜。 依据产业发展之人力需求,盘点技专校院与高职学校系科之设置及衔接,建构 系科对应产业需求之运作机制。 建构系科对应产业需求之运作机制,核定系科设置、调整及学生总量。 结合设备更新方案,优先补助高职及技专校院扶植制造业、重点产业类科等办学成本高,且基层技术人力缺乏之相关科班。
策略3:实务选才之发展背景与具体做法 高职学生升学日增,教学内容受传统「笔试选才」影响,偏重一般考科,而忽略实 务能力之培养。 强化「实务选才」入学方式,以引导师生重视实务教学与实作能力,以贴近产业所需人力。 加强甄选入学第2阶段指定项目甄试,例如:纳入高职各群专题制作成果表现。 提高技优入学管道务实致用之特色。 调整各技专校院单独招生选才作法,鼓励各校以术科测验成绩为入学选才依据。 检讨评估四技二专统一入学测验群类别办理非选择题题型或术科测验成效。
策略4:课程弹性之发展背景与具体做法 配合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建立从高职至技专校院课程衔接,并对焦职场需求,培育学生具备毕业即可就业之能力。 检视高职及技专校院各群科所开设课程,调查两端基础科目、专业科目不足、重迭及落差之处,进行课程整合与衔接课程。 建置课程及教材衔接产业需求之弹性机制,并由高职、技专及业界共同规划。 系科自我定位,与业界建立策略联盟并共构产业导向之实作及特色课程(含核心专业能力、实习课程及职业伦理)。 强化技专校院学生基础学科能力与人文素养。Ex.健全各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与发展机制 强化技专校院暨高职学生基础英文能力。
策略5:设备更新之发展背景与具体做法 因国内产业快速转型发展,致学校教学实习设备产生严重落差,影响实务教学及学生实作能力之学习。 更新基础教学设备:由政府分级分年补助更新高职及技专校院制造业或重点产业类科(包含:制造业、医护、农业、海事与水产技术)等成本高且基层技术人力缺乏之相关系科班设备。 补助部分技专校院成立「区域技术教学中心」,发展设备与人力资源与在地高、中职与国中形成纵向的连结。 整合区域技术教学中心与高职端14所群科中心学校设备与人力资源,提供各校配合教师研习、学生实作等课程使用。 鼓励产业捐赠学校教学设备,研订要点,分阶段提供诱因鼓励产业直接或间接投入设备至教学单位。
策略6 :实务增能之发展背景与具体做法 技职校院未具实务经验专任教师比率偏高,且倾向学术研究。 学生疏于专业技术与工作态度之养成,致无法与产业密切结合,产生学用落差情形。 教师面: 业师协同教学共构课程并予e化,及建立业师人力数据库;同时鼓励教师赴公民营机 构研习服务。 鼓励学校聘任具业界经验之新进专业科目教师,并鼓励高职专业科目教师甄试,着重实作测验(术科)。 鼓励技专教师以技术报告或产学研发成果升等及纳入教师评鉴指标。 学生面: 落实学生校外实习(包含高职、技专校院及研究生于校内、外及海外之企业或研发单位实习)
开设各类契合式人才培育专班,并札实技职教育倡导,培训学校职辅人力,以利学生适性发展、就业接轨,及提升就业力。 策略7 :就业接轨之发展背景与具体做法 开设各类契合式人才培育专班,并札实技职教育倡导,培训学校职辅人力,以利学生适性发展、就业接轨,及提升就业力。 开设扩大办理契合式人才培育专班--奖补助学校结合产企业及职训中心开办就业导向课程专班(含建教合作班、产业特殊需求类科、提升实务能力就业导向专班 ) 引导技专校院办理「产业学院」,针对业界需求开设各类型产学合作专班学程,其课程、学制、学习时段、和教学模式弹性多元,学合作专班学程,其课程、学制、学习时段、和教学模式弹性多元,以培育业界所需各式人才。 学生就业率纳入高职、技专校院评鉴及私校奖补助之指标。 全面落实技职教育倡导,协助国中生依性向、兴趣及能力适性选读技职教育。 结合劳委会职训局办理区域校园征才活动,协助大专毕业生至职场就业。
策略8 :创新创业之发展背景与具体做法 扩散校园研发成果加乘效应,贡献社会经济,并提升学生创新及就业力。 办理创新创业课程研习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推动校园创业文化,办理各项推广活动、竞赛、及创业补助计划 (含学校研发成果衍生新创事业)等,训练学生创业技能。 协助国际发明展得奖作品商品化。 建立产企业公会交流平台,协助媒合高职及技专校院开设各类契合式人才培育专班。 引进并媒合产业进驻技专校院设立研发中心。 结合国科会大小产学联盟,协同区域内学校,推动各式产学合作计划,引导技职师生深入业界。
策略9:证能合一之发展背景与具体做法 目前政府及民间证照种类繁多,惟未能对应产业实际需求,致学生取得之证照无法为业界所用,课程亦无法配合调整。 配合系科盘点及调整结果,提供高职及技专校院系科与产业需求相对应之专业证照,并鼓励学生取得。 结合教考训用,鼓励高职及技专校院依据各目的事业主管机关所建置之职能基准,与产业界共同规划课程,以提升学生就业力。
陆、「应用型大学教师任务」论教师职责与发展 一、应用型大学的定义与内涵 介于学术型一流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之中,对处于中间地位的非重点普通本科院校发展之“中间型高校”提出了“应用性本科教育”之概念称之。 倡导高等教育也应是职业教育,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以职业为导向概念开始产生,实用性成为改革的宗旨,高等教育开始向职业性和大众性这个方向发展。 应用性大学之应用性主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 是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的结合 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
(一)人才培育:由传统「蓝领、白领」人才培育走向「灰领」人才培育 二、应用型大学的主要目标 (一)人才培育:由传统「蓝领、白领」人才培育走向「灰领」人才培育 「灰领」是一种新的人才类型,是一个有独立智能结构、职业特征的人才类 型,「灰领阶级」多具有高学历、丰富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从培养蓝领族(单纯从是劳动工作的雇员),或是白领族(非体力劳动的工 作者, 如公务员、教职人员、医生、律师经理阶级等,较少从事劳力工作, 并有专业的工作能力工作者)走向逐渐转型为知识型的技术工作,称之为「 灰领工作」。
(二)产学研发,服务民生 高等教育在增进学生就业竞争力已成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趋势,培养「务实致用」的人力资源,缩小学能与职能之间的落差,是近几年来技职教育改革的共识。 「产学合作共同培育人才」,由学校与业界共同培育人才,进行实务教学,透过产学密切互动,以「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协助学生厚植职场工作能力,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是产学合作培育人才的核心要素。 产学合作方市内容:如实习、研发、产学双师。
柒、台湾技职校院(应用型大学)对教师职责与发展的规范 一、「技术及职业教育法」2015年1月14公布的规范: (一)第四章「技职教育之师资」第25条: 「技职校院专业科目或技术科目之教师,应具备一年以上与任教领域相关之业界实务工作经验。但本法施行前已在职之专任合格教师,不在此限。 前项与任教领域相关之业界实务工作经验之 认定标准,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二)第四章「技职教育之师资」第26条: 「技职校院专业科目或技术科目教师、专业及技术人员或专业及技术教师,每任教满六年应至与技职校院合作机构或与任教领域有关之产业,进行至少半年以上与专业或技术有关之研习或研究。相关研习或研究之办法,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前项研习或研究期间,技职校院应保留职务、支付薪给、给予公假,并事先签订契约书,约定研习或研究起迄年月日、服务义务、违反规定应偿还费用之条件、核计基准及强制执行等事项。 技职校院因教学或业务需要,主动荐送、指派或同意教师、专业及技术人员或专业及技术教师至与技职校院合作机构或与任教领域有关之产业研习或研究,其办理方式不受前二项规定之限制。 第一项产业研习或研究,由技职校院邀请合作机构或相关职业团体、产业,共同规划办理;必要时,得由主管机关协助之。 技职校院推动专业科目或技术科目教师、专业及技术人员或专业及技术教师定期至产业研习或研究,办理绩效卓著者,主管机关得予奖励。」
二、朝阳科技大学推动「教师多元升等制度」: (一)教师多元升等制度架构
(二)朝阳科技大学「教师多元升等评分方式」: 1、「研究与产学」绩效评分表 附表1-(A)朝阳科技大学教师升等评分表 送审教师: P.1 (二)朝阳科技大学「教师多元升等评分方式」: 1、「研究与产学」绩效评分表 附表1-(A)朝阳科技大学教师升等评分表 P.1
(二)朝阳科技大学「教师多元升等评分方式」: 1、「研究与产学」绩效评分表 附表1-(A)朝阳科技大学教师升等评分表 送审教师: P.1 (二)朝阳科技大学「教师多元升等评分方式」: 1、「研究与产学」绩效评分表 附表1-(A)朝阳科技大学教师升等评分表P.2
(二)朝阳科技大学「教师多元升等评分方式」: 2、「教学实务升等」升等评分表 附表1-(B)朝阳科技大学教师教学实务升等评分表 P.1
(二)朝阳科技大学「教师多元升等评分方式」: 2、「教学实务升等」升等评分表 附表1-(B)朝阳科技大学教师教学实务升等评分表 P.2
(二)朝阳科技大学「教师多元升等评分方式」: 3、「专门著作升等」升等标准 附表3A 朝阳科技大学理工学院教师专门著作升等标准
(二)朝阳科技大学「教师多元升等评分方式」: 4、「技术升等」升等标准 附表3B 朝阳科技大学理工学院教师技术升等标准
(三)朝阳科技大学2013-2015教师升等成果分析: 表1 2013-2015学年度教师送审统计表(不含学位送审) 表1 2013-2015学年度教师送审统计表(不含学位送审) 学年度/ 类别 艺术类科 (含美术、环境空间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技术报告 专门著作 教学实务 成果 申请人数 审定合格 每年通过率(%) 四年通过率(%) 申请 人数 审定 合格 102学年度 3 4 - 7 6 85.71% 76.36% 103学年度 18 13 22 17 77.27% 104学年度 12 8 11 26 19 73.08% 表2 2013-2015学年度教师各升等类别通过人数、比率分布情形表 升等类别 102-104学年度送审通过人数 占比 艺术类科 3 7.14% 技术报告 7 16.67% 专门著作 24 57.14% 教学实务 8 19.05% 合计 42 100.00%
三、朝阳科技大学「教师评鉴」与「教学评量」: (一)朝阳科技大学「教师评鉴办法」
三、朝阳科技大学「教师评鉴」与「教学评量」: (二)朝阳科技大学「教学评量实施要点」
捌、总结:大学校院推展「教师专业发展」可行模式分析 一、台湾中小学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评鉴」: (一)1996年台湾「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提出: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建立教育评鉴制度」。 台湾教师法:「为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及达成教学与辅导之成效,高级中等学校以下学校教师应接受评鉴」。 (二)2006年台湾教育主管机关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实施计划(试办)」,2009年将「试办实施计划」改为「实施要点」。 「教师专业发展评鉴」主要目的有三:其一确定教师具备教学专业能力,其二促使教师教学方法与内容能与时俱进,其三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及学生的学习成效。
台湾高级中学以下学校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实施结果,经 2007年调查结果「教学能力提升得分为3. 10/4点量表」、「评鉴认知得分为3 台湾高级中学以下学校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实施结果,经 2007年调查结果「教学能力提升得分为3.10/4点量表」、「评鉴认知得分为3.08/4点量表」; 2008年调查结果「教学能力提升得分为3.23/4点量表」、「评鉴认知得分为3.12/4点量表」。 (三) 台湾高级中学以下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评鉴的看法: 1、评鉴对行政而言很重要,对教学工作就不一定。 2、评鉴容易流于形式。 3、行政繁琐、时间不足、产生负面观感。 4、评鉴内容无法反映真实状况。 5、参加与否,不影响个人发展。 6、学校文化是最重要影响因素。
二、应用型大学校院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可行之道: (一)大学校院的本质: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制度的省思 1、大学是学术殿堂,是学术专业、学术自主的团体组织,应该拥有绝对的「大学自主」权力 。 2、「大学自主」的权力是建立在「国家教育权」、 「国民受教育权」、 「教育专业权」之基础上,三者不可偏废。
二、应用型大学校院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可行之道: (二) 就「学校校务发展」角度而言,如何建立完备的机制来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以实践学校办学目标,是重要的校务发展课题。 1、法令规范:推展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据。 2、制度:负责的专责单位、人员。 3、经费、资源、设备的支持。 4、学校文化的形塑。
二、应用型大学校院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可行之道: (三) 就「教师本身专业发展」角度而言,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应有充分的专业权能,才能实践教学、研究、服务三大职责。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成功」、「学生人才培育」、「社会及专业服务绩效」的关键,教师角色责无旁贷。 1、教师的专业信念:「专业自主」是教育专业的核心价值,但「专业自主」是建立在「专业伦理」、「专业知能」 、「专业成长」 、「专业态度」之基础上。 2、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自我教学效能」,是「增强学生学习效能」的方法与途径。
二、应用型大学校院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可行之道: (四) 就专业发展的项目而:。 1、校务发展方面:学校定位、学校教育目标、学校发展特色等。 2、课程革新方面:学校本位课程、课程设计(如总结性课程、跨域课程、国际力课程等)。 3、教法革新方面:多元教学法、创新教学法(如翻转教室、磨课师等)。 4、教材方面:实务教材、个案教材、乡土教材等。 5、教师社群与组织学习方面:各种专业社群的建立。 6、教师进修方面:多元升等机制(学位、研究、教学、专利、实务技术、艺术表演、竞赛等)、教师专业证照、教师实务经验。
报告完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