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战争冲突、移民杂居等都会使不同的民族和社会发生接触,这种接触又必然会引起语言的接触。 根据语言接触结果的不同,可以把语言的接触分为不同的类型:不成系统的词汇的借用、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洋泾浜和混合语。
第一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的借用 一 借词 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 1、借词也叫做“外来词”,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①音译外来词 依照外语词的声音对译过来的词,又叫音译词。 ②音译加意译外来词 指的是整个词音译之后,外加一个表示义类的汉语语素。 ③在借词选用语音材料的时候考虑该材料的意义,即借用过程中额外增加的成分并不是原来外语词汇直接蕴含的意思。
2、意译词 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 词义来自外语,而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则都是本族语言的。 3、仿译词 是意译词的一种,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材料,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还把原词的内部形式也转植过来。 借用构词方式。保持了原词的内容构成方式。
各种语言中大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只是不同的语言对借词的接受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①有些语言易于接受外来的借词,词汇中借词的比重大。 英语中借词的数量大约是词语总数的一半,主要又是借自法语,原因有两个: 其一,说法语的诺曼人曾长期占领和统治英格兰。 其二,英语乐于采用音译方式吸收外来词汇成分。
②有些语言社会,对外来词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抗拒 语言中的借词,可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语言中借入的,因而处于不同的历史层次。 4、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 汉语在历史上曾经从西域、梵语、蒙古语、欧美、日本等借入了大量的词语。 二 借词与社会 社会接触的程度直接影响语言接触。浅程度的接触在语言中会出现不成系统的、文化层面的借词。词语借出借入的方向与文化输出输入的方向是一致的。
第三节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一 语言联盟与社会 第三节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一 语言联盟与社会 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它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贷,而且语音和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是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这说明它们的相似是因后起的彼此接触造成的,而不是来自同一祖先语或者同一祖先语中关系密切的后代。 语言联盟是不同民族深度且相对平衡接触的结果。 最典型的是巴尔干半岛的语言联盟,还有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
二 系统感染 系统感染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留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根词。另外这些语言也存在大量的词语借贷。 总之,社会的接触带来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接触带来语言的趋同。社会接触的程度有不同,语言接触的程度也有不同。
一 语言替换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1、语言替换的定义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一 语言替换 1、语言替换的定义 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或替代其他语言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的交际工具,即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种民族语言的现象。也叫“语言转用”。 替换不是指两种语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最后混合成一种新语言,而是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
几种不同的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主要就是通过语言融合的方式来实现的。 2、语言替换的作用 二 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① 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 当两个民族的关系日益密切而逐步发生融合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文化较发达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显然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政治上是否居于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语言替换并不等于民族的融合。 ② 同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影响替换。 三 语言替换的形式: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 自愿替换是在语言替换的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
被迫替换是指有些民族为了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最终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融合。 1、自愿替换 从秦汉到隋唐,和汉族发生融合关系的主要是所谓的“五胡”,即匈奴、鲜卑、羯、羌等民族。 2、被迫替换 唐代以后,和汉族发生融合的女真、契丹等民族 在替换时有两个特点: 一是建立王朝前,没有和汉族杂居; 二是建立王朝后,反对学习汉语,总想采取一些措施阻止融合,即融合是被迫的。
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只是就统治者采取的政策而言的,不是说“被迫”中无客观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自愿”中没有斗争。 在替换时,又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 ①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换成另一种民族的语言。如回族放弃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改用汉语。 ②一个民族的一部分成员换用另一种民族的语言。我国的少数民族一般采用此种方式,如东北地区的蒙族、南宁地区的壮族。 四 语言替换的过程 是一个从单语到双语,再由双语到单语的相当漫长的过程。
五 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在双语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可见一斑。 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的痕迹被称作“底层”。
第五节 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 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第五节 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 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一 通用书面语和地方语 通用书面语和地方语可以是同一民族语言的风格变体兼地域变体。 书面语高于地方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统一的社会。 二 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 1、什么是文白异读 所谓文白异读是指方言中来历相同意义相同的一字两读现象,其中一读为文言音或读书音或字音,另一读为白话音或说话音或话音。
2、文白异读形成的原因 从历时变化的角度来看文白异读,是通用书面语对当地方言影响的结果。 3、研究汉语方言层次应该注意的问题 4、文白异读的特点 接触双方是源自同一语言的功能变体,亲缘关系比较接近,因此词汇数量较大且音类对应关系较为明显。
三 外族书面语的层次 1、借用其他民族语言的三种方式 ①同居一个国家共同体之中的人口较少,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往往借用文化上占优势的其他民族的文字和通用书面语。 ②借用其他国家的文字和书面语。 ③因战争被其他民族征服,一段时间内其他民族的文字作为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官方语言。
2、外族书面语的层次和不同结果 四 共同语 1、民族共同语 封建社会一个地域较大的国家经济是各地封闭的,通常会产生中国式的没有具体标准音值的通用书面语。 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始陆续出现了自己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作为一种语言的共同语产生基础的某一方言叫做基础方言。共同语的语音、语汇、语法系统都来自基础方言。 基础方言的确定并不由人们的意愿决定,而由客观的社会条件(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决定。 汉民族共同语、英吉利共同语、意大利共同语的形成。
2国家共同语 一个国家内各民族所共同使用的语言叫国语。它是各民族间的共同语。 中国的汉语 加拿大的英语和法语 瑞士的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希语。
第六节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在不同的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同的新的交际工具的现象,称之为语言的混合。 语言混合的形式有:“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 一 洋泾浜语 1、定义 洋泾浜英语在中国沿海地区存在了两百年之久,其摇篮是广州,但发展地是上海。
国外语言学界称之为Pidgin,即皮钦语。 2、形成的原因 “洋泾浜”是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流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它是在某一外语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并经过当地语言的适当改造而形成的产物。 国外语言学界称之为Pidgin,即皮钦语。 2、形成的原因 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水手、商人、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这种变形首先起因于外来者。
3、特点: ①从语言功能上看,只有口头形式,没有书面形式:使用范围狭窄,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 ②从语言系统上看,语音经过当地语音系统的改造; 语法规则减少到了最低限度;语汇成分有限,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 4、发展前途: ①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而消亡。 ②发展为克里奥耳语,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通用的交际工具。
二 克里奥耳语 1、定义: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是母语化的洋泾浜语。 2、克里奥耳语在结构、功能上较洋泾浜语完备,在使用范围上也比洋泾浜语宽。 三 土汉语 凡是操几种语言的人们生活在同一地区,由于交往密切,往往自然采用其中一种语言作为彼此的共同的交际工具,并且使这种语言发生类似洋泾浜的变化,性质上也是一种混合语,如流行于民族杂居地区的“土汉语”。
在我国,从宁夏经陇东、青海、川西到云贵,是汉语和各少数民族语言相互接触的一个集中地区,称之为“语言走廊” 四 国际辅助语 1887年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了世界语。 这种语言的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语,部分取自希腊语和日尔曼语。 语法规则16条,没有例外,用拉丁字母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