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药物控制晨峰血压.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三军医大学全军高血压代谢病中心 第三军医大学全军高血压代谢病中心 重庆市高血压研究所 重庆大坪医院高血压内分泌科肥胖性高血压的代谢手术治疗 祝之明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西安
Advertisements

糖尿病的诊治. 1. 糖尿病的诊断分型 2.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3. 糖尿病的治疗 内 容 定义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 ) 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疾 病群。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 (INS) 分泌缺陷 和(或)作用缺陷而引起。除碳水化合物外, 尚有蛋白质、脂肪等代谢异常。糖尿病诊疗新进展.
NAVIGATOR 结果对中国临床实践的启示 代文 ® (缬沙坦)在中国获批的适应症是高血压 代文 ® (缬沙坦)及唐力 ® (那格列奈)未获批 IGT 适应症 DIO-PM016/01-3/201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科 施仲伟.
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的 安全性评价. 目 录 降糖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直接影响 低血糖与心血管疾病  低血糖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降糖药物引起的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
高血压的自我保健 衢州市中医院 呼吸内科 王水有. 什么是高血压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 产生的单位面积的压力。通常说的血压是 指动脉压。 影响血压的因素既动脉血压调节系统,主 要通过增减血容量,或扩宿血管,或两者 兼有之。当心脏加强收缩射血时,动脉内 的压力最高,此时压力称为收缩压,也称.
病例报告. 病史 男性, 49 岁,以 “ 反复胸闷气短 2 年余,加重 1 个月 ” 为主诉入 院。 患者 2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 “ 扩张型心肌病 ” ,并给于对症治疗(具体情况不详)。 1 月前 患者上述症状无诱因再发加重,现为求进一步诊治而入院。 入院时患者明显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泌尿系统与肾脏疾病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 泌尿系统疾病概述 肾和输尿管结石 良性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炎、附睾炎及睾丸炎 膀胱炎及肾盂炎 肾病综合征 各种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损伤 终末期肾脏病.
一场共同的战争 高血压防治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钱招昕 2015 年 4 月. 高血压为何是 “ 战争 ” 没有硝烟的战争  海湾战争,伊拉克死亡人数 25,000 人  高 血 压,每年致死约 150 万 -200 万人  朝鲜战争,志愿军伤亡 36 万余人.
社區公共衛生護理 主題九: 慢性疾病的護理 ( 共 26 題 ). B 01. 當護理人員在衛教丁太太有關其先生中風後的 飲食調理時,發現丁太太在調理時,傾向高油、 高鹽,此時護理人員衛教的對象應為: (A) 中 風的丁先生 (B) 丁先生一家七口 (C) 與丁先 生同樣罹患中風的病人及其家屬 (D)
藥師如何促進病患的藥物順從性? 以三高治療為例 成大醫院 心臟內科助理教授 劉秉彥 醫師. 高血脂症 張小姐陪母親至家庭醫學科門診就診, 67 歲的 張奶奶有高血壓與高血脂的病史,平時無抽菸 習慣,原始的處方為 amlodipine 5 mg q12h 與 simvastatin 10 mg qd.
题目:高血压病人的护理 系 别 :医学系 年级专业 : 06 护理 学生姓名 :陈恩琪 指导教师 : 林力敏老师 实习医院 :顺德中西医结合医院.
基本资料 男, 40 岁 男, 40 岁 主诉:突发胸痛 10 小时余。 主诉:突发胸痛 10 小时余。 既往史:无特殊。 既往史:无特殊。 家族史:其父有高血压病史,否认其它家族史。 家族史:其父有高血压病史,否认其它家族史。 婚育史:适龄结婚,配偶及孩子体健。 婚育史:适龄结婚,配偶及孩子体健。
难治性高血压病因探寻: 药物选择不当?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 胡咏梅. 2 RH 的定义 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 上,应用了合理联合的 最佳及可耐受剂量的 3 种或 3 种以上降压药物 (包括利尿剂),在一 定时间内(至少> 1 月) 药物调整的基础上血压 仍在目标水平之上 或服用 4 种或 4.
老年高血压患者 RAAS特点分析及其治疗对策
西安市第一医院心血管病医院 心内主任医师 郭 瑄
(Hypertension diagnosis and personalized treatment)
健康燕赵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 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合理用药 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
调脂指南与实践的热点讨论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顼志敏 Xu Zhimin.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 (Hypertension) 汪道文 学时数:2学时.
心血管系疾病 李世骐教授主讲.
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应用 清远市人民医院 蔡凯主任.
向各位同行问好! 老年人群的合理用药 昆医大一院心内科 云南省心研所 郭 涛.
陈士良 教授 主任医师 舟山市心血管诊疗中心主任
原发性高血压 内科 罗兴莲.
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进展 时大夫.
原 发 性 高 血 压 ( Primary Hypertension )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杜正光
佰美诺®—广谱抗菌、快速治愈 南京优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心内科科普教育 动脉粥样硬化 山东省交通医院心内科 张奇志.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老年科 余良甫.
关注降压质量 河北省人民医院 郭艺芳.
——解读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合 理 选 择 抗 高 血 压 药 物 关注生活质量 北京医院心内科 季福绥
长效CCB保护高血压患者 ——让高血压患者远离卒中和冠心病.
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 台州市中心医院 冯莉梨.
高血壓.
願 神賜福給所有教育工作者、家長和學生,使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屬神的平安。
高血压 (Hypertension)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 魏向龙.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ACEI降压及心脏保护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及指南
高血压慢病管理中 的血压评估 陈源源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
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 黄绍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急救概述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 救護大隊教練團.
诊室、家庭血压的规范化测量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陈鲁原 2014年7月19日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积极探寻优化的联合降压方案.
《实用药物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 刘艳玲.
佛教大雄中學 2007年度香港中學會考 放榜輔導 升學及就業輔導組.
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
冠心病优化治疗的重要环节 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吴伟康
心脏长大了怎么办? 成都市一医院 朱轼 2005,9,29.
(Primary Hypertension)
儿童高血压的治疗及进展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 李丹
第七章 高血压病 主讲:杨书侠.
[聚會時, 請將傳呼機和手提電話關掉, 多謝合作]
高血压药物治疗 的原则和方案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吕卓人.
2010,卒中血压管理的转折点.
糖尿病患者预混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高 宇
一天一次,24小时平稳血药浓度,持续稳定阻滞1受体
我们能从JNC8指南借鉴什么?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病科 周 健 客观公正解读指南,正确指导临床实践
高血压的联合治疗与社区管理.
高 血 压 病 中国医大第一医院心内科 张 子 新.
心血管病常见用药误区 (3) —用药配伍不当,治疗效率低下
相约健康 ——教师职业保健与健康讲座 乐成三中 尚晓珍
王文 中国高血压联盟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組員:蔡典龍4970E027 蕭積遠4970E026 王建智4970E050 李雅俐4970E025 賴品言4970E054
高血压病的诊治  .
Telemedicine Study 进一步改善轻中度高血压治疗
周子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协和医院心研所
高血压 田野.
耆康會長者中央議會 <<長者與社會參與>>計劃培訓
缺血性卒中血压管理的个体化策略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姚国恩 重庆医科大学 谢 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如何选择药物控制晨峰血压

晨峰血压概念 晨峰高血压发生机制 晨峰高血压危害 如何选择药物控制晨峰高血压 2

在24 h内,血压变异程度最大的时间段是在清晨,即从睡眠状态转为清醒并开始活动时,血压从相对较低的水平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到较高的水平,甚至达到一天内最高的水平 高血压患者的24小时血压变化模式 240 晨峰血压 日间血压 自测血压 杓型 夜间血压 210 180 150 诊室血压 120 90 在24 h内,血压变异程度最大的时间段是在清晨,即从睡眠状态转为清醒并开始活动时,血压从相对较低的水平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到较高的水平,甚至达到一天内最高的水平。据观察,在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清晨时段收缩压平均升高14 mmHg(一4—35 mmHg),甚至可上升80 mmHg。 这种清晨血压急剧上升现象称为“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pressure surge,MBPS)。 60 30 中午 3PM 6PM 9PM 午夜 3AM 6AM 9AM Thomas G.et al. N Engl J Med 2006;354:2368-74

我国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不容忽视 我国有3/4的高血压患者不能度过一个安全的清晨 据观察,在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清晨时段收缩压平均升高14 mmHg(4—35 mmHg),甚至可上升80 mmHg。这种清晨血压急剧上升现象称为“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 —— 张维忠《血压变异和晨峰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张维忠.《血压变异和晨峰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血压的“晨峰”现象与心血管事件的“清晨危险” 心肌缺血 myocardial ischemia 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 心源性猝死 Cardiogenic sudden death 中风 stroke 人体的血压在清晨醒后数小时迅速升至峰值,多项研究显示,血压的这种晨峰现象致使心血管事件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脑血管事件如脑血栓、脑出血等好发于清晨,即所谓的“清晨危险”。 Elliott WJ. Et al. Cyclic and circadian variations in cardiovascular events. Am J hypertens 2001;14:291S-295S Elliott WJ。 Am J hypertens 2001;14:291S-295S

清晨时段 外周血管 外周阻力 收缩增强[5] 增加[8] 血流介导的血管 扩张能力减弱 [3] 1. Korean Circ J 2009;39:322-327 2. Am J Hypertension,2005,18(12 Pt 1):1528—1533 3.孟秋云,等.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4.郭艺芳,胡大一.血压的晨峰现象及其临床意义 5. 黄绮芳,等.血压晨峰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6. Eur J Appl Physiol. 2010 January ; 108(1): 15–29. 7.黄绮芳,等.血压晨峰. 8.冯品,等.血压晨峰现象

清晨(6:00-10:00)SBP上升引起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CCA-IMT)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上升 晨峰血压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清晨(6:00-10:00)SBP上升引起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CCA-IMT)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上升 该研究为了评估血压正常者和单纯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变化速率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CC-IMT)之间的关系,入选539名受试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 CCA-IMT(mm) CCA-IMT :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Hypertension. 2005 Apr;45(4):505-12.

晨峰血压升高增加左心室肥厚(LVH)风险 LVH风险随清晨SBP升高而增加 该研究对507例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应用心脏超声检测左心室质量。结果发现血压晨峰的严重程度与左心室质量以及其他心血管合并症密切相关,且这种关联独立于24h平均血压水平 LVM / h(g/m2,7) 清晨SBP变化 J Hypertens. 2004 Jun;22(6):1113-8.

晨峰血压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该研究对51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并应用磁共振技术检测其脑卒中的发生情况,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并对其进行平均41个月随访 血压晨峰与脑卒中的关系独立于24h平均血压和夜间血压下降幅度 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以及24小时收缩压后 P=0.004 风险增加2.2倍(P=0.04) 脑卒中风险比(%) Kario K.et al. Circulation,2003.107:1401-1406

晨峰血压升高增加肾脏的损害 对20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依据收缩压晨峰变异,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尿微量白蛋白 P<0.05 晨间血压升高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显著高于晨间血压正常者(P<0.01),说明清晨高血压进一步加重肾脏的高蛋白灌注负荷,晨间血压升高损伤肾脏血管内皮细胞,微量白蛋白漏出增多,损害肾脏滤过功能 尿微量白蛋白是是识别早期肾脏损害的一项敏感而可靠的指标,是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郑霞,等. 清晨高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07,45(8):1-3

降低晨峰血压所带来的心脑血管获益 2002年,Lewington S.等运用荟萃分析对6个前瞻性研究发现,减低晨峰程度合理地成为降压治疗的新目标 SBP -10 mm Hg 或DBP -5 mm Hg 心脑血管事件下降(%) 方伟 ,等.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5):1110-1112 Lancet, 2002, 360 (9349) : 1903 - 1913.

中国指南推荐降压药物选择标准 推荐应用长作用制剂,其作用可长达24小时,每日服用一次,这样可以减少血压的波动、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危险和防治靶器官损害,并提高用药的依从性。强调长期有规律的抗高血压治疗,达到有效、平稳、长期控制的要求 2005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长效CCB在预防卒中方面优于ACEI与ARB 危险比 (95%可信区间) 试验 事件 CCBs 事件 非CCBs ACEI ABCD ALLHAT ace CAMELOT ace JMIC-B STOP-2 ace 小计(l-squared=0.0%,P=0.479) 比较 P=0.016 ARB CASE-J MOSES VALUE 小计(l-squared=54.1.0%,P=0.113) 比较 P=0.48 总体(l-squared=25.4%,P=0.123) 比较 P=0.0001 1.59(0.62,4.06) 11/235 377/9048 6/663 16/828 207/2196 617/12970 7/235 457/9054 8/673 16/822 215/2205 703/12989 0.82(0.71,0.94) 0.76(0.27,2.18) 0.99(0.49,2.00) 0.96(0.79,1.18) 0.87 (0.78,0.79) 60/2349 42/671 281/7596 383/10616 278/88126 47/2354 36/681 322/7649 405/10684 3505/94559 1.29(088,1.89) 1.20(0.76,1.89) 0.87(0.74,1.03) 2009年ACC会议上揭晓的一项荟萃分析表明:长效CCB在预防卒中方面优于ACEI与安慰剂,该项荟萃分析纳入了ABCD、ALLHAT ace、CAMELOT ace、JMIC-B、STOP-2 ace、ACTION、FEVER等研究,长效CCB卒中风险相对ACEI危险比为0.87(0.78-0.79)P=0.016;相对安慰剂的卒中发生风险危险比为0.73(0.47-1.13),P=0.0001,具有显著差异。 0.95(0.82,1.10) 0.86(0.82,0.9) 0.2 0.5 1 2 5 CCBs较好 ACEI或安慰剂好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09, 27:1136–1151 2009年ACC会议 13

氨氯地平显著降低清晨血压升高速率 优于其它CCB 治疗前 治疗后 * P<0.05 vs 治疗前 SBP DBP * 清晨血压上升速度(mmHg/H) 硝苯地平 控释片 60mg QD n=20 络活喜 10mg QD n=20 非洛地平 缓释片 10mg QD n=15 硝苯地平 控释片 60mg QD n=20 络活喜 10mg QD n=20 非洛地平 缓释片 10mg QD n=15 Macchiarulo C. et al. Cur Ther Res Clin Exp. 2001;62:236-253.

氨氯地平控制24h血压效果优于非洛地平缓释片 …… …… …… …… …… 氨氯地平控制24h血压效果优于非洛地平缓释片 110 氨氯地平 非洛地平缓释片 105 该研究为一项随机、多中心试验。入选216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仰卧舒张压95-115mmHg),随机接受氨氯地平和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起始剂量均为5mg/天。若4周后,DBP未达到90mmHg,则剂量增至10mg/天。在服用安慰剂和接受治疗4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探索不同清除速率药物持续控制血压时间差异。 100 95 舒张压 (mmHg) 90 85 80 75 此图显示了络活喜更持久降压。 这是一项交叉对照研究,共入选40名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接受络活喜5-10mg或硝苯地平控释片30-60mg治疗。 结果显示,对于24小时整体血压的控制,络活喜与硝苯地平控释片相当,而对于晨峰血压的控制,络活喜显著优于硝苯地平控释片。 70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 2 3 4 5 6 7 8 一天中的时间点 AJH 1998;11:690–696

氨氯地平控制清晨血压显著优于硝苯地平控释片 这是一项开放、交叉对照研究,共40名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接受氨氯地平5-10mg 或硝苯地平控释片30-60mg 。研究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评估了两药降压效果。 Ferrucci A, et al. Clin . Drug Invest. 1997; 13(Suppl 1):67-72

氨氯地平降低清晨血压效果优于非洛地平缓释片 …… …… …… …… …… 氨氯地平降低清晨血压效果优于非洛地平缓释片 110 氨氯地平 非洛地平缓释片 105 该研究为一项随机、多中心试验。入选216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仰卧舒张压95-115mmHg),随机接受氨氯地平和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起始剂量均为5mg/天。若4周后,DBP未达到90mmHg,则剂量增至10mg/天。在服用安慰剂和接受治疗4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探索不同清除速率药物持续控制血压时间差异。 100 95 2.7mmHg P=0.019 舒张压 (mmHg) 90 85 80 75 该研究为一项随机、多中心试验。入选216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仰卧舒张压95-115mmHg),随机接受氨氯地平和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起始剂量均为5mg/天。若4周后,DBP未达到90mmHg,则剂量增至10mg/天。在服用安慰剂和接受治疗4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探索不同清除速率药物持续控制血压时间差异。 70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 2 3 4 5 6 7 8 一天中的时间点 收缩压每下降2mmHg,心血管事件死亡危险降低约10% AJH 1998;11:690–696

与缬沙坦相比,氨氯地平显著降低 清晨、晨峰血压 这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研究,入选76名患者,平均年龄65.6岁。缬沙坦组(n=38)起始剂量40-80mg早餐后服用,随后逐渐增加至160mg;氨氯地平组(n=38),起始剂量2.5-5mg,随后增加剂量至10mg。本研究旨在评估长效ARB和长效CCB对于晨峰血压和24小时血压的影响 *6.1 4.5 剂量(mg) #14 3.0 #15 2.8 2.5-5 40-80 2.5-10 120-160 晨峰血压改变幅度(mmHg) 清晨血压改变幅度(mmHg) *P <0.05vs缬沙坦 #P <0.05vs基线 氨氯地平 缬沙坦 Am J Hypertens 2004;17:112–117

氨氯地平:真正分子长效 CH3 CI O H3C NH C6H6O3S 络活喜的化学结构 氨氯地平与细胞膜的作用受电荷平衡影响 NH2 受体 氨氯地平分子 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 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分子侧链带正电荷,因此可在带负电荷的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缓慢移行,并缓慢地与钙通道受体结合与解离。 络活喜的化学结构 氨氯地平与细胞膜的作用受电荷平衡影响 NORVASC US PI.

氨氯地平: 长半衰期 血药浓度 达峰时间(小时) 血浆半衰期 (小时) 生物利用度 (%) 氨氯地平 6-12 35-50 64-80 硝苯地平控释片 6 2-3 34-43 非洛地平缓释片 2.5-5 11-16 20 Mims Annual 1994. Kaiser G et al. 1990,Ulm Eh et al, 1982, Salveth A, 1990

氨氯地平减少脑卒中显著优于ACEI、 ARB、β阻滞剂/利尿剂 VS.安慰剂 VS.ACEI VS.ARB VS.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 P=0.004 P=0.032 P=0.002 14% 16% 18% 荟萃分析: ALLHAT(n=24309)/ASCOT(n=19257) 脑卒中发生危险降低(%) 荟萃分析:IDNT(n=1146)/VALUE(n=15245) P=0.038 降低心脑血管事件作用最有力的证据,来自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选择真正能更多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药物,需要有大量临床研究的支持。 氨氯地平就是一个心脑获益证据充分的降压药物。 首先,荟萃分析证实氨氯地平减少脑卒中优于ACEI、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 与安慰剂、ACEI、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相比,氨氯地平降低脑卒中发生危险率分别为40%、18%、16%和14%,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荟萃分析:ALLHAT(n=18102)/CAMELOT(n=1336) 40% 荟萃分析:PREVENT(n=825)/CAMELOT(n=1318)/IDNT(n=1136) 43.Franz H. Messerli et al. Hypertension. 2006;48:359-361.

氨氯地平减少冠心病事件优于ARB,与ACEI未见统计学差异 VS.安慰剂 VS.ARB VS.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 1% P=0.89 P=0.26 VS.ACEI 4% 荟萃分析: ALLHAT(n=18102)/ CAMELOT(n=1336) P=0.009 P=0.009 18% P=0.031 冠心病事件发生危险降低(%) P=0.031 荟萃分析:ALLHAT(n=18102)/CAMELOT(n=1336) 荟萃分析:IDNT(n=1146)/ VALUE(n=15245) 其次,荟萃分析的结果也显示:与安慰剂和ARB类药物相比,氨氯地平可显著降低包括心梗在内的冠心病事件风险达31%和18%,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ACEI则未见统计学差异。 31% 荟萃分析:PREVENT(n=825)/CAMELOT(n=1318)/IDNT(n=1136) 43.Franz H. Messerli et al. Hypertension. 2006;48:359-361.

总 结